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莫笑清云

[情感·家庭] 请把你们所知道的营山石寨门告诉我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3 23:0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23:2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9-17 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9-2 11:06
据说过去营山县境内72座古寨,而72座古寨中称灵鹫是最为险峻的一个古寨。

灵鹫那个我去年去看过,还可以修复保护 哈 ,还有一定历史、观赏、经济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010747k5ualsr0l8yu9z3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到蒙古兵入四川的史事时,不由想起曾经在《蓬安论坛》读到过蓬安燕山寨曾经有过南宋时期抗击蒙古人入侵的帖子。特意去网上把那篇名为《蓬安燕山寨 当年抗蒙根据地》的帖文搜出来对比读了一遍。
“历史悠久 曾是蜀州“抗蒙八柱”之一 据河舒镇副镇长徐刚介绍,燕山寨不仅拥有美丽的景色, 淳朴的风土人情, 更因其抗击蒙军的特殊经历闻名于世。“你看这古寨门,还有古寨墙, 都是南宋时期抗击蒙古大军遗留下来的。” 徐刚遗憾地说道, 以往燕山寨上共有东西南北四道古寨门, 可惜如今只剩下东寨门保存完好。
记者看到, 东寨门位于燕山寨的半山腰,是一道拱形的石门。石门正上方刻有“天外一峰”四个大字。在东寨门附近石崖壁上, 供有三尊菩萨。徐刚介绍,据当地残存的碑刻文字记载, 燕山寨于公元1234年开始建寨,1251年前后,依托四周地势险要,城防坚固,在抗蒙名将余玠的领导下,拉开了抗蒙的历史,多次击退蒙古骁勇骑兵,燕山寨在当时乃蜀州“抗蒙八柱”之一。

不过,1258年蒙古大军诱降守将张大悦,燕山寨归蒙古管辖,成为辖制蓬州、营山、仪陇的州治。后忽必烈下令毁运山城,多数防御设施被毁。还州治于蓬州。后来,蓬州军民在东寨门附近的崖壁上刻下著名的《宝祐纪功碑》, 详细记叙了运山军民同心协力御敌之事。虽历经近八百年风雨沧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21:1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蓬州县志》我们可以看到有关蒙古军入侵的记载:
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 九月,蒙古军攻陷利州路,并没蓬州,旋移兵西去。
嘉熙三年(1239) 八月,蒙古军复侵蜀,再占蓬州,不久离去。
淳祐三年(1243) 二月,四川制置使余玠,令筑运山城(今河舒燕山寨),蓬州、蓬池县等迁治于此。余玠以相如县接近蓬州、营山界,亦令其县民附入保聚。
五年(1245) 夏,余玠亲临运山视察,下令扩大山城规模,加固城堡。
宝祐三年(1255) 冬,张大悦增缮运山城,次年春,蒙军进攻未克。
六年(1258) 十一月,蒙军攻破鹅项堡后,运山守将张大悦以城降元,运山失守,退驻运山的利州路转运使施择善不屈而死。十二月乙酉,蒙哥汗帅军驻扎运山,仍以张大悦为蒙军元帅。
而那段时间的营山,从《营山县志》可以看到:宋建炎三年(1129)复置良山县(即安固),属蓬州。
宋淳佑三年(1243)四川制置使余玠筑云山城(今蓬安县燕山寨),迁蓬州治于该城,以御蒙古军南下。
元至元年八年(1271)营山县设努花赤一员,以蒙古人担任,为县之掌印官。
元至元十五年(1278)蓬州治迁蓬池县。
元至元二十年(1283)撤良山县并入营山县。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说蒙古军入侵那段时间,我们营山县其实是没有单独存在的,而是与蓬州合在了一起,并且都将县治迁到运山寨,亦令其县民附入保聚。
从蓬州县志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1236年9月至1258年11月这长达22年的时间内,蒙古军曾经先后有四次入侵当时的蓬州,当然也包括我们营山在内。其中,前3年时间,两次都是轻松攻陷蓬州。淳佑三年(1243)二月,一个关键的人物出现了,那就是四川制置使余玠。
余玠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才,他下令筑运山城(今河舒燕山寨),蓬州、蓬池县等迁治于此。余玠以相如县接近蓬州、营山界,亦令其县民附入保聚。
余玠亲临运山视察,下令扩大山城规模,加固城堡。四川也因为有他的筑寨固守战略,后来才有效地抵御了蒙古军队的入侵。所以后面两次也是发生在3年时间内,前一次蒙古军进攻未克,最后一次因为守将张大悦以城降元,才运山失守。 084425vxsk6d6x6zv9zbhr.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说蒙古军入侵那段时间,我们营山县其实是没有单独存在的,而是与蓬州合在了一起,并且都将县治迁到运山寨,亦令其县民附入保聚。
从蓬州县志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1236年9月至1258年11月这长达22年的时间内,蒙古军曾经先后有四次入侵当时的蓬州,当然也包括我们营山在内。其中,前3年时间,两次都是轻松攻陷蓬州。淳佑三年(1243)二月,一个关键的人物出现了,那就是四川制置使余玠。
余玠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才,他下令筑运山城(今河舒燕山寨),蓬州、蓬池县等迁治于此。余玠以相如县接近蓬州、营山界,亦令其县民附入保聚。
余玠亲临运山视察,下令扩大山城规模,加固城堡。四川也因为有他的筑寨固守战略,后来才有效地抵御了蒙古军队的入侵。所以后面两次也是发生在3年时间内,前一次蒙古军进攻未克,最后一次因为守将张大悦以城降元,才运山失守。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084804itp8pm9qkpkpp8kp.jpg 084804nj91fb9qeijdkzzf.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085127mgmhzbggs7guvbbd.jpg
离蓬安县周口镇东南不远处有一座巍峨的高山,古名运山,今称燕山寨。因山“特起,远望如崇台,近视如鸟将翔,晨披万缕云,俯视疑不属地”,故先后又有披衣山、云山、燕山之名。运山“形如屏立,横亘半空”,四壁陡绝,山顶平阔,既是风景形胜之处,又是屯兵成守之地。运山在抵抗蒙古兵进攻的战争中,曾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蜀川“抗蒙八柱”之一。
宋末,蒙古铁骑进入神州大地,烽火烧到蓬州(今蓬安)一带。为救危卵于覆巢,公元1243年,四川制置使余玠采取守点不守线的办法抵抗蒙古军。他深知燕山寨处于利州(今广元)、阆中、巴州南下的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遂将蓬州署以及蓬池县、朗池县、相如县署全部迁往燕山寨(燕山寨当时名为运山城)。余玠亲临运山城,指挥修建防御工事。运山又一次大兴工役,修建了州学、孔庙。至南宋淳祐七年(1247),建筑在百丈悬崖之上的环山城堡全部完成,十分壮观。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1250年,蒙古大军穿汉中,克阆中,进逼运山城。运山城军民利用四壁陡峭的地理优势固守,迫退蒙古军。
公元1253年,随着利州失守,川北各州宋军皆退守运山,在官兵顽强抵抗下,蒙古军始终未能攻克运山城,且屡屡被守军击溃。为表彰运山城抗蒙官兵,公元1256年,余玠命人在运山城东门刻碑,述军民同心抗敌之事迹,是为“宝祐纪功碑”。
据史料记载,余玠死后,他的继任者又增修了一大批山城。这些山城建筑在要冲之地,彼呼此应,构成了阻遏蒙古骑兵的有效防线。当时最大的山城有8座,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抗蒙“四川八柱”。这“八柱”是:金堂云顶城、蓬安运山城、苍溪大获城、通江得汉城、奉节白帝城、合川钓鱼城、高坪青居城和剑阁苦竹城。
四川八柱”又名“蜀中八柱”南宋抗元历史遗迹。它们分别是”金堂云顶城(今成都市金堂县)、蓬安运山城(今南充市蓬安县)、苍溪大获城(今广元市苍溪县)、通江得汉城(今巴中市通江县)、奉节白帝城(今重庆市奉节县)、合川钓鱼城(今重庆市合川区)、南充青居城(今南充市高坪区)、剑阁苦竹城(今广元市剑阁县)。”元人称此八城为“四川八柱”。余玠“议弃平土。” 筑垒城池,“号为八柱,不战而自守矣。” 宋绍定元年(1228),蒙古攻宋。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七月,窝阔台汗“遣达海绀卜征蜀”。以” 先取全蜀,蜀平 江南 可定 。”为战略指导方针,开始了对川蜀的征伐。
端平三年(1236)十月,蒙军攻破成都城,并占领蜀 中大部分州、县。随后全军撤出。
嘉熙四年(1240)和淳祐元年(1241)再度两破 成都。
在这种形势下,南宋任命余玠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玠以“自许当手掣全蜀还本朝 。”的抱负,在形势十分危急的状况下赴任。
元代学者姚燧在《中书左丞李忠宣公行状》记述:“宋臣余玠议弃平土,即云顶、运山、大获、得汉、白帝、钓鱼、青居、苦竹筑垒,移成都、蓬、阆、洋、夔、合、顺庆、隆庆八府 州治其上,号为八柱,不战而自守矣。蹙蜀之本,实张于斯。”
南宋末期,蒙古军南下进攻四川,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采纳播州(今贵州遵义)隐土冉琎、冉璞兄弟俩“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徒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胜于十万师远矣”的建议,采取“守点不守线,连点而成线”的战略方针,发动群众依山筑城。
其中剑阁苦竹城、苍溪大获城、通江得汉城、金堂云顶城、南充青居城、合川钓鱼城、蓬安运山城、奉节白帝城最为有名,因此他们被称作“抗蒙八柱”,又称“川中八柱”。
在攻伐四川地区中,蒙军前后损失了(蒙哥汗、忽必烈汗)两大汗以及三个皇太子(拖雷、端阔、忙哥刺)。注:忽必烈之死和妻儿之死不无联系。这也是加速忽必烈死亡的因素之一。
在这场军力悬殊差异巨大的形势下,川蜀前后抵抗蒙军长达五十余年之久。
不得不说是采取了“依山筑城,恃险拒守。”的策略,构建了规模庞大的“如臂使指,气势联络。 ”的山城防御体系起到的巨大影响。
这些山城遍布四川,相互呼应,充分利用了四川盆地特殊的红层方山地貌及其它地理优势,形成了一个全面立体的山城防御体系,坚持抗元长达53年之久,极大的延长了南宋的寿命。这些山城也使得四川地区成为南宋坚持抵抗时间最长、被蒙古人最晚征服的地区。由于四川抗蒙山城久攻不克,四川地区难以平定,元军不得不改变其最初“取蜀灭宋”的战略,自咸淳七年(1271年)起改向荆襄地区进军,由汉水渡江以灭南宋。南宋四川抗蒙山城中以蒙古大汉蒙哥逝世之地——合川钓鱼城最为知名,钓鱼城与云顶城、运山城、大获城、得汉城、白帝城、青居城及苦竹隘并称为四川“八柱”,皆为四川山城防御体系的重要据点。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085918oy11igypuauzgye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258年四月,蒙哥驻夏六盘山:七月进发,分兵三道入蜀,攻拔若竹隘(隆庆府)、鹅顶堡,连取长宁山城、大获城(阆州)、运山城(蓬州)、青居城(顺庆府)、大良城(渠州)及巴州等城。原在四川的都元帅纽璘,打败宋四川制置使蒲择之对成都的进攻,乘胜攻取云顶山城;蒙哥入蜀后,他即留密里火者、刘黑马守成都,率军攻叙州,大败宋守军,突破马湖江防线,沿江而下趋重庆下游,封锁江面,以堵截南宋援蜀之军。1259年初,蒙哥大军入合州。遣使至钓鱼城谕降,被守将王坚所杀。蒙哥大军进围钓鱼城,王坚率军民奋勇拒守,蒙古军连攻五个多月不克,损兵折将,七月,蒙哥病死,蒙古军撤围北还。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090025tmrkswu9v7tztksu.jpg 钓鱼城遗址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宋能够在钓鱼城打死蒙哥,要算功劳的话,首功要给那时候已经去世多年的四川制置使余玠。虽然实际指挥作战的是王坚。
在余玠从两淮战场的副帅,调到四川任主帅前,四川是南宋抗蒙三条战线(另两条是中原战场和两淮战场)中最弱的一个战场。蒙古人可以骑着他们的骏马,在成都平原上随意奔跑抄掠,整个天府之国,被搞成赤地千里。从蒙古人全面入侵四川开始,到余玠入主四川的16年里,或死或还,四川先后更换了12任主帅,依然对蒙古人毫无办法。


余玠去以后,广纳贤才,于是寻到了冉姓两兄弟。这两兄弟给余玠出了一个主意。当然了,冉氏兄弟给余玠出主意的时候,还没有想到整个四川的大方略,只是说,把合州城从山下搬到钓鱼山上去。

合州城在重庆的上游,也是三江合流之处。如果蒙古人从上游水路来进攻重庆,合州城是必经之处。也就是说,合州是重庆的门户(当时,四川首府设在重庆)。冉氏兄弟给余玠讲了把合州城搬到钓鱼山上的好处,让余玠相当动心。

我们都知道,古代城市防御有两道最重要的防御体系,就是城墙和护城河。敌人要攻破城市,首先需要越过这两道防御体系。而钓鱼山这两样防御体系是天然的。护城河就是几乎绕钓鱼山大半圈的三江,城墙就是钓鱼山周围直插河心的高耸陡峭的岩石。

于是,余玠开始对新的合州城,也就是钓鱼城进行打造。

余玠运气也非常好,这时候,蒙古遇到窝阔台去世,窝阔台遗孀脱列哥那监国。脱列哥那监国期间,没有精力打南宋,因为她必须交好所有宗王贵族们,让大家在今后召开的大会上选她儿子贵由为大汗。贵由当上大汗以后,也没有精力打南宋,他要亲自领兵去收拾不支持他的拔都。然后贵由又“壮志未酬”死了,他遗孀海迷失监国,也没有精力打南宋。总之,大家都没有精力打南宋,所以,余玠就利用这十多年的空档,对整个钓鱼城进行了打造。他依靠山体,在钓鱼山上修筑了两道围墙,相当于古代那种在城市外面修的“夹墙”。但是他这比夹墙厉害多了,不但高,不但坚固,而且有层次。

等余玠把钓鱼城修得差不多,甚至把钓鱼城的经验推广到全川各地的时候,蒙古的汗位之争也尘埃落定,蒙哥当了大汗,并开始着手准备攻打南宋。

蒙古铁骑毕竟是铁骑,蒙哥在进入四川以后,只用了三个月,就推进到钓鱼城之前。钓鱼城是通往重庆的最后一道防线,钓鱼城破了,重庆也就完了。

但是蒙哥在钓鱼城下面,却连续呆了长达7个月。依然没有把这座城攻破。

蒙哥为什么攻不破呢?首先是这座城的防御工事可以称得上是古今中外最坚固的。试想,以三条天然的河作为护城河,以悬崖峭壁作为城墙,而且还是夹墙,而且还是高低错落的夹墙,休说蒙哥打了一辈子的仗没见过这样的防御工事,也许古今中外的名将,也很少见过这样的防御工事。

蒙哥在攻打了一段时间后,其实还是有成效的,曾一度成功突破了山上的第一道围墙,但是最终又被赶了出来。

后来蒙哥企图换一种策略,围而不攻。

围而不攻,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是所有城市防守最害怕的一件事,因为常常因为弹尽、粮绝、柴尽、水尽,最后不攻自破。

钓鱼城也没有援兵。因为蒙哥已经把通往钓鱼城的各条道都切断了。宋将吕文焕曾经提兵试图从下游往上驰援钓鱼城,但是最终被蒙哥赶了回去。
不过,钓鱼城却并不怕和蒙哥打消耗战。因为山上有大小两个天池,水取之不尽;钓鱼城里储备了十年的粮食,粮用之不尽;钓鱼城在山上,柴取之不尽;钓鱼城一整座山体都可以开发出来作为弹药,弹用之不尽。

反而是蒙哥的蒙古军耗不起了。生活在北方的蒙古人,最害怕的就是夏天,而合州重庆的夏天,那就是火炉。在这种情况下,瘟疫等各种疾病就流行起来。疾病一流行,军心就不稳,所以此消彼长,蒙古的势头便越来越衰。

其实在这时候,已经有人对蒙哥建议,暂时放弃钓鱼城,只留下一部分驻守就可以了。大军可以换一条道往重庆进攻。大家都知道蒙哥性格倔强,不敢向他说,便派蒙哥的异母兄弟末哥去给蒙哥说。

如果蒙哥采用了这个策略,就算钓鱼城拿不下来,他依然可以拿下重庆,甚至出川进湖北,再直杀临安。但是倔强的蒙哥不听大家的。不拿下钓鱼城,他绝不前进。于是,他便在攻下来的一个稍高一点的地方,筑了一座高塔,准备在高塔上指挥蒙古军发动一次最强烈的进攻。

钓鱼城的守将王坚在城中,虽然看不清楚那个高塔上是谁,但他可不想让那座高塔存在,于是就用抛石机轰击。没想到,事有凑巧,蒙哥刚好在上面,一石头下来,蒙哥被砸得半死。

蒙哥受重伤后,他才同意大家的建议,绕过钓鱼城,先打重庆。可惜伤得太重,不久他就去世了。

可以说,阴差阳错,不可一世的蒙古大汗,就这样被打死在钓鱼城下。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090123wa233da3dzh8akba.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上面的元史记载的我们营山这一带曾经也是蒙古军入侵过的地方,所以当时的人们为了躲避蒙古军的铁骑,也只能往修筑有石头寨门的寨子去躲避了。
最近看太蓬山的历史,也无意发现有蒙古军队围剿太蓬的记载:元顺正德年间营山知县严杰在《太蓬纪行》中称“明玉珍据蜀,亲征纵火焚寺。”
元朝蒙哥军数次南下嘉陵江,侵入蓬州境内,所以我们这一带战乱很多。
再之后,从《营山县志》记载也看到:
明正德三年(1508)有鄢本恕和蓝廷瑞的义军在营山与官府打仗。
明崇祯七年(1634)3月12日,张献忠带兵来功过营山城。
明崇祯十五年(1642)冬天,姚天动、黄龙的农民起义军杀进营山境内。
清顺治元年(1644)和顺治二年,李自成部将马科和张献忠部先后帅兵杀进营山境内。顺治四年(1647)营山县城被姚、黄攻破,城恒颓塌,难以守御,士民弃城逃奔灵鹫,这段期间,营山县城被迫迁到灵鹫寨去。后张献忠在西充被杀后,姚、黄相继败走,最后才一直到1667年后才又迁回营山县城。
而在清康熙十九年(1680)清判将吴三桂党羽彭时亨等又带兵来攻陷县城,劫持县令、典正最后将他们杀于渠县。
也就是在明朝至康熙年间这170多年历史里,我们营山又经历了很多次战乱。
从那时县志统计的人口数据,就可以想象当时由于长期的战乱是打死了多少的人。

从营山的县志和过往的传说记载中,营山曾有72寨之说,而灵鹫寨据说是72寨中排名第一最险的一座寨。灵鹫我去过好多次,但灵鹫寨和灵鹫宫竟然还一次都没有好好去看过。据说灵鹫寨整体建筑因山就势叠垒而成,整体呈葫芦状,山寨为前后布局,前低后高,寨高26米,三面都是悬崖绝壁,仅一条小道通向大寨,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营山的乡镇几乎都走遍了,营山大的山,险要的地势也差不多都有些了解。
就我知道的寨,灵鹫寨,无论从山寨的高、大、陡、险都应比不过香积寨、大星寨、太蓬山、陈大寨、蓼叶寨这些的,但为啥灵鹫寨却会排名营山72寨之首呢?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190917165806.jpg

特别是在经历了清朝官兵与张献忠起义军长期的战乱之后,营山全县的总人口竟然只剩143户,819人,也就是差不多每平方公里还不足半个人,也就是说,要每两平方公里才能看见一个活人。由此可以想象,在元明清初的那漫长的战乱期间,营山人民要想安安稳稳地活下来,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啊!
所以,由此看来,如今我们所看见的那些石头寨门,也许就是那个时候,人们为了逃避战乱之灾,才逐渐慢慢修建起来的。
在我们营山,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石寨门。
关于这些石寨门,史料记载很少。
寨门,最早在古籍史料中,也称之为砦门。
但在我们营山都是称寨门。
我小的时候,老家那里大山上都还完整地保留着这样的石头寨门,一般一座山,四面绝壁,都在东南西北四面入山之路的险要关口修筑有这样的石头寨门。
我老家那一带是营山和蓬安交界之处,那一带都是连绵的大山。所以那一条线都是由香积寨、大星寨、龙岗寨、燕山寨依次连起来的。那几座山上的寨门,我都曾经去看过,只是那时没有照相机,没有现在这样方便的手机,所以遗憾没有拍下当时都完好无损的石头寨门的照片。
我们那里的人,一直都将那几座山,叫什么什么寨,而不是叫什么什么山。即使今天,也依然还是叫它们香积寨、大星寨、龙岗寨、燕山寨。
我一直想,它们很早很早以前,也许还是叫什么什么山的,只是后来,人们为了躲避战争匪患,为了能够活命,才在那些山上修筑这样的石头寨门。
关于石寨门,我有很多话想说。
但说到这里,我想也可以结束了。
现在已没有了那样的战乱,至少在我有生之年,我们一直都享受着和平的幸福生活。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其实能够这样平安的活着,就是最好的幸福。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让我们记住那些石寨门吧!
让我们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吧!
也请我们好好保护那些石寨门,愿它们可以一起与我们长久地见证人世间的和平安宁!



发表于 2019-9-18 23:21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固乡一大队和二大队之间山上也有个寨门!好多年没走过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