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
居住在西双版纳的蓝靛瑶,其生活习俗中有许多禁忌:全民禁杀,禁食狗肉和水牛肉。一家中如果妻子或丈夫不在家,成年男性或女性不能进家门,也不能和主人家妻子或丈夫讲话。家有丧事,没有"柜蒙"(瑶族的宗教用语,即通过道公的念经超度,把死者的灵魂从阴间释放出来)禁止参加婚礼、宗教等重大活动。寨中如果有人死,当天全寨人自觉忌用刀、针一天,家人则忌用半月至一个月。同寨子的青年男女禁止"唱歌"(以男、女为对象进行的瑶歌对唱),未婚男女青年禁止单独幽会、交往。"立秋"是谷娘招姑爷、雷母娘酿酒的日子,忌外出劳动打扰谷娘、雷母的喜庆,一旦违犯,庄稼就不会结果实。"白露"是谷娘婚后回娘家,雷公回家品尝雷母酿酒的日子,忌外出干活,不能冲撞他们,否则谷子会长白穗,人如果得病,难以医治好。吃一年一度的粽粑、"红绿饭"(用可染成红、黄、蓝三种色的植物水浸泡糯米,蒸熟成的三色糯米饭),祭祖之前是忌食用的。
http://mmsns.qpic.cn/mmsns/4xMHZsukOdruelbpicJGTebC04TUibiaQqsAtbGMtBFsIPy4LveKeibxOw/0
大年三十这天,忌倒垃圾,禁止给别人寄东西,否则会破财。正月初一,女人忌第一个先进别人家门,要不那家人会不高兴,因为女人先进门就意味着自家猪生仔时、母猪多公猪少。正月初五、初六两天忌推磨、舂碓,如果推磨、舂碓就会砸着雷公、雷母的头,而惹怒雷公雷母,招来干旱之祸。任何人不得用脚踩家中火塘上的"三角架",否则灶神会怪罪。未经允许,忌进未婚姑娘的卧室。此外,男人忌看妇妇梳妆打扮。
http://mmsns.qpic.cn/mmsns/4xMHZsukOdruelbpicJGTebC04TUibiaQqsx0QCYaG7rotgzraCHENE1w/0
〖彝族〗
忌用脚蹬锅庄石,忌从火塘上方跨过;忌用手抛玩粮食;忌孕妇来往于他人婚礼;忌白天点着火把走动;忌对婴儿用"胖"、"漂亮"、"重"之类赞词;忌随便与毕摩(男性祭师,被视为是神的代言人和执行神判的主持人)嘻笑打闹;进彝家应坐客座,不能坐错(如彝家房门向左开,火塘右上方便是客座,相反就是另一边);禁食马、骡、狗、猫、猴肉。
http://mmsns.qpic.cn/mmsns/4xMHZsukOdruelbpicJGTebC04TUibiaQqshGG29cCjqVibumsXGqeYDSg/0
〖傣族〗
http://mmsns.qpic.cn/mmsns/0Y4o5HIWtvZ7eCXNLoibswY8q0gFRUgmAWpXVhQvrgg2AApoia8x00yw/0
西双版纳是中国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进了傣族群众家,千万不能窥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从或堂的三角架上跨过。http://mmsns.qpic.cn/mmsns/4xMHZsukOdruelbpicJGTebC04TUibiaQqskwVMibv5d58egYVzlMR0MLA/0
华坪傣族忌犯龙树,傣族每个村寨都有龙树,凡有灾难,人们就献祭龙树,求龙神消灾免难,让村寨泰吉祥。傣族还忌对老不尊,他们认为年寿高龄者是最有福份,去世后灵魂将成为神,转达而保护人们,所以凡过节,村寨里的人都要向老人拜年,以从其口中讨个吉祥,祝新年一切顺利。http://mmsns.qpic.cn/mmsns/4xMHZsukOdruelbpicJGTebC04TUibiaQqsdXNo2q4rMI54Pwck60icyOA/0
〖景颇族〗
景颇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1988年末,云南景颇族人口为12.56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0.94%.景颇族主要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盈江、潞西、瑞丽、梁河等五县市山区。其余的景颇族人口散居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和临沧地区的耿马佤族自治县等地。云南景颇族包括4个主要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和浪俄,其中载瓦支系最大,其人口占景颇族人口的80%左右。景颇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景颇方言属景颇语支,载瓦方言属缅语支。景颇、载瓦两种方言由于语言亲属比较疏远,互相通话困难。原无文字,1895年,美国传教士约逊夫妇在缅甸创造了一套以景颇语为基础,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景颇文。由于语言的相同,这套文字也流传到我国景颇族地区。景颇族民间盛行刻木记事、植物树叶传情表意的原始通信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语言工作者在原景颇文的基础上对这套文字进行了改进,同时为说载瓦支语言的景颇族人民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现在两套文字均推广使用。
景颇族源于青藏高原氐羌族群。约在1000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开江南迁的氐羌族群,到17世纪逐渐定居在今缅甸北部和云南德宏地区。唐代的“裸形”、“寻传”部落,即其先民。从明代起,景颇族地区设立了土司制度。明永乐二年(1404年)设茶山长官司,明永乐六年(1408年)又设里麻长官司,均隶属傣族土司管辖。过去汉族分别称其为“大山”、“小山”、“浪速”、“茶山”等。因居住在山区,过去又多称“山头”。建国后统一改称景颇族。
景颇族在建国前已进人阶级社会,但各地区还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制残余,社会组织方面主要有“山官”制度,山官制度是建立在公社土地公有私占的经济基础之上,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政治制度。每一个山官辖区就是一个农村公社。山官为世袭的贵族,其统治权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家长制的习惯约束力(没有统治机构和武装)。
景颇族聚居的山区大部分纬度偏南,气候温和,霜期很短,一年仅1-2个月,年平均温度在18℃一24℃之间;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1500毫米左右。气候明显分为雨季和早季。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到处山青水秀,树木葱笼,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这里植物种类繁多,植被面积大,1998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6%。景颇族山区有不少具有开发价值的经济林木资源,有砂仁、诃子、革拨、团花、肉桂、玉京、黄莲、黄山药、三奈、史君子、金鸡纳以及珍贵的美登木属植物、龙血树等医药、工业原料资源;有八角、草果、香茅、野香椽、山苍子、黄兰等香料资源;有树棉、龙舌兰、竹类等供纺织、制绳、造纸用的资源;还有茶叶、小粒咖啡、紫胶、油桐、核桃等有开发前途的经济果木。
景颇族村寨多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主要从事农业,兼事采集和狩猎。住宅均为长方形竹楼,层檐较矮,很少窗户,冬暖夏凉,隔成小间,各设火塘。家庭公社内各户轮流煮饭,集体用餐,由主妇分饭。喜饮酒,亦嗜嚼草烟、芦子和槟榔。热情好客,凡遇外人来访,不论认识与否,均盛情款待,从不简慢。对猎获物或祭品,有“见者一份”平均分配的习惯。
景颇族主要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人们相信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鬼神,它们都能作祟于人,给人以祸福。一般群众对鬼魂既祟敬又畏惧,在每年春播、秋收、冬藏之前及逢婚丧、生病、械斗时,都要杀生祭鬼。近代,随着基督教的传人,也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过去有原始“神判”等习惯法。建国后,旧的习惯已有很大的改变。
景颇族男子喜穿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巾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球,外出时常佩带筒帕、长刀。妇女穿黑短上衣和枣红羊毛花筒裙,颈挂料珠项圈,或银制圆片和海贝,花纹色彩鲜艳。还在腰、颈、腕、足戴有涂过红、黑色漆的藤圈,有钱的人,往往腰缠数十圈。在筒裙、挎包、护腿和包头等物品上的绘画、刺绣、雕花工艺十分精美,图案多达300种以上,反映了景颇人的聪明才智和审美观念。
景颇族盛大传统节日是“目脑纵歌”节。目脑纵歌是一种群众性的歌舞活动,其中包括多种舞蹈形式,排列成阵,舞步有序,节奏鲜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一般进行4天。节日期间,景颇人民穿着盛装,汇聚目脑纵歌场,围着歌舞场中央绘有目脑舞蹈路线图谱的“目脑示标”,踏着鼓乐节奏尽情欢舞。目脑纵歌原是敬祭鬼神的原始宗教活动,现成为盛大传统节日。
景颇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自己民族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景颇族的文学形式有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情歌等。宗教祭司“洞萨”念的经词,也是一种宗教文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景颇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生计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为主,生产工具十分简陋;民族内部的商品交换很不发达。商品交换全依赖于汉族和傣族为主的市场;景颇人没有自己的学校,景颇山虽有几所外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但识字的人非常少,人们长期靠刻木结绳记事,靠世代相沿的口承方式进行文化的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帮助景颇族人民发展生产,发展文化教育,培养干部。1953年7月24日成立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在党和国家的大力帮助培养下,景颇族已拥有了几百名大学生、研究生,几千名高中、中专毕业生。在德宏州获得了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景颇人已近千人。
http://mmsns.qpic.cn/mmsns/0Y4o5HIWtvZ7eCXNLoibswY8q0gFRUgmAWqvmiaLEC7ZFjpQdias9Dib8Q/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