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家长问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我的孩子被打了,我该怎么做?”
很多人可能会说:“忍忍就过去了,千万别还手!”
可是一味的忍让,会换来“施暴者”的心疼、理解和退让吗?会解决问题吗?
不会的,一味无底线的忍让,只会纵容“施暴者”变本加厉,觉得你更好欺负。
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告诉家长:
“孩子要有不伤人的教养,但也有不被伤害的气场。”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过来跟你说‘我同学欺负我,他们打我’;
你会不会跟他说‘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
李教授坚定的回答:“打回去,我支持!”
李教授解释说:“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遇到问题先让孩子自我反省;
这反而纵容了一些不良行为,最终导致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
“打回去,我支持你”不是在纵容暴力,而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最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李教授举了自己小孙女的一个例子:
小孙女刚去幼儿园一个月,就被一个小男孩抱起来扔到地上,磕到了凳子上,额头也磕得肿了起来。
李教授就告诉小孙女,如果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挣脱不掉,就揪住他的两只耳朵往两边拽,一拽他一疼就会放下你。
李教授给父母提了两个建议:
第一,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负别人,这是家教问题,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越有力量越不能欺负比你弱的。
第二,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别人欺负,可以让孩子从小进行体育锻炼,有运动就有爆发力,就不容易被别人欺负。
同时,也提醒各位家长,教孩子“打回去”是一种解决之道;
但也要分情况而定,更不能报复性伤害别人。
让我们学习一下校园霸凌的定义。
挪威卑尔根大学健康促进研究中心的心理学研究教授丹·奥尔维斯博士,从事学校儿童和青年欺凌问题的研究和干预工作超过35年。
他对于校园霸凌的定义被广泛认可:一个学生长时间、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欺负或骚扰行为之中。
这当中有两个要点:
首先,霸凌并非为偶发事件,而是指长期性,且多次发生的事件。
通常被霸凌的学生,会重复发生,并不只一次地被欺负。所以,“忍一时”也不会风平浪静,一定要及时告诉老师或者家长。
其次,霸凌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
如暴力霸凌(肉体上的欺凌行为)、言语霸凌(辱骂、嘲弄、恶意中伤)、社交霸凌(团体排挤、人际关系对立)、网络霸凌(以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博客、BBS等媒介散播谣言、中伤等攻击行为)。
划重点!不光是暴力霸凌,言语霸凌、社交霸凌、网络霸凌也是校园霸凌的表现,不要再简简单单地认为,这就是个“玩笑”而已。
那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变成“受欺包”呢?
其实,孩子成了受霸凌的对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被家长造成的,那么分析一下,什么家长会养出软弱性格的孩子?
1、太强势的家长
性格非常强势的家长,由于性格原因,在教育孩子方面,会把这种强势的一面强加到孩子身上,事事都会帮孩子做主,让孩子慢慢地放弃反抗,顺从家长,这种顺从也就铸造了孩子的软弱性格。
2、控制欲太强
家长的控制欲太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会把孩子的想法忽略,陷入自己的控制中。因为控制欲较强的家长,一旦孩子脱控,家长会本能地感觉到不安,但如果长期的让孩子在家长的控制下成长,孩子表面上很乖,实际上心里会变得没主见,性格也会变得软弱。
3、总给孩子“擦屁股”
家长们总会说的一句话便是“孩子还小,不懂事”,利用这种错误的想法,去帮孩子洗脱过错,同时也让孩子利用这个借口完美地逃脱掉。错误发生后需要自己承担的惩罚,殊不知家长的这种大包大揽,让孩子从心里认为,自己无需承担任何后果,即便自己知道自己做错了,自然有人帮自己承担,慢慢地依赖父母,变成了一个没想法、没能力、没担当的人。
4、太小气的家长
生活中比较“抠门”的家长,其做事风格也会如此,家长如果事事都会斤斤计较,那么孩子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也会受到家长的影响。
长期批评孩子,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特别是从来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不听孩子申述的家长会让孩子慢慢意识到自己申述也没有办法的。另外呢,对于发生了第一次被欺负事件后或者没有发生之前,家长就需要给孩子说,如果出现被欺负孩子该采取的行地。如告诉老师、家长,甚至报警。毕竟被欺负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会碰到的事情。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成熟的过程,总会有人说,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教育的那么好,我家的孩子却这么不听话?其实,别人家的孩子和你家的孩子是有很多共同点的,原因是你只看到展现出来好的一面,并没有看到隐藏起来坏的一面。生活是残酷的,只有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才能让孩子更明白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