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209|评论: 5

[即时新闻]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随礼?看到这个解释我跪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16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小一直有个疑问,就是每逢过年过节,全家人都必须上班一样挨家挨户串门送东西,我就不想出去,我就想搁家里打游戏,哎,不行,必须跟着去,这好像就成了一项任务、一项工作。父母经常说,谁谁谁以前帮过咱家的,谁谁谁以前给咱送过东西的,欠的人情必须还上,我就特别纳闷 什么是人情,为什么人情要还呢?

这就要从很久很久以前的事说起了。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收入和支出是完全同步的,找到食物就吃,没找到就只能挨饿,不确定性非常大。后来随着农业的发展,财富就可以用“货币”的形式储存下来,种的粮食、养的猪都能卖掉换成钱,只要拿着钱,你就能买到生活必需品,这样一来,由于“储蓄”的存在,平时的收入波动就不会影响到你的生活,形象一点来说,就是支出曲线变得更加“平滑”了。 但是呢,古代社会毕竟生产力不发达,免不了一些天灾人祸,遇到个旱涝灾害一年都白忙活,当时也没有保险公司,所以就只能依靠民间自发形成的“金融市场”。 咱们可以想想,什么时候要送礼啊?无非就是结婚、生小孩、开业、新官上任,等等等,这些事情有个共同点,就是收礼的一方在短时间内都有巨额支出,需要找人“回血”。当时也没有花呗,于是就只能向全社会进行“公开募资”,这里的“社会”指的是以亲朋好友为界限的小社会,咱们平时送的红包、份子钱,都属于这类。

当然,这并不是股权融资,不用分红,不用让你家新娘子挨家挨户给人洗衣服去,只需要等别人结婚,或者别人缺钱用的时候,把钱还上就行了,换句话说,你的份子钱,就是用来购买对方发行的“债券”的,这种债券就叫做“人情”。当危机来临时,只需要出售持有的 “人情”,就能用别人“赎回债券”的钱来抵御风险。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保险覆盖率一直偏低的原因,因为我们本身就有一套基于家族秩序建立的金融体系,传统社会没什么太大的生活开支,房子也不贵,治病也花不了几个钱,遇到事儿把手头上的“人情”债券卖一卖,乡里乡亲东拼西凑也就解决了。

所以在农村基本没有金融市场,因为根本用不着嘛,干金融的多是在一线城市,当我们脱离了世世代代生活的圈子,进入了陌生人社会后,我们就成了一个个“孤立”的人,那自然就要用保险、债券、股票、房子,等等现代化的金融产品来进行风险的跨期分摊。  

说完送礼,咱们再说说另外一件过年的大事儿,就是催婚, 现在一般都是饭桌上说着玩玩儿,拿单身小青年开开玩笑,但是在古代,婚姻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因为这涉及到“资产变现”。

其实除了人情以外,中国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资产,叫做“子女”。

有句话叫“养儿防老”,咱们现在退休都有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古代没有这种服务,但是不代表没有需求,而“子女”就充当了跨期交易的媒介。说得更形象一点,就是养孩子就相当于“定投”一只股票,每年每月持续投入,希望未来可以带来巨额回报。为什么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啊,为什么要拼命报辅导班啊,谁不想自家的股票涨好一点。

这就是“价值投资”,股神巴菲特现在干的事儿,咱们的老祖宗早就会干了,凡是家里有小孩的,你都可以说你是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专注于长期投资,一支股票拿一辈子,只不过人巴菲特持有的是股票,咱持有的是小孩。 我们中国人,人人都是巴菲特的老师。 有研究发现,在越重视彩礼的地方,政府搞的教育普及反而推行的越快,尤其是生女孩的家庭,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投入一点学费,未来就能嫁更好的郎君、收更多的彩礼。

在古代,女孩是作为一种“流动性”很好的资产,“卖儿卖女”一般都是卖女的多,因为女孩不用承担传宗接代的责任。

金庸先生曾写过一篇自传类的散文叫《月云》,说是小时候家里有个同岁的小丫鬟,名叫“月云”,她是被父母抵押到自己家干活的。每到过年,月云想要回家,但是她母亲就说:“你已经抵押给别人了换了粮食,粮食都已经吃下肚了,所以只能待在这给人好好干活,不能回来。”

小时候的金庸看到后就特别难过,他觉得像自己家这样的地主在中国有千千万万,害的人家骨肉分离,母子不能团圆,实在是不该,于是长大了就立志写武侠小说弘扬正气。

其实你如果以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地主也没那么坏,他只是个提供金融服务的,就像现在的银行一样,老百姓有贷款需求,把资产抵押了,地主就给钱,咱们觉得不好的地方,只是在于不该拿“孩子”作为抵押品。

但这也只是现代人的一厢情愿罢了,旧社会的老百姓一没房,二没地,唯一能提供“产值”的,也只有孩子的劳动力了,男孩要传宗接代,只能抵押女孩,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这里顺便推荐一下金庸《月云》这篇文章,写的特别感人,后来他小说里小昭和双儿的形象就是取材于此) 其实这类针对女孩的金融行为还有很多。小学生读物里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是从前有个老太太,生了俩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卖雨伞的,二女儿嫁给了卖草帽的。

一到晴天老太太就叹气,大女儿的雨伞不好卖喽!到了雨天又叹气,二女儿的草帽卖不出去喽!

然后有个老头来了,教育她说,你应该这么想啊:下雨天大女儿发财,大晴天二女儿发财,无论如何都有钱赚,高兴还来不及呢!其实这就是最原始的风险对冲策略,一边做多,一边做空,锁定盈利。

在古代,生了很多女孩的人家,一般都会安排女儿嫁给不同的职业,例如当官的、做生意的、打铁的、种地的,士农工商一个不缺,随便哪个出了事儿,都有其他女儿可以保证收益,这叫啥?这叫资产配置多元化,就像现在房产、股票、外汇、银行存款,都要有,哪个出了问题你都能安然无恙。

所以说中国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控制和干涉,归根到底都是一个投资人对持有资产进行的主动配置。

明白了这点,咱们再来看束缚人性的儒家文化,也就不难理解了。 任何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都必须有监管机制,别人问你借钱,你最怕什么?最怕他不还钱,他不还钱你可以告他,法律会保护你,但是古代没有严格的商业法,为了防止违约现象,就只能用道德来强制履约。

比如做人要讲义气,为什么要讲义气啊,你帮我,我帮你,一圈下来才构成了一个商业闭环,要是都不讲义气,人人都违约,整个金融体系就崩塌了。

再比如“孝顺”,孝顺并不只是美德,更是“法律法规”,咱们前面说了,孩子就是资产,但是人是有自我意识的,孩子养大了跑了怎么办?没办法,所以只能在小时候灌输“孝顺”的思想,用道德来强行约束,确保该资产未来能给我兑现收益。

在古代你可以贪污受贿,可以多纳几房小妾,这都属于私德问题,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绝对不能不孝顺,因为“孝顺”是整个社会金融体系的保障,这就是“法律”,你不孝顺就是坏了规矩,就是“违法”,杀头也不过分。《弟子规》《二十四孝》《三纲五常》就是那个时候的“证券法”,一条条都能对上。

例如:证券的发行交易,必须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什么七大姑八大姨过年都要把你问个底朝天?因为他们就是证监会,就是来监督你的,确保你的交易情况被广大投资人(也就是你的家族)知晓。

为什么古代情侣私奔都要挨骂?你跟你情人背着父母跑了,这叫啥?这叫内幕交易,瞒着家人就是瞒着股东;以身相许,就是私下偷偷以低价把自己卖给别人,损害广大投资人的利益,那能不骂你吗?

有些人过年回家为了应付家人,上淘宝租个男朋友、租个女朋友回家,这要搁古代,就叫做“未如实披露公司重组并购业绩承诺履行情况,涉嫌虚假交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予以警告,并处以60万元以下罚款。

所以说证券法那都不是瞎编的,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  

人类行为的本质就是趋利避害,所以由此演化出来的社会规范自然也是服务于此,无论是传统的儒家文化还是现代的金融体系,归根到底都是要打造一个稳定的、低风险的社会,只不过古代中国没有西方的商业文化,孕育不出靠谱的金融服务,于是就只能以牺牲妇女儿童的权利为代价,强行搞出来这么一套畸形的体系。 中国现在面临少子化问题,大家都不愿意生小孩,为啥不愿意啊?第一,咱们都能买保险,不用养儿防老,第二,就算你想防老,你也防不了,因为现代社会没有以前那种浓厚的儒家文化,不是特别强调孝顺了,对于子女这种“资产”也就没有了刚性约束,孩子长大了那还轮得着你管吗,违约风险大大增加,二十多年的投资随时可能打水漂,所以生小孩最终也就只剩下情感属性和娱乐属性了。 现在咱们亲戚朋友聚会,聊聊结婚啊,送礼啊,生小孩啊,聊聊八卦挺好玩儿的,因为这些事情都已经成为“社交娱乐活动”了,高兴你就做,不高兴就拉倒,没人再把它当回事。

当传统文化不再承载着原先的功利目的时,自然就沦为了娱乐媒介,以及商家卖货的噱头。 老祖宗是万万没想到啊,自己曾经拼了命维护的礼教秩序,最后竟变成后辈们饭桌上嬉笑怒骂的话题。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0-12-16 10:5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12-17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传统,没有其他理由。

发表于 2020-12-17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12-17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12-21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