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中国雅茶,品东坡文化〈四〉
泡中国雅茶,品东坡文化,宋代苏东坡不仅是一位大文学家,也是一位熟谙茶道的高手,他一生与雅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人们留下了不少隽永的咏茶诗联趣闻轶事,雅茶是世上清淡之物,雅茶的香味是清淡的。注入开水的一瞬间,有一缕清香袅袅而起,然而若有若无,追而细嗅,早已消散,那是比梅兰还要清淡的香味,与田间地头的野菊野荠仿佛是一种野鹤闲云般的气息,雅茶的滋味甘中有苦,苦中有甘,然而苦不像咖啡要加糖,甜,也不似果汁喝后会发腻,雅茶的一甘一苦皆清淡,皆在回味时才品到那一丝那一缕,两三杯后便清淡至无味,故妙玉说:“一杯为品,二杯为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那种甘苦滋味,风轻云淡一般,雅茶的色调是清淡的,一杯之中,微微的绿淡淡的黄,看得清每一片茶叶在水中的生命旅程,从干燥紧缩,到滋润舒展,如花苞吐蕊,似晨鸟鼓舌,再三浮起下沉,旋转翻滚,最后簇拥于杯底,静止成落花。透过清淡的茶色,将一种生命的兴盛至衰落看得分明。
苏东坡烹茶,独钟青衣江水,常遣童仆前往青衣江挑水,僮仆不堪往返劳顿,遂取其它岷江河水代之,但为苏东坡识破。后来苏东坡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桃符,分别交给僮仆和寺僧,每次取水必须和寺僧交换桃符,如此僮仆就无法偷懒了。苏东坡是一个天才人物,他肯定是天才,我们做教育工作的人,做老师的人一般不太愿意说“天才”这个词,因为管理方面不允许说这个词,你说天才会打击一部分同学,所以我们就不说,没有天才,都是强调要勤奋。但是你必须承认苏东坡是天才。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他家乡附近有座山叫做彭老山,北宋有这样的传说,说他诞生的那一天夜晚,彭老山上的草木一夜之间全部枯死。为什么他生下来彭老山上的草木会枯死?古人相信一个特别灵秀的人物,天地山川的灵气都凝聚在他身上,他生下来,山川的灵气被他吸取了,所以,草木枯死。朋友们不要怪苏东坡破坏环保,这不是他的事情。而且66年以后苏东坡在我们江苏常州去世,北宋又有传说,他过世那天彭老山上的草木一夜之间全部返青了,他的灵气又还给山川大地了,他是这样的一个人物,肯定是天才。
刚才主持人说了他很多古文诗词、写作、写法都是天才,他评论也是天才。我们这些研究古代文学的人,我们在大学里面曾经要想写一篇论文,想研究一个观点出来,苏东坡这方面太了不起了。唐代的诗人王维,又是山水画家,是谁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东坡说的,苏东坡说了这8个字以后,大家觉得就是这么回事,一个结论就出来了,所以他特别了不起。当时他的朋友黄山谷对年轻人说,苏东坡天下闻名,年轻人写的作品都想送给他看看,希望他提点意见,肯定一下,或者批评一下。黄山谷说你们写的作品去送给苏东坡看,不要有心理障碍,你们只管给他看就好了,他看得很快,不会耽误多少时间。黄山谷的原话是这样讲的“你一个作品拿到苏东坡那里,他拿起来不要看,他用鼻子一嗅就知道好坏了,就知道你写得怎么样了”,他太敏锐了,这个判断太准确了。所以这个人绝对是天才,一点都不夸张。那么,问题是天才需不需要勤奋?当然需要。苏东坡的成功一半是天才,还有一半是勤奋,他有过人的勤奋。他晚年对他的弟子王古说过,他说我年轻时开始读书,古人读书是读经典,他说我每读一部经典,一定从头抄到尾。他到了黄州以后,有人去看他,他那时候已经40多岁了,已经闻名天下了,有人去看他,发现他在家里抄《汉书》,他自己说是第三遍抄《汉书》了,全文抄。他第一遍用楷书抄,第二遍用行书抄,一边抄还一边练字,他下过苦功夫。苏东坡一生都在学习,一生都在思考,所以他的创造性也是贯彻终身的。而且苏东坡不仅仅是一个文学艺术方面的一个智者,一个大学者,他的学问,他的兴趣,他关注的对象,实际上是遍布其他学科的,可以说是理工他都关注。
江苏徐州有一个大学叫做中国矿业大学,全国研究煤矿最好的大学,煤矿方面的第一学科都在那里,重点学科都在那里。中国矿业大学前年成立了一个苏轼文化研究中心,请我去当他们的兼职教授。我说你们矿业大学怎么有苏轼文化研究中心?他说你不知道,苏轼这个人是中国采煤事业的先驱,他在徐州做知州的时候发现了徐州的煤矿,徐州煤矿从那时候开始被发现了。他跟广州也有一点关系,在座的都是广州的朋友,生活在广州,苏东坡59岁那年贬到广东惠州,到惠州之前他路过广州,广州当时的地方长官(知州市长)叫做王古,王敏仲,他跟王古以前认识,呆了几天就到惠州去了。苏东坡的文集中,苏轼文集第56卷中间有18封信是他写给王敏仲的信,这18封信中第11封和第15封,这两封信的内容就是向王古建议在广州安装自来水,广州自来水的最早设计者就是苏东坡,原文都在《苏轼文集》中,大家可以去看,第56卷与王敏仲第11封和第15封。
他的内容说广州的老百姓都喝珠江水,珠江水因为南海战潮的时候被倒灌,这个水又苦又咸,水质不好。他说老百姓喝这个水太差,你应该把城外的泉水引进来,城外不到20里的地方的半山腰有一个流量很大的泉水都淌掉了,没有用,他说你应该用大的毛竹管打通以后,一根一根的接起来,从那里把泉水引到广州城里来给老百姓喝,做饮用水,这就是现在的自来水。用毛竹管接起来饮水,这个技术不是苏东坡发明的,我们在杜甫的诗里就读到了,至少在唐代杜甫在奎州已经看到了,当地老百姓就把山里的泉水引到山脚下来。问题是苏东坡在这两封信里面提供了具体技术方面的细节,他说毛竹管一根根的接起来,我们可以想象,把前一根细的抛光,跟后面一根粗的里面抛光再插进去,插紧,不管你插得怎么紧,它接缝的地方一定会有渗漏。那么,20里,10几路一路渗漏下来,漏到广州就所剩无几了,所以要解决渗漏问题。苏东坡指点王古怎么解决渗透问题,他说在前面细的这一头先缠上一层麻丝,再在麻丝上涂层漆,然后再插进去。
上世纪70年代我朋友当知青的时候,我帮我们公社安装过自来水,我到县城自来水厂学基本技术,学了一天,老师傅教我说主要是防渗漏,两根接管接头的地方,当然有螺纹,即使有螺纹也会漏水,怎么解决漏水问题呢?老师傅说先在上面缠一层麻丝,再涂上一层漆。我后来到了南大读研究生又看到了900多年前东坡文集中这个技术已经写在里面了,他一直在思考,他的发明不仅仅是诗词古文,工科方面的都有,什么方面的都有他始终在思考,第二封信他告诉王古,说泉水饮过来时间长了总会有沙泥会堵塞掉,那么你怎么查在什么地方堵塞了,他说在每一根毛竹管上钻一个绿豆大小的小眼子,那个眼子用竹钉把它插住,到时候拔掉这个眼子看看,就可以断定在什么地方堵的,换哪根竹,技术方面都想得很细,所以这个人是一辈子都在思考,都在学习,真正的叫活到老学到老,他那时候已经60岁了。所以苏东坡作为一个天才他是勤奋,在天才的技术上加上勤奋才成就了后来的东坡,在座的有很多年轻的朋友可能是在校学生,我觉得你们特别要记住这句话,假如你觉得我还有一点点小聪明,那么记住东坡要勤奋,你可不能不勤奋。〈王仕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