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曾一度被认为浪漫的代名词,所以前些阵子学法语的浪潮,肯定是基于这个原因。
若是比喻,我骨子里应该更多的是一种英国人的感觉,可是由于长期浸泡文艺,也引出了我法国的一些风格调调,回过头一看,自己这方面也蛮多的。
可是我并不欣赏这种调调,浪漫于我,就是某种日常,我并不觉得这有多么稀奇,反而英国绅士的一种冷峻,使我神往,好在我灵魂里比法国浪漫的调调,更为深层的这种东西,是在的。
和新爸爸分开之前,我们一起去看了场法国电影。
多少人在心目中都暗暗地找了一位名人当老师,我的文学老师定为狄更斯。
第二位就定为法国的巴尔扎克了,不过但凡第二位的,从个人情感上来说,比不上第一位。而且,通常情况下,第二位更是光芒灿烂。
所以第一位是个人的情感,而第二位则是职业上的情感了。
新爸爸曾经对我说:“法国的文学是最好的。”我是个画者的文人,不是音乐的文人,但是可能我天性对于自己有的东西不愿意深入,于是我就在文的方面,非常偏向古典音乐。
德国。
我又突然发现,其实德国,法国,英国,有时候真的会成为一种寓言,因为我又发现,自己也有德国人那严谨呆板的气质。于是推开去,便是人人身上都会有这三种存在。
所以,也没有错,我的则是,灵魂中英国最里层,中层法国,外围德国。
中层和外围又中和了,变成英国。
据说,法国人非常的尊敬中国人,有文化的国度就是不一样,德国人,哲学,理性很难成为文化的蔓延,文化这个东西,就是三个人在一起时候的风度,德国的哲学,是这三个人分开后,各自独处的样子,幸亏上天给了他们音乐弥补,不过可惜的是,音乐作为文化,主要偏向聆听。
因为这只是弥补,文化自身有文化的起点,立足,所以法国的文化粘了起来,最后成其文化。
那么英国呢,英国应该是一种文化的务实,比如说咖啡馆,报纸,因为它务实得成功啊,所以文化氛围就是法国文化的一种形而下的实现吧。
文学,比之哲学,接近文化。大众文化上去了,才叫厉害。
出了洋去。我的灵魂感觉是英国的,灵魂动起来的感觉,是法国的,我的命运是德国的。
我喜欢法国的空气里的文化,喜欢德国的大学里的老师,喜欢英国人日常的举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