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晨光 [复制链接]

2017-11-25 13:30

浏览:5067 回复:12
鈥淿G2Q0144鈥濅负鏅鸿兘瀵硅薄-1.jpg 小吴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zjrm

发表于 2017-11-26 17:11


漂亮        
欣赏学习!

艳楠

发表于 2018-2-15 11:01

都知道,早晨是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开始,它的象征意义是新生、希望之意。

我们来看这幅作品,名字是《晨光》,整体构图天空约占了百分之六十的空间,太阳还没有出来,乌云黑压压的浑然成为画面的主体,晨曦只在该图片左上角六分之一位置零散地露了一点,整体画面给人的压抑感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的视线在往下移,映入眼帘的不是别的什么欣欣向荣、朝气蓬勃东西,而是坟墓,亲,搞错没?就是坟墓!这似乎有意无意地再次践踏了主题,坟墓象征的就是死亡、沉寂、逝去、怀念。

如果说坟墓也有朝晖夕阴、春来春去、潮起潮落,那终究会披上一层淡淡的忧伤,于主题于事无补啊?至少会冲淡主题。

风景片展示风景,说白了还是为了展示一种美,自然美。这幅图片里,暗淡低沉的色调、实物的现实意义、人物的微小失落,都将“美”的外衣一层次剥落了。

作者命名的《晨光》的意义显然不止于风景吧,应该希望赋予图片更多的人文意义吧?既然有这个要求,那人、或者与人相关的其“物”必然成为画面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但在这幅图片中,人在哪里?物在哪里?人又以何种风貌存在?我们看不清,人在这里是被忽略的、一笔带过的、次要构件。

要说我们没有看到一点“物”,似乎言过其实了。我们分明也可以看到“塔光云色”的倒影,还有,水面上似恍似惚有几朵睡莲,颜色血暗,令人心疼,这也不给主题加分啊?或者,这正是楼主追求的倒影效果?貌似形式大于意义了一点点。

很多时候,我们说,有人就有风景,事实上,不论怎样震撼人心的的自然画面,没有人的存在,自然就缺少活力,生命力自然就不是特别强了。

确实,自然不仅是为我们人类打造的,但是能体验、能感受、能表达的,目前我们周围也没有其他生命了啊?

拉拉杂杂说了几句,结果,就是一句话,《晨光》其实可以用楼主精湛的摄影技术表现得更好。

由于认识水平有限,必有很多不足,或误解作者创作意图,但请多多包涵谅解指正。


223红豆

发表于 2018-2-16 21:48

艳楠 发表于 2018-2-15 11:01
都知道,早晨是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开始,它的象征意义是新生、希望之意。

我们来看这幅作品,名字是《 ...

此时此场景如果我拍,表现形式也不过如此,主题也只能是压抑。很多时候我们拍摄都没有明显的主题,只是想表现一些些的冲动和情绪,请理解!

雨萌 版主v

发表于 2018-2-16 23:19

艳楠 发表于 2018-2-15 11:01
都知道,早晨是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开始,它的象征意义是新生、希望之意。

我们来看这幅作品,名字是《 ...

    感谢您对我照片的关注和解读。照片中的主体是“小吴哥窟”,同时也是柬埔寨国旗的标志。它不是“坟墓”,而是“寺庙”。
    作家蒋勋对小吴哥窟有段描写:“吴哥寺被誉为建筑的奇迹,奇迹是建筑者如此透彻领悟人性,他并不是盖房子,他为这个城市留下了心灵的空间,是城中之城,是肉身里心灵的留白。”
    如果您对“吴哥窟”有那么一点点的了解,读懂这张照片也就不难了。

蓝静

发表于 2018-2-16 23:33

一张照片的解读,和读者看到图片时的心情多少有点关系,论坛里有不同的解读是好事,一片和谐赞美多少不利于进步和发展,只要没有网络语言攻击,不同观点的交流更益于相互学习和进步,很欣喜能听到这样的沟通和交流。

蓝静

发表于 2018-2-16 23:59

吴哥是一座饱受战争的城市,清晨的一缕阳光顽强的试图穿透密布压顶的乌云,预示着吴哥的人民,当年顽强抵御外来者的侵略和掠夺。

西流尔宁

发表于 2018-2-17 00:23

蓝静 发表于 2018-2-16 23:59
吴哥是一座饱受战争的城市,清晨的一缕阳光顽强的试图穿透密布压顶的乌云,预示着吴哥的人民,当年顽强抵御 ...

我不同意你的解读。
我看到是,乌云即将吞没最后一抹光明。我的解读是:失落的光明。我认为,作品的题目不妥,很容易把读者的思考引向歧途。
我的解读与我心情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请相信读者的智商。

雨萌 版主v

发表于 2018-2-17 08:02

西流尔宁 发表于 2018-2-17 00:23
我不同意你的解读。
我看到是,乌云即将吞没最后一抹光明。我的解读是:失落的光明。我认为,作品的题目 ...

第一次知道吴哥窟,还是我十几岁时在单位的科技图书馆里,看到了一篇关于法国人发现吴哥窟的文章,当时就被这个神奇的国度所深深吸引,古老的文化,神秘的庙宇,高耸入云的树木。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吴哥窟是另一个世界,一个我敢都不敢想的地方,只有对那里的深深向往。直到30多年后,2017年春节假期终于开启了这次神秘的吴哥之旅,去寻找藏在茫茫雨林中,默默地执念了千年,却不曾改变那温柔淡然的微笑。
出行之前还是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其中作家蒋勋写的《吴哥之美》深深的感动了我。到了吴哥后,没有直接去景区,而是用了一天的时间去吴哥国家博物馆了解它的历史演变。所以在第二天买票的时候,我选择了7天的票价(1天,3天和7天)。小吴哥窟是吴哥的代表性建筑,我去了5次,拍摄了不同天气下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其中最喜欢的就是这张“晨光”
pixlr01.jpg

https://www.mala.cn/thread-14310323-1-1.html

艳楠

发表于 2018-2-17 11:32

雨萌 发表于 2018-2-16 23:19
感谢您对我照片的关注和解读。照片中的主体是“小吴哥窟”,同时也是柬埔寨国旗的标志。它不是“坟墓 ...

很高兴再次探讨这个问题。吴哥窟寺庙还是还是坟墓?这个问题不回答就更好地理解这张图片,出于对作品的尊重,特别360了一下,得到这样的信息:

历史沿革

苏利耶跋摩二世

12世纪中叶,真腊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定都吴哥。苏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湿奴,为国王加冕的婆罗门主祭司:地婆诃罗(Divakara)为国王设计了这座国庙,供奉毗湿奴,名之为“毗湿奴神殿”。宋代赵汝适著诸蕃志记载,当时的国都名字“禄厄”。禄厄(Lokor)来自梵文nagara,即都城。16世纪,此寺被称为“Angkor Wat”;“Angkor”,来自nagara,Wat是高棉语中的“寺庙”,“Angkor Wat”即“寺庙都城”。元成宗铁穆尔在元贞二年(1296年),派遣周达观出使真腊。使团取海路从温州开洋,经七洲洋(西沙群岛海面)、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萨州),横渡淡洋(今洞里萨湖)至吴哥国登岸。周达观和他的使团驻吴哥一年。回国后周达观写了关于真腊风土民情的报告《真腊风土记》。《真腊风土记》称吴哥窟为“鲁班墓”,又说国王死后,有塔埋葬,可见吴哥寺乃皇陵。

一些学者认为,吴哥窟是苏耶跋摩二世的皇陵,根据有三:

1、与吴哥大多数其他寺庙朝东,面对朝阳不同,吴哥窟正门朝西,面向日暮。根据荷兰考古学家博施(Bosch)的研究,印度和爪哇的殡葬风俗,墓地一律朝西,祭祀的寺庙则朝东。

2、画廊浮雕逆时针方向排列,是印度教葬礼时在墓地巡行的方向。

3、吴哥窟画廊中苏耶跋摩二世与毗湿奴神相貌相似,暗含日后升天成毗湿奴长驻毗湿奴神殿之意。

中国史书记载

根据中国南宋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1225年着《诸蕃志》记载:“真腊……其地约方七千余里,国都号禄厄。官民悉编竹复茅为屋,维国王镌石为室,有青石莲花池沼之胜,跨金桥,约三十馀丈。殿宇雄壮,侈丽特甚”。禄厄(Lokor)来自梵文nagara,后音变为“吴哥”即都城之意。元成宗铁莫尔在元贞二年(1296年),派遣周达观出使真腊。使团在1296年二月二十日取海路从温州开洋,顺东北贸易风,经七洲洋(西沙群岛海面),三月十五日抵达占城,前后26日;由占城逆风而行、经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萨州),横渡淡洋(今洞里萨湖),经四个多月,至七月才到吴哥国码头(“干傍”)登岸。周达观和他的使团驻吴哥一年。回国后周达观撰写了关于真腊风土民情的报告《真腊风土记》。《真腊风土记》称吴哥窟为“鲁班墓”:鲁般墓在南门外一里许,周围可十里,石屋数百间。,又说国王死后,有塔埋葬,可见吴哥寺乃皇陵。

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在1330年-1339年间曾游历吴哥,他称吴哥窟为“桑香佛舍”,这表明在十四世纪中叶,吴哥窟已经改为佛寺。汪大渊还报告吴哥窟有“裹金石桥四十余丈”,十分华丽,有“富贵真腊”之语。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派遣尹绶出使真腊。尹绶从广州出发从海道经占城,过淡水湖(今洞里萨湖)、菩提萨州、经吴哥窟抵达真腊。尹绶回国后将真腊国的山川、地理和吴哥都城所见,绘画成图上呈,明成祖大喜。暹罗破真腊国都吴哥,真腊迁都金边,次年,吴哥窟被高棉人遗弃,森林逐渐覆盖漫无人烟的吴哥。后来有些高棉人猎户进入森林打猎,无意中发现宏伟的庙宇,也有一些当地的佛教徒在庙旁边搭盖屋寮居住,以便到庙宇中朝拜,但吴哥遗迹多不为世人所知。


在我的印象中,塔是收藏僧人骨骸的地方,之前我是没有思考过吴哥窟究竟是何建筑,有何功用?只是看到您的图片后,感觉这样的建筑和我地的“塔”的外形有相似的地方,故就擅自将其当坟墓了。如此轻率地推断,或者态度不够严谨,所以,当您回复后就360了一下,发现,我的轻率论断也不是特别离谱。360告诉我们,吴哥窟的陵墓功能也不是空穴来风,僧人或世俗香客修了寺庙在这里,或祭拜先灵,或礼佛敬僧,这并不排斥其坟墓的外形与内容,无论如何,寺庙的出现,貌似没能从根本上抛弃吴哥窟的名称和坟墓的标签?




艳楠

发表于 2018-2-17 11:39

223红豆 发表于 2018-2-16 21:48
此时此场景如果我拍,表现形式也不过如此,主题也只能是压抑。很多时候我们拍摄都没有明显的主题,只是想 ...

主动构思的作品或者不多?很多有影响力的片片是挑片片挑出来的?这一点我稍微有一点点不理解啊,哥老倌。虽然我非鱼,不确切知道摄影大家的心理是如何理解拍片的?至少在宏观理念上他们会很在意拍摄的每一瞬间,每一次按动快门必有一次思考,至于成片是否跟这种思考相符那是另外的问题的了。

万里无云 版主v

发表于 2018-2-18 23:12

我也去过吴哥窟。拿照片和吴哥窟及历史说摄影,原谅我脑容量小,装不下(悄悄汗颜一下)。嗯!我要慢慢消化消化……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