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851|评论: 4

[散文随笔] 红楼探梦 乾隆 纳兰明珠 宝玉 纳兰 容若 黛玉 贾敬 殉葬 四月七日 清虚观 北静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3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楼
红楼梦 乾隆 纳兰明珠 宝玉 纳兰容若  黛玉 贾敬 殉葬 四月七日 清虚观 遮天大王 胤礽 元妃 胤禩 扒灰 秦可卿 晴雯 薛宝钗 惜春 妙玉 范时绎 北静王
第一章《红楼梦》解禁首次出版走的是乾隆和太后的路子
第二章乾隆皇帝读后感:《红楼梦》大体上写的是纳兰明珠家事
第三章宝玉的来历是为纪念纳兰容若的
第四章《红楼梦》原文对纳兰家族的直接印证
第五章 王夫人和贾政避忌黛玉是因贾敏曾引祸于贾家
第六章 贾敬是为雍正朝惠太妃纳兰氏(康熙惠妃)自杀殉葬的
第七章 贾宝玉生日是四月七日-拟制于或者巧合于贾敬自杀纪念日
第八章 清虚观主张真人所说的遮天大王指的是康熙朝隐太子胤礽
第九章 元妃的原型是乾隆娴妃那拉(兰)氏(即后来的皇后)
第十章 秦可卿是贾敏与“八贤王”胤禩的亲生女儿
第十一章 《红楼梦》中扒灰案件的作案人:贾宝玉而非贾珍
第十二章 言行和氛围诡秘的秦可卿
第十三章 秦可卿系因元春出卖而自杀的
第十四章 晴雯冤案的告密导演人系薛宝钗
第十五章 薛宝钗:情痴而谋深
第十六章 惜春的生父是清虚观主张真人(荣公替身)
第十七章 妙玉是两江总督范时绎抢走后再度出家的
第十八章 黛玉最终投奔北静王府寻求庇护
第十九章 《红楼梦》正册和副册的出身和归宿之谜
第二十章 甄士隐(空空道人)和贾雨村(娴妃之父那尔布)
第二十一章 《红楼梦》系采用艺术手法向乾隆诉冤的
第二十二章 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7-4-3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红楼梦》解禁首次出版走的是乾隆和太后的路子

关键词:石头记,和珅,乾隆,太后,纳兰明珠

有学者考证,乾隆朝军机大臣和珅担任《四库全书》正总裁官,在收书查书的过程中,发现了《红楼梦》手抄本。
那时,《红楼梦》还叫《石头记》,是禁书。和珅很有艺术修养,看到《石头记》之后非常喜欢,认为这是一部天下第一等小说,一心想帮《红楼梦》解禁;同时自己也想借此名垂青史。但既已列入禁书,要想解禁殊非易事。
注解:和珅喜欢《红楼梦》的原因,更重要的可能是,《红楼梦》暗示的历史对自己有利;同时也察觉到,对于《红楼梦》终版,当朝太后和乾隆帝也会喜欢的,这岂不是一个名利双收大献殷勤的好机会吗?
和珅的方法,是先走皇太后路线。和珅利用每天进宫给皇太后请安的机会,都讲一段《红楼梦》。最后,皇太后喜不自禁,便让和珅把书拿来。和珅说:“太后,这书不能拿出来的。这是一部禁书。”皇太后勃然大怒,说这么好的书,怎么成了禁书!在皇太后示意下,和珅把《石头记》全本手稿呈给乾隆看,乾隆读了也很喜欢;而且乾隆是著名的孝子。于是,乾隆下旨解禁《石头记》。
乾隆看过《石头记》后,曾感慨道:“此盖为(纳兰)明珠家事作也。”
有人曾将一位姓程名伟元号小泉的书商推荐给和珅,说《红楼梦》全本一百二十回原是程伟元搜集到的。和珅就按乾隆的指示,于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年)让程伟元将全本出版,此版称之为程甲本。程伟元序曰:《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注:故作不知),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遍。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不胫而走者矣。然原目一百廿回,而原来所传只八十回,殊非全本。即间(注:偶尔)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回,读者颇以为憾。不佞(注:旧时谦称)以是书(本人以为这本书)既有百廿回之目(注:目录),岂无全璧(注:完整版本)?爰(我)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回。一日偶与(注:偶然从)鼓担(注:小贩)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注:一般指订书线开裂)不可收拾。及(注:接着)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刻板),以公同好(为了让共同爱好者分享),红楼全书始自是(自此)告成。书成,因并志其缘起,以告海内君子。凡我同人,或亦先睹为快者欤!
由此推断,和珅呈给乾隆的全本手稿,应系来自程伟元之手,甚至是程伟元等策划和托请和珅游说太后和乾隆皇帝,以便为《石头记》解禁。也就是说,可能是程伟元等《红楼梦》襄助者和爱好者共同为军机大臣和珅大学士做了局;而和珅也很知趣,来了个顺水推舟。
程甲本付梓出版之时,曹雪芹辞世大约已经二十八年了,其养父(也有说是亲父的)曹頫也已去世十多年了。曹颊可能也曾为《红楼梦》出版多方奔走。
曹頫简介:
曹頫(约1695—?),字昂友,号竹居,江宁织造曹寅之弟曹宣第四子、曹寅嗣子、曹雪芹的堂叔或父亲。
曹頫少年时的诗才闻名南京城。
曹寅死后,康熙一反织造必须从内务府司员中选任的惯例,特命年当弱冠、仅有监生资格的曹寅长子曹顒继任江宁织造。不料康熙寄予厚望的“文武全才之人”曹顒竟享年不永,于康熙五十三年冬一病而死。
曹顒死后,曹寅一支只遗老母孤孀。五十四年(1715年)二月,在康熙皇帝的直接主持下,从曹寅弟弟曹宣的四个儿子中,经详细考查,将曹頫过继给曹寅之妻为嗣,补放江宁织造,并任主事职街。然而,曹頫虽有读书的天分,却没有管理才能,以至在任期间累年亏空,雍正皇帝一上台即严加催逼欠款。雍正五年,有大臣参劾曹頫骚扰驿站,而曹頫后来在离职受审期间竟然秘密转移家财。因此龙颜大怒,即令江南总督范时绎查抄曹家。1735年,雍正死后,继位皇帝弘历赦曹頫罪。
注:对于出版商陈伟元的序词,越琢磨越像他们知道《石头记》的作者是谁,只是故作不知,却拿二十八年前已死的曹雪芹做幌子。

 楼主| 发表于 2017-4-3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发个连载,共12万多字)

 楼主| 发表于 2018-5-15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红楼梦悬疑-宝玉的来历是为纪念纳兰容若的
笔名:鲁豫河湾
英文笔名:bookszhu

程甲本《红楼梦》开卷第一回写道: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虽近荒唐,细玩深有趣味。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了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哀。
……
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块大石,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
试解:显然不能用这块剩石指代乾隆,即贾宝玉原型不是乾隆。
空空道人看了一回,晓得这石头有些来历,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来,有些趣味,故镌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我纵然抄去,也算不得一种奇书。”石头果然答道:“......竟不如我半世亲见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观其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至于几首歪诗,亦可以喷饭供酒。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按踪循迹,不敢稍加穿凿,以失其真。只愿世人当那醉余睡醒之时,或避世消愁之际,把此一玩,不但洗了旧套,换新眼目,却也省了些寿命筋力,不比那谋虚逐妄。我师意为何如?”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大旨不过谈情,亦只实录其事,绝无伤时淫秽之病。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即便是《石头记》的缘起。
试解:女娲氏为啥炼石补天啊?因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炼石之处就在大荒山无稽崖。根据《实用康熙字典》解释,“稽”字的释义其中有以下两个:(1)及,即到达之意;(2)考证,如无稽之谈。无稽崖,翻成白话就是:无法到达或者无法确定方位的山崖。
纳兰容若号称楞枷山人,本人及其子弟显然熟读《楞伽经》。
百度百科-楞伽山,梵名Lan%ka^。意译难往山、可畏山、险绝山。相传此山乃佛陀宣讲《楞伽经》之处。据载,楞伽山系由种种宝性所成,诸宝间错,光明赫炎,犹如百千日共同照耀的金山。
显然,“楞伽山”对应于《红楼梦》中的“无稽崖”乃至于“青埂峰”,青埂也是楞的意思。《红楼梦》中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宝玉),就是起源于楞伽山人(纳兰性德)。也就是说,纳兰性德是“贾宝玉”的亲祖父。
《楞伽经》,是震旦禅宗初祖达摩祖师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因此是历来禅者修习如来禅、明心见性最主要的依据之一,尤其是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以及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的体、相、用,更是唯识学的本色当行(参见成观法师著《楞伽经义贯》)。
由此可知,《楞伽经》首在“三自性”。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孔子言:“君子比德于玉”。按照历史传统,君王无德,不可陪葬玉器。
从楞伽山人和《楞伽经》出典,“宝玉”意即“性德”。
性德字容若,出典于《庄子·秋水》河伯与北海若一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若”指海神若。
纳兰容若名字中的若,出典于海神若,兼指大海。“性德+容若”意指德纳海神和海洋。这就不仅仅是五德之玉,而是宝玉啦。
而且,《红楼梦》上明确说过宝玉欣赏《庄子》,具体读过《秋水》篇。程高本第一百十八回写道:却说宝玉送了王夫人去后,正拿着《秋水》一篇在那里细玩。宝钗从里间走出,见他看得得意妄言,便走过来一看,见是这个,心里着实烦闷,细想:"他只顾把这些‘出世离群’的话当作一件正经事,终究不妥。"
再有,李斯上秦王书《谏逐客令》曰:“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李斯这篇政论文章名冠千古。鲁迅曾说,所谓秦汉文章,唯李斯耳。
历代政治和文化宗师李斯的意思是说,德者之度,有容乃大。
纳兰者,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按照字义和出典,姓纳兰,本“性德”,德乃容大,以至于容纳大海。玉象征于德,玉有五德。宝玉象征于大德。“楞伽山”对应于“无稽崖”,“青埂峰”对应于“纳兰山”,意谓“青”出于蓝而胜于“兰”,楞伽山人即青埂峰下的那块明玉(贾宝玉)之起源。
        纳兰容若和曹雪芹以及乾隆皇帝及其同代学者都是熟读经典的,特别是满族学者大多有佛学造诣。《红楼梦》中的宝玉,系起源于纳兰性德(容若),同时代的学者不会误解。
想必是纳兰家族及其后人遗有笔记或者原稿,经空空道人(例如曹颊等中间人)传到曹雪芹或者其他创作人员之手,由后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撰成全书一百二十回。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