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移动互联技术飞速发展,人脸识别、扫码支付等新技术手段为大众提供了便利,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同时也给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带来不便。老年人在“一码通行”的便捷场景中,遭遇“无码可依”的困难。没有“健康码”无法乘坐公共交通、没有“收付款码”无法在市场交易,“银发族”普遍反映,新技术让他们与社会脱节速度加快。在数字化加快的当下,全国有超1亿的“银发族”仍旧没有“触网”习惯。在我国数字化进程快速推进和老龄化持续加速的背景下,需充分考虑“银发族”等重点人群对数字化手段的适应能力,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普惠性。 一是公共交通、便民服务等场合,公共场所要给没有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预留对接服务,确保“数字空白”能够兜住“跟不上数字步伐”的人。 二是要向“银发族”推广更加简便的智能化数字手段,让老年人也能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社会红利。例如一些公共服务设施中,不涉及使用移动设备进行资金交易,也无须关联相关金融账户,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还可以甄别是否为健康状况高风险人群。 三是要通过合理方式引导子女关爱老年人,制定措施鼓励社区帮助有需要的空巢老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