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互相愛

[原创·贴图] 你不知道的中国历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8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农业社会
龙胜1.jpg
龙胜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4-29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诰,男,姓风,名风诰,号葛天氏。中华远古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六十一任帝。大伏羲氏族风姓葛天氏执政的首任帝。风诰约生于帝罗秦二年(庚戌,前5711),出生在葛天氏部落的都城葛邑(今河南许昌长葛市)。

葛天氏的先祖也是燧人氏东迁后的一个支脉,是大伏羲氏族的一个较大的部落,是伏羲女娲氏政权最初的六十四国之一。伏羲统一中原后,葛天氏曾作歌八阕,歌颂伏羲氏族东迁创业的史迹。其歌分为八个章节,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谨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葛天氏初民自雍州(玄鸟大雷音氏所生之地)而游牧定居,植五谷,谨勤于伏羲所立的测天道(天常)之法,因此达到并完成伏羲帝所规定的测天道力度的要求,敬授民时,不误农耕稼穑,取得万象更新政绩,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

古时候“葛”字与“盖”字相通,据《说文解字》记载:“又《唐韻古音》《路史》葛天氏,葛音蓋。”由此可知,葛天氏最初应为盖天氏,“盖”是权力的象征,说明葛天氏在燧人氏衰败时期曾经掌管过天下。据《路史》的记载:“葛天氏,葛(gai)天者,权天也。爰拟旋穹,作权象。故以葛天为号。其为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汤汤乎无能名之,其及乐也,八士捉扴投足、掭尾叩首,角乱之而歌八终。块柎瓦缶,武喿从之,是谓广乐。于是封泰山,兴货币,以制数会,故沈滞通、而天下泰矣。”

葛天氏初居于豫中平原腹地一处有山有水的地方(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在那里葛天氏最先发现了一种开紫红色花的草本植物,茎长二三丈,缠绕在其它树木和岩壁上,有的长达数十丈,其根粗大,重数十斤,单株覆盖面积数十丈,凡是有这种植物的地方,其它植物都不能生长。葛天氏族人用粗壮的藤搭建屋棚居住,编织床铺睡眠;又用细小的藤编织筐篓,盛放物品,还用柔软的细藤作绑缚物品的绳索,很适用。这种藤成了葛天氏部落生活的重要资源。
不仅如此,后来葛天氏还发现这种长藤的茎不光可以编篮做绳,建造房屋,其煮烂的纤维还可以代替树皮用来织布,而且它的根茎还能用来充饥。葛天氏认为这种能够造福人类的植物是他们最先发现和开发利用,便把这种植物命名为“葛”。应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明确记载的专利权,我们的先祖葛天氏早在九千年前就向上天(大自然)申请了“葛”的专利,就是后世的黄帝也没办法侵犯葛天氏的这一专利权。

有学者研究说是葛天氏因为发现了“葛”,才称为葛天氏,我们只能一笑了之。前边已经说得很清楚, “葛”的名称是来源于葛天氏,用“葛”编篮、搓绳、织布也都是葛天氏族人发明。

葛天氏最初只是一个部落首领的名子,称作葛(读盖gai)天,后来葛天发明了用葛编篮、搓绳、织布,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族人便推举他当了大酋长,这个部落便称作了葛天氏。古时候“盖”、“葛”同音,后世人另外创造了“盖”字,“葛”字只剩下了一个读音,于是“盖”天氏就演变成了葛天氏。追溯起来,盖、葛两姓的祖先都是葛天氏应该不会错。

传说葛天氏故里西北隅有座小山,因满山盛开紫荆花而得名紫荆山。该山在陉山之西,当地人又称西山。其山顶呈圆形,南有首,北有尾,形似龟背,山上布满红里透黄的石头,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很像金龟,所以此山又称金龟山。传说紫荆山下是葛天的出生地,紫荆山东边大沟内的悬崖上有葛母洞,是葛天与其母安葬之地,后人称其为葛天氏陵。
相传葛天童年时代经常在山上山下玩耍,长大成人当上大酋长以后,便率领族人在葛河两岸向下游活动,后来在其不远处找到了一片天然的温泉水,便在此搭建房舍居住下来,族人经常在温泉里洗澡与戏水,后人称此泉为暖泉湖。

紫荆山东北方向有一条南北向的大沟,沟内风光奇旎秀丽,沟的北边有一硕大的紫红色石头平台,其形状酷似一面大鼓,人在上边踏足而舞,石头就发出象擂鼓一样的声响,人们称其石为擂鼓石,传说这里便是葛天氏及其族人娱乐的场所。葛天氏及其族人手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歌舞高潮之时,“千人唱,万人和,山岭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由于对“葛”的过度挖掘利用,葛邑附近的“葛”越来越少,几乎濒临绝境,为了采撷更多的葛藤用来织布,葛天氏族人只好向东发展,在东去二百余里之处发现了一处方圆数十里的葛藤。于是一部分族人便移居于那里,开发出一处新邑,名之为藤邑(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今商丘市宁陵县石桥乡尚有葛天氏之墓,证明那里曾经是葛天氏故居。

葛天氏传六十余代,部落里出了位杰出的青年男子,他就是风诰。风诰十九岁时当选为葛天氏部落的大酋长,因政绩突出,二十五岁时被伏羲女娲氏政权的六十任帝罗秦看中,便把他召入帝都任执政大臣。罗秦对他十分信任,很快便把朝中的实权交给了他。
风诰利用帝罗秦对他的信任和执掌朝政的方便条件,广交朝中大臣和各部落的大酋长,大肆扩张自己的政治势力,不久便控制了整个朝政,完全架空了有巢氏二任帝罗秦。风诰逐渐不把帝罗秦放在眼里,朝中的大小事情都由他自己说了算。

有巢氏二任帝罗秦并不糊涂,他觉察到风诰的政治野心后,企图削减他的权力,但为时已晚,朝中的大臣们都纷纷站在了风诰一边,他的话根本无人理睬。帝罗秦晚年时准备把帝位传给他的外甥,风诰坚决反对。他认为:有巢氏的后人没有一个是出类拔萃的,根本不具备执掌天下的资格。建议帝罗秦推举其他部落有才能的人为帝位继承人。言外之意就是推举他自己。帝罗秦心里十分明了,虽然他已经看出来了风诰的野心,无奈此时大权旁落,想抗争为时已晚。此刻他已经无力回天,只好消极对抗,索性不推荐任何人为帝位继承人。就这样,帝罗秦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走完了自己一生之路,与世长辞。

罗秦三十三年(壬子,前5649)秋天,有巢氏二任帝罗秦去世。风诰立刻召集朝中大臣和各部落大酋长开会,选举伏羲女娲氏政权的新一任帝。选举结果是早在人们意料之中,风诰坐上了伏羲女娲氏政权六十一任帝的宝座。风诰即位后,依然立都于泌阳,以癸丑年(前5648)为风诰元年。

风诰在位执政时,吸取了有巢氏二任帝罗秦的教训,把执政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他在晚年时推荐自己的外甥女(亦作侄女)峙龙为帝位继承人。

风诰三十二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六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风诰三十五年(丁亥,前5614),享年六十七岁。死后遗体葬在泌阳伏羲帝陵(今河南驻马店市泌阳县东南),尊号帝风诰。
【风诰基本信息】
在位起讫:约公元前5649——前5614年
生 卒年:约公元前5680——前5614年
出 生地:葛邑(今河南许昌长葛市)
立    都:泌阳(今河南驻马店市西泌阳县泌水镇)
纪    年:风诰元年(癸丑,前5648)
葬    地:泌阳伏羲帝陵(今河南驻马店市泌阳县东南)

 楼主| 发表于 2018-4-29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诰
0320.jpg
0321.jpg
0322.jpg
0323.jpg
032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4-30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峙龙,女,姓风,名峙龙,号葛天氏。中华远古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六十二任帝。大伏羲氏族风姓葛天氏执政的二任帝。峙龙约生于帝风诰八年(庚申,前5641),出生在葛天氏部落的政治活动中心葛寨(今河南洛阳市伊川县西南)。

据说峙龙的母亲在怀她之前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独自来到一处云海苍茫的地方,她四顾无人,心里有些惊慌,正要呼喊,却看见天空中有一条苍龙猛的向她扑来。她顿时吓得醒了过来,头上浸出一层冷汗。她忽然感觉小腹发烫,摸了摸,肚子里似乎有东西在动。自此便怀了身孕,转年生下了一个女儿。她认定自己怀的是龙种,便给女儿起名叫峙龙。
峙龙这女孩果然是非比寻常,从小就极为聪明,各种知识一学就会,而且无师自通,明白许多深奥的道理。十几岁就开始帮助村长处理一些生产和生活上的事情,赢得了族人的好评。后来村长改选,她被选为村长,因才华出众,又陆续被推选为社长、族长,二十三岁时就被推选为葛天氏部落的大酋长。

葛天氏首任帝风诰见峙龙有如此的才华,心中暗喜,便打算把她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为了考察她的人品,风诰多次设计刁难她,她机智应对,从来都没有因此而不满。她总是微笑着面对一切,耐心的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妥善地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帝风诰对她很是佩服,觉得她完全有能力管理天下。

帝风诰心里清楚,葛天氏能够取得执政权是很不容易的,如果随便传给一个才能很差的人,那么葛天氏就有失去执政权的危险。峙龙的出现的确是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便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了她的身上。他在晚年时,为了牢牢地控制住执政权,便把才华出众,有丰富领导经验的葛天氏大酋长峙龙调入帝都,帮他管理朝政。不久又正式推举她为帝位继承人。
公元前5614年,葛天氏首任帝风诰去世,峙龙即位称帝。她即位后,依然立都于泌阳(今河南驻马店市西泌阳县泌水镇),以戊子年(前5613)为峙龙元年。
峙龙在执政期间除了抓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外,仍然把音乐和舞蹈列为国家的重要工作,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在全社会进行普及。
峙龙爱好音乐,她从小就喜欢听虫鸣鸟叫,喜欢听自然界发出的各种声音。她执政后,在帝都专门设立了一个从事演奏的乐队,凡喜庆的日子都让乐队进宫演奏,以示庆贺。一次她去藤邑(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石桥乡)考察,在那里见到了外甥女达河。

藤邑也是葛天氏的领地,因为那里生长着大量的葛藤,葛天氏便对那里进行了开发,专门建成了葛布生产基地。《诗经·葛覃》明确地记载了这件事:“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藿,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诗中“絺”为细麻布,“綌”为粗麻布。她们把采回去的葛滕经过砍砸,煮去外皮,提取纤维,捻成线绳,编织成细麻布和粗麻布,为人们遮羞取暖,抵御严寒。  

藤邑,也就是今天河南商丘宁陵县的石桥乡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明确记载的葛布纺织生产基地,它比黄帝时代的那些发明要早一千多年。虽然当时生产出来的只是一些“细麻布”和“粗麻布”,但在那物质贫乏的远古时代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峙龙的外甥女(亦作侄女)达河当时就住在藤邑,专门负责葛布的纺织。除了纺织外,她还是个音乐方面的天才,不仅能歌善舞,而且还会演奏各种乐器。峙龙特别喜欢她,经常去泌邑看望她。两个人见面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后来帝峙龙索性把她召入帝都,留在她身边陪伴她。峙龙年老时,有意要把帝位传给外甥女达河,便让她协助她管理朝政。待她熟悉政务后,便正式向天神和大伏羲氏族臣民推举她为帝位继承人。

也许有人会问,这国君的选拔太容易了吧,仅仅是精通音乐就可以继承帝位,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那时候确立帝位继承人,基本上都是执政帝王一个人说了算,所谓推荐不过是一种形式。而执政的帝王选拔接班人,全凭着个人的喜好,说谁行谁就行,普通百姓根本就不知情。

峙龙二十八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约四十四年,卒于峙龙四十三年(庚午,前5571),享年七十一岁。她的遗体葬在泌邑伏羲帝陵(今河南驻马店市泌阳县东南),尊号帝峙龙。
【峙龙基本信息】
在位起讫:约公元前5614——前5571年
生卒年:约公元前5641——前5571年
出生地:葛邑(今河南许昌长葛市)
立  都:泌阳(今河南驻马店市西泌阳县泌水镇)
纪  年:峙龙元年(戊子,前5613)。
葬  地:泌邑伏羲帝陵(今河南驻马店市泌阳县东南)

 楼主| 发表于 2018-4-30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峙龙氏
0321.jpg
0322.jpg
0323.jpg

发表于 2018-4-30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神话,传说,能当历史嘛 ?


夏朝是传说中的王朝,传说中都城在阳城,就是今天河南登封少林寺那里。为是么叫传说呢,因为夏朝这段历史不是信史,只是有以前留下的诗集上有记载,没有出土文物能够证实。我们了解历史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文字了解,比如说历史典籍。另一种是通过出土文物,也就是考古发现来印证。相比之下自然考古发现更有说服力。可惜目前为止最早的文物就是甲骨文~出自商朝~,周朝也有不少文物可以鉴定,唯独夏朝在考古学上至今没有找到过确凿证据。所以夏朝在严谨的学术观点上只是个传说
如果你是从事历史方面的工作 或许应该看看这个视频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 ... m=a2hzp.8253869.0.0

 楼主| 发表于 2018-5-1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葛天氏·达河
达河,女,姓风,名达河,号葛天氏。中华远古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六十三任帝。大伏羲氏族风姓葛天氏执政的三任帝。达河约生于帝峙龙十一年(戊戌,前5603),出生在葛天氏部落所属的藤邑(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石桥乡)。葛天氏首任帝风诰是她的“祖父”,二任帝峙龙是她的姨母(亦作姑母)。

达河是一位音乐天才,少女时代便能用各种树叶吹奏优美动听的音乐,深受人们喜欢。很多人都愿意听她吹奏的音乐。因为她聪明能干,葛天氏族人推选她管理藤邑的葛藤采集、加工和纺织等。工作之余便和那些族民唱歌、跳舞,生活过的很有滋味。
她的姨母葛天氏二任帝峙龙也非常喜欢听她演奏的音乐,常常因她的琴声和笛声而入迷。为了能经常听到她演奏的音乐,帝峙龙就把她留在了自己的身边。有空便和她谈天说地聊政务,让她多多了解政务上的事情。帝峙龙觉得达河是一位可造之材,晚年时便推举她为帝位继承人。

峙龙四十三年(庚午,前5571),葛天氏二任帝峙龙去世,达河即位称帝。
达河执政的初期还是不错的,虽然仍醉心于音乐歌舞,但并没有疏于政务。但是,到了执政的后期,她开始堕落了,终日迷恋歌舞音乐,疏于朝政的管理。各部落之间因边界之争发生矛盾,派人请她去调解,她口头上答应,却不及时去处理,任由事态发展,结果造成各部落之间矛盾激化,相互间发生武力争斗,造成了许多人伤亡,从而引起了整个大伏羲氏族的混乱。

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葛天氏执政时,一直沉醉于音乐和舞曲,至帝达河时更为迷恋。葛天氏的音乐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叫做“载民” 歌颂伏羲帝养育了百姓;第二章叫做“玄鸟”; 歌颂葛天氏族的图腾——黑色鸟;第三章叫做“遂草木”, 祝愿万物充满生机,草木生长茂盛;第四章叫做“奋五谷”, 祝愿五谷茁壮,丰收有望;第五章叫做“敬天常”, 表示对上苍的敬意;第六章叫做“达帝功”, 表示要按照天帝的意志行事;第七章叫做“依地德”, 表示要顺应大地上的阴阳消长及四时之变;第八章叫做“总万物之极”, 祝愿饲养的鸟兽能够大量繁殖,从而丰衣足食。演奏时,有三个人手持牛尾,蹋唱着舞乐八章。观看舞乐的人会跟着歌舞者一起如醉如狂的边舞边唱。
上行下效!在帝达河的影响和带动下,许多年轻的族民都迷恋上了音乐和舞蹈,有的甚至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工作马马虎虎,时常出错,给族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更为甚者是达河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音乐舞蹈上,完全忽略了对整个大伏羲氏族的管理。
帝达河爱好音乐舞蹈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她不该因偏爱艺术而误了国政。做为一个帝王,全面发展是对的,但是孰重孰轻她没有把握好,这就是她执政失败的根本原因。
帝达河娱乐误国的行为引起了大伏羲氏族各部落族民的强烈不满,他们推举聪明能干的阴康氏大酋长荷曲入朝辅佐朝政,这种混乱的局面才有所改变。

达河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三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于达河三十二年(壬寅,前5539)主动让位给阴康氏大酋长荷曲,自己回到了故乡藤邑安度晚年,在荷曲三年(乙巳,前5536)冬天去世,享年六十八岁。遗体葬在藤邑葛天氏陵(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石桥乡),尊号帝达河。

葛天氏共历三任帝,执政一百一十年。
【达河基本信息】
在位起讫:约公元前5571——前5539年
生卒年:约公元前5603——前5539年
出生地:藤邑(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石桥乡)
立  都:泌阳(今河南驻马店市西泌阳县泌水镇)
纪  年:达河元年(辛未,前5570)
葬  地:藤邑葛天氏陵(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石桥乡)

 楼主| 发表于 2018-5-1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dhgfj lk
160228_0049_小蛮腰_副本.jpg
032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荷曲,女,姓风,名荷曲,号阴康氏。中华远古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六十四任帝。大伏羲氏族风姓阴康氏执政的首任帝。荷曲约生于帝达河三年(癸酉,前5568),出生在阴康氏部落的首都——华原。

阴康氏也是大伏羲氏族的一个重要部落,其先祖与伏羲氏同为燧人氏风姓后裔,活动范围主要分布在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一带。耀州区即古之耀州,夏商时期这里称作华原,其地历史悠久,为华夏祖地之一。燧人氏东迁时有两个支脉居住在这里,一支居住在磬玉山下的平原地带,称作阴氏;一支居住在磬玉山高地,称作康氏。(磬玉山就是现在的药王山,因唐代名医孙思邈晚年归隐于此而更名。)其后,阴氏与康氏成为两个互为婚姻的部落联合体,始称作阴康氏。
《吕氏春秋·古乐篇》有一段记载:“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阔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而宣导之。”这里是说阴康氏的一部分居民曾经居住在平原的低洼地带,那里夏秋多雨,天气阴冷潮湿,许多人都患有关节炎,行动极为不便。阴康氏创造了一种能舒展关节打通气血的舞蹈,使族民在娱乐中恢复了健康。于是他们便把居住地所在的山命名为康山,后世因山上盛产磐玉才更名为罄玉山,唐代以后又改称为药王山。

荷曲初为阴康氏大酋长,在领导本部落族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方面,功勋卓著,受到大伏羲氏族各部落的赞扬。后来,因葛天氏三任帝达河痴迷于音乐和舞蹈,疏于朝政,使许多事情得不到及时地处理,造成管理混乱,引起众多族人的不满。于是,大臣们和各部落大酋长共同推举她为执政大臣,协助帝达河治理朝政。

达河三十二年(壬寅,前5539),帝达河因体弱多病,主动辞去了帝位,并且建议立荷曲为帝,各部落大酋长都表示支持。于是帝达河退位,返回故里藤邑(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石桥乡)养老,荷曲正式继承帝位,仍都于泌阳,以癸卯年(前5538)为荷曲元年。
荷曲即位后不久,受全球大气候的影响,全国各地四季的温度突然升高。温热的气候使得南北两极的冰雪大量融化,融化的冰雪促使海洋水位不断的上升,造成海洋的水平面普遍上涨,汹涌浩瀚的洪水逐渐侵入了陆地的低洼处。因为帝都泌阳所处的地势较低,当时受到了洪水的严重威胁。荷曲当机立断,下令将都城迁回到故都象邑,因为那里地势较高,相对来说还算比较安全。

荷曲也是一位音乐舞蹈爱好者,她执政时并没有废除音乐舞蹈,而是确定了音乐舞蹈在人们生活中的合法性。只是在演奏的地点和时间上加以限制,使音乐舞蹈发挥其娱乐于民娱乐于政的作用,不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还能让人们心情愉悦,给民众带来快乐。

荷曲晚年时推荐她的外甥女达耳为帝位继承人。

荷曲三十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四十四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荷曲四十三年(乙酉,前5496),享年七十三岁。遗体葬在象邑西南伏羲帝陵(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尊号帝荷曲。
【荷曲基本信息】
在位起讫:约公元前5539——前5496年
生卒年:约公元前5568——前5496年
出生地: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
立  都:泌阳(今河南驻马店市西泌阳县泌水镇)
迁  都:象邑(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东北)
纪  年:荷曲元年(癸卯,前5538)
葬地:象邑西南(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境内)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MHGL
腾王阁_0047_副本.jpg
藤王阁门外_副本.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5-4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达耳,女,姓风,名达耳,号阴康氏。中华远古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六十五任帝。大伏羲氏族风姓阴康氏执政的二任帝。达耳约生于帝荷曲十四年(丙辰,前5525),出生在阴康氏部落的都城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阴康氏首任帝荷曲是达耳的姨母(亦称姑母)。

达耳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尊老爱幼,在阴康氏部落中口碑良好。帝荷曲非常喜欢她,认为她是一位可造之才,便把她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对她进行重点培养。达耳长大后,帝荷曲便让她学习政务,后来又让她辅佐自己治理朝政。至帝荷曲晚年时,她已经基本上能独自处理朝廷的政务。于是帝荷曲就把她推荐给天神和大伏羲氏族全体臣民,立她为帝位继承人。
荷曲四十三年(乙酉,前5496),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六十四任帝荷曲去世,达耳继承了帝位,成为阴康氏执政的第二任帝。达耳即位后,依然立都于象邑。以丙戌年(前5495)为达耳元年。

达耳执政时期,天下仍为洪水所困,人们只能选择高地和山岗居住;而高地和山岗又水源短缺,生活十分不便。许多部族为了取水方便,冒险临水而居。那时候的人还不知道挖井取水,因此生活用水主要靠有水源的地方,所以他们所选择的居住地都靠近水边。正因为如此,每当洪水来临,他们都深受其害。

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水也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历史上曾经有无数次大洪水突然来临,许多居住在河边的村落在顷刻间被吞没。从一些有关的资料所见,远古人类的发展是很快的,人口增长迅速。

但是一次又一次的特大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等,给人类带来了一次次灭顶之灾,有许多部族整个部落被摧毁,全族灭亡。自然灾害造成了远古人类大量的死亡,使得远古人类数量的增长始终没有太大的突破。
达耳执政时期可谓是多灾多难。由于海浸迫使大量居住在低洼地带的部落向高地迁移,侵犯了居住在高地部落族民的领地,部落之间不断的产生摩擦,发生争执,甚至大打出手。达耳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不断的东奔西走,很是辛苦。不过那时候的国家领导人可是真正的人民公仆,他们为族民做事都是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达耳晚年时重用她的外甥女媒兰,并且把她立为帝位继承人。
达耳在位执政虚记四十六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达耳四十五年(庚午,前5451),享年七十五岁。
达耳死后,遗体葬在象邑西南伏羲帝陵(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尊号帝达耳。
【达耳基本信息】
在位起讫:约公元前5596——前5451年
生卒年:约公元前5525——前5451年
出生地: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
立    都:象邑(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东北)
纪    年:达耳元年(丙戌,前5495)
葬地:象邑西南(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境内)

 楼主| 发表于 2018-5-4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dsbnfjtey
150224_0026_副本_副本.jpg
150224_0031_副本_副本.jpg
150224_0338_副本_副本.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5-19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媒兰,女,姓风,名媒兰,号阴康氏。中华远古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六十六任帝。大伏羲氏族风姓阴康氏执政的三任帝。
媒兰约生于帝达耳九年(甲午,前5487),出生在阴康氏部落的都城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阴康氏的首任帝荷曲是她的祖母,二任帝达耳是她的姨母(亦作姑母)。

媒兰是阴康氏部落中一位杰出的女性,她不仅机智多谋才德兼备,而且还精通音乐和舞蹈。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当时天下洪水泛滥,天地间阴气过剩,沉积凝滞,阳气受阻,阴阳平衡失调,阴霾笼罩,人心不爽。恶劣的天气使人们在精神上抑郁寡欢心情不畅,从而导致身体倦怠,筋骨蜷缩而不舒展。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状况,媒兰创造了一种舒展筋骨的舞蹈,称作“宣导舞”,人们一边用手打着节拍一边跳舞,即锻炼了身体,又活跃了情绪,从而增强了战胜不利环境的能力。这种“宣导舞”很快在民间普及,媒兰的名声也很快传开。媒兰的这一发明也得到了姨母帝达耳的赏识,便让她进入帝都辅佐朝政,帮她处理那些繁忙的政务。媒兰果然是天才,在处理和解决各部落因领地产生的纷争时,让各部落的族民都心服口服。帝达耳认为她很有政治头脑和管理才能,完全具备治理国家的天赋,便正式推举她为帝位继承人。

达耳四十五年(庚午,前5451),阴康氏二任帝达耳去世,媒兰即位称帝,仍立都于象邑。以辛未年(前5450)为媒兰元年。
媒兰执政时期,除了海浸给人们带来的诸多不便外,社会的秩序也不如从前了。从前各部落之间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除相互通婚的部落外,其余部落彼此相邻,互闻鸡犬之声,却老死不相往来。而如今,海水的入侵逼迫许多部落搬迁,在迁徙过程中,部落之间因为争夺新的领地,时常发生争执,有时甚至发生打斗,社会秩序比以前混乱了许多。

为了平息各部落之间的争斗,媒兰和几位辅政大臣经常四处奔波,调解部落之间的矛盾,减缓冲突。可以说媒兰和她的前任帝达耳一样,执政期间很是辛苦。然而她并没有因为辛苦而有所抱怨,她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为整个大伏羲氏族谋福利,自然灾害频发这是上天对她的考验,她更应该尽最大努力去领导族民战胜灾害。

随着年龄的增长,媒兰感觉到自己已经老了,好多事情都是力不从心,于是她看中了本部落的一位很有魄力的姑娘,这便是她的外甥女立路。媒兰把她召到帝都,让她协助自己处理政务,后来又多次派她往各部落协调和处理一些纠纷,立路每次处理的都很好。她觉得立路完全有能力治理国家,便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正式推荐立路为帝位继承人。此后的数年里,她基本上是退居二线,在后面为立路掌舵。

一个冬日寒冷的早晨,年过古稀的老人帝媒兰病死在象邑的宫中。
媒兰三十七岁即位,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五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媒兰三十四年(甲辰,前5417),享年七十一岁。
媒兰死后,遗体葬在象邑西南伏羲帝陵(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尊号帝媒兰。
【媒兰基本信息】
在位起讫:约公元前5451——前5417年
生卒年:约公元前5487——前5417年
出生地: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
立  都:象邑(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东北)
纪  年:媒兰元年(辛未,前5450)
葬  地:象邑西南(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境内)

发表于 2018-5-22 20:4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666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