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人生总是伴随着乡愁
故乡,仅以自由的名义扎根每一个人心中,乡愁,是人们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思念,也是古往今来最难以释怀难以割舍的情愫,人生总是伴随着愁,不顺心办不了过不去愁,烦恼失望悲凉愁,愁是凉了的情揪住的心,愁是漆黑的夜荒芜的路,不管愁何只要被愁赶上,立马晴转阴雨,而唯独乡愁犹如霞光晚照,在淡淡的伤感中流淌着温暖的彩色,乡愁可能是人世间最美的愁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常想过去的人重情义,忧郁深沉是思想者,常想未来的人性情豪迈,勇于创新是开拓者,常想现在的人常识丰富,善于取舍是上进之人,人生的路很长别哪么快走完,人生的路就那么长别加那么快的脚步奔向终点,这样会错过沿途的风景,一生庸碌会错过人生最美的风景,你会忘记起点的父母,沿途的朋友与爱人,就那样慢慢的来慢慢的去欣赏,可人生又那么短走着走着,发现到头来自己什么也没做,即使横在我面前的是一条没有渡口的河,只要穿过晨雾眺望一下对岸的风光,我就不会感到沮丧,即使山道多么陡峭,我也要不停攀登,即使累倒在半山腰到达不了峰顶,总比在山脚下看得远。
记得小时候,一年四季家家户户都烧柴火拾柴火,乡村的天空一日多次的炊烟缭绕不断,有时这家已经烟消云散,那家才开始喷云吐雾,有时则是一片烟雾弥漫,但小伙伴们总能根据炊烟的方位浓淡气味来判定出自家做的什么饭,该什么时候回家,不待大人喊便准时开饭,当然有时候玩得痛快忘记了吃饭,但一听到有人喊,便会很快看一下自家炊烟的状况,一切就心中有数了,当然再美满的生活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就像一年四季不会一直刮东南风一样,总有刮西北风的时候,于是在我们当地就有谁家炉门不生火,谁家烟囱不冒烟的说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人就要吃饭,吃饭就要做饭,做饭就要生火,生火烟囱就会冒烟,一般是指家庭矛盾实属正常现象,家家如此,没有必要去指责或挑剔谁,作为当事人也不必太介意,正确地对待自己,正确地对待他人就是了,因此村里往往是谁家生了气或吵了架,床头没有隔夜仇,过不了多久又会炊烟依依了。
炊烟属于故乡炊烟意味着和平,不要把炊烟变作了永久的乡愁,不要把炊烟变成了战火狼烟,炊烟的消失并不可怕,因为那是人们通过科学把它转化为了另一种形式,从有烟到无烟,烧的材料、烧的方式都发生了彻底地改变,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阶段,炊烟依依烟花烂漫,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美好,让人间烟火绽放得更加璀璨,即使土壤多么贫瘠,我也要摘下种子,并且用心和汗水去浇灌,我相信我不会一无所获,即使通想成功的道路上没有灯光,我也要摸索着辨认那紧闭的生命大门,然后咚咚地把它敲响,也许是越来越多的人抛弃了故乡,进城生活,我们这个时代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切地关注谈论乡愁,也许吵闹的城市缺少人情温暖,人需要一片寄情的山水,在闲暇的时光中,故乡隐约的召唤牵动灵魂,化作乡愁入梦,乡愁是一种思念,但思念是针对性的情感,无论思念亲人情人或者朋友,都是身在远方对另一个人的温暖回忆,思念得受不了,打通电话思念也就随之而去,但乡愁不是。
在乡愁的弥漫中,你可以给亲人打一个电话,但却不能给村庄河流打电话,即使你回去一趟,在家乡小驻几日,让乡愁暂时消失,但也许刚刚坐上返程的汽车,一种模糊的情感又会慢慢升起,与思念相比,乡愁显得广阔而又模糊,抽象而又具体,就像月笼雾江,空阔苍苍,久伫青衣江边,一任寒露湿衣,却无法满足对乡愁的释放,我是常想现在与未来的人,所以我才这样正视自己的目标,正视自己的梦想坚定上进的步伐,并不遗余力,雨果说通过不懈的努力,不屈的理念,伟大的创造,梦想有可能变为财富,但财富永远只是梦想的副产品,并不是梦想本身,梦想的实质内容是生命的热诚和不遗余力的无限追求,史书载,魏蜀吴三分天下,魏过强盛,吴有三世固业,尤蜀为衰。偏有好战者,欲扶汉室,南征南蛮,北伐魏。李白说:蜀道难行,难于上青天。偏有好行蜀道者,六越蜀道出祁山,至死不休。在外工作的城里人,总会与乡愁不期而遇,让思念伴随着一丝柔美的落寞;漂泊在外的游子,总会与乡愁相伴,想家的热泪,温润了心灵的开阔。我不禁疑惑,古代人背乡离井成为游子,可能是戍守边疆,也许回家时成为了马背上的枯骨;也可能是为了生存的逃离,再也没有回家的指望,乡愁就成了他们生命中绕不开的主题。在漫长的历史中,战乱、动荡、天灾往往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形态,乡愁也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情感,也难怪在中国的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庞大的文学命题,留下了数不清的乡愁文字。不管是“低头思故乡”的李白,或是“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张继,不管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王维,或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都在站在异乡的大地上,远望苍茫,发出最为动人的乡愁呼唤。
人都是恋家的,老家是生命的老根,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背离老家,又安新家,趋利避害,开辟新的美丽家园,正是社会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也许很多人会认为,人在异乡为异客,难免遭受冷漠的侵袭,失意的怀旧,如果在异乡顺水行舟,找到了家感觉,可能就没有乡愁了,然而即使在大唐盛世,仍然乡愁如雨,天上月亮唯故乡独明,在今天奔小康的宽阔道路上,大多人并非是无奈的出走,悲情的离别而是漫漫长路上的圆梦,但一旦远离家乡乡愁也就来了,而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成为道地的城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但乡愁仍然挥之不去,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也就是这几十来年,在生活的快速发展变化中,人们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却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乡愁正在成为一种大众的世纪情绪,欣赏这种在客观中坚持主观的毅力,虽知局势不利,欣赏这种在必然中寻找偶然的心态,虽知必败,欣赏这种为力争上游,不落深溪的心境,虽见浪大,水急,忠者,圣者,明者,慧者,百姓千颂的口碑,这就是心态拼出的人生,有的人将生的本能折成一条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也要将自己摆渡到对岸,看来只要离开家乡就要与乡愁相伴,乡愁是离家出走必然产生的情感,家有多远乡愁就有多浓。
乡愁是永恒的,奇怪的是却没有城愁这个词,一个人在城里不管住了多少年,离开这个城市后,也可能产生怀念,但却仍然上升不到乡愁的高度。也许城市与乡村就是两个不同地方,拥挤冷漠虚假的城市难以承载情感,安放灵魂,一栋火柴盒一样的楼房,或许就不值得怀念,乡村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而这个家园人一住就是五千多年,差不多养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直到现在,全世界的大部分人仍在乡村生活着,五千年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乡村亘古不变,五千年的深情守望,足见这就是人类的梦想家园,不馁的心态决定精彩的人生,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颠簸,都会有摆渡的船,而这只船常常就在自己手里,乡村不但为人提供了生存的家园,更为重要的是为人提供了真实情感的安实依托,唯有在乡村生活即使贫穷得揭不开锅但情感仍在漫延,灵魂仍在飞翔人格是完整的。
乡愁产生于距离,距离扩大了想象空间与神秘美感,但乡愁的实质却来自乡村与心灵的契合,乡愁是对乡村整体生态的缅怀,从人到物再到近水远山,云霞星空,那里有一个完整的自己,乡愁是一个个无序闪动的温暖画面,那些音容笑貌,老树池塘凡是能在不经意间闯入心的镜头,都是心灵成长的节点,乡愁是生命成长的重要参照,那个日出山脊,月落树梢的地方恒久不变,让人感到自己在空间中的位置是那样安稳,回家时经过的老树、石头、坡头、灯光都在情感中重复为心理标记,让路在心灵中延伸,乡愁是一种舒服的在家感觉,那里的围墙围出了一个个小家庭,却围不住邻居的往来,红白喜事就是全村的悲喜,村庄连着田地,田地连着山野,山野连着云天,那是能时刻感觉到的云水家园,也只有这样的家园才叫家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城市一直在膨胀,人们在欲望的膨胀中差不多骚动了几十年,在兴奋新鲜中翻飞却全然忽视了乡村的存在,从农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城市,梦想在欲望的一次次满足中又一次次跌落,当无奈地回首远望,才发现在民俗与传统的失落中,在年轻人的流失中,在对土地田园的冷漠中,乡村成了一个空壳,家园差不多丢失了,才发现拥挤冷漠的城市大多是一个挣钱的地方而不像家园,乡村虽然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但却更适合居住。
有故乡人生才会完整,有故乡的人才能明白什么是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行蜀道摆渡梦想,让我们挥起沉重的石锤,每一下都砸在最稚嫩的部位,当青春逝去时那些部位将生出厚厚的茧,最终成为坚实的石,支撑起我们不再年轻,但一定美丽的生命,愁一次次收藏故乡的身影,忙碌的风里不少想起,故乡的云儿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您早已扎根在游子的心灵,异乡的都市孤独的游子,不知何时能靠近故乡的彼岸,一个人静静地守候,距离故乡越来越远了这是从故乡送来的祝福,它捎来了母亲对游子的期望,好想借用异乡的月光,向天那一端的故乡问候,故乡是我那心中永恒的牵挂,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山水相联连着故乡人的根,风光凝结着父老兄妹的乡韵和乡情,故乡山水培育了纯正洪雅人,那是闯荡天地者的梦中归依,故乡灵气呵护着大山的后代,那是永远的支撑和精神自信,雅茶是故乡盛产的味道香浓,想的时候又觉得故乡是那么的遥远,那一片田野,那一片茶山,那一汪山水,一切都在思绪的轻波里依徊跳跃,有人说以前没有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现在也没有乡愁,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喝着喝着,竟喝出一点乡愁来。〈王仕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