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这里是巴蜀文化的极地,与古巴国、巴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巴人“忠勇节义、豪放包容”的精神世代绵延;这里是“ 红军的故乡”,2000 多件红军石刻标语散布其间,“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已然内化为“苦干实干、创新创造”的巴中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里走出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开辟了平民教育先河,上个世纪曾被誉为“ 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这些优良的巴中文化基因,源源不断地输入巴中自强不息的脉搏,铸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焕发出文化强市的勃勃生机。 巴文化,巴中区域文化的母体
中华文明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用已故著名学者、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的话讲,是多元一体的文明。多元一体的“元”,同时也可以理解成“来源”的“源”,“巴文化”就是这个多元复合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前所长、现任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认为,中国最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有两处,一是“巴蜀文化”,二是“湖湘文化”。巴蜀文化大致又由巴文化和蜀文化二者有机构成。巴中,历史上就处于巴文化重要区域,与巴文化关系非常密切。 巴文化或者说巴地的历史文化非常古老,最早系统的传世文献记载,首推《华阳国志》,其中记载,“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又称“巴国远世则黄帝之支封,在周则宗姬之戚亲”,可见巴文化史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巴国内乱,请邻邦楚国帮忙平定。平动后,楚国要求以三座城池为酬。巴国将军巴蔓子回答,国家土地不容丢失,但我可以用自己的脑袋来酬谢。说罢就当场自刎,以头谢楚。楚王闻讯大为感动,下令厚葬。巴蔓子这种坚贞爱国、有义有节、大智大勇的精神,成为今天“忠勇节义、豪放包容”的巴文化精髓,并绵延千年。 “巴文化是古代地域文化,又是现代文化、发展的文化、开放的文化,也是巴中的基因文化,它已渗透进巴中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里,流淌在每一个巴中人血液里。”市文联负责人表示,立足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巴文化,巴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塑造了新时期“ 创新奋进、文明诚信、友善协作”的巴中人文精神,激励着巴山儿女脱贫奔康。
红色文化,锻铸巴中城市之脊
热血写春秋,丰碑耀巴中,和巴文化一脉相承的是巴中厚重的红色文化。巴中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中,无数巴山儿女用鲜血和生命坚守理想信念,用忠诚和意志抒写一曲曲不朽的英雄赞歌,创造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伟大红军精神。 据记载,当年巴中有12万人参加红军,4 万余人献出了宝贵生命,川陕苏区军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作出巨大的贡献。“巴文化在气质上是豪放的,在性格上属于进攻的,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代巴中人。这么多巴中人义无反顾参加红军,也是因为他们传承了巴文化豪放进取的精神。”巴中市社科联负责人李先国说。 在这块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了的土地上,革命遗址、遗迹和文物随处可见。如今,巴中拥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群,全国保存完好的红军总医院旧址群等。这些厚重的红色文化铸就了巴中不屈的城市之脊,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一个城市实现共同理想、目标的精神支柱。近年来,我市更充分挖掘红军文化资源,“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已然内化为“苦干实干、创新创造”的巴中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巴中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晏阳初,巴中文化的LOGO
巴城东南2.5 公里处白塔村塔子山顶,坐落着占地面积70 余亩的晏阳初博物馆,这里收集陈列展出了晏阳初史迹文物及各类资料2461 件,文献资料图片500 余件,文字资料2000 余万字,是全国范围宣传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改造运动理念中规模最大、馆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件件珍贵的文献犹如幅幅历史图片,全面记录了“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博士的人生历程、思想成就和社会实践。 晏阳初,1890 年10 月出生于巴中,一生致力于落后地区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事业,1943 年与爱因斯坦等同获“现代世界最具有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称号。晏阳初博士是巴中人民的骄傲,他所倡导的“除天下文盲,作世界新民”等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建设运动在今天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都可为我所用,特别是对于当前的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李先国说,晏阳初是国际文化名人,巴中将打好晏阳初博士这张牌,打造成巴中与世界交流的一张国际性名片。通过这个平台,促进巴中与世界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把巴中的教育、文化等宣传推介出去。要统筹规划,把握好晏阳初的“根”和“魂”,进一步建好晏阳初博物馆,使巴中成为晏阳初思想研究的中心,更好地推动巴中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 巴中晚报 记者 石耀东 牟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