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也疯狂 . 都江堰山川秀美,钟灵毓秀。山有山的灵气,水有水的妩媚,深得上天的眷顾和宠爱。你看,别处没有的国宝熊猫,说不定啥时就钻出深林,晃晃悠悠地走进农家。几朝几代帝王钟爱的太平花,遍寻天下没有,却单单长在青城山上。就连常见常用的川芎,别处少有,唯独都江堰最多最好。 川芎曾经的辉煌,说起来,现在的年轻人未必相信。就当我吹牛皮说大话吧。反正,冲壳子不要本钱,吹牛皮不犯死罪。摆龙门阵嘛,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别当真了。 川芎是个好东西。具有活血化瘀,理气顺肠,行气开郁,祛风止痛等等功能。可以治疗头痛目眩,痛经闭经,跌打损伤,痈疽疮疡等等疾病。是一味大多数单方不可或缺的中药。头一年秋后栽种,到次年5月底收获,清理炕干,便可作为成品出售。炕干的川芎块根和苓杆子有一股浓浓的药香。小时候,老妈把苓杆子两头切掉,只留苓珠子,用线绳一节一节串起来,或是挂在小孩的脖子上,或拴在手腕上,以此祛病强生。当然,还有用药巅子做菜,用川芎做药膳的,就不再啰嗦了。 解放初期,西医没有现在普及,中医中药还是一般老百姓的最主要的治病养生手段。其实,川芎有多个省区分布,省内就有几个县栽种。但有趣的是,唯独四川的川芎最好,而省内又唯独灌县的最好,据说,灌县又以马祖寺周围团转百十来亩的川芎,以其块大、壮实、药性好,倍受药商的青睐。正因为质量好的川芎,产地不大,产量有限,经药商炒作,解放初期,川芎曾一度卖成天价,达到数万元一斤。 大家不要恐惧,不要拿现在的“万元”,当做那几年的“万元”。1955年3月发行第2套纸币。旧币与新币折算比例是100:1。就是说,解放初期的“数万元”币值只相当于55年新币的几元钱。今天看来,“几元钱”只能买一斤葡萄,或半斤猪肉,没有啥子了不起的。当时的大米每斤几百元钱,除以100,什么概念?即一斤大米只需8、9分钱。跟着老爹去买柴(柴花子),一斤只需几厘钱,卖柴的人还负责背到家里。钱很“值钱”哦。所以,解放初期的“几万元”,当时可以买到手的东西,今天几乎难以想象,所以川芎卖到数万元一斤,称之为为“天价”就不奇怪了。 解放到现在六七十年过去了,币值有起有落,但总的趋势是一路贬值。硬是要拿今天的钱能买当时多少东西,谁也说不清楚,也没有意义。这里讲几个段子,给大家乐乐。据说,石羊场乡下有一家四口,收了川芎,清理炕干,背了一书包去上海,把川芎卖了,就用这个钱,全家在上海连吃带住,美美的玩了整整一周时间;52年,成渝铁路刚刚修通。灌县有个老头,儿子当兵,转业在重庆工作。想开开洋荤,坐火车去看儿子。老头嘴上叼着叶子烟烟袋(烟钩儿),烟杆上吊了一块川芎做坠子。在成都候车时,就被摸哥(小偷)盯上了。那年月,一小块川芎吊在烟杆上,犹如今天吊了一块羊脂玉,都特别惹眼。小偷跟着上了火车,一直站在老头身边,甚至老头上厕所也跟去了。老头的烟杆,不是用嘴叼着,就是插在裤腰带上,一直没有机会下手。快到内江,老头迷迷糊糊睡着了,摸哥才将绳子割断,把川芎偷走。看官可能要说:你在编神话吧?不是有言在先吗,信不信由你,我是段子倒爷,也是听来的。 解放初期,川芎价格高得令人咋舌不说,货源却有限。石羊场是川芎的主要集散地。很多外地客商(主要是江西、山西和河北固安的),每年一开春,苓子刚刚拔节,药巅子还没有长到一尺高,就纷纷来石羊场驻扎,准备收货。更有甚者,有的商家干脆派人常年坐镇石羊。为了公平交易,稳定市场,打击投机倒把和哄抬物价的不法行为,川芎交易曾经一度实行准卖、准入制度。除了工商税务等管理部门外,还专门成立了稽查队,就像现在禁毒缉私一样,白天晚上在路口设点,检查罚没无证经营者和走私川芎的。 有一次稽查人员发现有两个青年抱着篮球,朝灌县方向走(还没有公交),形迹十分可疑。因为解放初期,玩篮球的人少,就是拿篮球,也应该用线兜提着。于是上前检查,发现篮球特别重,剖开一看,里面藏的就是川芎。还有在自行车胎里装满川芎,推着车子闯关,想私自弄到成都卖的等等。 若要问我,这些故事可信度有多高?这些都是坊间传闻,我也说不准。反正,有一点可以肯定:解放初期,川芎在中药材市场上曾经灿烂辉煌过,其价格曾经被炒到疯狂的地步——就像二十年多前长春市的君子兰、都江堰昨日的兰花那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