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古代美

[群众呼声] 在这儿,肯定有你上学时的回忆 邛崃古代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121647bugysacpjuofg0z4.jpg
5-2.png
5-3.png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121746mislm5rlao5ocwav.jpg
6-2.png
6-3.png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121830aeda9sss0mjl9m3f.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孔乙己》中多哉乎?不多矣是何意?

意思是多吗?不多了


这句话截取自论语。鲁迅在这里讽刺孔乙己迂腐。


“多乎哉,不多也”出自《论语.子罕》,是孔子的一句话的断章取义。


《论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太宰问子贡:“孔子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子贡说:“老天本来就要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说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这些技艺对君子来说算多吗?一点也不多。”


太宰认为圣人应该务大而忽小,所以向子贡提出疑问。孔子向弟子解释说自己多才艺是因为少时贫贱,而圣人是不会多小艺的。鲁迅先生在小说《孔乙己》中,形象生动而且巧妙的截取了“多乎哉,不多也”来折射孔乙己的迂腐。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124153eyw4hdd6y4qzwqpm.jpg
都是读书人,凭什么
                       范进做官,
                                 孔乙己却要做贼?

松子诶


关注
首先他俩的生活环境、待遇、时代都是不同的,有一句话说得好,时代造就英雄,虽然他俩的初衷都是一心想要科举考试然后做官,但是实际上的天差地别可大了。
1.性格


范进最开始被胡屠夫无端的辱骂,但是他的回答却是“岳父教训的是”咋一看,还以为范进是老实,顺从的人,然而在中旬之后,他却很快能与张老爷称兄道弟,可见范进并不像一般读书人那样穷酸气、自视清高而是更加圆滑世故,懂的服软。而对比起来,孔乙己的性格更加好面子,不那么圆滑,他虽然与做工的工人们同样站着喝酒,但是他却自以为自己是读书人瞧不起别人,端着架子,一直都不肯脱掉自己的长衫,说话的言语中,满口之乎者也的话,自以为了不得。

2.时代
范进的故事背景处于清朝初期,那时候清朝正处于上升阶段,为了更好地建立封建制度,科举考试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也正是缺人才的时候,所以范进后来的中举也是时代造成。
而孔乙己正处于现代文明与古老的封建制度王朝碰撞中。在那个时期更多的有学识的人正是在奋起变革的时候,而孔乙己更加沉浸于旧的封建制度,旧的文明中。是很难投身到变革的大潮中去,所以最后也沦为了封建王朝的陪葬者。


范进在之前的生活中虽然过得比较破落,但是也好在有岳父救济,还有老婆。而孔乙己一辈子什么都没干,穷困潦倒、老婆都没有一个,而自己又不肯变通,沉迷科举甚至被科举毁掉了,是他个人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星星之火QX
关注
范进是个比较有正义性的人,他喜欢做一些好的事情。孔乙己是个爱享受的人,就喜欢吃喝,什么也不想做,真的是个靠偷吃的。

2.png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孔乙己 - 鲁迅小说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
所属类别 :其他文学作品相关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

    孔乙己


  • 作品出处

    《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


  • 文学体裁

    短篇小说



  • 作者

    鲁迅


  • 创作年代

    1918年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1]

一九一九年三月。



折叠编辑本段词语注释

1、短衣帮:旧指短打衣着的劳动人民。

2、阔绰(chuò):阔气。

3、羼(chàn):混合,掺杂。

4、荐头:旧社会以介绍佣工为业的人,也泛指介绍职业的人。

5、声气:这里指态度。

6、满口之乎者也:意思是满口文言词语。这里用来表现孔乙己的书呆子气。

7、上大人孔乙己:旧时通行的描红纸(描红纸:一种印有红色楷字,供儿童摹写毛笔字用的字帖。旧时最通行的一种,印有"上大人孔(明代以前作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这样一些笔划简单、三字一句和似通非通的文字。),印有"上大人孔乙己"这样一些包含各种笔画而又比较简单的字,三字一句。

8、"君子固穷":语见《论语·卫灵公》。"固穷"即"固守其穷",不以穷困而改变操守的意思。固,安守。

9、进学:明清科举制度,童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考(道考),考取的列名府、县学籍,叫进学,也就成了秀才。又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省一级考试),由秀才或监生应考,取中的就是举人。

10、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11、钞:现写作"抄"。

12、回字有四样写法:"回"字过去一般只有三种写法:"回""回""回",极少有人用第四种写法(外部一个偏旁"囗"中间加上一个"目"字)。孔乙己这种深受科举教育毒害的读书人,常会注意一些没有用的字,而且把这看成学问和本领。

13、"多乎哉?不多也":语见《论语·子罕》:"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里与原意无关。

14、服辩:又作"伏辩",即认罪书。这里指不经官府而自行了案认罪的书状。

15、年关:年底。旧社会年底结账时,债主要向欠债的人索债,欠债的人过年如同过关,所以叫"年关"。下文的端午和中秋,在旧社会里也是结账的期限。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折叠历史背景

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腐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样一个典型。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复辟势力猖撅,革命成果被窃夺。"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于昏沉、麻木状态。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革命的知识分子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为了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为了"描绘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于1918年冬创作了小说《孔乙己》。


折叠创作历程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形象

孔乙己

环境造就人,孔乙己生活在新旧社会的过渡时期,其性格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朴实,另一方面他迂腐顽固,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孔乙己这样性格的人物,毫无疑问是一个悲剧形象。

迂腐

孔乙己是清朝末年的知识分子,他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条,但是他连秀才都没有考上,有没有功名利禄,生活过得非常穷酸。孔乙己有着封建教育制度影响下的书生特有的清高本质,没有经济来源,也不愿意从事劳动赚取钱财,端着读书人的架子只能越过越穷。关于孔乙己那句"窃书算不算偷"的名言,我们可以看出他作为穷困潦倒的书生的迂腐一面。当大家嘲笑他偷书的时候,孔乙己只能无力的回击一句"窃书不算偷",读书人的事不能算偷,这是多么可笑的歪理,此时孔乙己的穷酸迂腐可见一斑。

善良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是双面性的,复杂的,他虽然穷酸、迂腐,但是也有人性的闪光点。孔乙己善良的一面体现在他教小孩子认字和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的两个细节上。孩子们围住他,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茴香豆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可是在那样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在"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咸煮笋,或茴香豆,做下酒物"的年代,在卖酒都要羼水的年代,对于一个穷愁潦倒之人来说,确是何其珍贵,可他却一人一颗,一直分到所剩无几为止。一个"便"字就可见其大方,真真是分得毫不迟疑,毫不手软。相比较那些个掌柜和长衫客们,他们中有谁不比孔乙己阔绰,有谁拥有的不比孔乙己多,但又有谁分豆给孩子们吃呢?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当孩子们再次把"眼睛望向碟子",他不是谩骂,不是恐吓,竟也"着了慌似的"哼起了《论语》里的调子直哀求,一个拥有善良与透明心性的老头跃然纸上。

穷困潦倒的"士"阶级

酒店的酒客,有两个不同的等级:以下层劳动人民为主的"短衣帮"和以上层地主阶级、有钱人和读书人为主的"长衫客"。"短衣帮"们因为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在酒店里只能站着吃喝,"长衫客"们却可以走进酒店的专属包间坐着,慢慢享受酒肉佳肴。孔乙己初次出现在酒店里,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他是站着喝酒却穿着长衫的惟一的人。既是穿长衫的,就应慢慢走进屋里,愉快地坐着吃喝。但是孔乙己却不能,他只能跟短衣帮一样,在柜台外站着喝酒,不伦不类。他读过书,但是没有考上秀才,不能依靠认识的字、读过的书来生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但是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就在于它不但使人与劳动脱离,而且还教育人轻视劳动阶层,灌输唯有读书是最高尚的思想。不劳动,不能生活,自然越过越穷,可是孔乙己还是死要面子,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都应该比普遍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站着喝酒这个细节显示他不是地主阶级,不是有钱人,理应把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脱下来,融入短衣帮的人群里。可是孔乙己又不愿承认自己的穷困潦倒,相反还觉得自己比他们都要清高,处处摆读书人的架子。他既不属于贫穷人士也不属于上层地主阶级,与这两个社会主流阶层都存在着距离。生活贫穷的孔乙己和当时社会的下层人民没有什么两样,但他时刻穿着在他看来是身份象征的"长衫"。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内心轻视广大劳苦众生,同时又渴望融入在他看来高大上的上层地主阶级和读书人、有钱人的世界,这种意识使他处在一种尴尬的社会地位当中,不但不被这两个阶层认可,反而成为他们讥讽的笑柄。孔乙己穷苦、懒散,身上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年多没有补,也没有洗";反复被人欺负、殴打,脸上经常挂着新痕旧伤,偏偏他又自恃清高,满口"之乎者也","孔乙己"称号由此而来。鲁迅通过对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肖像、穿衣、话语及称号的刻画,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矛盾所在。孔乙己热衷功名利禄,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时刻不愿脱下标志自己读书人身份的长衫。

孔乙己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牺牲品。统治阶级不但在政治经济上对他进行残酷的控制,推残了他的肉体,剥夺了他的生路,而且在精神上毒害了他,使他蒙受了极大的耻辱和痛苦。文章刻画了一个被封建思想所毒害所麻木而最终又被社会抛弃吞没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形象和他的悲惨命运,对吃人的封建文化教育和害人无数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无情的揭露。孔乙己最终在肉体的毒打和心灵的虐杀中孤独地死去了,但他不觉悟,致死都不明白是谁造成了他最后悲惨的结局。

酒店掌柜

掌柜是一个封建社会没落时期典型的小商人形象。这些小商人群体在生意上狡猾精明,在精神上却空虚愚昧,他们似乎没有受到封建礼教过多的束缚,可以和一些下层人打成一片,一起"哄笑和奚落,咀嚼着弱者的骨髓"(李长之《鲁迅批判》),然而却正是他们麻木的笑容、愚昧的笑声,使孔乙己们生活得更潦倒、尴尬,最终被扫出了这个社会,同时也让读者在窒息中沉思。

叙述者

咸享酒店里进进出出的小伙计,时方12岁,鲁迅将孔乙己的遭遇通过小伙计的口一一说出,将咸享酒店中发生的一切通过他一一铺排,让读者看到了孩子的变化。曾经的淳朴纯真"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样子太傻"这样的判词显然不是小伙计的自言自语,而是对掌柜或是他人的口无遮拦的"直接引语",总之是来自成人世界的评价,从这一句看似贬义的评价里,我们看到了小伙计最初的纯真。"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无非长衫主顾傲慢,小伙计不会或不愿阿谀;小伙计从侍候长衫主顾的差使旁边赶开后,做不到伺机往酒里羼水,是淳朴诚实的天性使然;别人嘲笑孔乙己,但小伙计看到了他"从不拖欠"的品行……渐被同化的麻木冷酷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等级分明、欺诈势利、冷酷无情的咸亨酒店里成长的小伙计,渐被同化而麻木冷酷。

孔乙己在酒徒和小市民那里找不到丝毫的人间温暖,他把自己真诚的感情转移给孩子们,他诚恳地教"将来做掌柜"的小伙计"茴"字的写法,小伙计的态度是"'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并"努着嘴走远"。小伙计对于孔乙己的诚恳和善良,小伙计回报的却是鄙视和不屑;别人嘲笑、挖苦孔乙己的时候,小伙计呢"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面对穿着一件破夹袄盘腿垫包坐着用手走路的孔乙己,小伙计也只是"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只放在门槛上而不递给行动不便的孔乙己,"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小伙计的麻木冷酷跃然纸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在孔乙己身上,小伙计才找到快乐。"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可笑却又叫人可悲的画面。因为样子傻不让他侍候长衫主顾,因为诚实不会往酒里羼水而被派去做专管温酒的无聊职务,小伙计逐渐势利、冷酷,甚至把乐趣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表现出当时畸形社会对人的影响和毒害。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文脉梳理

这部作品是我国的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作者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序幕(第1-3段),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鲁镇的咸亨酒店。

第一层(第4-9段),写孔乙己的身份、地位、经历、言行、性格,是小说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第四段首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承接上文,开始具体描写主人公孔乙己。这句描写出孔乙己的奇特身份,揭示了他的社会地位,意义含蓄而深长。"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的生活经济情况和社会地位,与小说开头所说的喝酒主顾中的"短衣帮"差不多。但孔乙己又是"穿长衫"的,这又含蓄说明了他是"读书人",虽穷可又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死要面子,受封建文化教育之毒很深,不愿与"短衣帮"为伍。因而,成为"唯一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这"唯一"就标示了他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独特的性格与身份,他欲"上"不能,居"下"又不甘心,和酒店主顾中的上层人和下层人都不一样。

文章接着细致描写孔乙己的肖像。逐步刻画他的性格特征。"身材很高大",表明他原本具有谋生的条件;"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表明他生活状况不好,时常遭受生活的折磨和别人的凌辱;接着,写孔乙己到店后,酒客们揭他的短取笑他。他先是不答,当人们一次又一次揭他的"伤疤"、取笑他时,要面子的孔乙己不得不起来分辨说:"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他争辩的结果是"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在这里,作者生动地表现了孔乙己的可笑、可悲,他是众人取笑的对象,他的到来使店内外充满了快乐的空气在这一段里,作者通过上述肖像描写,把一个穷困潦倒、迂腐可笑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第五段,描叙人们背地里对孔乙己的议论,交代孔乙己的身世和经历。这是前面情节的补充。孔乙己连秀才也没有考中,又不会营生,好喝懒做,愈来愈穷,弄到将要讨饭,因而"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不拖欠酒店的钱。这说明他的诚实。

第六段,紧接第四段短衣帮酒客嘲笑孔乙己的话题,层层推进,波澜起伏。人们先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人们接着又说"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时,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些灰色"。这几句生动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的内心活动:先是表现出读书人的高傲,后来却是反映他难以掩饰的、不可名状的苦痛。

第七段,用对比方法进一步描写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孔乙己知道不能和那些酒客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次,孔乙己问十二岁的酒店小伙计"我":"你读过书么?""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孔乙己越说越高兴,还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后见"我""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时,孔乙己"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这段一老一少、一冷一热的精彩的对比描写中,反映了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低,更说明了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也说明了孔乙己的寂寞与善良。

第八段,写有好几回,孔乙己给来酒店赶热闹围住了他的邻舍孩子分茴香豆吃,和上文教小伙计"我"写茴字,都说明孔乙己喜爱孩子的善良性格和难找"知音"的孤苦、寂寞心情。

第九段,用一句话来小结上文引起下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作为供人取笑的对象,别人的生活也是无聊的,靠从取笑孔乙己中得到一些快乐。但是,没有孔乙己,"别人也便这么过"。

第二层(第10-11段),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是小说情节的高潮。

第十段,由掌柜结帐引出还欠十九个钱的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又从掌柜和酒客的对话中侧面交代孔乙己因偷窃被丁举人打折了腿。这是孔乙己不幸遭遇的发展。一连串的问答中,既反映了人们对这一不幸事件的无比冷漠,也凸现了封建统治阶级代表人物丁举人的凶狠残暴。科举时代爬了上去的丁举人把连秀才也未考中的穷困潦倒的孔乙己打断了腿,欲置他于死地。这事实本身也是对科举制度罪恶的深刻揭露。

第十一段,先写环境气候,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接着引出长久没有来的孔乙己。这一段写孔乙己出场,是通过"我"忽然听见"温一碗酒"这虽然很低,却很耳熟的声音开始的,未见其人,先见其声。此时的孔乙己,"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从这些外貌、动作描写中看出孔乙己的惨状,与前面对孔乙己的描写发生明显的变化,形成强烈的对比。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连肉体也遭到摧残。即便如此,掌柜和酒客们仍不忘对他进行取笑。面对这种取笑,他也不像从前那样去争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之后又低声说"跌断,跌,跌……",脸上现出很像恳求不要再提的眼色。最后,孔乙己在旁人的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在"旁人的笑声中"可见世态炎凉。

第三层(第12-13段),描写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作者在刻画孔乙己性格中可悲的东西、批判他的封建落后意识的同时,也表现了他的善良心地和对他的一定的同情心,如写他教"我"识字、给小孩子分茴香豆,他在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他还"写得一笔好字"。

这些描写,更激起读者对毒害、摧残他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愤恨。这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孔乙己是一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冷酷的社会环境之中。孔乙己精神上的痛苦要超过肉体上的痛苦。


折叠作品主旨

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在这样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活力、热情、同情心都被扼杀,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在短衣帮的心目中也以为既然"学而优则仕",那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当然是劣货,只值得奚落和取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在封建秩序中处于倍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在他们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另一方面,"为了揭示社会对于处在苦境的人的凉薄"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之一。


折叠语言特点

用词准确生动是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具体表现在用具体形象的动词来描写静态的事物,如"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不到呢?",或者以先后用词的不同来揭示人物境遇的变化。如"孔乙己……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出九文大钱。"与"他从破衣袋里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的对比,用"排出"表示孔乙己在那时的阔气,有钱的样子。后来腿被打断了,人也穷了,便用"摸出"来形容。"摸"这个词就表现出他的破衣袋里钱本不多,可是他却摸来摸去总想多摸出几文钱来。

修辞手法多样而新奇则是另一个特点,文章运用了多种形式的夸张以及反复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塑造准确到位且内涵深刻。


折叠叙述角度

这篇小说以一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涵着深沉的批判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叙述者"我"实际上又是以一位对社会人生有着丰富体验和深刻认知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口吻,回忆着二十多年前发生的一幕幕景象。--经过了二十多年的世事变迁,当年的小伙计早已人到中年,并远离了鲁镇和咸亨酒店,却仍然对穷困潦倒中的孔乙己及自己在当时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念念不忘,其中复杂的内心隐曲是可想而知的,但作者又刻意隐藏了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只是以一种含蓄平淡的口吻徐徐道来,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折叠现实原型

《孔乙己》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自己告诉我,也确有此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做"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描述相差不多。他本姓孟,大家叫他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传,他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以致穷得讨饭。他替人家抄书,可是喜欢喝酒,有时连书纸笔都卖掉了。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被人抓住,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来吃酒,可能住在近地,却也始终没人知道。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在地上,两手撑了走路,也还来吃过酒,后来便不见了。作者的本家,名叫"四七"。此人喜欢喝酒,抽鸦片,但能写得一手好字。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头上歪戴瓜皮帽,到处游荡。他好骂人,却经常被人打。

相传绍兴城内还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此人由于生活贫困不堪,为谋生计,只得去卖烧饼油条勉强度日。因他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意大声叫卖,只好跟随别的卖大饼油条的小贩后面。小贩们吆喝一次,他跟在后面低低地叫一声"亦然",令人啼笑皆非。街上的孩子们见他身穿长衫,手提货篮,叫着使人不懂的话,于是就围着哄笑起来,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从此,"亦然先生"就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大饼油条,就缓缓地踱到咸亨酒店,掏出几枚铜钱,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吞吞地边喝酒,边津津有味地嚼着茴香豆。孩子们一见"亦然先生"在喝酒,纷纷地赶来讨茴香豆吃。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直到碟子里的茴香豆所剩寥寥无几了,就用手盖住碟子,嘴里念念有词:"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据说这位"亦然先生"就是鲁迅笔下孔乙己的原型呢。


折叠象征意义

咸亨酒店:旧中国社会的象征

《孔乙己》的故事发生在鲁镇里的咸亨酒店。《呐喊》里的《明天》也发生在鲁镇,小说中的人物(群众)常去喝酒的地方也叫咸亨酒店。酒客中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包括掌柜的都是些无赖之流,不是想调戏妇女,就是骗钱混饭。另外《风波》也有鲁镇和咸亨酒店,不过这次鲁镇是个水乡,而酒店却在城里,收集在《彷徨》里的《祝福》背景也叫鲁镇。

鲁镇在鲁迅小说中,就像以其他地名出现的背景如《故乡》中的故乡、《阿Q正传》的未庄、《长明灯》的吉光屯、《在酒楼上》的S城,不但地方原型都是绍兴(包括他母亲故乡安桥头),这些地方都是象征旧中国社会,鲁镇也好,故乡也好,只是一个大背景,鲁迅喜欢把旧中国的社会及其群众浓缩成一间酒店,在《孔乙己》《明天》《风波》《祝福》中这意象叫作咸亨,在《长明灯》和《药》里只称作茶馆,没有明确的招牌。

在鲁迅故家对面,同时又是由周家的亲戚经营的酒店,一旦写进小说后,就变成旧中国的一个缩影,怪不得他在这篇小说的后记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这个酒店的酒客,很清楚有两个不同的等级:出卖劳力为生的短衣帮和以地主、读书人、有钱人为主的长衫客两种。短衣帮只能站立在柜台外喝酒,长衫客则可走进屋里的雅座,叫酒叫菜,慢慢吃喝。在这小小的酒店里,除了顾客与顾客之间的阶级差别,酒店职员也有极大的等级差别。掌柜的严厉冷酷,对小伙计常摆出一副凶脸孔,嫌他"太傻",不准他侍候长衫客,"幸亏荐头的情面大",才没有被辞退。小伙计连言笑都要看掌柜的脸色。顾客与掌柜、小伙计之间也不信任,因为掌柜唯利是图,卖酒要羼水以牟取利润。孔乙己固然穷困潦倒,地位低微,掌柜、长衫客把他践踏,但其他同样被侮辱、被损害者,如短衣帮,也同样对孔乙己冷酷无情,加以讥笑。连可怜的、地位低微的小伙计对恳切教他写字的孔乙己也反感,认为他是"讨饭的人",不配考他。

咸亨酒店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民精神的麻木愚昧、冷酷无情,孔乙己双层性的悲剧:被压迫与被侮辱者的悲剧,这些不正是当时中国"病态社会"及其"不幸的人们"的象征吗?就因为鲁迅把旧中国缩小成一个鲁镇,又把焦点放在咸亨酒店,旧社会的各种症结都立体的通过酒店这个象征表现出来。

鲁迅的象征现实主义是使他的写实小说比其他同代人的要复杂和具有深度的一大原因。可惜目前一般人只注意《狂人日记》和《》,而这篇小说是"气急虺"的作品,不算是最好的作品。鲁迅的另一篇象征现实主义代表作是《故乡》,其中故乡这一象征也是强有力的代表旧中国之一个象征。这两个象征成为互相配合的一对。故乡以故家为缩影,人物事件发生在房屋内,而鲁镇以大门敞开的酒店为焦点,悲剧在街边的柜台旁产生。


折叠现实意义

孙伏园在简括鲁迅当年告诉他最喜欢《孔乙己》的意见时说:"《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因此我们读《孔乙己》不一定永远都把它放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解释其意义。过去多数人以科举制度对中国人民的毒害的角度来解释,孔乙己代表典型的旧知识分子,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但是正如鲁迅所说"谁整个的进了小说,如果作者手腕高妙、作品久传的话,读者所见的就是书中人,和这曾经实有的人倒不相干了"。因此他坚持要了解《红楼梦》就不要去追究曹,从他身上去了解贾宝玉或小说的意义。因为"人生有限,而艺术却较为永久"。同样,我们可以超越写作时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来读《孔乙己》,它一样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当我们不把这篇小说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来解释时,它就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种苦人在世界各地都可找到。这个凉薄的社会,全世界都一样,古代和现代,今天和明天都不会消失。鲁迅表面上写发生在中国清末的社会与中国人,实际他也同时在表现人类及其社会中永恒的一个悲剧。表面上孔乙己是一个受了科举制度毒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他也是普遍性的代表了个人与社会之冲突的多种意义的象征。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中,多少人就像孔乙己那样,不为社会所接纳,被群众嘲笑、欺凌和侮辱,只是原因不同而已。孔乙己代表了理想或幻想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他的悲剧在于他分不清理想(或幻想)与事实的区别。在科举时代偷书不是一件可耻或甚至犯罪的行为,他染上这种旧习后,社会却改变了。因此咸亨酒店,那个小小的社会对孔乙己,永远是一个埋葬他、置他于死地的陷阱。

今天,从东方到西方,多少人是根据自己的思想、理想、幻想或价值观而生活,而他自己又不了解或醒悟他是生活在梦幻中,他生活着的社会根本不能容纳像他那样的人。离开科举的框框读《孔乙己》,我们更能感到这篇小说的意义的丰富,而且具有很普遍的世界性的意义。孔乙己和卡缪的《异乡人》(《The shaager》)中的异乡人罗梭,米勒的《推销员之死》(《willg Lo man》)中的推销员同样是属于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代表人物。


折叠名家点评

鲁迅:《孔乙己》一文"能于参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寿桐:通过几十年的语文课本或别的途径,进入绝大部分中国人的心目,并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进而悄悄地改变了许多中国人的精神。



折叠编辑本段文化影响

这部小说自发表之后即被选入教材,长时间来都是中国大陆高中和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之一。 在台湾,许多版本的高中国文科教科书有选录此篇文章。[2]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古至今,孔乙己之类的人一直存在着,这种人总是自命清高、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总是幻想生活在过去的辉煌中,如改朝换代之后的官宦后代(官X代,什么王爷少爷小姐等)、忽然破产的富X代、考场失败的学子、商场失败的商人、情场失利的恋人等,如果一蹶不振,如果破罐子破摔,结果和孔乙己没有多大差别。过去某县有位落魄的读书人,他“自诩为圣贤”,可人们“防之如盗贼,视之如敝履,待之如乞丐”,过着非人的生活。古人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下面是天涯论坛 > 天涯杂谈 中的“现代孔乙己”,看后有没有感触。
      
     现代孔乙己http://bbs.tianya.cn/post-free-6019436-1.shtml


  鲁镇的酒店格局,和别处不同: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放着硕大的啤酒桶,桶上装有水龙头,可以随时倒啤酒。
  做工的人,晌午傍晚散了工,三三俩俩地聚一桌,每每花上百来块,一条鱼,一盘肉,再加上几碟小菜,热热地吃了休息。
  倘若肯花上五块钱,买一大碗酒,就着饭菜喝下去,打个饱嗝,空气中都有麦芽的香味,甭提有多满足。
  现在的小工一天两百块,大师傅能拿到三五百,许多人每顿都要喝上两大碗酒。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老板娘说我样子太傻,就在外面做点跑腿的事罢。
  虽然没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点单调和无聊。老板娘一股泼辣劲,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老包到店,才可以笑几声。
  2
  老包是个老师,身材高大,神色疲倦,鼻子上的眼镜片每年都要厚一圈,牛仔裤洗得发白,脚上的运动鞋大约是五六年前的款式,破旧的公文包鼓鼓囊囊,装的都是作业和试卷。
  听人背地里谈论,老包曾经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不知道怎生沦落到这般光景。旁人问起名字,他一概不应答。
  据说除了教书,他还要下乡扶贫、控缀保学、入户走访、信息录入、防艾宣传、文明创建、双高双普、秸秆焚烧、防止溺水、关注App、做各种调查、造各种档案、填各种资料,迎各种检查……仿佛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我们便把他唤作“老包”。
  做工的人对老包有点敬畏,因为他是读过大学的人。但又对他有些轻视,他们的收入是老包两倍。
  倘若有长舌妇说什么“老师一天上两节课,红包收到手软,补课一年买套房”,他们照例是要哄笑一番的。
  老包是戴着眼镜喝酒不点荤菜的唯一的人。


  3




  老包一到店,所有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老包,听说你又犯事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一碗酒,一盘青椒豆腐”。
  有人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体罚学生了!”老包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赔何家三万块,因为打了孩子一戒尺。”
  老包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用戒尺不能算体罚!……何家小子抽烟,老师教育学生,能算体罚么?”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什么“成才先成人”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4
  老包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老包,你当真读过大学么?”老包看着问他的人,只是不说话。
  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套房都买不起呢?”
  老包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全都是“教师收入不低于公务员”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老包就是这样地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觉得无所谓,反正想当老师的大有人在。连镇子东方那个办培训班的赖皮俞,都觉得自己比老包要教得好。
  5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老板娘正在慢慢地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老包长久没有来了。我一个月都卖不了几次豆腐了!”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被开除了呢。”
  老板娘说,“哦!”
  “他总仍旧去管教学生。这一回,是自己发昏,丁家儿子伙同别人欺凌同学,他竟然拿笤帚抽打。丁家的孩子,能管教得么?”
  “后来怎么样?”


  “怎么样?先登门道歉,接着停职反省,再就是通报批评。”
  “后来呢?”
  “后来丁家仍然不满意,学校索性把他开除了事。”
  “开除了怎样呢?”
  “怎样?……谁晓得?许是流浪去了,他不当老师,还能做什么?”
  旁边一个人接话,“是啊,他那样的傻子,真是读书读傻了罢。丁家岂是好惹,孩子读幼儿园告幼儿园,读小学告小学,听说有个亲戚是记者,连教育局都怕他们三分哩。”
  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地算她的账。
  6
  冬天来了,北风一天凉过一天,我裹紧衣服,靠在火炉边,昏昏欲睡。
  大家渐渐忘了老包。老包让人快活,但没有他,日子也照样过。
  直到某天中午,大约是“大雪”前后,一个从外面打工的人回来,神神秘秘地说道,“你们知道吗?老包去了沿海一所私立学校,年薪二十万,足足是他以前四五倍哩。那里的家长挺客气,还送了他一根戒尺,说什么孩子不听话只管打。”
  一个人立马跳将出来,痛心疾首地说:“外面人怎能这么顽固不化?孩子要用爱心去感化,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用戒尺来管教学生,都是老师无能的表现。”
  几个人大声叫好,“如果有老师敢打骂我孩子,我定要叫他倾家荡产,生不如死。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懂事,只有被爱包裹的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大家照例又是哄笑一番,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不远处几个学生在抽烟喝酒斗地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道法自然2
链接:https://www.mala.cn/thread-13049604-1-1.html
来源:麻辣社区  - 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临邛孔乙己 (转载)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世人熟悉,临邛孔乙己却少人知晓。不过此君不姓孔,而姓黄。    黄君原机,临邛老街人氏。      
       黄原机生于一九四七年。他先父在时,做点小生意,母亲杜氏勤俭持家,日子还算过得去。可是黄君刚八岁,他父亲就病故了。他十岁那年,母亲上山捡柴禾又摔断了腿。母亲走动不便,只好替人做些针线活挣点小钱供她的“原机儿”读书。   
      黄君年少时,天份颇高,人也长得清秀。读书成绩好还能歌会舞,钢笔字写得规矩,胡琴还会拉“洪湖水长又长”。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黄原机俨然就是个人物了。老师称赞,同学眼羡,当然也包括漂亮女同学。   
      那么,这其中有没有花前月下,如胶似漆呢?估计没有。因为十几岁的男女大多腼腆怕羞,而且那年月还没有改革开放呢!一九六四年,黄原机高中没有毕业,就被学校推荐去报考四川音乐学院。可是没考上。学院教授们的结论是:二胡拉得一般,唱歌呢又跑调。但是,仅仅就报考四川音乐学院这件事,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邛崃小县城立刻就传扬开了。黄原机成都归来,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在问:   
   “呀!你考过四川音乐学院?”   
   “哟!你当真考过四川音乐学院?”   
   “人家黄原机不得了,还真考过四川音乐学院!”   
      当然,至于考没考上?为什么没考上?人们不得而知。人在年轻时少的是世俗的实际,多的是精神的虚荣。从此以后,黄原机逢人就说:   “我考过四川音乐学院!”   
      慢慢地,人们就用“考过四川音乐学院的”来称呼他了。而他也就顺势心安理得地沉浸在“考过四川音乐学院”的甜蜜包裹之中。接下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各地的文艺宣传队风起云涌。本校和外校乃至县上的文艺宣传队自然少不了黄原机。想唱歌就跟他唱“红湖水长又长”,想学乐器的就跟他学拉胡琴--人家是“考过四川音乐学院”的嘛!    那时的黄原机二十岁刚出头,头发梳得溜光,皮鞋擦得光亮。身材颀长,春风得意。爱激动唇发红,勤涮牙齿显白。活跃出众,讨人喜爱,特别是女生。可是一想到人家是“考过四川音乐学院的”,便都望而却步了。可惜好景不长,文艺队之后便是一代人的“上山下乡”浪潮。管它平坝山村,插队或到农场,或投亲靠友,反正得走,得离开原本生活的城市到农村去。   文艺队的同学们很快就四散而去了,黄原机仍然沉浸在“考过四川音乐学院”的甜蜜之中。他说:   “下乡当农民?咋可能呢!我是考过四川音乐学院的啊!”   无论他母亲怎样催促,街道干部们如何动员,黄原机就是不走。


                              二
    同时代的人几乎都上山下乡了。    黄原机形单影只,落落寡合。从闲暇无事到无聊之极,每天便在二胡的“病中吟”曲调中度过。可是耳畔却传来他母亲越来越频繁的,少米缺柴的唠叨声。    唠叨声越来越烦。黄原机二胡拉不成了,便开始漫无目的上街游走。他从西街走到东门,从南街又走到北门。忽然,黄原机眼睛一亮:原来街对面站着一个卖菜的农家姑娘。她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那根粗黑的大辫子,那挺拔的乳胸。直看得黄原机张着大口半天合不拢。从此,黄原机便每天上街游走。他是否还想寻找那天那个美丽高胸的农家姑娘呢?他自己都不知道。总之,黄原机从此看美丽点的女人甚至凡是花衣裳,他那双鼓起的圆眼睛就立刻粘上去,很难再抠下来。    偶尔,只要对方没太表示反感,他也曾大胆尾随半条街。但他终于也没敢轻举妄动。反正花衣裳满街都是,消失一个他又再追逐下一个。几个老同学偶尔回城,看见黄原机这番光景,又把他扎实地捉弄了一回---    一天,黄原机 收到邮局送来一封信。信纸中还夹了一张姑娘的半身照片。那照片上的姑娘在信中说:   “黄大哥,你人长得好帅啊!你又考过四川音乐学院,我喜欢你很久了。。。。。。希望你*月*日下午三点到公园来我们见个面哈!”    黄原机揽信,大喜过望。只可惜收信时是正午时分,太阳正当顶。此刻的黄原机,抬头望望天,气得牙痒痒,他恨不得捋起袖子一拳打落日头!    午后两点刚过,黄原机迫不及待地把自家的皮鞋擦了又擦,把镜子照了又照。他志得意满,昂首挺胸,跨步出门。    偏偏这时候两个老同学说是专门来看望他。黄原机虽然心里有一百个不高兴,但没奈何只好强忍着坐下来接待,寒暄。可恼的是这两同学偏坐下不走,似无去意。直急得他抓耳搔腮,来回踱步。那眼睛不断地向门外张望。折腾了半天,好不容易捱到两个老同学走了。黄原机这才急匆匆跨出家门,直奔公园而去。    他把那姑娘的来信和照片捏在手上,找遍了公园的假山、水池、花丛、小径,却始终找不见那个照片上的姑娘。    慢慢地,天黑下来了,公园亮灯了。黄原机才极不情愿地走出公园。但他仍不甘心,就在公园门口来回踱步张望。    忽然,他看见那公园大门口的柱子上张贴了一张《寻人启事》。那《启事》上也贴了张女人照片。“怎么这么眼熟呢?”,他把自己手上的照片与那《启事》上的照片一比对:竟然是一模一样,完全就是同一个人。    黄原机方知上当,沮丧不已,连忙趁着黑夜悄悄溜回家中。

                          三
     黄原机的母亲日渐老眼昏花。她不能做针线只能帮人粘点火柴盒子维持母子俩的生活。眼看家庭越来越陷入了穷困,但这仍然不影响黄原机每天上街游走,不影响他去追逐那满街满眼的花衣裳。     街道干部们着实可怜那个跛着脚每天从早到晚粘火柴盒的孤老婆子。便不停地向上级反映,把她的“原机儿”安排到街道办的蜂窝煤厂去工作。可是黄原机坚决不干:    “打啥子蜂窝煤啊!我是考过四川音乐学院的。”    安排他到砖瓦厂他也说。    “打啥子砖啊,我是考过四川音乐学院的!”    安排他到阀门厂他又是说    “我是考过四川音乐学院的”。    干部们无奈,只好作罢。    黄原机仍然是每天满大街的游走生涯,一直走到一九八四年。    这一年,黄原机那粘火柴盒子的母亲死了,是街道帮助安葬的。当年下乡当知青的同学们纷纷返城,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眼看黄原机快四十岁了。有个好心的女同学就给他介绍了一个乡下寡妇。    黄原机到了农村,他既不会挑又不会背。农活全不会,家务不愿做。上五十斤重的东西他都搬不动。每天睡懒觉还只要吃好的,坚决不吃粗粮。结果不到半个月,黄原机就被那乡下寡妇用扫把杆子打得他抱头而逃。    又一个男同学把他介绍到建筑工地去干活。挑水泥砂浆。别人挑满筐他挑半筐,别人挑五趟他挑一趟还在半途。他坐在扁担上就再不起来,惹得工地上的人把他好一顿臭骂:   “这个龟儿子看起来牛高马大,原是他妈个脓包!”   “这好吃懒做的东西,是来混饭吃的!”   “滚吧!爬吧!。。。。。。”    黄原机大怒,他倏地从扁担上站起来,大声说:   “咋嘛!我是考过四川音乐学院的,你们。。。。。。”    众人轰然大笑:    “看你龟儿子那瘟神像,考你妈个鬼啊!”

                               四
    晚年的黄原机头发花白,体态臃肿,步履蹒跚,眼珠突出,嘴唇不收。他那双“文革”前的皮鞋只能用绳索捆绑在脚上。那皮鞋的黑颜色也只能靠墨汁来维持了。但是他仍然近乎顽强地,一如既往,毫不畏惧地满大街游走。    当然,饥饿他还是知道的。他便走进餐厅或饭馆去,看看别人有没有吃剩下的食物。如果有,剩下的就全归他了。这种营生,邛崃人叫“舔盘子”,北方人称为“叫花子”。而这种营生,黄原机一干就是十多年。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市时兴旧城改造。黄家那十多平方米的小屋偏偏又是公家产权。那原本不多的拆迁补偿费远远不够债主们上门索讨。那乡下寡妇家呢?啊,也是去不得的,去不得的!她那根扫把杆子打得好痛哟!   于是黄原机就无家可归了。但是他懂得体面,而且还有矜持。他每天要游走到深夜才在一个城管们都发现不了的地方悄悄睡下。虽然居无定所,但有睡就行。    一段时间,人们看见大街上有一个体态臃肿,头发和胡子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的老头儿。他伸头躬腰,手里提根塑料袋子,在大街上蹒跚踌躇,踽踽独行。那双早已昏浊的死鱼一般的大眼睛偶尔还能回头张望一阵子。     终于有一天,黄原机走不动了,也不能张望了。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悲惨地死去。
   作者评述:黄君原机,人如其名,原本也聪明机智,原本也有机会。但终其一生,他有知识份子的才情,却没有扎实的知识技能。他懂得追求美好,却忘了君子固本。他有小市民的多愁善感,却没有小市民的精打细算。他有农民的自私自利,却没有农民的刻苦耐劳。他有色心,又无色胆。好色而不能纳之以礼,好淫而只在梦中。总之,他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他只是“考过四川音乐学院”而已。

                                                                                           骆德章作于2015年冬                                                   
                                                                                         (作者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短评:
        自命清高、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总是幻想生活在过去的辉煌中,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最后沦为乞丐,可怜、可悲、可恨!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110803cfykkknz7xiif37v.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110817g8cd8zdvt1hxmqmw.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110830cr2s2lpwp5wdppt8.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110843uds2gss5y6gipipr.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110858ffxqzfqxmqqqrq1r.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110910mz4z6o26t6bqwotw.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110933tzo24q2k19kb24v8.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110947vfmni7zqqd89r5nf.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111037gqymg22hqgt2qq5a.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111051z11t1waataa15obf.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111104dl6ieyzgmimzi6ij.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111119r7zw548o3z5nklzk.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