从抵制洋货说起
文/南湖居士
上月底突发的“新疆棉花事件”,再次点燃了网民的爱国热情。经过一番暴光,抵制新疆棉花的洋品牌,大大小小竟然有二三十个之多。随后便是顾客们的退货,代言明星的解约,甚至有直播扔鞋子、烧鞋子的,以行动证明坚定的爱国决心。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萨德事件”及“钓鱼岛事件”,当时同样是一波接一波的抵制风潮。回忆那股怒砸韩日车的狠劲,绝不亚于现在的激情。倒是看看今天的公路上,多少韩国、日本生产的汽车在全国各地跑,可知我们是极容易淡忘的。不消时日,一旦注意力聚焦在其他新闻上面,那些曾经犯了错误的国外名牌服装,也将自然而然的被中国老百姓原谅,然后在国内市场杀个回马枪。
虽说抵制的逐渐降温,算是一种不了了之的结局,可是眼下的影响还是有的,网上不是有人拿“损失超过十亿”去做文章么?然而,若是冷静地好好一想,人家属于大型跨国企业,资本如此雄厚,一点点不痛不痒的打击,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从后来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态“认为是中国政府的要求,存在严重误解和偏见”,我们又能够大概推测,西方公司未来仍有诸多机会咸鱼翻身。
其实,国人一天到晚的抵制,自以为赢得了多么巨大的胜利,实际上恰恰相反。讲句不太中听的话,受到创伤最大的,却是我们自己。且不论是自愿的,还是被逼无奈的,先前的砸车,近日的烧鞋,每一次浪费的,都是大家辛苦劳动挣来的血汗钱罢。至于各大店家与平台,统统步调一致的下架商品,恐怕此刻要发愁的,全是身为同胞的打工者、服务员、经营者。原来是些很普通的小本买卖,工作已经十分不易,因为销售贴着辱华标签的东西,他们始料未及的背负上“汉奸卖国”的骂名,往后谋生的日子只能是步履维艰了。
难道抵制的做法,果真毫无作用么?这也不一定。诚然,民间小打小闹的抵制,的确没有多少效果,但是官方的抵制,威力就非常强大了。一道政策发下来,彻彻底底地赶出中国去,妄图在内地捞金,更是连门都没有。举例而言,脸书、推特、油管、谷歌,不是饱尝苦果了么?不过,衣裤鞋袜,总归是实体经济,利益互惠的贸易往来之中,可不像互联网一般轻易地斩断联系。当然,更加严峻的是另一个问题摆在面前:倘使真的对外完全脱钩了,是不利于国家长期健康发展的。众所周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谷歌离场的局面,百度一家独大,开始了耍流氓;失去了“脸书”的威胁,“腾讯”的无良亦是显露无遗;再者是三大运营商、中石油中石化,压根没有来自海外的竞争压力,却一直是饱受诟病的对象。最近,相关部门越来越频繁的约谈,又反映垄断带来的一系列麻烦,可谓令人伤透了脑筋。不妨大胆假设,万一以后的某日,阿迪、耐克、匡威如愿以偿的滚出了群众的视线,莆田的山寨品岂不是要翻天?
与其说这是一种担忧,不如叫做一种失望。时代变迁,国货的质量,固然比以前大有进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相较进口产品,整体水平依然存在着明显差距,让许多消费者不能放心,却也是不容掩盖的。否则,无论男女老幼,怎么会出现一个个庞大的购物群体,偏爱追逐洋货呢?所以,打造人民满意的中国制造,才是抵制的底气;用非凡的实力战胜对手,才是抵制的先决条件。俗语云,打铁还需自身硬。好比新疆的棉花,既然足够自信它的品质世界一流,谁拒绝使用,谁就吃了大亏,那么何须为别人“吃饭砸锅”的举动而耿耿于怀呢?
2021年4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