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西北春熙四路为什么不是十字路口?
这个问题在Go君的脑海里,其实萦绕已久。今天,终于有了答案。
百年金街——春熙路
通过前面两期我们知道了,军阀杨森入主成都不久,开始大力推行“新政”,为振兴成都经济,他决意打通劝业场与东大街之间的商贸同道。
修路的过程当中,杨森开启了鸡飞狗跳的强拆模式。面对社会明流五老七贤的劝阻,他充耳不闻,以武力相威胁;面对四川军政府前任都督尹昌衡的“钉子户”动作,他态度强硬,随时作好“干”的准备;只是可惜了那些无权又无势的平头老百姓,家园被拆得七零八落,搞得全城上下哭天喊地、怨声载道。(见前面两期内容)
有这样的“雷霆手段”,杨森的规划就该毫无阻力地执行下去了吧?但他能欺社会贤达,能欺平民百姓,却唯独不敢动洋人一根汗毛——即使对方只是洋人的“跟班”而已。
硬骨头出现
洋人财大气粗,在中国享有一系列特权
当时这片街区里有一家“馥[fù]记药房”,老板郑少馥是法国领事馆的翻译,仗着洋人势力,拒不拆迁。据说他对风水深信不疑,扬言不能动他“馥记药房”的一木一瓦一砖一石,一动生意、祖业就会发生“挪移”。
彼时的军阀,要么是本身就要靠洋人支持,要么在洋人手上吃过亏,在洋人面前都是老鼠见了猫的样子。对于有洋人撑腰的“馥记药房”,即便是蛮不讲理的杨森,也不得不服软,只得让马路改道。今天春熙北路、南路、东路、西路都是相互错开的,原因就在于此。
投机者献殷情
有人当“钉子户”给杨森出难题,也有人当“贴心人”帮杨森化解。“馥记药房”隔壁就是“凤祥银楼”,老板叫俞凤岗。他身后没有洋人或者达官贵人撑腰,做生意全靠自己察言观色,当他得知隔壁让杨森吃了瘪,立即就想到这是巴结杨森的好机会。
一天晚上,他悄悄咪咪地跑去求见杨森,声名愿意将自己的“凤祥银楼”拆为路口。杨森正为此事头疼呢,听到这话哪能不大喜过望,当即便许诺新街修成后将补偿其损失,并允其优先购置房产。
果然,后来俞凤岗在新建成的街道上优先买到了一大段铺面,不仅重建了“凤祥银楼”,还修建了扬名成都的“春熙大戏院”,此外还有数十间小铺面拿来出租,一举成为成都屈指可数的富豪。
道别“马屁”春熙正名
1927年初具规模的春熙路
1924年,走了样的“十字路”基本完成,杨森请了一位前清举人江子渔给它命名。江子渔大拍杨森马屁,用杨森的“森威将军”头衔,给此路冠以“森威路”之名。但仅仅一年之后,杨森在战争中失败,灰溜溜地逃出了成都,“森威路”就不合时宜了。
据说为它更名的还是江子渔,只不过这次江举人不用再去拍谁的马屁了,他取老子《道德经》中:“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的典故,改名为“春熙路”,寓居了商业繁华、百姓熙来攘往、盛世升平的祝愿。而在今后的发展中,“春熙路”果如其名,成为全成都最繁华的街道。
---END---
=========我是分隔线=========
⊙声明:
1.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2.欢迎大家点赞、分享和留言;
3.文章属原创,欢迎转载,须搜索“成都Go”,或“sccdgo”联系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4.偷转有风险,行事需小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