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Go|老故事 本文由公众号[成都Go]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2008年5.12大地震波及成都以前,成都记忆的最大灾难是洪水。其中,1947年成都所遭遇到的洪灾,被喻为百年不遇的大灾害,老成都人至今把“水打棒”(漂浮的死尸)一词当作口头禅。
1947年成都暴雨(资料图片)
今天我们要说的西安路,即是在1947年大洪灾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关于1947年的成都大洪灾,其状之惨烈,想要了解的朋友可自行百度)
西安路的命名,不是人们所想的那样,说这里曾经有什么陕西会馆、西安会馆,而是取自“西门平安”之意。因为在民国初期,它是成都西城墙外,一条经通惠门进入成都城的小路。到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居民“跑警报”(即日军空袭轰炸成都)那段时间,这里逐渐聚集起不少城内外迁的居民和外来逃命的难民。
“跑警报”的日子里,城外无疑最安全
那个时候,附近还有一条供农田灌溉的小河,河上还建有木桥,但桥在1947年的洪灾中被彻底冲毁。
灾后的某天,已出任四川省主席的邓锡侯正好需路过此桥,犯难之余,他被当地的民众认了出来。面对民众呼声,邓锡侯胸口一拍,当即表示一定要将桥梁重建并扩修道路。
然而,当时战事不断,四川财力紧张,军饷匮乏,没有多余的钱用以修桥。回到公署的邓锡侯犯了难:难不成,我这堂堂一省主席竟要食言!
冥思苦想中,他灵光一闪,突然一阵狂喜!
原来邓主席的生日快到了,虽然以往都是低调对待,且这次生日也不是什么满九逢五之类的大生,但可借庆贺生日之机,行暗度陈仓之实。
于是邓精心筹备,大张旗鼓广撒请柬,将政界要人、军界首脑、豪绅商贾、社会名流,凡是想得到的统统请到,一网打尽。
不出所料,邓主席生日这天,各界人士均携厚礼纷至沓来。
邓向大家鞠躬致谢,高声道:本人有一请求,望各位成全邓某作成一件善事,也是各位做成的一件善事,我将用大家送来的贺礼重建环城路上的桥道并酌情拓展公路,以图我市民众西门之行平安方便,恳请各位同意支持为感!
这还有什么可说的。一席话后,满堂喝彩。
邓锡侯
事后,邓锡侯快速组建了一个工程队,备足材料动工修桥。将原来的木桥改修成石桥,又在桥两端重新筑路。
桥、路都是因邓主席而成,于是士绅们共议,以邓主席的字“晋康”作名,将此桥取名为“晋康桥”,桥南端至今天的十二桥路的这一段命名为“晋康桥街”。桥北的路段,议定为“西安路”,意在“西门地区平安”。
西安中路,摄于20世纪90年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皇城坝地区(今天府广场一带)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大量原来在皇城坝生活的居民及其他地区的拆迁户被迁到了这里,西安路成了一条比较热闹的街道,并把晋康路与西安路一并称为了西安路,以后再分西安北路、中路、南路等,再后又才有众多以“西安”命名的街巷。
--END--
本文由公众号[成都Go]原创,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