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但又不平凡的茅草
茅草一般指白茅
白茅别名:茅针、丝茅草、茅根、茅草、兰根、拉丁学名:Imperata cylindrica (Linn.Beauv.))禾本科、白茅属多年生草本,具粗壮的长根状茎。秆直立,高30-80厘米,具1-3节,节无毛。根茎可入药。
白茅,春生芽,花苞时期的花穗称为谷荻,布地如针,故有茅针之称。
形态特征
多年生,具粗壮的长根状茎。秆直立,高30-80厘米,具1-3节,节无毛。叶鞘聚集于秆基,甚长于其节间,质地较厚,老后破碎呈纤维状;叶舌膜质,长约2毫米,紧贴其背部或鞘口具柔毛,分蘖叶片长约20厘米,宽约8毫米,扁平,质地较薄;秆生叶片长1-3厘米,窄线形,通常内卷,顶端渐尖呈刺状,下部渐窄,或具柄,质硬,被有白粉,基部上面具柔毛。圆锥花序稠密,长20厘米,宽达3厘米,小穗长4.5-5(-6)毫米,基盘具长12-16毫米的丝状柔毛;两颖草质及边缘膜质,近相等,具5-9脉,顶端渐尖或稍钝,常具纤毛,脉间疏生长丝状毛,第一外稃卵状披针形,长为颖片的2/3, 透明膜质,无脉,顶端尖或齿裂,第二外稃与其内稃近相等,长约为颖之半,卵圆形,顶端具齿裂及纤毛;雄蕊2枚,花药长3-4毫米;花柱细长,基部多少连合,柱头2,紫黑色,羽状,长约4毫米,自小穗顶端伸出。颖果椭圆形,长约1毫米,胚长为颖果之半。染色体2n=20(Mehra K. L. et al.,1962;Singh. D. N.,1964)。花果期4-6月。 生长习性
适应性强,耐荫、耐瘠薄和干旱,喜湿润疏松土壤,在适宜的条件下,根状茎可长达2~3米以上,能穿透树根,断节再生能力强。
药用价值
根名茹根本经兰根本经地筋别录⑦。[时珍曰]茅叶如矛,故谓之茅。其根牵连,故谓之茹。易日,拔茅连茹,是也。有数种:夏花者为茅,秋花者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谓不同。诗云,白华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别录不分茅菅乃二种,谓茅根一名地管,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盖二物之根状皆如筋,可通名地筋,不可并名营也,正之。[时珍曰]白茅短小,三四月开白花成穗,结细实。其根甚长,白软如筋而有节,味甘,俗呼丝茅。
性状
根茎呈长圆柱形,长30-60厘米,直径0.2-0.4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微有光泽,具纵皱纹,节明显,稍突起,节间长短不等,通常长1.5-3厘米。体轻,质略脆,断面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状排列,中柱淡黄色,易与皮部剥离。无臭,味微甜。
药材鉴别
(1) 取根茎粗粉5克,加苯30毫升,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取滤液5毫升,蒸干,残渣加醋酐l毫升使溶解,再加硫酸1-2滴,即显红色,后渐变成紫红色,蓝紫色,最后显污绿色。
(2) 取根茎粗粉1克,加水10毫升,煮沸5-1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成1毫升,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1毫升,置水浴中加热,发生棕红色沉淀。
性味归经
中药白茅根:味甘,性寒。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花序:味甘,性平。止血。
蒙药白茅根:味甘、涩,性平。利尿,解毒,止血,生津。
功能主治
中药白茅根主治:治吐血,衄血,尿血,小便不利,小便热淋,反胃,热淋涩痛,急性肾炎,水肿,湿热黄疸,胃热呕吐,肺热咳嗽,气喘。
花序主治:治衄血,吐血,外伤出血。鼻塞,刀箭金疮,蒙药治尿闭,淋病,水肿,各种出血,中毒症,体虚。
白茅是危害茶园、桑园、果园、橡胶园和苗圃等的旱地的恶性杂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