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于清定上师舍利塔前石碑上由传印长老撰写的碑记,以示追忆。
《昭觉寺清定上师碑记》
上师讳清定。原籍浙江三门高枧,俗性郑,先人世代崇佛,德重闾里。师幼承庭训,秉性仁慧,一九二五年卒业于广州大学,品学兼优,留校任教。革命时潮风起云涌,翌年就学黄埔军校,半生戎马,饱历风霜。一九四一年,官已至少将,方平步凌云,以宿愿所追,顿觉浮世一梦,毅然冲破樊笼,决志离俗。是年辛巳岁佛诞日,恭谒重庆狮子山慈云寺,礼澄一和尚披剃。同年弥陀诞辰,于成都昭觉寺定公慧和尚座下秉具足戒,遂禁足于本寺藏经楼,研习三藏,如获家珍。嗣依止能公海上师于新都宝光寺,学习戒律,住近慈寺学戒堂兼沙弥堂主。晋住加行堂金刚院,的阿阇梨位,为能海上师之护法弟子。一九四四年尝随海公于彭县龙兴寺听受文殊大威德本尊修持生圆次第。一九四六年代海公赴武汉讲经,阅《大般若经》六百卷。返蜀遵海公嘱,主持重庆金刚道场。一九四八年,应众请莅南京、上海弘法利生。期间应赵朴初居士之邀,驻锡沪埠觉园,主持班禅纪念堂,建立金刚道场,兼任南京宝华山隆昌律寺住持。师住持沪之金刚道场,一秉海公家风,弘扬密乘,全日持诵,长年讲说,三月安居,严净毗尼,刊印诸多经典,广播格鲁教乘。一九五五年秋,以时政因缘,身陷缧绁,师自知往业所牵,甘之如饴,忏除三障,心若虚空。师自幼即擅医术,遂狱中行医,行菩萨道,潜修密行,无时或辍。方寸只争朝夕,人间二十春秋。至一九七五年释狱返乡,悲悯众苦,痛念无常,救死扶伤,自行化他,如是者复历寒暑五度。一九八零年,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礼请师回归天台山国清寺、高明寺弘法利生。一九八五年,成都昭觉寺两序大众恳请迎归祖庭。师虽耄年牧心,仍旧珍惜分阴,培育僧才,丕振宗风,重光祖庭。一九八七年四月四日,众礼请举行晋院典礼,是为本寺清代中兴以来,传临济正宗第十七代住持。道场再造,法务隆兴,巍峨壮丽。大雄宝殿、圆通宝殿相继落成。师亲率众,行道显密,同修中夜,稍事养息,丑时即起,恒以为常,愈至晚年,精进益励。一九八九年秋,应邀赴美国加州万佛城传授戒法,被礼请为羯磨阿阇梨。一九九一年,主持四川省佛教协会第五届传戒法会,为全国近五百僧尼园其戒品。师梵行高远,襟怀坦白,接引后学,慈诲无倦,自奉甚微,舍己为人,凡四众供养,除兴隆三宝外,悉以捐献社会赈灾济贫公益事业。师热爱祖国,期盼国家统一,气节刚正,大义凛然。师诞生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冬月十七日辰时,示寂于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二日戌时。世寿九十七,僧腊五十八。荼毗后舍利全部入塔供奉。
师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佛教协会名誉副会长、成都市佛教协会会长以及昭觉寺佛学院院长等职。
铭曰:
卓哉上师 顺菩提心 秉性仁善 清操廉贞 尘世荣盛 等闲浮云 捐躯慧识 养道玄津 戒溪浣志 密泉汲真 檀舍是修 慈怀唯人 愿轮无息 尘劫恒新 誓度九有 毕契三身
中国佛学院 传印恭撰
云阳七八叟何世珍敬书
成都昭觉寺两序大众敬立
公元两千零三年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