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396|评论: 1

[以文会友] 关于对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16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对联

        关于对联来源于诗词还是诗词起源于对联我未加考证,就不妄自揣测了。对联的分类大家上网去查,因为分类大致情况都一样,所以这里只是简单讲一下对联编写方法和应用特点。
        顾名思义对联就是要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或存在递进、转折、并列等关系,但上下联必须存在相关联的东西,也就是一个整体。只要达到这几点要求就是宽对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代人对词性的活用比现代汉语语法要宽泛很多,所以有时候你看起来对的不是那么整齐。下面主要先介绍一下工对的创作方法。
         【平仄】
        讲到平仄,我就顺便补充一下,平仄一般都是成对出现,平仄也是末字上仄下平,除末字外仍然保持“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的规则。上联基本句式无外乎“(平)平(仄)仄平平仄”或“仄平平仄仄平仄”,而不能出现“仄平仄平仄仄平”,这是犯了孤平,从后往前数,第三个以后就不能出现“两仄夹一平”的情况。而诗词里面一般不会出现的一韵到底,在对联中是允许的,虚词还可以上下联相同部位使用同一个字。最常见的上联格式如下:
一言联:仄
二言联:仄仄
三言联: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联: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五言联:(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联:(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联: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八言以上,依此类推或者看作是两个短联拼接而成。
        同诗歌的韵律相同点是,五言以上第一个字是可变的,变化后基本形式如上,用括号表示该处可变。
        【修辞方法】
        对联的修辞很重要,它要求字与字之间、词语和词语之间明示或暗示的关系都必须严格遵守,仅这一点就把对联的独特魅力展示出来,读来是字字皆妙,初学者最好看看《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赋》。也就是上联使用了排列,下联必须使用排列,上联使用转折或递进,下联相应的也要采用转折或递进。修辞方法常见的有:排列、递进、背向、转折、颠倒、顶真、回还、象征、明喻、暗喻、夸张、重叠、歧义、借代、引典等。
        这里重点说下重叠,它包含了重字、重音、重形。重字好理解,重形是指字的偏旁部首相同,因为汉字结构有一大类叫形声字,偏旁相同的字表达的意义也相近。记得某殡仪馆一副对联
        涕泣泪流满江海
        嚎啕哽咽吟叮呤
放肆的泪水、抑制的悲声把失亲之痛表达得淋漓尽致。
        引典也是对联常用的修辞方法,引典可以是名言、名句、谚语、俗语,也可以是集字、集句。往往在使用引典方面是需要博学的,要知道上联典出何处,引用文字的原文中的意思和现实谈话场景的关联点,才可能去找到匹配的下联。
       这些修辞方法各有妙处,只有在创作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和运用了。
       【趣味性】
       对联和写文章是有很大差别的,究其因是由于文章或叙事说理,或抒情言志,而对联常常以协调气氛、娱乐助兴为主。往往是节日、仪式、修建、演出、聚会、调侃、斗嘴、斗才时,人们更喜欢使用对联来活跃气氛、丰富活动内容。更多的,通过对联练习,可以让我们写文章时对词语结构性有更大的发挥,在语境气氛上也有更好的烘托作用。
        拆字联,记得有本书叫《中华趣味联》里面收录的经典妙联比比皆是。拆字联如
          墨;泉。
         大丈夫半截人身;朱先生三个牛头。
         此木即柴山山出;因火为烟夕夕多。
嵌字联和藏字都是对联中饶有趣味的黑白双侠,嵌字联又以嵌入数字居多,藏字联就像看悬疑剧,会出现一种豁然的感觉。如
         孙行者;胡适之。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聊对联的趣味,估计得七七四十九天。
         【文学性】
        谈对联的文学性,就很容易想起李杜的诗,昆明湖大观园的长联,想起岳阳楼记滕王阁序,想起洛神赋前赤壁赋。在诗词歌赋里,对联无处不在,翩翩起舞,让文章产生强烈的韵律与协和,这种美学价值是可以进行专门研究和讨论的,中华诗词楹联学会做了非常巨大的贡献。
         【观赏性】
        对联天生就带有强烈的美感,结构的对称美,音律的协和美,以及极富变化的灵动性。对联作为国粹文化,拥有众多特有的爱好者,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与书法和建筑结缘后更是大放异彩。一座亭、一池水,因一幅好的对联而增色;一个人、一段故事,因一幅好对联而被口口相传保留千年;人生哲理的开启、一段精彩的演讲,因一幅好的对联而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先聊这些吧。我一直没时间去研究,写的这些文字不能算学术讨论,仅仅是我学习过程中的一点心得而已,匆忙之事,必有错漏,其中错误还望各位老师和朋友指正。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8-16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