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省区市新增确诊25例,山东新增1例本土确诊】
10月29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5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24例(上海13例,福建4例,天津2例,广东2例,四川2例,云南1例),本土病例1例(在山东青岛);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6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4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255人,重症病例与前一日持平。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288例(其中重症病例2例),现有疑似病例6例。累计确诊病例333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044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0月29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39例(其中重症病例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0967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5940例,现有疑似病例6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858677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2863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53例(境外输入39例);当日无转为确诊病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4例(均为境外输入);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592例(境外输入439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5912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5313例(出院5073例,死亡105例),澳门特别行政区46例(出院46例),台湾地区553例(出院513例,死亡7例)。
【青岛新增确诊病例详情公布:系护士】
新增确诊病例贾某某,女,34岁,系接收市胸科医院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收治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隔离封闭病区护士。该护士在10月18日之前,多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10月18日进入隔离封闭病区工作,10月29日核酸检测结果阳性,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专家组确诊为普通型病例,目前在定点医院接受隔离治疗。排查到密切接触者共71人,均为隔离封闭状态下人员,均已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山东乳山发现1份进口冷冻猪肉制品及外包装标本新冠检测阳性】
10月29日,山东乳山市在进口冷链食品常规抽检中,发现1份外地销往我市的进口冷冻猪肉制品及外包装标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我市立即启动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对涉及的冷冻肉制品和运输车辆全部封存,对产品及环境进行消杀,对密切接触者等全部进行集中隔离,同步开展核酸检测与血清采样检测,所有隔离人员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新冠病毒或将造成大脑衰老10年】
感染新冠病毒除了面临免疫力不持续、还可能有大脑受损的问题。
英国「太阳报」、「金融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显示,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最坏的情况下,感染新冠可导致智力下降,相当于智商下降8.5点或大脑老化10年,冠状病毒幸存者可能面临持续性认知损害的风险。
科学家说,许多人从病毒中恢复数周和数月后就报告了“脑雾”,这可能是更严重的认知缺陷的征兆。
帝国理工学院研究团队调查84285名已新冠治愈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注意力等后,与未感染新冠的人群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感染新冠病毒的后遗症可能最多造成大脑衰老十年左右或智商降低8.5。
感染新冠病毒症状越是严重的患者,后遗症越明显,还有治愈几个月的患者出现 脑雾(brain fog)现象。
不仅如此,这一结果不仅针对新冠重症患者,研究表明,一些轻症患者大脑平均衰老年龄也到达了5岁、智商下降4个百分点。
据韩国防疫部门了解,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患者出现血栓扩展,进而影响脑功能。
在帝国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的这份研究公众于世之后,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权埈郁27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此表示,据防疫部门迄今掌握的情况, 二者很可能相关,难以排除相关的可能性。
权埈郁表示,诱发血栓大量形成是感染新冠病毒的特点,这足以影响脑功能,新冠引发这一问题已有病例为证。
血栓到处堵塞血管,势必导致供血不足的器官出现问题,除大脑以外的其他器官,比如肺的功能也完全有可能趋于衰竭。
新冠造成的后遗症不可小视,医学界已经逐渐引起重视。希望大家还是尽量保护好自己,避免被感染的风险。
【新冠肺炎真就成了“大号流感”?重症死亡率3个月下降一半】
不知是当地医疗卫生水平提高,还是病毒演化出了更有利于传播的新变种,英国最新研究显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在医院的死亡率已经下降到大流行高峰时的一半左右。
埃克塞特大学、沃里克大学和艾伦图灵研究所研究人员对超过21000住院病人的分析发现,3月至6月底,特别加护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的死亡率都有显著下降,这一结果已经发表在《危重护理医学》上。
研究人员发现,新冠肺炎大流行至今,死亡率最高峰出现在3月下旬,当时,特别加护病房患者的死亡率为26%,重症监护病房则达到41%。但到了6月,前者已经下降到7%,后者也下降到21%。
研究人员控制了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和糖尿病等其他健康状况在内的变量。这意味着,近几个月死亡率的变化不仅仅是感染者年轻化等,而可能是很多综合因素的结果,包括医生管理新冠肺炎患者的水平提高、有效治疗方法的引入等。
此外,病毒变异可能也是一个方向。
病毒的变异方向是随机的,既可能致死率更高,也可能致死率更低。但是,人活着才能更好地传播病毒,人死了就传不了,所以病死率越高的病毒变种,传染性越低,保存下来的可能性越低。
例如,埃博拉病毒从1976年发现到现在没有大面积爆发,就是因为它致死时间很快,往往还没来得及传播到下一个村子,这个村子的人已经全部染病死亡了。
因此,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存活下来的多半是感染性极强但死亡率不高的病毒变种,宿主和病毒都不能很快消灭对方。病毒和宿主细胞之间的共进化是必然趋势。
现在我们知道的导致人类疾病的病毒中,感染能力非常强的,比如人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这些病毒往往致病能力不强;致病能力非常强的,比如狂犬病病毒、埃博拉病毒等,这些病毒的传播能力往往不是很强。
之前的研究也许可以佐证这一推测。
多项研究证实,欧美地区的新冠病毒出现了名为D614G的著名突变。区分这些毒株的特殊突变是在614号氨基酸上的交换--614是编码其刺突蛋白形状的病毒基因组部分。D614G毒株感染人类细胞的能力比它的祖先要强3到6倍。
根据美国研究人员3月至7月从休斯顿收集的5000多份病毒样本,3月5日至5月11日,当地82%的新冠病毒病例含有D614G突变,但到7月7日,含有D614G突变的样本跃升至99.9%。
不过,在感染率上升的同时,这项研究并没有发现死亡率的上升。
相反,新加坡方面的研究称,有证据表明,D614G突变在世界某些地区的扩散与死亡率下降同时发生,这表明它的致命性较低。
在未来,新冠病毒可能真的会往“大号流感”方向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