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桥,大桥、小桥、石桥、木桥、水泥桥、钢筋桥、新桥、老桥。一切横跨水上或空中的桥都喜欢,有桥即是景。爱看桥景,尤爱水上桥景。
一溪清泉或一河涌动的水面横跨一桥那一定是一处别致或磅礴的风景,愉快地冲上桥感受高远,把高歌的亢奋诵于心,任轻风拂面。其实我严重恐高,高高的桥即使有栏杆,走上面仍腿软,不敢往桥下看,还总想骄傲地走上去,仿佛只有站桥上才能享尽河上风光,只有站桥上才是最美的风景。走在河边拿出相机找好角度拍桥景,拍桥上走动或伫立着的人,得一张称心如意的美景照让出行有了圆满的收获。 桥的出现最初只是便于人们通行,社会发展到今天它的存在早已不是单一的为我们提供便捷交通了。随处可见纵横交错的公路、铁路高架桥,架起了座座山峦之间大河之上宏伟夺目的桥梁,展现了现代建筑与地理环境融合创造出的奇想与壮美。合理布局,实用,融入了美学设计的桥成为园林景观,地方标志和历史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知道最出名的桥大概只有语文书中的三大桥了。最壮观“南京长江大桥”,最古老最美丽“赵州桥”,最难忘“泸沟桥”。泸沟桥让我们心生憎恨、振奋、爱国的情怀。建国后始修的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长达四千多米的大桥使人自豪。而赵州桥让人无比向往。课文中说赵州桥建于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隋朝,说它创举性的拱桥设计享誉世界,真想长大后一睹它的智慧和神奇。这些驰名中外的桥都有一个共同点,独具匠心。非凡的设计加时代赋予的意义让它们璀璨生辉。 我长大的村子没有河,只有小小水渠,小水渠上搭一张1、2米左右长的石板或一块长方形条石就可以走人过路了,也就没有美丽的桥景,没那番“小桥流水人家”之喜。村外去往外婆家的路上却有一条河,这是我见过的我的家乡镇上最大的河,离我们家最近的大一些的石板桥。河面最宽处约有4、5米,水面大概只有2米多宽,小河紧临国道212线,自北向南,流向县城。田野,小河流,长长的石板桥,不禁有些江南水乡的浮想。我怕雨后桥下湍急的河水,拉着妈妈的衣角小心翼翼又美滋滋走过桥,那感觉像去了某某壮丽河山畅快。很多年后由于新村建设的需要在那道河上建起了宽阔的水泥公路,去外婆家也不再走弯弯坎坎的田边小道,可我仍记着去外婆家路上那座小石桥,青石板,小河潺潺。 后来跟着敏去了赣南,小县城被赣江环绕,长达700米的跨江大桥豪跨江面,霸气地将两岸相连,并不繁华的小城因赣江陡然气派。距他们老家几里地的赣江支流上桂江大桥也以优姿呈现,使建筑、桥、大树、水、沙滩组成了极美的江岸画卷。而格外引我注意的是小溪田坎边由一根或几根圆木架起的小桥,这是在我小时候我的家乡不曾见过的。随意几根木头搭在泥巴上就成桥似乎更有田园趣味,走上面总会更小心也更想跳跃,小孩子走进游乐园式的开心。有些地方为了让人更好走,在圆木上面用泥土铺平了木头之间的缝隙。它不像城市公园里刷了漆的木桥精致,它粗糙的存在却又生动了一片村庄。我常常为这些大家认为再简单不过的事惊异人类原始的智慧,又担心木料经不起日晒雨淋很快腐朽烂掉,总没有我家乡的石板桥结实。后来才知道他们那地方缺少好石料,只有碎石,自然没有石板用来搭桥了。 又一次回到家乡,看到我们家地边小沟渠上爸爸也用厚木板,圆棕树木搭起了小桥。习惯了走石板桥,在熟悉的土地上看到这样的木头桥新鲜的可爱。足有大碗粗的棕树木,不用忧心它承不起你的重量,大有回到童年走长板凳过细田坎当“独木桥”的欢喜。在这个农村人口大幅度走向城市的今天,没有人再去花高昂的人工成本从山上凿石块,更别说取回条石当桥板了。村集体建桥,也早是水泥钢筋板代替石板。用几根粗木料搭桥对普通人家来说更方便省力。
如果大雨刚过,洪水汹涌,站桥边别是一番澎湃与悲怆,源于对大自然不可抗力的敬畏和恐惧。自是没了看风景的好心情。记得在村里上小学时,住村子下面有几个同学回家必需经过田中间一处渠上石桥,每到下大雨涨水时,大水会漫过狭窄的渠道,淹没石桥,老师总会特别叮嘱那几位同学放学后要一起走,相互帮助过桥。 如此,每到一处桥上赏心之余多了些谨慎。
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我,看桥,也在桥上看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