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SCM989765

大风枪逸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风枪逸闻》第四章 集体印象

第七节 因势利导

    发生了这样的风流事件,无异于晴天霹雳,山崩地裂,平白无故炸响雷。整个山顶都闹腾起来,沸水开锅了。

    村和队两级组织,安排干部进行彻底调查,了解情况,摸清底细。罗汉生先讲政策,要求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何金秀终究还是一个女孩子,涉世不深,顶不住政策压力,只好交代:“孩子是李子文的!……”,在是强迫发生关系,还是自愿发生关系问题上,左右摇摆,影响事件性质的认定,何金秀说说停停,有时,只是一味地哭泣,让听的人感觉厌烦。

    这件事情,闹大了影响不好,如果定性为强奸罪,肯定是要坐牢的,李子文的老婆和一大堆孩子怎么办?谁来抚养是个问题,到时候也是生产队的负担,汉生处理起来很伤脑筋,如何才能一床锦被遮盖,化丑事为好事呢?他边听金秀叙述,边在脑子里寻思。

    罗汉生看何金秀哭泣了许久,停止了抽泣,小声问:“是他强迫你发生关系呢?还是你自己愿意的?如实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双方都很重要!”,何金秀在心里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说是强迫,李子文肯定会去坐牢,说是自愿的,将来名声不好,左右都不好,李子文去坐牢,对于自己和家人都没有好处,李子文的家族也会怨恨何家,得罪了低头蛇,日子更不好过,况且自己未婚先孕,已经丢脸了,名声已经破了,无法再还原,干脆死猪不怕开水烫,把所有责任承担下来……”,一阵沉默之后,金秀说:“是我愿意的,是两厢情愿。”。

    汉生听了,眉头舒展开了,他让金秀把事情的经过大致说了一下,了解了事情的本末,对于事件的具体处理有帮助。

    汉生想:“李子文有家室,不可能离了再娶,金秀只能另嫁他人,嫁给谁?谁又愿意娶一个正怀着别人孩子的女人呢?”,汉生心里已经有了主意,却没有立即说出来。他先和几个老党员商量,一起想想办法。几个老党员都是老实人,平时也不多话,只有何明理话多一点,他说:“李子文肯定不能娶金秀,该另找一个人把金秀娶了,不是很好吗?”,众人都说:“行是行!但是谁愿意当冤大头,娶一个怀孕的女人呢?”,记分员李江流说:“跳得最起劲的人是李子林,或许他早就有这种想法,问一问他愿不愿娶金秀,不成再找别人嘛!”,罗汉生让何明理去找李子林。

    何明理人刚出门走了十几步,李子林就从旁边的草丛里钻了出来,拦住了何明理的去路。何明理很高兴,省了许多脚力。

    原来,李子林颇有心计,事后一直没有离开,在公房背后听壁脚,一听说要找他,就跳了出来,把毫无心理准备的何明理吓了一跳。

    大家一看李子林的样子,都笑了起来,那猴急的样子,以及身上带着的野草和泥土,像个滑稽演员。罗汉生把事情简单一说,哪知李子林并不干脆,沉默不语,还想借机抬一下自己的身价。

    汉生心里火了,一本正经地说:“看来你有意见嘛!我们再找其他几个光棍来问一问,看有没有人愿意娶她!”,李子林一听不对劲,到嘴里的肥肉要弄丢,赶紧说:“我愿意!但可不可以提一个要求嘛?”,罗汉生说:“要求?你的“鬼过场”挺多嘛!啥劲儿没费,白捡一个美丽的婆娘,还提这个,提那个,凭你的条件能行吗?想娶金秀的人多得很呢!别得了便宜还卖乖!”,李子林一急,脸涨得通红,说:“不成,我就到处乱讲,看谁还敢娶她!”,汉生平静地说:“哦!不过你把条件说出来大家听一听,看一看有没有道理嘛!”,李子林鼓着涨红了的脸,说:“娃娃是谁的,就让谁供养满一百天,以后的事情该我来管!”,罗汉生看其他几位干部,用征求的目光瞧着,大伙在沉思,没有立即表态。

    倒是李子林急了,说:“不干就算球!我现在就把这事到处乱讲,弄得山前山后都晓得!”。罗汉生连忙把李子林压住:“就晓得发火!看你那点出息,还不知道金秀的态度,就能决定人家的终生大事啊?回去!在家里等着,我们尽量做工作,可以吗?”,李子林红着脸走了。

    罗汉生等几位干部商量了一下,觉得要求并不过分,心里有了底,要做工作的是李子文与何金秀。

    罗汉生让何明理去喊李子文俩口子,李江流去叫何金秀母女俩。

    何明理刚到李子文家门外,就听到屋里的吵闹声,女人在啼哭,与骂声混杂在一起。原来,李子文的老婆一向大大咧咧,夫妻俩已经有了五个孩子,对丈夫比较放心,没想到他竟然背着自己把女娃的肚子搞大了。金秀的事一暴露,有人赶紧对她说明了情况。何明理敲门时,她正在驯夫。李子文的大儿子开了门,明理进屋后,看李子文已经被折磨得伤痕累累,脸上身上到处是黑包块,皮肤也被女人的指甲抓破了,闷坐在木凳上不敢还手,任由女人发泄怨气:“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我为你生了五个孩子,起早贪黑地干活,晚上让你折腾过去,折腾过来,还喂不饱你,嫌弃老娘老了,去找黄花闺女儿,吃嫩草儿,没良心的……”,见父母打架,孩子们都躲到屋里去,不敢出来。

    何明理一看,赶紧说:“事情都出了,打骂有用吗?想让所有人都知道吗?是想把你男人送去坐牢吗?”,一说到坐牢,李子文的老婆立即像失了水的芋荷叶子,一下蔫了。何明理说:“队长叫你们去公房里商量事情,两口子一起去!”,李子文没有了往日的神气,耷拉着脑袋走在何明理身后,妻子跟在他身后,走几步掐他一把,推推攘攘一直到公房里。

    何金秀娘母俩早到了,正与罗汉生在房里谈话。李子文老婆一见金秀,醋意大发,把李子文又打又骂,尽情发泄心中的怨气。金秀喜欢李子文,见他受气,也止不住地抽泣。李子文则把头埋得很低,不停地抽烟,任凭老婆数落埋怨,嘴里不说一句硬气话。

    后来,罗汉生与金秀母亲谈完,只听何老太说:“事情都这样了,我们听干部处理!任打任罚!”。罗汉生见李子文老婆还闹得凶,就说:“事情要是闹大了,我们不管,你自己去收拾!”,李子文的老婆一听汉生发火,立即泄了气,不敢再说什么,学着何老太的语气,轻轻抽泣着说:“我们听干部的!”。罗汉生把李子文夫妻俩叫进屋里,问了事情的经过,李子文妻子的态度。

    罗汉生见事情已经弄清楚,处理的火候已到,把众人都叫进屋里,当着几位当事人,以及在场的干部,说出了思虑已久的处理方案:“何金秀嫁给李子林,待孩子出生后,由李子文出钱粮供养一百天,双方不准吵闹,不准纠缠,谁都不准再提这件事闹矛盾”。三方都没有意见,签字画押,以示郑重,事情因此平息下来。

    何金秀美女嫁老光棍,吃了亏,想到自己的将来,兄弟姐妹的名声,只好忍气吞声嫁了李子林。不过,和李子文有一场充满刺激的爱情故事,人生也算值了。

    事情处理结果一公开,大家都感觉很完美,之前有人猜李子文可能要被告强奸,去坐牢,结果大相径庭。李子林这个光棍成了家,村里少了个光棍汉,为村民除了一害。

    罗汉生召开群众大会,说清了事情,并在会上打招呼:“从此以后,金秀和子文的事,谁也不能再提,谁提起,我就跟谁发火!”,一场天大的偷情丑闻,演变成了一桩喜事。

    大伙儿议论着,高高兴兴地喝李子林的喜酒去了。后来,李子林与何金秀夫妻俩一辈子和睦,从来没有因此吵闹过,家庭幸福。


 楼主| 发表于 2017-1-3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风枪逸闻》第四章 集体印象

第八节 二女同夫

    罗汉生作为一个社会底层干部,在大展拳脚发展生产中,赢得了女人侧目,收获了爱情。

    优秀男人身边,不会缺少女人,在山区封闭的环境中,一个人脱颖而出,总会收到许多姑娘的爱恋。四里八村的姑娘,能结识罗汉生都感觉幸运,能够与他谈恋爱,就是个人价值的体现。罗汉生的感情经历复杂,先后与几位姑娘有过交集,许多细节除了他自己,别人很少知道,他的嘴巴紧,从来不说,人们很感兴趣,有空闲就津津乐道。

    汉生年轻时,也是一位血性汉子,心性不定,十八岁与妻子姜佳春结婚,生活了三四年,没有生育儿女。有人认为罗汉生夫妻没孩子,是其中一人没有生育能力,在背后议论纷纷。

    农耕社会最重子嗣传承,夫妻结婚两三年没孩子,婆婆有闲话,媳妇的压力更大。

    姜佳春是一位健壮,勤劳的山里姑娘,相貌出众,身材高大挺拔,丰乳肥臀,按照农村人的说法是多子的征兆,结果恰恰相反。她平常一根黑黝黝的大辫子拖在脑后,走起路来,风风火火。结婚三年没有孩子,佳春倒霉透顶,怀疑自己可能有问题。周围人怀疑罗汉生有问题,生不出孩子。农耕社会里,没孩子的家庭算绝户了,将来老了要靠谁供养呢!

    姜佳春这个女人,深爱自己的丈夫,认为生孩子是女人的事情,既然自己生不出孩子,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为了家族后继有人,姜佳春向丈夫提出要离婚。罗汉生想都没想,直接拒绝了,觉得妻子太在意别人的议论,没有孩子也不一定是妻子的责任,可能是他自己的问题,坚决不同意离婚。

    以后,尽管两人为此做了大量努力,还是劳而无功,只有耕耘,没有收获。罗家两位老人想抱孙子,急得不行,媳妇的压力更大,经常晚上睡不着觉。

    女儿过门,四年未育,汉生的老丈人姜志诚,更是着急。他非常喜欢这个女婿,女儿的肚子一直不争气,他到处帮忙寻找偏方让女儿服用,也一直无效。

    姜志诚年轻时,在路边捡到一个女儿,比佳春小六岁,起名姜佳英,一直当亲闺女一样养育,感情深厚。此时,已经长大成人,样貌不错,颇有人才,经常去看姐姐。见姐姐一直没孩子,心里也着急。佳英在来往中,知道姐夫是个能人,心里非常喜欢他。佳英看妹妹和丈夫挺般配,简直是天生一对,有心促成两人成一双。再次给丈夫提出离婚,丈夫依然不同意。

    佳春悄悄回娘家,与父亲秘密商议,她说:“我的肚子不争气,生不出孩子,将来我们都没有人供养,不如让妹妹顶替我做他的妻子,也不枉我们夫妻一场,汉生有情有意,我存在,他是不会同意离婚的,我只有去庙里出家,才能绝了他的念头,再由父亲出面让汉生娶妹妹,肥水不流外人田,再不同意,我就以死相逼!”,姜至诚默然,觉得女儿的话有道理,送女儿去鹤林禅院做了尼姑。罗汉生亲自找到妻子,佳春决意要离婚,否则就要寻死,汉生只得依她。

    姜佳英被父亲推动,做了姐夫的填房夫人,属于典型的“肥水不流外人田,面在罗篼里转”。村民中也有人说长道短,汉生全不在意,对前妻,他已经做到有情有意,生活是自己的,怎么过是自己的事,让别人去说吧。

    汉生和妻妹新婚后,相敬如宾,感情融洽,得知妻子出家的实情后,心里更感激岳父一家的恩情。翁婿关系因此特别好,他还常带着妻子一起去看姐姐。


 楼主| 发表于 2017-1-4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风枪逸闻》第四章 集体印象

第九节 狼食二子

    姜佳英与罗汉生成亲后,三年为罗汉生了两个儿子。村里没人再敢说他床上不行,生不出孩子了。两个儿子,都长得虎头虎脑,乖巧可人,非常逗人喜爱。

    那时,山里人家不多,只有十几户人。赶上大集体劳动,都抢着帮他带孩子,把孩子逗来逗去,当作一种乐趣。两个孩子头脑聪明,反应敏捷,应对得体,人人都夸赞。

    长子五岁那年,幺儿也已三岁多。山高路远,没有地方读幼儿园,只能自己在家里带着,等岁数大了,直接去读小学。

    那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十二月初就下雪了。

    有一天,雪后初晴,山林里有一群野狼在野外觅食,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

    罗汉生夫妻因冬天来得早,家里储备的干柴较少,缺少柴火烧,两口子一起出去打柴,留老太爷罗海红在家看孩子。

    罗老太爷是一个闲不住的勤快人,两个孩子在自家院子里玩,隔着院墙,不会有问题。他一会儿去猪圈边转转,看猪儿没有吃的,连忙从屋后的菜地里打回一背篼猪草。见天色还早,牛羊圈里没有草料吃,赶紧背起背篼出去割牛羊草。出门时,对两孩子说:“就在家里玩耍,不准出门去哦!”。孩子一边答应,他一边往门外走。

    觅食的野狼在森林里很难找到食物,森林里的动物都躲藏起来,觅食困难。它们顺着森林从大山上一路下来,沿途觅食,没有任何收获,饥肠辘辘,冒险进村子里碰碰运气。

    狼群经过罗汉生家门口时,两个孩子正在路边打雪仗,看见狼群来了,也不知道跑开,以为是别人家里的撵山狗,不会伤人,没理会它们,自顾自地玩耍。饥饿的狼群看见两个小鲜肉,馋得口水直流,两只头狼扑上去,一口咬住孩子的脖子,把孩子拖到了附近的树林边。狼群饥饿已久,一场饕餮盛宴,你争我夺,狂撕猛咬,孩子稚嫩的躯体被扯成数块,转眼间分食干净,孩子连哭喊的机会都没有。

    狼群吃饱了肚子,满意地离开了,森林边的雪地上,留下斑斑血迹和杂乱无章的爪印。

    天色将晚,罗汉生夫妻背着两大背篼木柴回家,屋里屋外找了一圈,没有看见孩子,以为被爷爷带出去玩了,没太在意。

    姜佳英正在干家务活,见公公背着一背篼牛草回来,身后没有跟着孩子,心里一惊,忙问:“爸爸,两个孩子去那儿啦?”,罗大爷说:“不是在家里玩耍吗?”,佳英说:“家里没有人,我以为被你带出去了!”,一家人一看孩子没有了,开始着急起来。婆婆有事出去,也回家了,不知孩子在哪里,家人开始到处呐喊,四方寻找。

    人们发现雪地上有足迹,慢慢顺着狼群的足印找寻。很快找到树林边,发现雪地上到处都有爪印,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红色的血液滴在雪地上,格外刺眼,佳英感到一阵眩晕。当她看到一双孩子的布鞋时,知道孩子已经不在人世,雪地上的凶案现场,真是惨不忍睹。巨大的伤痛让佳英精神崩溃,一下晕倒在地上,口吐白沫。

    罗汉生随后赶来,看到这一幕,知道两个孩子被狼吃了,心情非常悲痛。他强忍住心中的悲痛,与赶来的众乡邻一起把佳英抬回家,放在床上休息。

    罗汉生和父母一起出去,到树林边收集两个孩子的遗物。一些衣服碎片,几块吃剩的骨头,用衣服包起来,做了两个衣冠冢。罗大爷非常痛心与自责,对两个孙子的离去,心里悔恨交加。罗汉生安慰他:“孩子不在了,是和我们这个家无缘,我们还年轻,将来可以再生,父亲不必忧伤过度,再不能出意外啦!”,话虽如此劝,心里也是钻心刺骨地痛。

    佳英醒来后,开始精神恍惚,说胡话,思想出了毛病。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好转,过了一两年才恢复正常。

    即使正常了,她也不能见血,见血就晕,乱说话,打人骂人。家里杀猪宰羊时,都要把她支开,避免刺激她,不让她看见。如果没注意到忌讳,让她看见了,就会精神晃忽,行为失常,很久才能恢复正常。

    痛失爱子两年后,佳英的身体恢复正常。夫妻俩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罗劲松,其后几年间,连续生了四个女儿,大女儿罗金枝,二女儿罗秀英,三女儿罗玉莲,四女儿罗巧珍,家庭人丁开始兴旺起来。

    罗汉生人才出众,婚龄很长,最终得子却在三十岁后,同龄的许多村里人,孩子都快成年了。

    罗汉生身为山里人,最知道山里人的苦,交通不便,生产方式落后。男人不容易娶到媳妇,女人都想往外嫁。为了发展生产,提高百姓生活水平,他带领全队的村民伐木烧炭,拉到集镇去卖,开垦荒地,大量种植各种豆类,解决粮食问题。发展养殖业,大量养殖水牛,租给平原上的农户耕田犁地,收租金时,用大米结算。白花花的大米,改善了山里人的饮食结构,让长期吃玉米苞谷的山里人,大部分时间能吃上白米饭。

    罗汉生对山里人的功绩,一直让人怀念。改革开放前,他即利用自己的人脉,将本地森林广阔,雨水丰富,山高林密,终年云雾缭绕的自然环境,土质适宜种茶的地理优势,发挥出来。他推动政府牵头,招募闲散劳力,开垦荒山,改造成梯田,种植茶叶。办茶叶加工厂,生产精制茶叶,销售到城市里,赚城里人的钱,再分红给山里人,让地广人稀的土地成倍增值。

    他以农民企业家的眼光,大力推动茶叶种植、生产、销售等一条龙产业,建立了七八个茶叶生产粗加工厂,一个茶叶精制厂。生产的精制茶叶销往西南各大城市,粗茶销往藏区,将茶业生产加工搞得红红火火,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富人。

    他的制茶事业发展后,不再担任村干部,专心经营企业,山里的许多人,只要有一点才能的人,都得到他的重用,负责茶厂的要害岗位,有不错的收入,生活水平高。企业赚到钱,他并没有花天酒地,潇洒挥霍,而是用于改善山里的交通条件,修公路,找水源,牵电线,通电灯,极力改善山里的公益事业。人虽是一个小人物,却有大人物兼济天下的宽广胸怀。

    一个落后的地方,有一个好的领头人,面貌迅速改变,收入增加,逐渐富裕起来。村里出了许多万元户,家家户户都有上万的存款,这些山里人开始在街上购房买屋,出租挣钱,生活过得幸福安逸。


 楼主| 发表于 2017-1-5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风枪逸闻》第四章 集体印象

第十节 树大招风

    大风岭上的大风枪,远近都有些名声。这样的地名,在邛西山区,非常普遍,地以风景树而得名,或因别的原因而得名。

    为何叫大风枪,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因为山顶上,枫树众多,到秋冬季节,一片火红,非常美丽,很好看,山因树而得名”。也有人说:“由于山脉隆起于成都平原边沿,海拔突然升高,盆地产生的暖气流,与山地产生冷气流对撞,一年四季有大风,山被称为大风岭,山顶有枫树,远看非常显眼,被称为大枫枪”。也有人说:“尖峰顶山尖上,长着一棵巨大的枫木树,需要五六个成人牵手才能围住,那棵枫树,远看像一支矗立的步枪,才被人称为大枫枪”。不管说法怎样,都与那颗大枫枪树有关,远近的路人无不侧目观看,印象深刻。这棵著名的风水树,为山头增光添彩,山因树而出名,成一方风水宝地。

    枫树下不远处,有一眼泉水,清洌可爱,人们挖了一口井,出水量大,足够全村人使用。干旱季节,全村人都去那里挑生活用水,大家对那棵树也格外爱护。每逢过年过节,村里人都要给它封印,在树上贴纸钱,树下放供品,表达对神树保一方的感激之情。

    李雨民娶妻皮氏,安家大风岭上的一个山凹里,住在距离大树不远处,深受大树的庇护。

    皮氏本是平原上的人,到山区生活,开始挺不适应。对本地的地理及气候不熟悉,闹过不少笑话,最著名的就是被风刮走一事。

    那年夏末,玉米刚要翻黄,皮氏和李雨民在地里剐玉米叶子。山里人把玉米叶子剐下来,束成一大把一大把,架在玉米棒子上,让太阳暴晒,晾干后收藏在家里,冬天当干草用,作牛饲料。

    玉米叶子晒干后,蓬松,体积大,质量轻。有一天,雨民见天空黑压压地要下大雨,夫妻俩拼命地收晒干的玉米叶子,装了一大背篼,让妻子先背着回家去,不要被雨淋湿身子。

    皮氏背着背篼,装满干玉米叶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刚走到大枫树下的山口,天空下起了雨点,刮起一阵旋头风。皮氏来不及躲避,被大风卷起来,抛向半空中,又缓缓落下来,刚好卡在一棵桤木树的树枝上,离地有两三丈高,掉下来非死即伤,会摔坏身体,往上爬又担心折断树枝,骑虎难下。

    她进退两难,毫无办法,只能大声呼救。然而,风雨声中,过往的人着急赶路,听不清人话。

    雨民背着一背篼干叶子回家,身上被猛雨淋透,见妻子没有回来,以为在谁家避雨,并没有担心。雨停了一阵,不见妻子的身影,开始着急起来,四处寻找。他从山口经过时,大雨又下了起来,掩盖了皮氏呐喊的声音。皮氏见丈夫从树下经过,声音已经喊嘶哑,丈夫听不到声音,索性听天由命。

    李雨民冒着大雨,打着雨伞四处寻找,连问附近几家都说没见过,以为妻子去远处串门了。

    有一个村民躲雨后,正走在回家路上,经过树下时,见树上有一团东西,停下一瞧,听见了喊声,发现原来是皮氏卡在树枝上。他赶紧跑去叫李雨民,说明了情况。李雨民带着长木梯跑去救人,周围邻居听说了,也跟着跑来救人。

    雨民到了树下,才发现梯子太短,够不着。他非常着急,树枝在大风中摇晃,眼看有折断的风险,妻子可能会受伤。周围邻居赶来帮忙救援,用绳子把木梯绑上,加固牢实,两架梯子还够不着,用三架木梯才够长,并用四根长竹竿撑住四方,把皮氏从树上接下来。经历了一劫,皮氏吓坏了,下来后手脚无力,瘫坐在地,被李雨民背回家里,双腿一连耙软几天。

    山口多大风,山里人一般都要侧身躲避,不会迎风疾走,皮氏初到山区,没有经验,造成一场虚惊。

发表于 2017-1-5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甭怕,我也是十几万的字被电脑师傅给我修没了。我杀人的心都有了。

发表于 2017-1-5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SCM989765 发表于 2016-11-21 23:17
引言
从古至今,史书皆为帝王将相立传,叙述“立功、立德、立言”的不朽往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普通 ...

这段前言的确不哗众取宠,但却质朴的像家乡的瓦窑,炭火黑烟,温暖热烈。不一定穿锦衣的是皇亲甲胄,也可能是个戏子。只要表情了达意了就是精品。

发表于 2017-1-5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SCM989765 发表于 2016-11-22 21:54
安逸生活
         四川盆地边缘山脉众多,大风岭是其中一条,并不高峻,却绵延广阔,拔地而起,是盆地盆 ...

具体位置在哪里哦?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7-1-5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流韵 发表于 2017-1-5 21:12
具体位置在哪里哦?

水口

 楼主| 发表于 2017-1-6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作品要模糊才好,具体到某一个地域概念上,就缺乏韵味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1-6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流韵 发表于 2017-1-5 20:54
甭怕,我也是十几万的字被电脑师傅给我修没了。我杀人的心都有了。

淡定!我们可以牺牲休息的时间,去慢慢雕琢!

 楼主| 发表于 2017-1-6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风枪逸闻》第四章 集体印象

第十一节 皮氏姻缘

    李雨民家住在风枪树下数百米的地方,李家在此安居已有几代,一直人丁兴旺。

    李雨民与皮大娘家的房屋,是一个不大的小院子,三间正房,右边拐出一间,另外两面用竹篱笆编成一个院子,院里地坝很大。

    李雨民娶皮氏前,是村里一个老光棍,能娶到皮氏,也算他幸运。说起皮大娘,那可是村里响当当的人物,雨民是皮氏的第二任丈夫,并非原配。

    皮氏早年嫁在文井江边,一个叫牛岩坝的地方。丈夫姓古,从小生长在大河边,以渔耕为生,水性很好。夫妻俩生了两个儿子,都随丈夫姓古,大的叫古福生,老二叫古福明,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有一年夏天,一场暴雨后,洪水泛滥,文井江里浊浪滔天。河边上的居民,有一个习惯:涨洪水时,都爱去岸边守候,打捞浮财,捡水中的便宜货。他们手持一根长竹竿,钩取上游冲下来的水货,如木头,衣服等,再卖出去换钱,改善生活。

    老古从小生活的岸边,熟悉此道。老古最希望捞到一点木材,将家里漏雨的房屋修补一下,避免老婆埋怨。打捞木材是一项技术活,在竹竿上绑一把快镰刀,人站在岸边,把镰刀砍入木头里,拉住木材拖到岸边,再抬上岸就成功了。洪水不来,没有浮财,洪水一来,水边发财。

    夏天,男人多在江边钓鱼等候,希望上游发洪水。

    那天,老古的运气不错,大河上游的木器厂被洪水冲毁,木头漂浮在江中,江沿岸到处都是。他接连捞上来几根木头,放在岸边。修补房屋已不成问题,看到河面上的木头多,源源不断地飘下来,心里非常兴奋,岂能让发财机会白白浪费。他想多捞几根上来,多卖一点钱,作为雇请木工修房屋的工钱。只是好木材飘在江心,距离岸边太远,竹竿够不着,需要下河去捞。

    此时,岸边没有其他人争抢,他连忙回家扛来一张打谷子的木桶,那是一种方形木桶,容积较大,可当做小船,他把扁担绑上木板作桨,把小船划到江心,捞到木材,用绳子绑上,连起来,拉向江岸。连绑几根,慢慢往江边拖,水流很急,显得非常吃力,行动缓慢。

    空中黑暗阴晦,像要下雨,江面水势在上涨。老古奋力往江边靠,还没到江边,洪水滚滚而来,一个大浪盖过来,老古船翻落水。由于捞木材耗费了体力,他在浊浪中挣扎了几下,身体撞在木头上,疼痛难忍,失去了知觉。周围无人相救,在洪水中溺水身亡。

    留下妻子皮氏,带着两个儿子,福生才八岁,福明只有六岁。孤儿寡母,度日艰难。失去壮劳力的家庭,如同失去顶梁柱的房屋,摇摇欲坠,无法支撑。

    皮氏年轻,带着两个儿子熬了两年,孩子读书要供养,皮氏力所不及,她也厌倦了孤独清苦的孀居生活,在媒人的撮合下,带着孩子改嫁尖峰顶下的李雨民。

    李雨民绝路逢生,喜出望外。一个熬到三十岁的山里男人,与“光棍”一词,只隔着一层薄纸,皮氏的出现,让他抓住了生命里的最后一根稻草。

    李雨民小时候顽劣,爬树摔坏了左腿,无钱医治,任其自愈,留下残疾。成年后,腿有点跛,走起路来,一上一下,其他身体部件,一样也不缺。生产劳动真是一把好手,人也勤快,由于身体缺陷,想在别处弥补一下,读书非常用功,从小学一直坚持读完初中。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算是有文化的人了。同样,由于身体缺陷,代课教师也没做成,吃不上笔墨饭,只好回村里务农。

    在大山里生存,完好成人的概率较低。对于生活在大山里的人来说,要顺利长大成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山上到处有毒蛇猛兽,环境险恶,谁也说不准明天会怎样,今天好好的,明早就摔坏了。爬坡上坎走山路的平常事,一步没有踏稳,摔下山去,非死即伤。山里人,谁也不敢说大话,自己一辈子挂“平安牌”。

    平时在村里,没人笑话他,歧视他。在择偶的事情上,女方总有嫌弃,不容易成功,那也很自然,毕竟要生活一辈子,身体上不方便,影响形象倒在其次,关键是养家糊口的能力要受影响。

    李雨民娶妻困难,渐成老光棍,让队长罗汉生很操心,到处为他做媒,对他提拔使用,让他担任队里的会计。在生产队里有了一点地位,皮氏能够看上他,答应嫁给他,也因为如此。

    李雨民和皮氏的结合,犹如一堆干柴被烈火点燃。一个是老光棍,一支磨砺三十年的快枪,一个是久旷的寡妇,久违肉欲的滋味,一朝结合,男欢女爱,岂有不贪。荒野山村,文化贫瘠之地,对新鲜事的好奇,犹如苍蝇见血,屎壳郎见碰到驴粪球。李雨民的新婚之夜,听墙角的青年男女几乎把他家墙壁挤垮,有关他床上那点破事,被好事的邻居知道得一干二净。什么“找不到穴缝”啊,皮氏床上的窘态啊,被人串编成黄色笑话,干活疲劳时,讲起来提神打劲儿。多年后,儿子都成年了,还要被人取笑调侃。更有甚者,连续听他几晚墙角,把皮氏的特殊癖好知道得一清二楚。

    俗话说:“饱汉不知饿汉饥,有妻哪懂光棍苦。”,雨民也不管墙外传来的讥笑声,尽情干事,努力造人。刚结婚,李雨民光棍一条,家里连猪儿也没养一只。天黑就上床睡觉,夜夜贪欢,似乎要把几十年没用的劲儿,全撒在皮氏身上,皮氏来者不拒,照单全收。

    皮氏也算争气,自嫁给李雨民后,肚子一直不休息,连生三个儿子,依次命名:老三叫牛娃子,老四狗娃子,老五虎娃子。人们纳闷,读过书的李雨民,怎会给孩子起一个如此土气的名字。其实那也是地方习俗,起贱名,鬼神都不要,才好养大。李雨民身上有残疾,更担心孩子步自己的后尘,也因为晚年得子,更爱惜孩子,是爱的一种朴素表现。

    家里育有五个儿子,像一群虎仔,生龙活虎,好不顽皮。在山里,农民喜欢养儿子,长大后有力气,娶媳妇进门,是自家人。女孩力气不大,长大还要嫁人,是外人,故有重男轻女的思想。

    有五个儿子的家庭,地方上谁都招惹不起。不过对于做父母的人来说,要养活五个孩子,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总要想尽各种办法才能供应吃穿用度,还不十分周全。

 楼主| 发表于 2017-1-7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风枪逸闻》第四章 集体印象

第十二节 盗伐神树

      有了许多孩子后,李雨民夫妻更加忙碌起来。每天早起晚睡,地里刨食,山里寻穿,尽力供养几个孩子。皮氏前夫的两个孩子已经读完小学,山里条件不好,读书要走很远的山路,皮氏一直将两个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上学读书。两个孩子读书非常用功,周末及寒暑假回家与父母相处,供养的压力让李雨民喘不过气来。

    雨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尖峰顶山下生活了几十年。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长在山里,就要依靠山上的物产生存。砍树伐木,贩卖木材,是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山里人从古到今,一直以这种原始的方式维系生计。

    解放前,森林与土地属于私人,靠山吃山,虽是常理,不是自己的林,不敢乱砍。就是自己的山林,砍伐也有规矩,砍树伐木,要遵循约定俗成的习惯。不是家里特别困难,人们一般不会向森林伸手,大面积砍伐。人们会自觉地留给森林修复创伤的时间,让它们慢慢恢复,不会残忍地破坏整个生态平衡。

    解放后,山林树木属集体所有,生产队进行实际管理,砍伐树木需要层层审批,手续繁琐。李雨民是文化人,懂政策,也最狡猾,经常钻管理的空子,知道要批准他砍伐,可能性不大。他不理会谁同意与否,只是悄悄砍伐,不管法律和习俗,只要手头紧,没钱用了,就把手伸向森林里。他偷树很有一套,先将树木离地半尺的皮剥掉,让树木慢慢干枯,然后名正言顺地砍伐,将木料运到集镇上去卖。

    因为偷树连续被生产队捉住几次,每次他都是百般狡辩,在确凿证据面前才不得不认错。干部们批评教育多次,也拘留了多次,把队里的会计职务也给免了,还屡教不改。

    雨民因为偷盗被抓,只要一拘留,皮氏就跑到生产队长家里胡闹,弄得队长下不了台,没办法,只好求情放人,还是不思悔改。家里困难是实情,孩子多,壮劳力少,身体不方便,久而久之大家都懒得去管他,只要他不大面积盗伐。李雨民成了村子里的偷伐树木的专家,能在众目睽睽之下偷走树木,不发出声响,四乡八里的木头贩子他都认识,都要向他购买便宜木材。

    森林是集体所有,大家共管,就相当于没人管。有人即使发现他偷盗,也不去管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智慧深,一般先将深山老林的树木偷光卖光,把路边的树木养护好,他的经验是领导检查,一般只看路边,很难深入到树林深处。有时,现场被抓,就退还树木,当场认错,没当场抓住,绝不认账。

    一般的树木,长在森林,不高不矮,都差不多,远看是一片,少一棵两棵,没人过问。砍了也就砍了,只要有雨水,树木自己会生长,不费劳务不费钱,有的树就不一样,比如那棵标志性的枫枪树,生长多少年才能长成,它不仅是一棵树,更是一个标志,人们心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一天,雨民在屋后的山坡上放牛,围着那棵村里人顶礼膜拜的风水树转圈圈,被路过的祝可成瞧见。可成回家对妻子说:“雨民最近有点疯,我今天看见他围着大风枪树转圈,不会是脑袋出问题了吧!”,汪玉香说:“他该不会要打那棵大树的主意吧!那可是神树,得罪不起的!”

    几天后,是一个逢赶场的日子。村里的男人被组织起来,去街上背货物,他因为脚不方便,生产队没有安排他去,算照顾他。

    第二天,生产队长何明理去挑水,路过他家门前,感觉有点不正常。抬头一看,见屋后山头光秃秃,像秃顶的和尚,那棵神树没有了,不知被谁砍掉。何明理立即组织人调查,在他家屋后发现了许多没有及时运走的木头。把他抓起来讯问,他拒不承认,说:“或许是小偷放在那儿的,我哪里知道呢!”,没有现场抓获,再有多少证据,也经不起皮氏的胡搅蛮缠,最后不了了之。

    生产队没有对他进行处罚,面上的理由是缺乏证据。但谁都知道是他所为。有邻居看见了,也不敢出来作证,害怕李雨民的老婆皮氏“骂花鸡公”,只要她对你有怨恨,必定想尽一切办法报复,指桑骂槐,话语难听。

    左邻右舍只好私下议论,说:“他真不应该那样做,破坏了地方上的风水!早晚都会遭殃!”,他听了议论,不以为然,对人们的预言,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大树砍掉,旁边的小苗又很快长大。多年以后,还是那般高大笔直。他再次故伎重演,将枫树砍倒卖掉。从此后,再也长不出高大的枫树,都是些不成材的下脚料,只能用来劈柴烧火。
村里人越加埋怨他,常常诅咒他,好利不义,不得好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8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风枪逸闻》第四章 集体印象

第十三节 坝坝电影

    大集体时代,群众被组织起来,权力高度集中,啥子事情都搞“一刀切”,没有活动余地。

    一切讲究军事化,民兵连长何明理是退伍军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浑身伤疤,目光炯炯有神,防偷防盗很拿手,治理得村里民风淳朴。除了零星的偷树伐木,其他几乎路不拾遗。

    山里人白天拼命干农活,夜生活则非常平淡。天黑怕点灯费油,许多人都早早上床睡觉,形成了“白天累,晚上睡”的生活习惯,很少有文化活动。

    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一大群孩子,大人也管不过来,索性不管,自由放养。只定几条“大罪”如:“不准偷盗,不准放火……”等大恶坏事不准做,其余都不管,大恶之事,一般都不会有人犯。只要不犯父母定下的家法,其他随便玩。

    大人们讨厌开大会,孩子们却非常喜欢开大会,越大越好,因为几乎每次开大会都要放电影。看一场电影,人们三天前,甚至一周前就会得到通知,开会那天,总是早早回家,把家里的事情收拾规矩,走再远的路也不怕黑,天还没黑就赶到公房边的大坝子里,耐心地等待着,看大人把放电影的白色幕布绷起来,准备停当。还要耐心等待,天色擦黑,先放宣传片,听村长书记讲话,故事片总放在最后。

    孩子们玩累了,等不及电影开始,已经在凳子上睡着了。睡醒一觉,睁开朦胧的双眼,见支部书记还在讲话。他们扯着公鸡般的破嗓子讲政策,官话不像官话,土话不像土话,学着上面领导讲话的腔调讲政策。下面的老百姓闹哄哄的,你一言我一语,大人骂小孩,小孩骂小孩,何明理常用旱烟杆子当惊堂木,在方桌上猛地敲几下,吓得小孩突然一惊,敲一遍,静一会儿,讲几句,拖拖拉拉没完没了。

    正在无聊中,有人悄悄提醒说:“注意哈,正片要开始了!”,孩子们立即安静下来,不再打闹,比队长和书记的烟杆子(惊堂木)都管用。公房的打谷场上一片安静,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人们在耐心地等待片头过去,故事正式开始放映。

    那时,电影都是黑白片,战争题材最受欢迎,小孩子看不懂,也分不清角色,只是觉得打来打去热闹,靠看军服和长相,识别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看到好人受罪,气得咬牙切齿,看到坏人受到惩罚,高兴得手舞足蹈。

    一场电影下来,小孩子之间都要引发许多争论,产生不少矛盾,甚至打架。年龄小的孩子,要学习英雄,勇于牺牲,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则比较经济实惠,觉得还是做特务好,吃香喝辣,挎枪搂女人,耀武扬威,好气派哦!孩子之间,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动手打架,一场斗殴之后,很快又恢复了友谊。


 楼主| 发表于 2017-1-9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风枪逸闻》第四章 集体印象

第十四节 识字教学

    大会不经常开,小会却经常开。进行党的政策教育,从罗汉生当队长起,形成了一个好习惯,针对农民没文化的特点,开展扫盲班进行识字、认字教学。

    利用农闲时间,或者夜晚,把农民集中起来,学习认字,效果实实在在。许多文盲都发生了改变,连汪玉香也能读书看报了。

    识字教学的老师,一般都是正规学校初高中毕业生,或者是上级组织派下来支援的民小教师,边教边学。学生的成分复杂,有大姑娘,有小媳妇,有鳏夫寡妇,有孤独老头,上有驼背老人,下有失学儿童,都来凑稀奇,学习就是挤在一起学认字。半大不小的孩子总爱撵路,跟着父母一起去上识字班,孩子们跑到一边去玩耍,大人们规规矩矩学习写字认字。

    成年人的世界,有成年人的游戏。学生都比老师岁数大,辈分高。上课时,一直无法安静下来。一会儿奶娃子哭了,媳妇们赶紧掏出雪白的奶子,把奶头塞进孩子嘴巴里喂奶。单身汉们在一旁偷看,对比谁的奶大奶小,学习上走了神,被人发现后,偷偷戏弄了也不知情。一但被人发现,立即就会引起一场风波,久久不能平静。

    下课后,玩笑开得更大。村里有一个悍妇,无耻无畏,直接把爱开玩笑的好色单身汉按倒在地,把自己奶水挤出来喂他。光棍们见着她都害怕,遇着她就躲避。

    课堂上总是闹闹哄哄,比赶集还要热闹。多数时间,需要罗汉生等重要人物亲自压阵,人们才比较规矩,只要罗汉生、何明理他们不在,就会引发许多风波和笑话。

    在这样困难条件下,许多文盲识字了,能看懂报纸,明白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再吃苦也咬牙坚持。成年人的学习,苦在家里事情多,记性差,学习起来没有多少实际用处,积极性不高。通过学习转变了观念,以后全力支持孩子们读书。后来,村里先后出了许多大学生,中专生,他们脱下农皮,改变了农民的身份。

    大量的高中生、初中生,国家不分配工作。他们离开农村后,走向城市,到城里去打工,自主择业,挣钱买房,安家乐业,成了城里人。教育改变了文盲的思想观念,也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风枪逸闻》第四章 集体印象

第十五节 改土遇仇

      罗汉生为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号召村民把荒山荒地集中起来入股,用来种植茶叶。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改土。何谓改土?就是将自然状态的坡地改造为人工梯田,方便种植茶叶,保持水土不流失,这是一项十分艰苦的重体力活。

    罗汉生夫妻俩带头干,每天起早贪黑,其他人也不例外,跟着起早摸黑改造地貌。改土的时间一般选择冬季农闲时,草木枯败时,开垦容易。先把山上的大树砍掉,能做木料的裁下来做木料,不能做木料的,用作烧炭的原料。那些枯枝败叶也派上用场,烧成土木灰做田里的肥料。

    一群山里青年,被罗汉生的宏大理想所激励,干劲十足。不仅有本地青年,还有外村的青年组队前来支援改土。整个山顶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常。

    汪玉香已经长成了大人,二十几岁,有了三个孩子。她和丈夫祝可成一起忙于生产劳动,在改土中一点也不落于人。

    有一天,外村支援改土的人群中,有个人相貌怪异,没人愿意与他挨着干活。那个人个子高大,脸上一边没有耳朵,脑袋上有一处塌陷的窝,样子十分丑陋。

    既然无人理会,就应该自己识趣,找个地方认真干活,他却总是向汪玉香靠拢,找话搭讪,问:“你父亲是谁啊?”,玉香答道:“汪少雄!”,那人不信,说:“那不是你的亲爹,你的亲爹是……”,汪玉香心里一惊:“原来此人就是家族仇人植良民,莫非又想打我坏主意,不能与他说真话”。她连忙说:“汪少雄就是我的亲爹,少在这里挑拨离间!”,没再理会他,暗暗偷看植良民的表情。他似乎很满意,一个强硬的对手,毁了他的容貌,让他丑陋一生,人见人怕,对手死后只留下一个女孩,孩子长大后,连亲爹的名字都不知道,改了别人的姓,算是绝后了。

    从那以后,每次见到植良民,汪玉香都装得若无其事,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时代不同了,从前是仇人,现在不再是仇人,她也从不主动提及发生的火烧四合院的惨案。

    玉香心里对于家族仇恨又岂能忘怀!一直深埋在心里,只是时代不同罢了,她也不会忘记她的亲生父亲,他说过的事情,每一句话她都牢牢记住了。

    她对丈夫祝可成谈起往事,要祝可成做好防备,不使让坏人有啥子阴谋得逞。事过景迁,对方或许早将仇恨付之东流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风枪逸闻》第四章 集体印象

第十六节 古庙起宝

    大风岭上,有一座百年古庙,本地人都叫它:“水王寺”,是何时所修,何人所建,近处已无人知晓,都说有几百年历史,所立碑文早已风化,散落在荒草丛中,或者不知去向。

    实际上这是无知者谬传,它真名叫“水瓮寺”,建于明代,后毁于大意失火,清嘉庆四年由法智和尚重建,壁上题诗一首:“自古水瓮景最幽,白云龙潭合江流。中峰塔院牛心寺,不足金山一阁楼。”

    古人云:“好屋基庙山占”,真是不假,古庙地基所处之地,是整个山中最好的风水宝地。土地是大坪大坪的熟地,土壤黝黑肥厚,庄稼长得比别处都好。庙宇背后有一座山峰,古树众多,巨木参天,那一大片森林,原本是庙产,村民没人敢去砍伐,得到了完整保护,解放后收归集体所有。

    森林里生活着许多动物,传说有一条修炼成精的巨蟒,经常在寺庙后的大水塘边活动。传言让那里人迹罕至,古树森森,非常恐怖。

    寺庙地处古老的交通要道上,香火鼎盛。经历了数百年时间,只留下大殿三间,古佛数樽。从殿上壁画,佛像工艺水平上看,雕刻艺术水平非常高,只有能工巧匠才能完成,有一樽如来佛坐相,精妙绝伦。远方的文物贩子,多次组织盗运,每次都被村民及时拦截下来,归还原处。

    文革时,破四旧,刮起一股大拆庙宇风。李雨民担任队里会计,他有文化,工于心计,带领许多村民一起拆庙。在劳动中发觉地勘下有空响回声,起开石板一看有坛子踪迹,猜其中肯定藏有金银,于是,他不动声色,先安排大伙儿到旁边休息。

    在休息时,雨民突然躺倒在地,做痛苦万分的样子,用手按住肚子,谎称肚子疼。老百姓没有文化,又非常迷信,以为触犯神灵,遭遇了现时报,吓得都找借口跑回家去了,一座百年古庙因此得以保全。

    晚上,李雨民夫妻俩带上大儿子古福生,乘夜深人静,拿着锄头、铁锹等工具,将坛中银钱全部掘出,悄悄背回家中,占为己有。

    雨民晚年得了食道癌,生死之际,求生欲望占据上风,在佛像面前赌咒发誓,祈求原谅,他对巫医神婆交待说:“金银铜钱共四大坛,铜钱居多,实有银翘宝八个……”。有了这笔钱财,家庭经济困难时,就背一点铜钱或者敲点碎银子去镇上卖。天上掉下馅饼,得了混财,一家人喝酒吃肉,孩子们穿戴齐整,生活变得很富有光鲜。

    李雨民一下变得富有,村里人都很纳闷:家庭负担又重,孩子又多,收入很少,怎么会一下变得如此富有呢?俗话说:“家中有金银,隔壁有等秤”,大家觉得蹊跷,便留心观察他家。后来,有人“打掉线”(土话跟踪的意思)跟踪他,终于发现了他上街卖铜钱的事情。然而,时过境迁,他也百般遮掩,拒不承认,但聪明的人,还是能猜到中其中的奥秘。

    人们私下开始咒骂他,私吞公产,得了不义之财,真是不仁不义。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风枪逸闻》第五章 山里生活

第一节名落孙山

    李雨民家的大儿子古福生,从小特别听话,学习成绩好,深得老师喜欢。小学时就崭露头角,成了老师眼中的宠儿,每逢“六一”节表彰,上台的总有他,作文写得特别好,字迹工整,语言通顺,还能常编一些小故事让人耳目一新,被老师作为样板作文贴在宣传栏上展示,供大家学习。小学毕业后,顺利升考入乡初中,成了村小老师的骄傲,也成为教育学弟们的榜样。

    初中三年里,由于是家里老大,要给弟弟们树立榜样,他学习更加勤奋,成绩优秀。担任班上的班干部,有许多锻炼机会,办事能力强。那时他的弟弟们还小,家里仅供养较大的兄弟俩上学,经济比较宽裕。在淘汰率极高的中考中,古福生顺利考上高中,成了山里少有的文化人。皮氏见儿子争气,在村里感觉有脸面,充满了自豪感。

    高中生活紧张而忙碌,古福生忙于学习,很少回家。他成绩优异,远近闻名,大家认为他肯定能考上大学。

    参加高考是人生中的大事,李雨民非常重视。他认为家里的几个儿子中,古福生是老大,要是考好了,可以给后面的孩子树榜样,激励后进的孩子。他虽然是后父,待古福生视如己出,要求严格,对儿子的经济开支总是极力满足,从不亏欠,让儿子在同龄人面前不会显得自卑。

    考试前几天,李雨民赶场时,专门比照儿子的身材买了一套新衣服,亲自给孩子送到学校里,让儿子考试期间穿上,以壮行色。

    古福生不仅成绩好,身体特别棒,个子虽然不是很高,但是骨骼强健,高考前的“招飞”体检中,测试的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要求,唯有最后环节出了错,在特制的机器上旋转后,要求分清东西南北,福生回答失误,与飞行员的蓝天梦失之交臂。

    高考那天,古福生穿着崭新“的确良”衬衫,黑布裤子,一身崭新,精神头十足,显得意气风发。他的同学梁涛坐在左边的桌子上,面色凝重,若有所思,忙于考试前的温习准备。

    其中一场是考语文,题很难,大家忙于作答,有的人紧张,写字的手在发抖,有的人答不出题来,咬着钢笔在思考,梁涛埋头答题,没有时间看四周。突然,福生有一个惊奇发现,梁涛的衬衫扎在裤子里,由于天气热,拉扯过多,腰下露出一个破洞来,有拳头那么大,可以看见里面雪白的皮肤。周围同学也有人发现了,忙着答题,对此无法顾及。

    考试刚一结束,古福生就迫不及待地与梁涛开了一个玩笑,用手指去破洞里一掏,梁涛一下跳了起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梁涛的脸涨得通红,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连忙把衣服往裤子里塞。福生说:“高考,是人生的大事,你穿成这样,折了威风,怎么能考得好啊!”,众人只是一笑了之,没有跟着起哄。

    高考发榜那天,有人欢喜有人愁,欢喜的是少数人,多数人心里在犯愁。梁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师范大学,古福生离分数线仅差三分,名落孙山。

    梁涛专门过来与他打招呼:“福生,考得怎样啊?”,福生不好意思说:“没考好,落榜了,恭喜你!”,梁涛说:“哦!原来是这样啊!看来考得好不好,与穿着打扮无关嘛!”,福生自尊强,被同学故意羞辱,满脸羞得通红,却无言以对。

    古福生回家后,无颜面对后父,更无颜面对乡亲们的问候,想放弃学业,又心有不甘。他拿出书本,准备继续复读,在来年的高考中能考上大学。

    然而事与愿违,连续复习三次,都没有考上大学,每次就差几分。岁数大了,不好再继续读书,被挤下高考的独木桥,回村里当了一名代课老师,成了“孩子王”。

    雨民家的老二古福明,与古福生一样,都不是雨民亲生,雨民也一视同仁,没有任何亏待。他读书上学一点也没松懈,从小学读到高中,一直成绩优异,只比古福生低两级,哥俩一起参加高考,都没有考上大学。失利后,鉴于哥哥多次复学的教训,他放弃了考大学的路,带着遗憾回到村里,加入了“修理地球”的行列。

    古福明读书,非常用功,自从跟着母亲上山,山区环境艰苦,路途遥远,感触很深。一直想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不愿一辈子呆在山里当农民。在学校里学习时,热爱学习,迷恋看书,常常用眼过度,眼睛近视。高中时,开始痴迷演义小说,寝室关灯后,在过道昏暗的路灯下看书,患了高度近视。

    回到村里后,在田间地头劳动,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非常不便,不戴眼镜又看不清楚,眼前一片模糊,锄草时,把禾苗除掉了,被母亲骂,离开了眼镜,简直没法干活,人们都叫他“古眼镜”。

    有一次,许多人一起干农活,古福明负责挑粪施肥。他身高体瘦,体力较差,耐力也不行,重担压在肩上,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像醉汉,粪水洒落一路,恶臭难闻,遭人嫌弃奚落,心烦气躁。

    盛夏季节,天气炎热,一劳动就出汗,汗水蒸腾形成的雾气,凝结在眼镜冰冷的玻璃镜片上,一片模糊,看不清前进的路。地里的玉米杆有一人多高,长长的带状叶子,非常茂密。古福明挑粪走动时,眼镜被叶子挂了一下,眼镜掉落在地上。他连忙放下粪桶去寻眼镜,视线模糊看不清,在地上摸索了半天,也没找到眼镜。两只粪桶没放稳,顺着山坡往下滚。最后,粪桶落到了山脚下,粪水洒得一滴不剩。周围邻居见其窘态,觉得很可笑,哄闹起来。

    古福明心里非常懊恼,读了那么多年书,回来还是同样干农活,和不读书的父辈一样,真应了那句古话:“百无一用是书生”。他一气之下,决定出去闯荡。

    提着行李包,走出家门,回望生活许多年的贫家小院,想起家和母亲,有太多的留恋和不舍,漫漫人生,路在何方?他咬牙切齿,转身离去,心里发下毒誓,不混出人样绝不回家。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风枪逸闻》第五章 山里生活

第二节  生儿育女

    罗汉生经营茶叶生意,逐渐先富起来,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人家。汉生专心经营茶叶生意,常驻在大城市里,跑起了销售,生产队长一职由何明理接任,暂时离开了人们的视线。

    罗汉生没当干部,做了富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在村里的威信不仅没降,反而更高,说话更有影响力。

    罗家的孩子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在父辈的严格要求下,没有娇养,也没有迁就,像许多农村人家的孩子一样,与父母一起参与生产劳动,身体锻练得结实有力。儿子罗劲松长得一表人才,身材高大,皮肤白皙,很讨女孩子欢心。后面的几个妹妹都俊美端庄,学习刻苦,成绩优秀。长子,大女儿,二女儿都读到高中毕业,虽没有考上大学,在那个人才贫乏的年代,算得上远近闻名的秀才。

    几个孩子毕业后,进入父亲的茶厂里,帮助父亲打点家族生意。家世、背景、容貌、文化修养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一群儿女,成了远近多少后生、美女的梦中情人,说媒的,提亲的,络绎不绝。

    罗劲松择妻,媒人介绍的女人很多,有干部女儿,也有公职女干部,都是很不错的人选,他却选了一位朴实的农家姑娘,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罗劲松的妻子姓黄,名叫小容,端庄,漂亮,朴实。两人成亲那天,是神龙村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场面,七里八乡的人都来凑热闹,流水宴席从早到晚,没有停息过。这批走了,下一批又进来,前前后后热闹了三四天。村里帮忙的,打杂的,几乎累坏了双腿,事后连走路都困难。难怪人们会这样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人不识。”

    黄小容过门后,一直呆在老家,守着老宅过日子。她是一个持家好手,把家里打点得非常整洁,生儿育女也是能手。第一胎生了个女儿,长得乖巧可爱。当时,严格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按照当时的政策,山里人头胎生女儿的,可以生育第二胎,两年后,黄小容生育了第二胎,依然是一个女孩。

    二女儿两岁时,黄小容终于离开了老宅,进城看守店铺,离开了人们的视线。

黄小容的突然离去,引起了大家的好奇,人们纷纷猜测,她肯定是进城生孩子去了,但一切都是猜测,没有确切证据,谁也不敢乱说。

    后来,李子明进城办事,和黄小容不期而遇,见她带着一个婴儿,容貌与她十分相似。黄小容见是村里人,很惊讶,显得有些尴尬,见子明光顾着看孩子,连忙解释说:“这是我表姐家的孩子,我表姐忙,我帮她带一阵子!”。李子明人也不傻,对小容家的几个表姐也很熟悉,在回家的路上,对黄小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解释颇感疑惑,只是没敢乱说。

    在当时,即使是黄小容自己生孩子,也没有人会说闲话,她一家人都很好,没人使坏去举报。大家猜想是她生了孩子,不敢把孩子户口挂自己名下,挂在表姐的名下,正话反说。

    与她家关系要好的知情人说:“黄小容命不好,后面又连续生了两个孩子,都是女儿,心情非常沮丧!”,听说的人都感到很惋惜,担心罗家后继无人,那么多财富没儿子继承,让外人享受,都替她感到不值。

    前后五个孩子都是女儿,号称五朵金花,长得和黄小容一模一样,个子高挑,乖巧可爱,智商都很高。几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读书上进,与众不同,表现得非常聪明,成绩特别好。平时寄养在各家,逢年过节聚会在一起,邻居们一看长相就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生了一群孩子,都是女儿。思想守旧的罗劲松不服气,想继续生下去,直到生下儿子为止。他无心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一门心思放在孩子们身上。黄小容作为富家媳妇,吃穿不愁,一直忙于生孩子,带孩子,没法做一项属于自己的事业,非常厌倦这种生活,不想再生了,与丈夫闹起了情绪。

    罗劲松对妻子先是好言相劝,最后发火了,对妻子怒吼道:“你要是不同意再生,我就换人!”,黄小容被逼无奈,只好由着他的性子。两人衣食无忧,饱暖思淫逸,生孩子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两人天天缠在一起,努力造人,很快就怀上了第六个孩子。

    第六胎如了罗劲松的愿,生了一个儿子。后面的四个孩子都属于非法超生,罗劲松靠父亲德行的影响力,走曲线道路,超生了四个孩子,东躲西藏地过日子,也真不容易。

    好不容易生一个儿子,罗劲松夫妇爱若珍宝,迫于形势只能将儿子寄养在表姐家里。表姐没有工作,被劲松雇佣,专门照顾孩子,她对孩子非常爱护,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长得非常可爱。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孩子三岁时,一场意外突然降临,夺去了孩子的生命。

    那天,表姐在屋外洗衣服,孩子在屋里看动画片。正看得来劲,不知何故,电视机突然爆炸,不到两米的距离,孩子被炸的面目全非,死于非命。得到消息后,罗劲松几乎晕倒,黄小容更是伤心欲绝,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又没有了。

    事发突然,完全属于意外,大家都很伤心,罗劲松也不好过多责怪表姐。表姐也痛彻心扉,毕竟是她一手带大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朝离去,痛苦不可言表。

    当时,黄小容已经四十多岁了,一直在偷偷生孩子,养孩子,真的生怕了,不想再生。但实在难却丈夫的期盼,满足丈夫传宗接代的愿望,只好硬着头皮继续生。造人的事,需要两人密切配合,很快生了第七胎,如愿又生了一个男孩,罗劲松达成所愿。夫妻俩终于收山,不再超生。

    罗劲松的一生,学历比父亲高一筹,建功立业的闯劲儿却比不上父辈。传统的中国社会,“富不过三代”是一种常态,第一代艰苦创业,毅力和智力都被环境逼迫,激发出无限潜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第二代经历创业过程,却不是亲自操刀把脉,毅力和智力都会有所下降,能够守成就算不错了。第三代在锦衣玉食中长大,安于享乐,斗志全无,未经历风雨磨练,连最基本的社会都不了解,焉能不败。

    富三代,富四代,成功者也有,但是不多,关键在于教育和训练,得法者也能有所成就,然而事情都有两面性,父辈忙于做生意,长于经营,未必善于教育人才,所以后代败家子居多,把一番家业挥霍殆尽,最后沦落为乞丐的也屡见不鲜。富家之后,虽然过得比一般人好一点,却没有当初的势力了。

    劲松在经营上毫无建树,二代就散,把父亲一生辛苦建立的茶厂经营破产了,最终资不抵债,被打回原形,做起了普通人。“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童年的苦难是一笔财富,每一次成功都会感觉生活品质在提升,越走越高,心情舒畅。经历过童年的辉煌,再回头过苦日子,对于谁都难以接受,落差太大,谁也受不了。时间一久,又会慢慢适应。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罗劲松事业经营失败了,却成了“教育专家”,养育的一群女儿很争气,五个女儿先后考上知名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离开了山区,着实让人佩服,号称“五朵金花”,个个才貌双全。当他最小的女儿参加工作时,儿子还在读幼儿园,牙牙学语。

    村里人闲着没事,爱议论别人长短,有人把他当作笑谈,说他思想封建,儿也好,女也好,都是自己骨血,有何区别呢?你干嘛要厚此薄彼,把一生的精力耗费在上面,让父辈辛苦开创的事业折戟沉沙,千般辛劳化作东流水。


 楼主| 发表于 2017-1-14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风枪逸闻》第五章 山里生活

第三节 逃离大山

    生活在山里,恶劣的环境让人厌烦,一心想逃离山区,是许多人不二选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办法,对女人而言,嫁人也许是一条捷径,对男人而言,当兵和考学校是一种最省钱的选择。

    山区的交通,基本靠走,条件艰苦,读书上学最难,尤其是初入学时最难,上学放学路途遥远,高坡低洼,行路艰难,风和日丽倒不怕,遇上风吹雨打,晒太阳下大雪时,就更加艰难。小孩子一般很难坚持,需要顽强的毅力支撑,能读到中学毕业,也算是毅力坚强的人。能坚持读完中学,毕业后能考上大学的,简直是凤毛麟角,山里出凤凰难,所以珍贵自豪。

    趋利避害,乃人之本性,谁都知道避重就轻,对自己有好处就做,没好处就躲,这种短视的心理,往往被坏人利用,酿成苦果。

    李文金的妹妹李文芳,学习上算佼佼者,一个女孩子,坚持读完高中,高考独木桥难过,没能考上大学。生于大家庭中,俗话说:“鸭多不生蛋,人多不洗碗。”,人多,团结起来力量才大,家庭矛盾也多,怄气的地方到处都是,嫂子刘春秀天天在地里干活,耗费体力,感觉小姑子学校读书是在耍,嘴里有怨言,常挂在嘴边上,让文芳心里不舒服,迫切希望早点离家出去工作。

    山里孩子见识浅薄,刚走出校门的她,思想像白纸一张,对社会上的人缺乏戒备,以为谁都像邻居那么善良。人贩子见她年轻漂亮,水色上好,以招工为名,引她上钩,将她拐骗到河南的偏僻乡下,卖给了一个光棍汉为妻。当她明白拐骗阴谋时,已经彻底失去了人生自由,成为男人生育儿女的工具,男人全家一天到晚都有人不离左右,到哪儿都跟着,连上厕所都陪着,直到生下三个孩子后,老公才允许她回乡探亲。回到娘家,无论李文芳走到哪里,丈夫就跟到哪里,老公和三个孩子轮流换班,寸步不离左右。

    经历了此事,许多山里女孩即使想走出山区,嫁人也变得十分小心。一般都嫁在近处平坝上,父母兄弟姐妹能够见得着的地方,遇事有人帮衬,受气了有娘家人撑腰。

    男人想走出山区,捷径就是刻苦读书,考个好学校,离开山里,参加工作,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向往此途的人越多,成功的概率越小,希望也越渺茫。

    李雨民家的老三李牛娃,爱读书,只是家里两位兄长一直在学校里读书,家里的农活没人干,老人只好留牛娃子在家里劳动,当苦力使用,劳动挣钱供四个兄弟读书进步。本来李雨民也想让自己的亲儿子多读一点书,让老二古福明在家里劳动,又怕村里人说闲话,厚待自己的亲生儿,对皮氏前夫的孩子刻薄,只能忍痛割爱,让后面两个亲生儿子多读一点书,因此李牛娃成了家庭利益的牺牲品。

    李雨民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老四李狗娃身上,狗娃确实也争气,小学和初中成绩都特别好,他充分吸取两位哥哥读高中考大学,屡考不中的教训,拼尽全力考中等师范和中专,想早点出来工作。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充满骨感,总无情地撕碎了他的人生梦想。他很努力,但农家子弟们都抱着这种想法,中师中专的竞争更加激烈,他没有考上师范。

    李雨民很懊恼,仔细分析失败的原因,认为责任在老师身上,是老师对他的孩子重视不够。为了和老师搞好关系,李雨民主动找班主任老师了解情况,给班主任老师送鸡蛋,送菜板,送柏木家具,送腊肉香肠,凡是他能拿得出的好东西,都毫不吝啬地悄悄往班主任家里送,希望老师多照顾一下自己的孩子。

    其实,班主任对李狗娃一直不错,每位老师都爱惜英才,相比而言,除了感觉他比别的更优秀的学生天赋稍差一点,没有别的差距。勤奋能够弥补先天不足,都一样给予关照,给资料,给时间,给点拨,让他做更多的习题,能做的一切都做了。

    复习了一年后,还是没有考上中师,也没有考上中专,分数比第一次还少。

    复学连考两次都没考上,李狗娃彻底灰心了,不想再继续两个哥哥的老路,读高中考大学纯属浪费时间。恰好李雨民有一个初中同学姓王,在区医院当主治医生,医术不错,远近闻名,雨民准备送儿子去拜师学医。

    有一天,李雨民在街上与王医生“不期而遇”,两人相见恨晚,相互寒暄起来,说到子女问题,雨民唉声叹气,把情况对王医生和盘托出,希望老同学帮忙,收他做徒弟,让孩子跟着学医。王医生爽快地答应了老同学,狗娃的人生路上遇到了第一位贵人。

    李雨民家四个儿子,读书成绩都很好,却总考不上学校,脱不了农皮,因此被山里人讥笑。村里人许多没文化,迷信鬼神,私下议论说:“他们一家人做坏事太多,有损阴德,子孙遭了报应!”。其实,读书学习也讲究方法,每个人的天赋资质不同,学业水平有高低,考得好不好,责任在自己,并不关鬼神什么事。大家的话语,虽然没有科学道理,却反映了人们的爱憎情感。


 楼主| 发表于 2017-1-15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风枪逸闻》第五章 山里生活

                                   第四节 罂花烂漫

    李狗娃到区医院当学徒后,非常珍惜机会,一月两月都不回家一次。利用休息时间,在医院里帮忙打杂,跟值班医生学习,做一点“下手活”,任劳任怨,得到许多医生赞扬。

    李狗娃每次回家,总要在父母面前讲医院里发生的事,讨父母欢心高兴。亲生儿子争气,做父母的当然高兴,一高兴就容易得意忘形。皮氏在乡亲们面前口若悬河,一个劲儿地夸自己的孩子,雨民也在乡亲们面前吹嘘说:“医院里的老师非常重视我家狗娃,说他学医勤奋,有做医生的天才!……”,皮氏说自己儿子成绩如何优秀,可能村里人不会介意,一个女人,没有文化,说话没有“准头”。但话从李雨民嘴里说出来,大家心里的感受就不同了,人们表面点头恭贺,背地里其实看不起,不以为然。做人一点也不懂得低调,还没有工作挣钱,就吹得天花乱坠,实际往往言过其实。

    几个儿子没有读书后,家里的经济压力减小了,挖掘宝藏的铜钱银子也早花光了。李雨民强壮的身体出现了许多病症,时不时地要打针吃药,花钱像流水一样,人们常说:“挣钱针挑土,花钱如流水”。家庭经济日益困难,盗伐树木,又力气衰退,弄不到钱。树林分到每家每户,责任到人,看护严密,除了自己家的林,别人的林里休想偷走一棵树。

    雨民本人也是山里人,最知道山里人对付小偷的办法,直接用砂枪对准屁股放一炮,也不管你的死活,你报案到派出所,一无人证,即使找到行凶者,村民只说是打猎误伤,费尽周折,能够讨到医药费就不错了,吃亏的往往是小偷。早有许多小偷受害的先例,李雨民所以未遭惩罚,在于是乡亲们,没有下狠手。从前森林属于集体,不是哪一个具体人所有,大家下手留情。森林土地分到户后,再去偷盗,人们肯定不会再客气了,只能歇手不敢再行偷盗。

    李雨民不愧是读书人,点子就是多。他很快想出了新办法,把分到的荒山坡开垦出来,种植经济林木,栽上杜仲、黄柏、板栗、白果等许多树种,为防止别人偷盗树苗,专门在山上搭建了一个小木屋,住在木屋里守护,防止别人偷盗树苗。

    盛夏时节,植物生长繁茂。人们发现雨民家房屋后面的树林里与众不同,树下开着花花朵朵,非常艳丽,非常好看。那长出的一大片美艳的花朵,红色的,白色的,紫色的,各样都有,引人注目。年轻人都不认识,问老年人,老年人只是摇头,不置可否。

    有一天清晨,天刚亮不久。夜里刚下过一场小雨,空中飘着一层薄雾,天像水洗过一般湛蓝。太阳刚刚从东方露出一张小脸,雾气便慢慢散去。

    勤劳的人已经起床,挑水的挑水,做饭的做饭,忙碌一天的生活。

    突然,从李雨民家方向传来一阵阵密集的狗叫声和人的吼声。周围邻居家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成呼应之势。随着两声枪响,犹如两个不响亮的爆竹,清清脆脆,狗叫声戛然而止,恢复了短暂的平静。

    有稀奇事发生,山里人总是特别喜欢“围堆”,看热闹。放下手中的活计,从家里跑出去围观。

    原来是江口派出所的张所长在打枪,将李雨民的看家狗打死了。皮大娘一看周围邻居多,壮了胆气,与张所长扯皮:“无缘无故,凭什么开枪打死我家的狗,你干脆连我一起打死算了!”,张所长说:“我们接到群众举报,有违法事情发生,正在执行公务,请你积极配合,你不仅不配合,还要放狗咬人,我按照规定鸣枪在先,打狗在后,有众位乡邻做见证!”。祝可成挑水路过,看见这一幕,点头认为说得对,劝皮大娘:“老皮,不要乱来,小心犯错误哦!”。

    见村里人逐渐多起来,皮大娘闹得更有劲儿。两只手抱住张所长的大腿,一定要张所长赔她家的狗。张所长命令另外两名随行的公安人员,将皮大娘拉开,把李雨民抓起来,戴上手铐,并警告:“皮大娘,请你不要胡闹,妨碍公安执行公务是犯罪行为,要坐牢的,到时候法不容情哦!”,皮大娘一看架势不对,不敢再多说话了。

    张所长押着李雨民往屋后走,后面跟着一群看稀奇的山民。不一会儿,来到李雨民家的经济林里,张所长指着满地艳丽的花朵问:“李雨民,你老实交待这是什么东西?你是读过书的人,政策你是知道的!”,李雨民小声说:“不知道!”,张所长大声训斥:“从解放前过来的人,还有人不知道鸦片烟的,那时候满山遍野都在种,你能说你不知道,谁会相信呢!”。张所长命令李雨民夫妻俩一起动手,将地里罂粟全部连根拔起,村里人听说是鸦片,害人的东西,都来帮着拔苗除害,整整装了三大背篼,让他们夫妻俩各背一背篓,公安人员背了一背篼,一起到派出所接受处理。

    人们一下恍然大悟,绝迹多年的罂粟花,又重现江湖。原来,李雨民真是胆大包天,居然在自家屋后的树林里种罂粟,生产鸦片,这可是制毒贩毒行为啊!人们一下子炸开了锅,纷纷乱乱地议论起来。消息像原子弹爆炸一样,迅速传开,许多年轻人没有见过罂粟,挺好奇,不怕路途遥远,赶过来看稀奇,李雨民种下的小树苗被践踏得乱七八糟。后面来的人,只要看到一片叶子都兴奋得要命,高兴得跳起来。

    李雨民夫妻被抓走后,村里开锅一般,非常热闹。人们相互都在打听相关消息:“事情被什么人举报的啊?要不然张所长怎么会知道的那样清楚?来的时候又那样准确呢?”,“罂粟种子从哪里来的?”,“会面临怎样的处罚?”,大家根据个人理解,一个劲儿地胡乱猜测!相互之间争论不休。

    白天,人们在干活空隙里,会用眼睛瞟一瞟路口,希望从山下上来一个镇上的人,带来一点新鲜的消息,验证自己的猜测。

    七天后,皮大娘被放回家,雨民还继续关押着,会不会判刑,人们迫切希望知道。皮大娘刚回家的那天晚上,家里像办酒席一样热闹,人们赶来围着她,问这问那,皮大娘一改往日的快言快语,很少说话,就是几句话:“不清楚,没有关在一起”,对至于李雨民还要关押多少天,她说:“不清楚”,其他问题,几乎都以“不清楚”作答,人们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失望地走了。

    村里人强烈的好奇心无异于在皮大娘心里的伤口上撒盐,但却无法遏制大家的想法。

    李雨民是建国后神龙村第一个悄悄种植鸦片的人,处罚也很严厉,除行政拘留十五天,同时处以罚款。据参与审问的公安人员说:“罂粟种子是李狗娃从区医院库房中翻出来,悄悄带回家交给父亲的,被罚款一千元!”,这消息却一直未从雨民家人口中得到证实。

    经此一件事,村里人对狗娃刮目相看,感觉他胆量有点大,不是好兆头,人生道路漫长,冲得太猛,容易栽跟头。也有的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为了钱,连违法犯罪的事情也敢做!”。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