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回复这么多,谢谢哈,看来你对营山县情还是相当了解的。我还是再说说我的看法。
关于营山人口城镇化率的问题,政府公布的没什么参考意义。今年5月我回老林老家,比较典型的上山区。顺带作过统计,生产队户总人口100多点,目前常住人口10来个,除一上幼儿班的孩子外,最小年龄的是我大姐和大姐夫,也近50岁了。上幼儿班的孩子的孩子在老林镇上建的房,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在带。大姐大姐夫在家伺候我爸,等我爸百年后,他们应该在进城。其余的10多人是铁定不会进城的了。户口在队里的其余的100多人,都是在外打工10多20年,或者初中高中毕来就出去打工了。他们不管买没买房,愿不愿意,都被迫城镇化,乡村已然回不去了。更极端的样本是我媳妇外婆家在福源,他们生产队目前只有一个人。
那么据我真实的统计样本,城镇化最少完成了93%。当然我的样本可能比较极端,那么可以在骆市小桥等平原地区找个生产队作个统计,再综合一下,真实的城镇化率应该八九不离十了。
关于产业承接的问题。还是以前的观点,营山不是很占优,别抱太大的希望。
关于“侯鸟归巢”。这应该是重中之中,如果产业发展不起来,“侯鸟归巢”将是延缓城市的衰退重要力量。但要加强城市软实力建设,要与之在外地生活几十年形成的城市文明相适应,不然人家也呆不住。这个话题我以前专门发过帖呢。
关于城建这块,具体的资金运作我不懂,不好乱说啥。大白话就是花国家的钱就花呗,花自己的钱就少点形象工程,少点重复建设。营山目前的规划很多是很明显的重复建设。
想起一事,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骆市住过几年,当时骆市到营山的中巴车,基本上10来分钟一趟。目前的情况不清楚,长期坐这趟线的同志可以说说。
扣除互联网和私家车的影响,感觉现在20~30分钟一趟车比较合适。如果在些区期证明营山的传统强镇还保持一定的繁荣,如果达不到,就证明不光营山的上山区,包括骆市小桥等地都陷入全面的衰退。
不管盖了多少房,建了多少公园,有几个开发区,多少铁路高速。
人没了,就衰退了。
当城市运行到衰退的临介点时,立刻土崩瓦解。苏联解体后的远东,汽车业萧条后的底铁律,石油枯竭后的玉门,这都是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