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段子手们,一点也不讲客气,蹭溜溜地就编了好多——
今日是北京25节气之一,立沙。
沙尘一来,北京就成了北宋。
感觉出现了虫洞,回到了2009年:北京依然在沙尘暴,电影院依然放着《阿凡达》,A股依然3000多点……
后一条段子三个点,跟我只有半毛钱关系——
我没去电影院里看阿凡达,但在电脑里下了一个,回味一下……
刷着天南海北朋友们的日志,同学群朋友群里,跟在北京的同学、张家口的朋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只有一个感觉:
这次的沙尘,还挺严重啊。
再看新闻,更证实了这种观感:
《北方12省市出现大范围黄沙,沙尘暴范围是近10年最广》。
澎湃新闻此标题言简意赅,一目了然,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好多年前。
那时候,有编制的媒体们,还没染上江湖自媒体标题党的毛病,不会搞什么——
定了……燃……之类的噱头。
此标题下,中国新闻网《防护林开了口子吹走雾霾迎来沙尘暴?中国气象局回应》的内容,就有点让人看不懂了。
北方多地出现沙尘暴。有人议论是由于防护林开了口子,吹走了雾霾,迎来了沙尘暴,对此,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主任张碧辉15日表示,防护林主要是近地面的地表植被的一些变化,它对整个风场的影响范围非常有限,而且对于这种非常强的天气过程来说,防护林的影响程度相比这种天气强度来说也是非常低的,基本上可以忽略,所以这种防护林对风的影响进而影响沙尘天气,我们觉得这种影响是非常小,基本是可忽略的。
想想我们80后,读书起就经常听到三北防护林,知道它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维护生存空间”。
但这个回应,几个意思?
栽树对防止沙尘,没多少意义?
是不是白栽了呢?
不过,隔行如隔山,我看不懂是对的,专家讲是什么,就是什么吧。
与朋友圈至少黄沙相反,人民日报今天刊出文章:
《内蒙古加大治沙力度,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黄沙正退去 绿树渐成荫》。
看完我知道,这是——“会后探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列报道,关注多地在推进生态修复、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的实践和探索——的第一篇,也就是说,这个选题啊,是早就策划好的。
所以,我完全不觉得编辑记者们,应该看完天气预报再发文章,反而觉得,外蒙古的风和沙子,太不讲察颜观色,配合度太差劲。
当然,人民日报和朋友圈,内容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矛盾。
毕竟,朋友圈里,只能反应此刻的图景与当时的心情,而人民日报呢,则是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们的时间线,不是以天来计算,而是年,十年,二十年。
像三北防护林,它的目的,是“到2050年,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1979年的5.05%提高到14.95%”。
70余年间覆盖率计划提高不到10%,可见生态环境,确实是破坏容易恢复难。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欲止还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