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可靠的文本资料考察分析,川剧的形成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孕育形成期、诞生成长期、成熟繁盛期、挫折抗争期、改革振兴期五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现将孕育形成期、诞生成长期、成熟繁盛期的动向及特点概述如下:
成都川剧变脸表演,(1)诞生成长期(1912年~1949年)。此时期以1912年“成都三庆会剧社”(以下简称“三庆会”)的组建为起点标识。在中国晚清“改良运动”大环境中的成都“戏曲改良公会”活动,大约开展了六、七年时间。这段时间的四川戏曲与过去相比较,由于官方出面组织、文人参与创作、戏班名伶云集、城市剧场兴建、市民文艺勃兴、西方歌、舞、话剧相继引进等许多史无前例的重大事变接踵而至,已经在实现着“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一飞跃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川剧剧种的“孕育形成”过程。而1911年(辛亥)秋四川“保路运动”的疾风暴雨,则成了“川剧”诞生的“催产婆”。
1912年正月,由原长乐、宴乐、怡乐、翠华、彩华、太洪、舒颐、桂春等诸腔戏班的部分艺人共同自组的“三庆会”的崛起,绝不是一般孤立、偶然的戏班起落现象。她作为四川近现代戏曲审美定势的一种集中反映,既是“戏曲改良公会”活动的一种阶段性成果,同时又是辛亥革命后四川“现代戏曲”新生代脱胎而出的一个代表性标志。其划时代的意义及继往开来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作用与职能发生了变化;(2)宗旨及目的发生了变化;(3)性质及体制发生了变化。“三庆会”力改过去戏班小农经济的“自在”生存方式为社会化的“自为”生产体制;(4)主体规模及声腔构成发生了变化;(5)生产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6)演出剧目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变化;(7)社会作用及影响发生了变化。由于“三庆会”长驻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省城,而且其机构职能、宗旨目的、团体性质、管理体制、主体规模、声腔构成、运行机制、演出内容与形式等多方面综合性的变化盛况空前,因而在全川戏曲团体中具有诸方面领风气之先的榜样作用.
同时,该会在康子林、杨素兰、萧楷臣、唐广体等一代宗师率领下,经常巡回外地演出(民国十八年,该会到重庆一带巡回演出即长达5年之久),广泛进行艺术交流,社会影响遍及全川。从《诸伶小传》、《蜀伶杂志》、《巴人曲》、《康子林追悼特刊》、《康周全演之绝剧》、《梨园感旧录》、《阳春小报》、《川剧人物小识》、《川剧杂拾》等著述、报刊及其它有关资料中可以看到,“三庆会”在连续37年的活动中,并非仅仅是为了维持一个戏班的生计而存在,而始终是高举“脱专压之习,集同业之力,精研艺事,改良戏曲”的旗帜,具有其它戏班不能相提并论的凝聚力和典型性。因此,“三庆会”的活动历程,亦可以视为川剧剧种成长过程的一个缩影。
将“三庆会”的建立视为川剧剧种“诞生”的标识以及将其数十年的活动视为川剧“成长”的缩影,不过是我们今天回顾历史的一种概括。事实上,“三庆会”活动前期,处于社会底层求生存、求发展而因袭戏曲传统的众多戏班艺人,毕竟还未能完全自觉地清醒意识到自己正成为市民文艺的一支方面军而置身于“现代戏曲”的“改良”大潮之中。更没有明确地提出过“改良戏曲”的目标是要创立“川剧”这样一个流传至今的四川地方的代表性剧种。所以,当时也没有出现过“川剧班社”、“川剧剧目”、“川剧艺人”等称谓(“三庆会”只叫“剧社”,艺人或称“伶人”,黄吉安、赵熙等人也不叫“川剧作家”)。然而,正是“三庆会”的敬业精神及众多戏班艺人为生存、为发展而激烈竞争、频繁交流并大力创建培养接班人的科班、科社的种种活动,促使“川剧”在四川戏曲“五腔共和”的现代审美心理定势中孕育形成和悄然问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推动下,随着社会变革节奏的加快,随着戏曲艺术家们及广大观众时代精神、主体意志及地方意识在创作与欣赏中的不断强化,“川剧”才如同一个鲜为人知的初生婴儿饱汲营养而迅速地崭露头角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成都哪里看川剧好?位于成都双流区黄龙溪古镇的天府锦绣梨园,以经典川剧、民间绝艺表演为主营项目的川剧戏曲会馆,名角荟萃、薪火相传。结合古镇1700多年文明历史,将传统川剧与古文化展现在大众眼前。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变脸的绝技,让人匪夷所思,一张脸刹那间可以变幻出十多张,真是值得惊叹的事情。
在天府锦绣梨园,感受弹唱间昔日梨园风采重现,余音绕梁,琴声拨动,不觉梦回古蜀。销声匿迹的手影戏重返舞台,绸舞、茶艺尽显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风采。天府锦绣梨园志存高远,戏曲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创新,成为景区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标志之一。通过传承创新古老的巴蜀曲艺,使渐渐消音的曲艺文化在戏馆重现声色,让身怀绝技的名家回归民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