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邛人一个

邛崃石窟之盘陀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7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閫犲儚纰
2、磐陀寺的的寺名得自“在乡进士刘应......偕学景子......往览之,见其有大石如磐形,故名之也”。在这之前应该叫开元寺,所以改成磐陀寺应该是在明代。
(1)石碑上“辰”不是宸”宫”而不是
(2)嘗是的繁体而不应该是,在嘉庆邛州志(现代编印本)中写成了:曾经;常:经常;差别大了去。
(3)石碑上是但应该是才合理耳鸣、耳病;眺:望,往远处看。


发表于 2018-4-23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紧扣主题,图文并茂,论证严谨,学者风范。

 楼主| 发表于 2018-4-23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445344038 发表于 2018-4-23 16:49
紧扣主题,图文并茂,论证严谨,学者风范。

  感谢您的关注和鼓励。离学者距离还很远,不过钻研也是一种乐趣。

 楼主| 发表于 2018-4-23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閫犲儚纰
  一会儿“古佛之遇不”,一会儿“古佛之遇不,碑文和《嘉庆邛州志》又出现不一致的地方了,是编书的人马虎了呢,还是有其他的解释呢?
  不得不再次向度娘请教。度娘解释:不偶有两个意思(1)不遇;不合;(2)引申为命运不好。显然前者达意,结合前后文,我的理解是“能使古佛焕然一新,这是很难遇到的机缘”。
  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确,还请懂古文的老师给予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18-4-23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2、刘应辰
  说起杨天官杨伸)可谓妇孺皆知,但是提到刘应辰,知道他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刘应辰_副本.png
  《嘉庆邛州志》:刘应辰,邛州人,隆庆举人。孝子文恂子,孝侔其父,昆季九人,急难请以身代。婚丧贫寡,必极力相助。童仆之女,皆为具奁嫁之。杜门孝子。闻有大冤抑罹(遭遇不幸)狱者,则密召里胥于家,而为之疏解。勿令冤者知之。其隐德类此。尝曰:吾岂为五斗折腰愧元亮(即陶渊明)耶?终身不仕,当事高之。卒年七十三。著有《当勿篇拙隐小稿》。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4-24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纠正了很多错误,特别是现代编印本,谢谢

发表于 2018-4-24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4-24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4、从碑文可以看出古佛经过了N次装彩,除了元和第一次装彩以外,还经历了淳熙葵酉、洪武、隆庆五年三次重装,在这之后是否还有重装呢?我们来看看正面这些还愿的碑刻。 001.jpg
004.jpg
  近现代有多少次装彩就不知道了,据考古专家推测现在我们看到的已经是现代装彩了。
  5、还有还愿修路的碑刻。
002.jpg

003.jpg


  从这些碑刻所载可以看出,我们邛崃佛教文化氛围浓厚,人民勤劳、善良。

 楼主| 发表于 2018-8-18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过了几个月又来挖坟,主要还是想把磐陀寺这个主题继续完成。      接着上回书说,沿着“趺石”旁的小道,拾阶而上,一个长方形的石窟映入眼帘。

      传石窟里曾经镌刻有一尊睡佛(释迦摩尼涅槃像),但是现在是空空如也,有的只是信众摆放的小雕像。
WU9A9786.JPG
      已经严重风化的阶石,在向我们述说,这座寺院历史悠久。上了这一台地,中间矗立着一座殿堂,这就是磐陀寺的明代大殿。磐陀寺的这座明代大殿集明代建筑、泥塑、壁画于一身,亦是殊为难得。

      标准照还是很受看的,唯一让人觉得别扭的,是它的垂脊搁的不是地方(太靠中间)。
      这座大殿,是明代磐陀寺的大雄宝殿,从梁架上清晰的时间题记可以看出,该殿建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正统二年(1437年)曾培修。据说,这座大殿之所以得以被保留下来,是因为这里在“文革”期间曾被用作粮库,后来还安排有下乡知青住在里面。大殿形制为单檐歇山式,面阔四柱三开间,进深亦然;平面呈正方形,边长9.95米。檐下铺作斗拱。     大殿两侧残存的石板,是原来配殿的地面。
鏄庝唬澶ф鑳岄潰.jpg
      这是2008年地震后,大殿经过修复后的照片。 WU9A6454.JPG

WU9A6456.JPG
      侧面的墙上有几幅残存的墨书。
599e2cccg8246cc6c7586&690.jpg
      2008年地震以前的照片(来自网络)。
WU9A6453.JPG
     角柱下端能看到有烧焦的痕迹。四川经历的战乱匪祸太多,明代木构也能算得上早期建筑了。住在寺旁的一位陈大爷告诉我,这里原来是荆棘丛生,他们祖上都是砍荒荒才发现有这么一座庙子和这些佛像。这进一步地证明,明末清初这里应该是一片蛮荒之地

IMG_0636.JPG
      在寺院的背后的山上有李砫菴墓,他是这支李姓族人的六世祖,他们的祖先来自江南徽州府,此墓碑立于咸丰二年(1852年)。
WU9A7240.JPG
在大殿右侧有两通石碑,上面这通碑是《重修天华宝盖序》,立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主要讲述的是有湖北经此贸易的商人父子邀集一群湖北人集资重修大雄宝殿中堂的天华宝盖的功德。
WU9A7239.JPG
这一通碑是禁止滥采石材的《告示》,立于咸丰元年(1851年),可见当时寺院的佃户滥采石材之严重,已经威胁到了寺院建筑的安全。我又想到一个一直没有想通的问题,“昊师”和“郭汾阳师”这些石刻打字跑到哪里去了,我想很有可能被村民采石毁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8-18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某天,有幸进入大殿之内参观了一番,拍摄了一些难得的照片。
WU9A6360.JPG
      有泥塑“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三像皆结跏趺坐于莲台,高约2米,莲台下是方形须弥座。据说佛像头部经过修复,除了颜色和躯干有色差以外,我们一般人真的很难发现。阿弥陀佛右手举于胸前,结说法印,左手掌心向上平放于大腿上,应该是定印。      在阿弥陀佛的头部有一只大鹏鸟,它是天龙八部之一,名为“迦楼罗”,原为印度教毗湿奴神的坐骑,进入佛教后,成了佛的贴身保镖——护法神。迦楼罗的双脚踩着龙,手里抓着龙,尖尖的嘴撕咬着龙。在印度教里,迦楼罗与龙族之间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发表于 2018-8-18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年轻有为,学者风范,锲而不舍,必有所成

 楼主| 发表于 2018-8-19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才发现,编辑了几次,前面传的照片就丢了几张。现补上几张大殿的照片。 WU9A6356.JPG
正面标准照
WU9A6392.JPG
背面
WU9A6463.JPG
转角铺作
WU9A6468.JPG
2008年后,修复后的样子
599e2cccg8246cc6c7586&690.jpg
2008年前,修复前的样子
WU9A8055.JPG
蒲江河沙寺大殿,明代。
WU9A7736.JPG
新津观音寺毗卢殿,明代


WU9A639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8-19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WU9A6383.JPG 在主尊的须弥座上有三幅画,中间束腰处是一幅二人礼佛图,两位头上截帽的员外面向佛像躬身作揖,非常虔诚的样子。上下各有一幅园林图,中间小桥流水,两边亭台楼阁和茂盛的树林。
WU9A6376.JPG
      大势至菩萨的侧面

WU9A6387.JPG
大殿内的梁架结构
      大殿的左右两壁与正中佛龛后壁上,有明代壁画。这些壁画始绘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又重新上色装彩。全画高3.3米,总面积24.54平方米。壁画内容描绘的是“善才童子五十三参”的佛教故事,虽没有明显的章节,但幅与幅之间,都以人物、山水、树屋、祥云与楼亭相隔,上接下连,环环相扣,笔力遒劲、流畅,色彩绚丽、协调,画面结构严谨,人物刻画细微,俨然一幅巨大的古典连环画,为研究古代工笔重彩绘画提供了绝好的第一手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摘自新浪博客“老古的笔记”)
下面的图是墙壁四周的壁画,已经斑驳不清,识别起来想当困难。
WU9A6381.JPG

WU9A6379.JPG

WU9A6380.JPG



WU9A6377.JPG
这是佛像的背面,一般来讲,佛的背屏后要么是一幅画,要么是一尊菩萨或护法的告造像。
WU9A6374.JPG
一佛二弟子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出自《华严经——入法界品》,《华严经》是一部内容很长的佛经,理论性强,号经中之王。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却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阐述佛教理论,以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大善知识的经历为主轴,说明菩萨解脱法门与果位次第,生动地刻划出《华严经》的义趣。
      佛经都是古文,其中还夹杂着很多音译的梵文,如果没有法师的解读,对当代的我们来讲也是深奥难懂的。这显然不利于佛法的宏扬,何况在古代,信众中识字的很少,僧侣们又如何传法呢?
      大殿里法相庄严的佛像让信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四周的壁画尤如我们小时候看的连环画,配上法师的解说,佛经要阐述的内容就很容易被信众所理解。不仅是佛教,其他宗教也是这样做的。
WU9A5950.JPG
        这是火井兴福寺中保存的一幅画,童子拜观音,这个童子就是善财。童子拜观音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的第二七参,是五十三参中第一位以菩萨身出现的善知识,也是五十三位里面,正中间的一位。在这幅经典的场景中,能感受到菩萨的慈悲和童子的可爱,这样的画能深受信众的喜爱,可能还和当时人们求嗣的心理有关吧。
      在寺庙的观音殿造像中,善财童子和龙女是作为胁侍会分别站立在观音菩萨的左右。

WU9A637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8-19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WU9A6412.JPG
      在明代大殿后方,还有五龛,其中保存较好的有三龛,一龛称为千佛龛、一龛是西方净土变、一龛为密宗造像。
WU9A7241.JPG
      先来说一说2号龛——千佛龛。
WU9A6395.JPG
      现存龛呈方形,三壁转折明显,小千佛共计487尊小佛像龛残高232厘米,宽255厘米,高180厘米。龛后壁中部雕有一平台凸出于崖面,其上雕刻一圜壁小龛,龛内组像呈环状分布,一铺九尊(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像),组像后面也有雕像,可能为天龙八部。(摘自《邛崃磐陀寺和花置寺摩崖造像调查报告》), WU9A8536_鍓湰.jpg
      佛着通肩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台,佛的左后壁
雕有“天龙八部”,其中最容易识别的是三头六臂的阿修罗,阿修罗和天人样子其实差不多,差别在哪里呢?天人是”有天之福也有天之德“,阿修罗是”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简单地说阿修罗是有才无德的慕容复,爱搞“天下大乱,越乱越好”的事。隋唐时期最流行的“天龙八部”题材,但是宋及以后就很少出现,今天寺庙中佛的背屏已经很难看到天龙八部的身影。
WU9A8545.JPG
小乘佛教认为这一世只有一尊佛,那就是释迦牟尼佛,而大乘佛教认为,在每一个大千世界里每一劫都有一佛诞生。

 楼主| 发表于 2018-8-20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所讲的千佛并不是像广元千佛崖、马湖千佛岩这样带有“千佛”两个字的地名,而是在崖壁上规则排列几百上千、甚至几千上万个小的佛像。这种石刻表达的是一种对千佛的信仰,这是佛教造像的一种题材。大乘佛教中有“三世三千佛”之说,就是指过去世庄严劫千佛、现存世贤劫千佛、未来世星宿劫千佛。      千佛信仰源自《千佛名经》,主要以通过诵念、书写千佛称号或绘画千佛来作为修行的方式,达到脱离苦海、获得智慧、进而成佛的目的。我曾经看过一篇写千佛的文章,其中提到一种对千佛造像的解释,千佛题材有拯救众生的寓意,所以千佛造像的出现,往往都是天下大乱、百姓处在水深火热的时候。

      太和二年(829年),南诏攻陷成都,其实前后三次入侵四川,这一时期吐蕃也是虎视眈眈,临邛是军事前沿,战争的乌云笼罩这片大地,百姓是多么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僧众就把这些愿望都寄托在千佛的信仰之中。
WU9A7806.JPG
花置寺的千佛窟

 楼主| 发表于 2018-8-21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3号龛——西方净土变 WU9A6425.JPG       3号龛呈现的内容想当丰富,为了表达的准确性,我引用《成都考古发现(2003)》的《邛崃磐陀寺和花置寺摩崖造像调查简报》一文的部分段落,并用红色文字显示,括号内的内容是我的注释。
      3号在2号(千佛的右边。双层龛,外龛上部已经没有了。
1.jpg
IMG_5736.JPG    IMG_5737.JPG
      内龛方口,上部有斜撑,龛基下面雕出斗拱,团花装饰。左右两侧雕刻文殊(右)、普贤(左)及莲花供养菩萨,底一周回廊,廊下柱子均有斗拱,柱间雕出莲花化生,莲中伎乐、人首鸟身像、狮头船等,柱上回廊内雕刻许多坐像,均残破。
IMG_5723.JPG    IMG_5724.JPG
      龛内正壁雕一佛二菩萨三尊坐像,三尊坐像后雕两层楼阁,楼阁间有梯道相通,空中飘着祥云,云中刻有坐佛,梯上有人行走。
WU9A6426.JPG
      左右壁亦各雕两座两层楼阁,楼阁上方有祥云、宝塔等雕饰,外侧楼阁从宝池上方祥云中涌出,下层回廊间刻一排伎乐,上层回廊下有斗拱腰檐,回廊内雕一佛二菩萨像,塔顶雕出二宝塔。
2.jpg
      两壁内侧楼阁上下层均为三开间,中间雕坐佛像,下层佛像坐帐内,楼顶雕出宝塔。二楼之间及与后壁楼之间有廊桥相通,楼间下方雕经幢,空中雕弥勒佛倚坐于祥云中,左右侧立弟子、菩萨等部众,弥勒头顶有华盖。两壁内侧楼阁下层有梯道通向完底莲池中。
IMG_5725.JPG
      后壁主尊有火焰纹背光和桃形头光,头光中心饰太阳纹,头两侧生出两道毫光,头顶有圆形华盖,披通肩袈裟,双手胸前结印(说法),结跏跌坐于仰莲圆台上。二菩萨头顶有圆形华盖,有火焰纹头光和背光,面残,头侧缯带垂肩,胸前饰繁杂的璎珞,两串璎珞相交于腹前,相交处饰圆形花饰,腹前有绦带垂座前,腿上绕两道帛带,上身着僧祇支。龛口左右侧完柱侧面各雕刻九个方格,每个方格内雕刻一幅图案,最下格均雕莲花、莲叶,其余雕刻西方净土变中的十六观图,除右侧从下至上第五格仅雕出一宝瓶置方座上,无妇女像外,其他方格中均以一女子静坐观想为主题,侧雕一小图案,表现观想内容,多风化。
      3号龛基前正面开一圆拱形小内雕一佛二天王四菩萨像。主尊有火焰形身光和头光,低肉髻,面残,披通肩袈裟结跏跌坐于束腰圆座上,双手残,从残痕看,可能为禅定印。主尊两侧二弟子有圆形头光,衣纹风化,立于平地上,左侧弟子双手置腹前;右侧弟子双手残。二弟子外侧雕二菩萨像坐于束腰仰莲圆台上,有火焰纹大背光和头光,戴冠,头侧缯带挽结下垂。左侧菩萨左手于腹侧托钵,右手举胸侧;右侧菩萨头残,左手举于胸侧,右手置腿上,双手均残。龛左右侧立二菩萨像,左侧菩萨挽高发髻,头侧缯带挽髻下垂,帛带垂体侧,双手置胸前,衣纹及面部风化,座残。右侧菩萨仅存下半身。

 楼主| 发表于 2018-8-23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3号龛,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3号龛是“西方净土变”,准确地应该叫“观无量寿佛经变”。
      “变”是指用绘画、雕刻、塑像把佛经的内容呈现出来的一种形式,它是佛经的变式,便于佛经的传播。阿弥陀佛也叫无量寿佛,《阿弥陀经》、《无量寿佛经》和《观无量寿佛经》这三部经都是崇奉阿弥陀佛人主要经典,人称净土三经,根据它们绘制的经变画、雕刻或塑像,主要都是描绘了阿弥陀佛所在的西方净土世界(也称极乐世界)。根据佛经,西方净土世界中,人们丰衣足食,所需物品皆得满足,也没有劳作之苦,对于我们今天要拼命养家糊口的人来说,这应该算是令人向往人生吧。不仅物质生活优越,精神文明建设也搞得好,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常住这里,没有痛苦,只有快乐,有琼楼玉宇,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有天人等组成的文工团在舞台上奏乐歌唱、翩翩起舞十方诸佛和菩萨也纷纷来到净土世界聆听阿弥陀佛说法,文殊和普贤二位菩萨可能遇上了堵车,姗姗来迟,只能和随从部众站在门口,分列两旁
      三种经变只有细微的差别,如果以阿弥陀经变为基础的话,无量寿佛经变比它多了”莲花化生“,观无量寿佛经变又在无量寿佛经变的两侧多了“未生怨”、“十六观”。我们一般人都是母亲十月怀胎所生,叫“胎生”,但往生之人要进入西方净土世界,根据生前修为和功德,分为三等九级,由不同的佛或菩萨所接引放入莲台。在八功德水的水池中有朵朵莲花,如果修为和功德好,属于上生上品的话,立马哪朵莲花就会开放,莲花上坐有一个小童子(即化生,意为莲花中生),如果等级差点的话,来接引的佛或菩萨的档次就要下降,还不能马上从莲花中出生享受净土世界的待遇,要在闭合的莲花花骨朵中静静地等待N亿年。
WU9A639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9-9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未生怨十六观的故事
      古印度摩揭陀国有一国王,名频婆裟罗,因年老无子,担心自己没有王位继承人,于是,请来相师占卜,相师说,山中有一道人,死后会来投胎,转世为太子。国王求子心切,下令先断了山中道人的水源、食物,后又派人进山杀死道人,道人死后又转世成一只兔子,国王又命追杀兔子,并把兔子钉死在墙上。不久王后果然怀孕,生下太子,名阿阇世,阿阇世王子长大后,受奸臣挑拨,心生恶念,举兵政变,篡夺了王位,并将父亲囚禁起来,而且也断绝了父亲的食物,任何人不得探视,目的是想饿死父亲,母亲韦提希夫人要求探望国王,得到同意后,每天把身体洗干净,将蜂蜜和炒面混在一起涂在身上,为国王充饥,过了一段时间,阿阇世王子见父亲仍然健在,又得知是母亲所为,就把母亲幽禁在七重室里,然后杀死父亲。
      韦提希夫人非常伤心,向佛祖(释迦牟尼)祈祷,自己和国王为何要受如此遭遇,佛祖告诉她,在阿阇世王子还没有转世前,他们已对阿阇世王子做下了冤孽,即没有出生就结下了冤仇,皆是前世因缘所造。韦提希夫人要想摆脱这种痛苦,只有一心静观,除去杂念,即“修三幅”和“十六观”,采用观日月、观莲花宝池、观华座等等修行方法,才能得到解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两段来自网络,便于大家理解门口两侧的“十六观”)
鏁︾厡鐮旂┒闄㈠鍒朵箣姒嗘灄绐
榆林窟25窟观无量寿经变

鏁︾厡鐮旂┒闄㈠鍒朵箣姒嗘灄绐    
十六观
鏁︾厡鐮旂┒闄㈠鍒朵箣姒嗘灄绐
未生怨

 楼主| 发表于 2018-9-9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弥勒信仰      弥勒菩萨,又称慈氏菩萨,名阿逸多,受释尊的教化出家修行,并获授记将来必定成佛。根据经典描述,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内院修行,为诸天人说法,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
      兜率,意为知足喜悦。兜率天分为内院与外院,外院是有福报的天人享乐的天界,内院是弥勒菩萨成佛前修行说法的地方。
      兜率内院说法的弥勒菩萨雍容尊贵、相好庄严。信众系念弥勒形象,称弥勒名号,受八关斋戒,修诸清净善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即得往生兜率陀天。
      我们心中的弥勒是什么形象呢?
通常弥勒有三种形象:

1、未成佛前,是雍容华贵的菩萨像

寮ュ嫆鑿╄惃瑁
弥勒菩萨立像

寮ュ嫆鑿╄惃瑁
弥勒菩萨立像

寮ュ嫆閲婅喀瑙傞煶.png
佛右侧弥勒(左手提水瓶),左侧观音(右手持莲花)

      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弥勒菩萨未成佛时,现婆罗门(掌握宗教祭祀)形象,结发髻,手持净水瓶。而剎帝利出身的释迦菩萨(未成佛时)和观音菩萨则头戴天冠(剎帝利掌握政治军事等王权),手中无持物的是释迦菩萨,手持莲花的多被认为是观音菩萨,公元3世纪之后观音菩萨的头饰中央才出现化佛。
WU9A6864.JPG
交脚弥勒菩萨

WU9A6838.JPG
交脚弥勒菩萨

WU9A6821.JPG
交脚菩萨(弥勒)

      这种坐姿在健陀罗雕刻中十分常见,大多是表现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中说法的场景。

WU9A6852.JPG
思维菩萨(通常认为是弥勒菩萨)

      思维菩萨不是菩萨的名号,只是菩萨的坐式为左足下垂,右足靠在左膝上,一手支颐,呈思考的样子而得名。这是表现弥勒菩萨决疑的内容,而禅修的僧人则希望弥勒菩萨来帮助解决自己各种疑难的问题,早期佛教雕刻中,交脚菩萨和思维菩萨非常常见,反映了弥勒信仰在佛教传入中国初期及以前就已经流行,当时人们信仰的净土不是西方阿弥陀净土,而是弥勒净土,到了中晚唐才逐渐被阿弥陀净土所取代


WU9A6721.JPG
莲花手菩萨(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不断中国化,手上拿的东西从莲花变成了左手净瓶右手杨枝,人物形象也逐渐女性化
WU9A6808.JPG
观音菩萨

2、成佛时,是相好庄严的佛陀圣像

WU9A8004.JPG
蒲江飞仙阁弥勒佛像

WU9A9856.JPG

蒲江鸡公树山弥勒佛像

        释迦摩尼涅槃之前,曾将自己的袈裟交给大弟子迦叶,并嘱咐道:未来当有弥勒佛降世,他将替我教化众生,你可把这袈裟转呈给弥勒佛。尊入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菩萨自兜率天下生人间,出家学道,于翅头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等正觉,弥勒成佛后,引众人到迦叶禅定之处,唤醒深入禅定的大迦叶,于是迦叶把袈裟送给了弥勒。前后分三次说法,简称“龙华三会”,昔时于释迦佛的教法下未曾得道者,至此会时,以上中下根之别,悉可得道。弥勒这就成为继承释迦摩尼的未来佛。在弥勒世界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每天夜里有龙王酒水,罗刹扫地,一种七收、树上生衣,人们用力很少但收获甚多,算是迈向了幸福的小康生活。人人长寿,活到八万四千岁,女人五百岁才出嫁,老人自知寿尽,便自己入墓平静地死去,没有痛苦
      中晚唐时期,长期的战乱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往生之后上天去听听弥勒菩萨说法,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迫不及待得到解脱的需求,更希望弥勒早点成佛解救百姓于水火弥勒佛通常是善伽趺坐,即双腿下垂倚坐。佛教传入中国以前,我们中国人都是跪坐,佛教传入以后才有椅子这样的家具。


3、随缘化身时,现为布袋和尚像


001lHTENty6KXlmqt3R13&690.jpg
鹤林寺弥勒像

      到了五代,出了一位自称弥勒的和尚。这个和尚法名叫契此,其貌不扬,言语无常,寝卧随处,经常以禅杖挑挂一只布袋,出入市廛,见什么乞讨什么,放入布袋中,号为"长汀子布袋师"。此人行迹诡异,在雪中安眠,竟无片雪沾身。"示人吉凶,必现相表兆"。后梁贞明三年(917),他在明州(治今浙江宁波市)岳林寺的一块磐石上端坐说偈云:"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安然而化。宋代人们便以他为模特儿,塑为弥勒佛坐像。  

    这类弥勒佛形象不再具有早期弥勒形象那种庄严凝重的宗教意蕴。他被改造了,变得随和,贴近生活,同常人一样关心吃喝,一样开怀大笑。通过弥勒楹联可以捕捉到这种体会,"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是就其形象挖掘含义,劝人豁然大度,处理好世间人和事的关系,而不是劝人出世、解脱。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