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67|评论: 1

[交流共享] 【荐闻】当代传承人将脸谱艺术"大变脸"〔江南时报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2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代传承人将脸谱艺术"大变脸"




江南时报   2015-12-02 11:47:33

http://jnsb.xhby.net/res/1/20151202/72541449009425734.jpg 72541449009425734.jpg
  非遗传承人颜蕾和他的作品
http://jnsb.xhby.net/res/1/20151202/70971449009425750.jpg 70971449009425750.jpg http://jnsb.xhby.net/res/1/20151202/37751449009425750.jpg 37751449009425750.jpg http://jnsb.xhby.net/res/1/20151202/28941449009425765.jpg 28941449009425765.jpg   


  从古越的“披发文身”、“黑齿雕题”等最早的脸部化妆,到后来的傩舞面具、战争面具、汉代百戏所戴的各种动物头形以及六朝和隋唐时代歌舞的假面具等,脸谱艺术历史悠久,清代乾隆以后,脸谱造型日臻完善,清代末期脸谱趋向定型化,成为了民族化妆艺术。如今,南京戏剧脸谱已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汇点记者刘丹平实习生郭涛

  历史:
  脸谱的前身是唐宋之前的花面妆

  据南京市秦淮区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科长张江信介绍,我国的戏曲脸谱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它的起源与面具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文献记载,古代吴越之民即“披发文身”、“黑齿雕题”。当时,人们出于对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脸部和身上涂上多种自然颜色,披上各种兽皮鸟羽,甚至染黑牙齿,这种人类最早的脸部化妆和其后的傩舞面具、战争面具、汉代百戏所戴的各种动物头形以及六朝和隋唐时代歌舞的假面具等等,可以说都是戏曲脸谱的远祖。
  随着戏曲演技的不断提高,唐代的“参军”戏在继续使用面具的同时,亦间以染面化妆来表现某些鬼神形象。到宋代,为了更生动地表现人物的面貌及其思想感情,涂面化妆便逐步形成洁面与花面两种基本类型。
  元代的杂剧演员扮演剧中人物,已有一定的分工,而涂粉墨的净、丑角色从简单的色彩涂抹,进而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使观众易于识别剧中各种人物的类型。这类花面化妆为后来的戏剧脸谱奠定了一定基础。
  明代的戏曲表演各类角色的划分已经更为细密。各大剧种逐步有了规范化脸谱。清初,剧中人物脸谱在构图及色彩上,还皮有显著的变化,至清乾隆以后,随着各地民间戏曲的蓬勃发展,尤其是京剧的兴起,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的基本勾法。清末,又发展了新的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已趋向定型化。脸谱的勾画不仅是一种简单化妆,面具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和角色的身份,成为一种具有高度象征性和典型化的民族化妆艺术,近代脸谱艺术,则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而且仍然保持着传统特点。

  传承:
  上万个脸谱没有一个重复的

  到了近代脸谱艺术,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而且仍然保持着传统特点,成为一种具有高度象征性和典型化的民族化妆艺术,同时也成为人们装饰的艺术品,人们不仅喜爱而且收藏。
  戏剧脸谱的传承人颜少奎的儿子颜蕾介绍,父亲现在是中国京剧脸谱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京艺术学院顾问,江苏省文史馆馆员,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脸谱代表性传承人,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
  颜蕾告诉记者,他的父亲从事脸谱艺术已有50余年,上世纪60年代初由脸部化妆转向泥头脸谱绘画,逐渐成为一种装饰艺术品,它的作品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脸谱的技法,并以中国画技法为功底,线条流畅,色彩艳丽,造型准确,栩栩如生,并把写实、变形、夸张多种手法相结合,装饰与实用相结合,这有别于一般绘画的脸谱,成为一种中国民族文化的高尚艺术品,并做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先后被中国美术馆、南韩艺术馆、日本民间艺术馆等国内外各大艺术馆、美术馆收藏,同时被国内外各大媒体专题报道。
  颜老1958年考取中国戏曲学校,开始研究脸谱。1960年拜金少臣为师,1982年拜翁偶虹和刘曾复为师。1984年南京举办个人脸谱展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1000余件。1985年在北京举办“京剧脸谱艺术展”。1987年参加中国首届“中国艺术节”和首届“京昆脸谱展”。1988年参加“江苏省首届紫金杯民间艺术展”。南京博物馆收藏200余件,1989年作品入选全国首届民间工艺美术艺人作品展,同年应邀参加广州东方乐园欢乐节,9月在大连参加首届中国民间艺术节。1990年在深圳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个人脸谱展。1992年在泰州梅兰芒史料陈列馆举办个人脸谱展。1993年赴日本名古层、福冈等地巡回展演,1994年再赴日本东京、名古屋、大坂、横滨、德岛、北九州等地巡展。1995年在海口市举办脸谱展,9月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级美术家称号,并被美国传记研究所编入500名优秀个人,入选《世界名人录》。
  颜老曾经受邀美国熊猫电视台专访,中央电视台《夕阳红》采访和省市电视台及各大报社专访。多次在各大院校及中小学讲座。并出版《中国京剧脸谱》电脑光盘和《京剧脸谱》中英彩色画册三本,同时脸谱作品广为日本、美国、南韩博物馆及国内外友人收藏。1999年应邀请赴马来西亚展演京剧脸谱,受到马来西亚文化部部长的接见。同时在丹麦举办个人脸谱展览时受中国驻丹麦大使接见,2003年应邀赴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等国参加中国21世纪艺术沙龙展和第六届中国京剧脸谱展。2005-2006年在广州举办京剧脸谱展。2015年成立了《颜少奎脸谱艺术馆》,同年和明孝陵博物馆联合举办颜少奎、颜蕾脸谱艺术展。
  据了解,至今,颜少奎先生还保持着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就是画了12000个没有重复的脸谱,并且他画的角色自己部分曾经演过。

  创新:
  脸谱绘制“大变脸”
  不仅仅是在脸上作画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颜蕾继承父亲衣钵,颜蕾带着记者在其朝天宫南京博物馆内的粉墨神韵颜蕾工作室“走了几圈”。泥料、石膏、刮刀、绒布……大厅古色古香的桌子上摆放着待完工的脸谱。
  除了绘在泥塑面具上的脸谱,还有描画在瓷盘、扇面、葫芦、手绢、水杯上的各式脸谱……这里收藏了颜少奎先生上千件脸谱作品,表现方式则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工艺,还有写意、抽象甚至油画风格等13类表现形式。在这里,你能看到京剧中张飞、董卓、夏侯渊等经典人物的脸谱描画细节,也能看到包公这个人物在京剧、川剧、秦腔、豫剧等不同剧种中的不同样貌。
  现在,工作室经常会有慕名而来的小朋友、脸谱爱好者,甚至是外国友人前来学习脸谱绘画,工作室的成员也会走进学校,开讲座、办公开课,向学生们传授脸谱文化,而这些,都是无偿的。颜蕾介绍,“买好涂料工具,放在工作室里,有感兴趣的人来学习,不收费不交钱,今天学了明天还能来”。
  颜蕾说,在传承经典的同时,还要加入创新元素,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真正认识到脸谱的美,将脸谱文化传承下去。在工作室,颜蕾向记者展示了他设计的南京地铁卡,脸谱文化跃然于上,样品十分精美,将脸谱文化融入到生活中去,让人们不再觉得这些传统的东西离他们很远。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5-12-3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
2006121521115616.jpg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