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钟明全zmq

[文学艺术] 钟明全:我深深爱怜的广安(诗歌-歌词原创)

[复制链接]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楼主| 发表于 2018-3-27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57.1111px]诗集《邓小平和他的祖国》第一卷《根生华夏》摘选描述广安的几首诗,以飨麻友们

IMG_20180327_115927.jpg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楼主| 发表于 2018-3-27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邓  家  院  子
                  (诗歌原创)
                      钟明全


就是这座   农家院落
呈三合形状   它的背后
就是我们说的   那条大路
院前是一汪   清凉池水
远处一座   小小山梁
院周围   桑麻稻禾
春秋   绿走黄来
昼夜   日月交错

邓家   和传说的湖广填川有关
走路   手习惯性背在身后
背身后  双手
传说先祖  不愿迁移
被张献忠们  一路押解手连着手
至今难改的  双手背身后习惯
是川人特殊  惨痛的符咒

青瓦椽斗   竹篾泥墙
翘角重檐   石基木础
雕花窗格   呈祥龙凤
地方天圆   坐东朝西
中规中矩   构成
川东民居   特色
构成邓家   院子
拙朴古典   风尚

慈竹环抱庭院
枝桠上鸟雀
筑巢做窠
铁树昂扬苍翠枝叶
包蕴千年难开的花
包蕴千年难圆的梦
包蕴千年难舍的念
包蕴千年难弃的根

一望翠绿的青青禾苗
一夜清吟的亮亮蛙鼓
一颗烛照的朗朗明月
一轮通红的炎炎日出
在邓家院子房前屋后
会看到四时变换景色
会看到星斗陨落脚步
会看到岁月兴衰更迭

桑麻家常充盈邓家
织女牛郎变成现实
男耕女织春稼秋穑
田园牧歌乐而复乐
有年幼者熟读诗书
饱览唐诗宋词歌赋  
书声应和无尽日月
丹心书写人世春秋

赤脚丫   石坝上跑
赤脚丫   土路上走
赤脚丫   人世间奔
赤脚丫   天地间求
为生存   披荆斩棘
为幸福   沥血呕心
为未来   戴月披星
为梦想   前赴后继

邓家院的   先祖  
在邓家院   劳作
在邓家院   生息
在邓家院   悲喜
在邓家院   养育后生
在邓家院   培育俊秀
在邓家院   传承香火
在邓家院   延续根茎





(诗集《邓小平和他的祖国--根生华夏(第一卷)》)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楼主| 发表于 2018-3-27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奎  阁  幽  思
                                           (诗歌原创)   作者:钟明全

       奎阁,又名魁星阁,始建于明代,立于广安州城之西文庙侧的山梁上,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迁建于广安州城东白鹤山,是賨城(广安城旧称)十六景之一,被誉为鹤岭晴岚。
       迁建的奎阁,系木质穿逗结构,高五层约20米,每层六角翘檐歇山式,圆顶,筒瓦,呈塔形,1971年7月被巨风刮倒。1992年吸纳民间资金,加上政府补贴,再次对奎阁进行重建。新建奎阁屹立于渠江东岸姚家山(白鹤山中部的天平山)顶,历时7年竣工。
       相传,原奎阁为鲁班徒弟赵巧儿所建。赵巧儿心灵手巧,不管做什么学什么,一看便知,一学便会,甚至做得比师傅还好。他可以在一粒米上刻出一座宫殿和200个人物。师徒二人以修桥筑塔游历天下。一天,师徒来到渠江边,见江中有怪物兴风作浪,危害两岸百姓,师傅决定在岸边建造一座塔,以镇河怪。巧儿不愿与师傅同建,提出在白鹤山另建一塔,并提出与师傅比赛看谁先修好。师傅应允,并约定五更塔成。巧儿在河东岸建造鳌角(即奎阁塔),鲁班在西岸建造白塔。因巧儿取巧,不到二更,鳌角即已建成,鲁班的白塔此时只建成一半。巧儿又学鸡叫,引来两岸鸡鸣,鲁班只好匆匆收缩,并用茅草塞住塔顶,致使白塔至今仍无塔顶。
       又传,渠江东岸的鹤岭,系唐时果州(今南充)仙女谢自然,由金泉山乘云(又说乘鹤)至此,为渠江岸边的景色所陶醉,久不思归,化作白鹤,长住于此,故名白鹤山,又称鹤岭,鹤盝山。实则因此山濒临渠江,山上林木森森,在此群居的白鹤江中觅食后,又飞到山上歇息。加之人们爱护白鹤,将白鹤视为仙物,不愿猎捕,所以此山堪称是白鹤的乐园。每当迁徙归来,都愿在此驻足生养,久而久之,白鹤遍野,呦呦脆鸣,盈盈薄羽,山水嬉戏,天地辉映。我们至今仍相信古言,说白鹤肉是酸的,不能吃。其实此说正是古人为了保护白鹤(又叫仙鹤),而编撰的善意的谎言,以致口口相传,代代不已,使得白鹤能在自然的家庭中繁衍生息,鹤舞云天。
       明御史杨瞻诗云:昔人骑鹤外,高山拥瑞雪,鹤翔王母池,空遗朝霞在。雨馀清光溜,不知近几代。丹成事何益,达士徒感慨。
       今人刘利曾撰联奎阁:
       賨城逸老,笑谈鹤岭飞仙,每登奎阁更传奇。凭推窗环顾,且让左瞄滩塔,右测山亭,灵气绕中堂,陪护文魁普照。试问古今谁识破:地脉天机,乃造化神功,三点横排成一线,壮尔名区钟俊杰。盼九霄跨鹤重游,吐露吞云,描虹摘斗,瑶池临盛会。偏叫高处不知寒,励志扬威,拱奎星以揽月。
       锦里归翁,叩访龙门渡客,偶咏奎钩犹借韵。待开卷遍寻,何妨晚钓张溪,晨探春堡,雅风飏午晷,聆听达士朗吟。坦言远近众惊闻:樵歌渔唱,竞消遣自乐,几声回荡过双桥,雄乎椽笔起波澜。经八稔雕龙新建,餐霞醉月,吹雾敲冰,胜景索华章。难得昌时宜握管,缘情寄慨,题阁柱而凌云。
       想当初,鹤岭晴岚吸引过多少文人墨客为之把酒歌吟,又让多少世俗布衣领略超凡脱俗。年幼时,曾目睹过奎阁飞檐翘角的风采。而今,重建的奎阁,与思源宝鼎、渠江公园、古老白塔、滨江大道、秀屏集翠相辉映,焕发出夺目的神韵。
       唯一叹息的是,不见了游览奎阁的人。进入奎阁塔公园,交一元门票,用作人工的清洁维护费。出得门来,看见摘胡豆的婆孙。“门可落雀”,可用作今日奎阁现状。不知是喜,不知是忧,唯待岁月评述。
                                                                               ——题  记

一元钱叩开奎阁的大门
登上青石铺陈的石阶
推开尘封寂寂的窗
了望目及的江山

这是一幅全景画
围绕一层一层回廊
一步一步审视和远望
一页一页地翻阅着古今

魁星拱卫着的白鹤仙岭
谢自然的魂不舍远离
玉带似的篆水漂流
犹似凌云的仙女

賨州城中的凡人
在拥挤的街巷奔忙
头顶笼罩着屋顶云烟
耳边充盈着市声和烦喧

出东门城廓乘龙门晓渡
听浪浪江水敲拂船体
翘角飞檐的奎阁塔
触手于粼粼江面

文宿文昌文昌星
文墨人的偶像神灵
文墨人的尊崇与景仰
文墨人幻变的理想化身

汹汹然的四十九座滩流
恬恬然鹤岭山上晨霭
璨璨然龙门渡朝阳
隐隐然古刹钟声

蜿蜒的江水并联
人与自然人与人类
人与人所共见的眼前
人与人所不可知的未来

故人已随篆水向东走去
或驾仙鹤西游与牧归
无论是东去或西游
空留独兀的倩影

透过叮当的风铃
层峦迭嶂的峰峦间
禾田桑竹与屋宇车流
思源路与起伏巍峨华蓥

珍惜生命的警示和胡豆
怎样能找到共同言语
在取得胡豆的时候
试问胡为胡之豆

奎阁与胡豆之间
奎阁揭示神的启示
胡豆却发出真的叩问
何方的豆养了何方的人

奎阁凝聚了奎宿的魂灵
胡豆融会了胡豆本性
两种不同类的事物
描摹出相同路径

何以能成为永恒
何以能让后世敬仰
何以能让生的命延长
何以能让生命得到滋养

凝望着鹤岭淡淡的云雾
享受着自然吹的微风
阳光依旧照在头顶
魁星拱照在心田

不变的古旧山川
变了样的奎阁风景
仍是那样地清幽自然
仍那样充满生命的遐想

奎阁犹如沾了盐的胡豆
岁月将它精细地种收
放在历史口中咀嚼
漫漫释放着美味         
                                    2011-5-11广安
(诗集《我深深爱怜的广安》选段)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楼主| 发表于 2018-3-27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咏    塔
                                            (诗歌原创)
                                                                作者:钟明全
       广安白塔(又名舍利塔)位于渠江聋子滩上,南宋大学士安丙主持修造。塔为四方形楼阁式砖石混合结构舍利宝塔,高36.7米,底层边长8.45米,塔身九级,一至五级为石结构,六至九极为砖结构,彩表三层。塔中空,层与层间有阶梯,可登至塔顶。顶上无塔刹,顶部四方相通。一至四层塔门两侧挂有石雕佛像88尊(现无存)。第二层临江面刻有“如来须相,舍利宝塔”八字。1980年7月7日,列为四川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屹立于世千年,经历过阳光风雨,感受过仰望膜拜,饱览过舟楫竞逐,慨叹过滩险流激,启蒙过蛮荒蒙昧,点燃过希望火种。
       她,犹如遗世独立的观世音,洞悉,悲悯,怜爱,祈祷;
       她,犹如百折不挠的宕渠魂,坚强,沉雄,执著,淡定。
       她,承载着太多的传说和故事;她,承载着太多的祝福和期望;
       她,像一尊时光凝刻的雕像,汇聚了鲁班的智慧和巧儿的思想。
       白塔与奎星塔遥相应对,“白塔凌云”列为广安旧志16景之首。明代吴中龙有诗赞云:浮图高耸接天幽,素影层层映碧流。竹径斜穿通古寺,柳丝轻曳拂渔舟。遥瞻雉堞重云合,俯瞰渠江一线收。雅倩人工扶地脉,巍巍文笔壮千秋。
       20世纪80年代初曾独自踩着垫脚的石头、塔身的裂缝,攀上白塔的第一层,再扶壁环绕塔周,进入塔内石级,一步一步,走上塔顶。时为白塔年代的久远与做工的精美而折服,也为白塔的破损与残败而忧心。
       遥望白塔,注目白塔,感慨不已,遂做歌吟。
                                                                 ——题  记


南宋    安丙    大学士
鲁班    巧儿    聋子滩
宕渠    营建    舍利塔
护佑    祈祷    求平安

那是一条奔涌的河流
日夜奔流在賨州大地
灌溉滋养着良田沃土
养育抚慰着两岸生灵

那是一条通衢的大道
往往来来着无数行船
装载着养家糊口的米
承载着血肉鲜活的命

聋子的滩    聋子的滩
聋子怎听得到人呐喊
浪头吞咽了多少船舶
滩涂毁灭了多少梦幻

用什么镇住汹汹水魔
用什么保佑世代宁安
用什么警示利来利往
用什么显影浮华云烟

人们的心中有一座塔
人们的心中有一种念
菩萨能救民于水火中
浮屠能启蒙于灵肉间

那鲁班似的能工巧匠
将石头一块块地打凿
那巧儿似的灵动双手
将石头一块块地刻绘

那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无数的汗水在此汇聚
无数的精血在此混凝
无数的期盼在此萌生

如来须相    众神拱卫
轩昂宝塔    如神巨笔
向天宣写    况世经文
祈祷苍天    善待众生

而今斑驳零落的塔体
仍是那样地浩气凛然
随塔而生的野草野花
仍是那样地充满生趣

修建宝塔者早已作古
仰望宝塔者日渐稀疏
无比的伟岸受到质疑
虔敬的信仰受到冲击

从水生向陆生的演进
从低级向高级的转变
从远古向后世的推移
唯你能有刻骨的鉴证
                                           2011-5-5广安

(诗集《我深深爱怜的广安》选段)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楼主| 发表于 2018-3-27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九  传  说
                                            (诗歌原创)        作者:钟明全

       相传,渠江东岸鹞儿岩下沙坝嘴上,住着母子二人。母亲双目失明,儿子(宝儿)靠替财主割草喂牛,获得养命的食物。母子相依为命,克勤克俭,日子虽苦,也算平静。话说有一天,夜里宝儿做梦,梦见一长者说,有窝草下有一颗珠宝,这颗珠宝能遂人心愿,想变什么就变什么。梦中醒来,宝儿在上坡割草时,发现了有窝草越割越生,越割越长,甚感好奇。第二天,他又在这窝草前发现,昨天已割净的草,今天又长得茂盛蓬勃。一连过了数月,宝儿依靠这窝草,每天早早就能完成东家给他的割草任务,高高兴兴回家与母亲相聚。时间久了,好奇驱使,他便顺手扯出草来,想看个究竟。谁知,从草窝根部掉下一颗亮闪闪的珍珠,正和梦中长者所说一样。宝儿捡起宝珠,用口吹掉宝珠身上的泥灰,揣在贴身的怀里,喜滋滋地回到家中,并将宝珠放在已经见底的米缸里,用盖盖上。第二天,母亲习惯性地摸索着去取米做饭,发现没有几颗米的缸里竟是满满一坛,母亲顿感不惑,以为宝儿在外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此时,宝儿已割草回来,经不住母亲的追问,说出了宝珠的来历。母子以为神奇,并决心守口如瓶,谁也不告诉。
       但是,管事的财主却发现,宝儿原来割草交差很快,现在很难把交给他的割草任务完成。加上,有了饭吃的宝儿,身体日渐强壮,脸上也露出了少有的红润。财主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便派人暗中跟踪,终于发现了宝儿家的宝珠能生米的秘密。于是,财主向宝儿提出两个要求,一是增加宝儿的割草量,要宝儿加倍完成原来的割草任务。一是交出那颗珠子。宝儿和母亲不从,财主便想从宝儿手中抢夺宝珠。情急之下,宝儿将宝珠衔在口中,与财主及他的打手们周旋。财主无法,命令打手们动手打宝儿。宝儿一边逃,财主一边追。无奈之下,宝儿将珠子吞进肚里。
       宝珠在宝儿肚里开始发烧,焦灼。忍无可忍,宝儿舀起缸里的水就喝。缸里的水喝完了,宝儿仍是口渴,便向渠江奔去。在河里,边走边喝,直到河心,变成青龙。宝儿的母亲再也听不见奔跑吵嚷的声音了。那些追撵宝儿的财主和打手,也被天神变成了一块块丑陋的礁石,永远地被流水冲打、漂洗。而宝儿,因难以割舍对母亲的依恋,所以,在向下游行走的时候,一步一回头,一步一顿足,一步一捧泪。他共回头七七四十九次,每回一次头,每顿一次足,每流一捧泪,都化着一座滩涂,一个深坑,一个漩涡。所以,四九滩由此而来。也有叫望娘滩者,皆因此说引申。
       事实上,在四九滩上,确因滩多且险而得名。渠江历来是渠江沿岸百姓进出丘陵盆地、进出大川大山的主要交通要道,也是往来运送物资的天然通衢。然而,在人拉肩拖的“船”年代,船,上滩,需要靠无数的纤夫拉纤、无数的桨手划桨,稍有闪失或力不到位,则艰难上移的船将会被迫倒退;下滩,需要经验老道的舵手(驾长,家长)掌舵,需要有经验的桨手点拨两岸滩石,左冲右突,否则,难逃触滩厄运。在这条生命的水路通道中,不知因明礁暗滩和激流漩涡,撞烂了多少行船,吞噬了多少生命。为了保佑生命和财产安全,沿江两岸的人们,便建塔阁、修寺庙,烧长香、拜神佛,祈求风平浪静,祈祷人财平安。
       四九滩的传说,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盼和对不幸命运的诅咒。同时,通过传说,人们也希望离家出走的、背井离乡的、漂泊在外的、妻离子散的、家破人亡的、奔波忙碌的“宝儿”似的人们能早早回家,再不要“望娘”兴叹;希望可爱的“宝儿”和宝儿那颗珠宝能护佑水路上谋生的百姓,有吃有穿,顺风顺水,平安出入,享尽天伦。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通航便利,政府先后炸掉了一些滩盘,疏通了河道。后来,又在四九滩青龙嘴上,拦河筑坝,建起了可以通船的船闸,可以发电的电站。加上,公路、铁路运输的加入,古老的河道已再没有承载货物运输的必要了。人们,也只有通过古老的传说,隐约了解渠江之水中流淌的曾经的故事和传说。

                                                                                    ——题   记
   
一户人家 
他们的草房
在渠江边的鹞儿岩下
母亲双目失明
宝儿
靠放牛割草
赡养年迈的母亲
和喂养
不能死的命

放牛割草
为从地主手中换回粮食
整天劳作
却不见米缸有米
一天晚上
宝儿 梦见一个长者
告知屋后那蓬草下有颗宝珠

天刚亮 
宝儿带上镰刀来到草旁
这棵草 有割了又长的本领
他好奇地将草拔出
发现有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

揩干净宝珠上的土 
悄悄将它放进米缸 
再用瓦片将坛盖住
背上背篓
来到那棵草旁 
草儿却已
枯死

母亲揭开坛盖
发现缸中盛满了米
生火做饭时
失明的眼中含着眼泪
宝儿回到家中
母亲连声追问
“宝儿啊宝儿
哪里弄的米
哪个施的恩”

“娘啊娘啊 
我割草换的
你就放心吧
以后的岁月
再不愁吃穿”

可恶的财主知道了消息
和几名打手来找宝儿
可怜母亲无力反抗
宝儿啊难敌众人
只得将那宝珠
衔入口中
被迫无奈地吞进肚里

宝儿肠胃焦渴难忍
财主打手紧追不舍
可怜的的宝儿
舍身跳进江中
喝着江水的宝儿
转身变成青龙
七七四十九次回首
七七四十九次望娘

七七四十九次回首
七七四十九次望娘
那一次次回首
变成一座座滩涂
那一次次望娘
变成一个个魔咒
索命的财主和打手
早已化作了礁石
那无尽期盼的回家
早已升起了云帆

回家吧    回家
宝儿啊    宝儿
娘在四九滩上
永远将你守望

                             2011-5-27广安
(选自诗集《我深深爱怜的广安》)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楼主| 发表于 2018-3-27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  良  城(组诗)
                                                                 作者:钟明全
   
       大良城,小良城,石头瓦片砸(音zhuai)死人。大良城,小良城,稀饭面羹胀死人。
       这是在我童年的时候,就能背诵的有关广安大良城的歌谣。当时不知这些话语的含义,只觉得大良城神秘,石头瓦片能将人砸死,稀饭面羹能将人胀死(我知道的是当时生活紧张,我们那个地方的百姓稀饭面羹根本就不能吃饱,主食多数时候是以青菜红苕当家)。
       我出生地观阁团堡滑龙,离大良城约10余里。有时,从滑龙沟走路到代市、广安,必经过(或绕过)大良城。但是,大良城上面到底是什么模样,我却只有遥望和想象。在我的印象中,大良城比小良城宽大近3倍。仿佛就像一道长长的屏障或一截坍塌过后的长城遗迹,矗立(横亘)在丘陵与平地之间,显得有些巍峨、壮美。
       要想去大良城看看的愿望一直怀在心中,且小时候听我母亲说,她曾经在20世纪50年代在大良乡(村)、小良村工作过,所以,更有想去看看的想法。
       从广安市区出发,经过约1小时车程,便远远看到大良城。为了对大良城有更多了解,请了当地余姓老师做向导。
       脚步在大良城移动,眼睛在大良城观望,心思在大良城怀想。
       大良城海拔高度429米,相对高度100米。远处看,大良城岩石陡峭,形如莲瓣,故又名莲花山。沿新修的公路而上,进入东南方向的豁口(原来也应是寨门)。方知大良城又名大良坪的缘由。大良城的确是一个大大的坪。坪(又称方山,丘陵地带对一种类似山的称呼)约2平方公里。上有大良村的8个社近千人居住。坪上环望,屋舍俨然,鸡犬奔逐。耕播忙碌,生趣勃然。
       史载,大良坪筑城始于唐,成于宋,名于南宋末年。时元人(蒙古人)南下,四川统治者倡军(州)、县迁山寨(大良城),与合川钓鱼城、南充青居城、苍溪太获城互为犄角,以抵御元军。淳佑三年(1245),广安军迁大良,钳川东之西,成为川北重镇。宝祐六年(1258),元军至大良城下,宋将蒲元圭降;景定二年(1261),宋收复大良;景定四年(1263),又为元军克;咸淳二年(1266),再为宋军收复,改广安军为宁西军;德佑元年(1275),终为元军所限。元设渠州路军的总帅府于大良,后迁浓洄镇(广安区)。
       大良城,得天独厚的攻防堡垒。南宋端平三年(1236),宋蒙战争全面爆发,蒙军兵分三路,其中阔端率领的西路军由大散关攻占汉中,并于同年9月沿金牛道进入四川。1242年,余玠入蜀主持四川战局,陆续建立钓鱼城、云顶山城、神臂城、青居城、多功城、大良城等83城,在渠江、嘉陵江、沱江、岷江流域形成了一个密集的山城防御体系。
       大良城距渠江约6公里。这里水路可遏制渠江水运,陆路则是通往开州、万州、夔州的重要门户。上游有荣城、蟠龙城、得汉城,下游则是钓鱼城,沿着华蓥山脉与渠江,组成了一条依山傍水的防线。饱受战火涂炭的生灵陆续迁入山城避难。聚集在大良城中的军民,一度有数万人之众。城中街市商铺、游玩景观、生活水源、土地田塍,如果没有战争、没有杀戮、没有灾害,这里真可谓是乐业安居好去处、人兴丁旺美桃园。
       据《广安县大良城遗迹示意图》,大良城形如摊开的巴掌,设有东门、小东门、小南门、内外南门、太阳门、长庚门、西门、月亮门、小西门、北门及小北门。
       大良城除众多寨门外,还有北面的小良城,东面大岩寨、曾家寨,对山南有太平寨、石谷寨,西有双鱼城等众多卫星城堡拱卫。由星罗棋布的山寨、坚如磐石的山门、视死如归的将士守卫,在冷兵器时代的大良城显得愈加坚不可摧、难以攻克。
       东城门靠近对山的山包上,有两个深约1丈的石洞,长条石砌成,口小腹大,如同大水缸般。时为宋军储放火药的地方。西门,分布着太阳门、西门、月亮门、长庚门、小西门五座城门。西门为口袋形山谷,西门建在口袋底部,两侧皆为悬崖,分别有两座山梁向外延伸。宋军为了加强防备,在山梁上修筑月亮门与太阳门,又在口袋另一头修建长庚门,加上小西门,进可攻,退可守。
       大良城遏制了蒙军在川东的行军路线,蒙军数次集结兵力,围剿大良城,双方在这里展开了最为激烈的拉锯战。十六年后,守将蒲元圭降元,大良城首度易手,城中军民迁到渠江上游的礼义城,坚持抗战。三年后,全汝楫率宋军重夺大良城,两年后又被蒙军夺回。
       大良城沦陷,通往万州、开州、达州的门户洞开,郡县百姓不能耕作,将士晚上不能解甲。旦有朝廷从渠江运送粮饷,大良城上的蒙军占据地利,下山掠夺。沿途山城、郡县无不倾巢而出,竭力死战,方能保证粮饷安全。而此时的大良城与青居城、太获城、运山城一起,被蒙军并称“四大帅府”,降将蒲元圭被任命为大良府渠州路军民总帅、东夔路经略使。
       1266年,四川制置使夏贵调集大军反攻开州,时任利东安抚使的张珏提出,要收复开州,必先夺大良城。一个深夜,宋将史炤、王立率50死士从西门潜入城中,杀死守城蒙军,打开城门,内应外合,再次收复大良城,开州也由此攻克。
       宋军之所以不惜代价争夺大良城,乃因大良城的安危,与宋家天下息息相关。大良城失守,蒙军可切断四川与荆襄联系,截击宋军粮饷,沿长江奔临安,使钓鱼城成为死城。此后云顶山城、神臂城陆续投诚,大良城却与钓鱼城一道,捍卫着南宋王朝的最后尊严。1279年,钓鱼城10万军民降元。然而,大良城上的数万军民的去向,却成为千古之谜,没人知道他们是为宋朝死节,还是无奈放下手中兵刃,或是迁徙他乡,或者……
       站在大良城北门遥望,小良城就在对面,山形似“乌纱帽”,规模小于大良城。山上有东西两道城门与炮台。村里人传言,数百年前,宋军一支驻守小良城。一天,蒙古人攻山,宋军与之浴血奋战,最终全军覆灭。逢年过节,还有老人走两小时山路到小良城仅存的城门烧香祭拜。
       民国时,广安代市人郑启和(1891-1941),中国同盟会会员。曾在上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任熊克武部下师长,1925年离开军界到上海办厂。九一八后,回到广安,进行实业救国。在天池打锣湾一带兴办纸厂、硫磺厂、煤矿,在木耳湾、大良城等建有三处兵工厂。以大良城为基地,组建了拥有500多支步枪、近万人的私人武装。郑启和打富济贫,独占一方。在他的势力范围内,不准抽大烟,不准抓壮丁,不派捐不收税,只对地主、豪绅派粮、派款,深得百姓拥护。郑启和的行为引起蒋介石的不满,1941年夏,蒋介石调集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4万余人围剿,郑启和兵败,自杀身亡。
       曾经无法弥合、无法释怀的仇恨,早化着云烟散去;
       曾经无法攻克、无法坚守的堡垒,早变成和谐家园。
       那巍峨如将军如壮士的山石,倚天如长城如横刀的大坪,
       你让我们勾连出无数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往事,
       你让我们看到了壮美的爱国爱家、鬼雄人杰的诗篇。
       那一棵棵苍松古柏一片片野花野草,
       那一望望稻麦黍禾一抹抹袅袅炊烟,
       让我们倍加珍惜这艳阳正好的光阴,绿树环抱的家园,无风无浪的季节。
       让我们更加懂得生命和生存的意义,更加懂得今生与来世的轮回。
       一座城是大良大善,还是大恶大悲,城内和城外的人知道。
       一只蝴蝶和两只蚂蚁,同在一株野胡萝卜花上游戏。
       我想它们并不知道,这是在大良城的花朵上。
       跳开吧,跳开翻飞的一页,回到现在。
                                                             ——题  记


                 野胡萝卜花上的蝶蚁
一朵野胡萝卜雪白的花
将我孤陋的眼球吸引
沿着绝兀的茎攀爬
我要上去看风景

一次风吹或草动
一次摇曳或晃荡
甚至一粒小小花瓣
都能将我抛下深渊
让我失去可怜的性命
或者再从它的根部
重新爬行

我有一双漂亮的翅羽
在花草间自由地飞
那朵雪白的野花
我想要
留下足迹

展开翅膀飞到花上
却看见了两只蚂蚁
你的脚是那样纤细
你的命是那样脆微
你怎么就不能飞
你怎么就只能
围绕着茎杆
——潜行

好在经过一代代演进
蝶和蚁再没发生战争

在如盘的花的坪上
蝶和蚁展示着今生
其实它们都是虫类
只是进化
让彼此拉开了距离


                           大良城民谣
大良城,小良城
石头瓦片砸死人
这是民谣还是童谣
这是悲鸣还是歌吟

石头瓦片当武器
那是怎样的概念
那是怎样的环境
那是怎样的悲烈

城上可能艰危
城上可能告急
城上可能弹尽
城上可能人绝

大良城,小良城
稀饭面羹胀死人
这是颂扬还是咒诅
这是期翼还是幻梦

稀饭面羹胀死人
那是饮食无忧的比喻
还是耕者有获的肯定
还是希望天下能太平

人人都享吃的权利
人人都享活的本能
人人都享世外桃源
人人都享雨调风顺

大良城,小良城
城外的人无尽仰慕
城内的人无尽欢欣
该是多美满的事情

城内和城外
唱着这首歌
送走漫漫往
迎接长长今

                          莲  花  山
你是神仙对人类的眷顾
还是人类对神仙的膜拜

大良坪啊大良坪,你
兀立于丘陵的小小的山
经历了多少的腥风血雨
走过了多少的沧桑岁月
见证了多少的刀光剑影
演绎了多少的风声鹤唳
你的那一座座奇异的山峰
你的那一块块威仪的石岩
你的那一道道固险的城门
你的那一声声要命的嘶喊
惊天地啊天地为之震惊
泣鬼神啊鬼神为之悲泣

分不清哪是营盘哪是家园
分不清哪是军士哪是百姓
分不清哪是血汗哪是眼泪
分不清哪是黑夜哪是白天
分不清啦,分不清人鬼
分不清啊,分不清正邪
分不清啊,分不清忠奸
分不清啊,分不清是非

那时啊,你将坪筑城
将城啊,当作堡垒
你是想啊,让城中的百姓
享有城中的和平与安宁
享有人间的幸福和温馨
然而啊,拼死攻城者
却将夺城当作天赋的使命

攻与守  失与得
生与死  聚与散
高高的坪上推演
只有可怜万物的佛
将山化着一瓣瓣莲
让攻者向莲花礼拜
让守者居莲心安然

                     一  碗  水
哪里是一碗水
分明是一线泉
从厚实的土地
从岩石的缝隙
千重万重过滤
千年万年奔突
终于,在岩石间
走出了狭窄的路
找到了
向世间献奉的机会

在蜿蜒漫长的驿道上
奔驰着威风百面的骏马
游走着宿宿在公的官人
也有面黄肌瘦的过客
也有流离失所的难民
更有潇潇战马鼓角旗旌
更有凄凄悲雨狼叹鬼吟

你啊,一碗水
一碗水,端平

像神的赐予
用龙口
倾吐甜润
袒露丹心


                      神  仙  桥
神仙到底住在哪里
人们难寻他的足迹
在高高的石岩上
却留下了神的桥

桥在岩石间
像一根扁担
没有支撑
度神千年

也许神仙搭桥
也许此桥神奇
壁上的錾痕
定是神仙的步履

                  垒卵的城门
北门  在如卵的石上
狭窄的门洞  可以
据险  一夫扼守

城  建在坪上
门  建在卵上

危岩垒卵
将生死
托寄

                         神仙借厨
神仙将锅碗
借给百姓
百姓将诚信
还给神仙

                 石  板  街
一张张青石板
构成街面
构成
喧闹的市声

封闭的城门
将城外阻隔
让城内
酿造短暂的兴盛

石板街  石板的街
石板连着石板的街
石板连着百姓苦乐
石板连着众生安危

那张张石板
像根根脊梁
挺直  坚硬
宁折  不弯

                   斑  竹
是谁将你栽种
是谁将你浸染
在大良城
也有涕泪的斑
也有含悲的竹

忠直耿杰
岂容风暴
岂容血雨
岂容变节
岂容破灭
                                2011-6-13广安


(选自诗集《我深深爱怜的广安》)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楼主| 发表于 2018-3-27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集《我深深爱怜的广安》
IMG_20180327_151036.jpg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楼主| 发表于 2018-3-28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安新印象(组诗原创之一)
                            钟  明  全

                            蝶   变
曾经在三十多年前
写过神农氏第三次宣言
那是那时的我面对未来中国
发出的
激情
畅想

高速公路
现代农业
新型农民
在我诗中
尽兴表达
而今
我走在
熟悉又不熟悉的乡村土地上
感到那时的理想已变成现实
那时期望的蓝图和美丽梦想
如今
日渐变成
美好的模样

集团化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养殖
让零星的抛荒的土地重新披上新装
四通八达的路网
让出行
不再困难
让产品商品
不再走不出去
让农村不再是井底
让农业也插上工商业的翅膀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
我们的生活变了样
贫困的帽子已摘掉
富裕的日子快来到
看着一步步的变化
就像看见茧中的蛹
在一个美丽的梦后
咬破厚重重的茧壳
在我们眼前
翩翩地飞翔

                   2018/03/28-广安区采风之作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楼主| 发表于 2018-3-28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安新印象(组诗原创之二)                  钟  明  全
               伫立在福成的中柠园
柠檬
中柠
中国的柠檬
将在福成寨结果
让福成周边的七个村
最终
得福

司马河流过多少年我不清楚
但是司马河一定有古老的故事
而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就是如何让
司马河的水
不再
白白地流

一片好的土地
再加一条好的河流
本该生长出美丽和幸福
可是靠单打独斗
靠留守的人
已再难
改变面目

如何让这片福地生福
让这片福地结出福果
那些夙兴夜寐的人们
在寻找着福成的道路

柠檬三年才挂果
我们便引瓜农套种西瓜
由此听出
肉食者
一心为农的心声

如何让百姓的腰包更鼓
让哗哗流的水不再白花花地流
镇村干部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干部
而是来到田间地头
走进土地
倾听
流水的声音
紧跟流水奔跑的脚步

                        2018/03/28广安区采风之作





发表于 2018-3-28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出,钟老师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广安,家乡情结深厚,并用诗歌形式书写家乡,赞美家乡,点赞!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楼主| 发表于 2018-3-28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木.杉 发表于 2018-3-28 17:24
看得出,钟老师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广安,家乡情结深厚,并用诗歌形式书写家乡,赞美家乡,点赞!

谢谢你的解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楼主| 发表于 2018-3-29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安新印象(组诗原创之三)
                              钟明全

                       
布衣不布
布衣不布
在今天
布衣
再难寻找
可你们仍将布衣作为牌号
是不想让真的布衣
困顿陇亩

我本布衣
来自田土
出外打拼
返回故土
立志农业
怀想共富
一颗布衣心
种在田野头
布衣农业
不再老土

布衣牌稻谷
布衣牌吉沃
布衣蔬菜
布衣水果
布衣养殖
抓住布衣
不饶不依

先富带动后富
先脱掉布衣的
为布衣
再布衣
让布衣产业兴隆
让布衣百姓笑口
让布衣声名远走
让布衣分享福禄

多次路过布衣产业基地
都只是默默地感受关注
不想搅扰
不想添堵
期盼布衣
稳健成熟

                            2018/03/29广安区采风作品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3-29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乡情浓郁,精神可嘉。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楼主| 发表于 2018-3-29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阅读和鼓励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楼主| 发表于 2018-3-29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将写几首,共同组成广安新印象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楼主| 发表于 2018-3-29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安新印象(组诗原创之五)
                          钟  明  全


                  登高大云山
大云山
广安岳池交界
地处龙安

大云山广安名片
将一座山
打造成美景
制造出梦幻

大云山
云中山
高入
云端
让人遐想
而在云之上
栽花种草种树
不仅花开烂漫
更有果实蜜甜

精心打造的园林
建在魏峨的山峦
美了山河
遂了
心愿
醉了心田

曾记愚公移山
曾知改天换地
当我在大云山瞭望
当我在大云山盘桓
我看见起伏的丘陵
我看见崭新的容颜

昔有幽州台
今有大云山
我不禁想到子昂的那句前不见古人
我因此想说后却有来者
念天之悠悠
独大云山壮观

一座大云山
一部好诗篇

                            2018/03/29广安区采风作品

发表于 2018-3-29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3-29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钟明全zmq 发表于 2018-3-29 11:44
广安新印象(组诗原创之五)
                          钟  明  全

{:9_345:}

发表于 2018-3-29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钟明全zmq 发表于 2018-3-29 11:44
广安新印象(组诗原创之五)
                          钟  明  全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楼主| 发表于 2018-3-29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悦读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