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发生的事情。一个妈妈付费加入了睡眠引导群,妈妈在外面看监控,孩子独自在小床上翻身,哭泣,趴睡导致压住了口鼻。
这个妈妈在群里问孩子这样有没有问题,有的群友支持她不去管孩子,但是她们的身心与这位妈妈同在。
两个小时候,这个妈妈进去了,她的孩子死了。
转身这个妈妈还问可不可以再生?
这个群是芝士小馄饨VIP群,不用怀疑,凡是VIP群都是收费的。
看看婴儿在无助的哭泣,翻身,堵住了口鼻以至死亡的这段时间,这个母亲在聊什么。

所谓群友提供的观点是:孩子不大哭就不去干预。
在无助的时候,这个妈妈说的就是能有你们陪我聊天就已经很好了。
直到没声音了,她担心孩子会死的时候。群友也在跟她说不会不会。还给她的行为点了个三个大赞。

结果等这个妈妈在进去的时候,她的孩子已经死了。而她还在问的是,我能不能生二胎。
事后,有网友爆料了这个芝士小馄饨的背景:恋爱博主化身育儿专家。
那么我们就继续来说一下这个红十字会证书:
只需要45美元,你就能获得美国红十字会高级育婴师的资格证。
那么花了45美元成为专家之后,接下来要干的就是:圈钱。当然了,自己的名头越多越好,越响亮越好。
于是乎,自己的美国药剂学和化学博士成为了吹嘘的资本(化学和药剂学跟教育,育儿有什么关系)。可笑的是,他吹嘘的拥有婴幼儿急救证成为了这件事最可笑的背景。
看看上图吧,育儿咨询一次最低要399元,育儿引导最高的价格是6999元。这钱真是来的好轻松。
想了解这些知识,完全可以找权威的书籍自己来看,我看了那本《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中的观点:
在婴儿刚出生的几个月内,解决他哭闹的最好办法是迅速回应。如果你对求助信号及时回应,孩子就不会哭那么久。
这本书是育儿读物的权威,售价是多少呢?89元。
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说:哭,是因为婴儿在用唯一的方式跟你交流。这本书也才128元。
网友们都觉得他们的行为丧失了人性。
是的,经过了这件事之后,这个博主可以继续的搞收费群,普及那些丧心病狂的观点。当然了第一件事要做的是撇清自己。于是乎赶快发了一个律师函。
律师函有两点:第一澄清和自己无关,第二是如果有人继续传播,我们要诉诸法律了。
在他们的群里,还有一些人依然认可他们的做法:认可你就留下,不认可你就走。
他们这个育儿群的核心观点是:孩子睡眠大哭,大闹,不用管,放任他哭。

这个群里的人基本上都被nao,被同化了。而且这都是什么歪理邪说?
一定要分房睡,即使孩子大哭大闹也不能管??
孩子睡觉前哭,不要管,如果管了就不是一个好妈妈??
发视频问老师孩子哭了怎么办,老师一律说不管,理念不同就要退群??
有这种观点的人简直就是灭绝人欲的,且不说不懂得换位思考,没有同理心。
要我说,芝士馄饨育儿经的创始人简直是完美继承了约翰华生的观念。
约翰华生说: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这是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的名言。哭声免疫训练法、延迟满足训练法,婴儿独立完整睡眠训练法,皆源于此。
他认为婴儿需要被尊重,但是要超脱情感。以免养成依赖父母的陋习,1928年约翰·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从此声名大噪。在书中他强调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
他的孩子就是在这种风格的教养中长大的。那么结果呢:
大儿子雷纳多次自杀,三十多岁自杀身亡一个女儿多次自杀。另外一个儿子一直流浪。
他儿子们对华生的描述是:
没有同情心和情绪上无法沟通的。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
被哭声免疫法修整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付出一代美国儿童的幸福代价后,此方法终于被欧美深深反思和摒弃。
约翰·华生也曾被评为美国人最讨厌的人之一。
客体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一生跟踪研究过6万对母婴关系,他说过:不存在婴儿,只有母婴。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婴儿都无法单独存活。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将6个月钱的婴儿期称为“正常共生期”,而这个基础是婴儿是无助的,能力是最差的,他必须和妈妈共生在一起,依赖妈妈的帮助,通过“剥削”妈妈才能生存下去。妈妈会感觉到婴儿好像要完全霸占自己,时刻和和自己在一起,这在婴儿时期是正常的。
对于6个月之前的婴儿,母亲就是他的全世界,所以如果这个世界被破坏了,那么婴儿会觉得,整个世界都被被坏了,包括他自己在内。
为什么婴儿哭泣不肯入睡呢?那是因为婴儿能够精敏的感觉到周围环境的能量变化,但是他无法化解掉这周围变化导致自己的不安,只能期望得到父母的安慰。如果得不到父母的温暖,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和保护,当然就无法安然入睡了。
有些妈妈本身就是按照自己的本能进行亲密育儿的,可是当他们看了例如像芝士馄饨育儿这样的观点之后,开始焦虑自己的观点是错的。于是交了不少钱,转向了所谓的“科学睡眠”。
那么那些及时意识到问题所在的人的观点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中,是这么写的:
孩子确实乖了,但是笑容和眼神互动大量减少,对妈妈不再像以前一样有很多自发的亲密的肢体动作,感觉似乎一颗火热的心逐渐冰冷下去。这让妈妈们觉得不对劲,自己内心也变得痛苦,于是放弃训练,开始给予孩子大量及时,亲密的回应,来弥补训练造成的创伤。索性的是,大部分的弥补获得了成功,母婴联结恢复的跟训练之前一样好。
可是这件事看来,悲剧已经发生了,我们只能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要在出现了。了解更多最新资讯,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拉起小手陪你走
(图片来自豆瓣鹅组,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