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念师恩 ___致那些年教过我的恩师
教师节到了,也就想起了读书时的往事,心中的某个角落就亮了。 那是一个初秋的上午,头天晚上刚洒过一场雨,柏岩沟中学(注:那时的柏岩沟中学、龙潭子中学等都是坐落乡镇,在盐亭久负盛名,全国各地名高校毕业生在此任教的很多,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的校园里显得有些湿润,也显得分外宁静,因学生明天才正式开学。我是随父母工作变化而来到这所学校,自然比其他学生先到校,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 父亲把我带到李德奎老师那里,他就是的班主任,他温和地看着我。我至今还记得那双眼眸——沉思的、智慧的、澄明的、温暖的。他住的屋子是一间教室隔着两间,里间是卧室,外间用书房和餐厅并外加厨房。其实,外间整个都被书占了,一个煤油炉子就放在屋角,餐桌是课桌兼的,批改作业和吃饭都在那上面。 老师是成都人,南开大学毕业,老伴住在省城,是搞文艺工作的,来看他时我见过几次,早晨她都总去学校后面那个水塘堤坝上练嗓子。 老师嗜书如命,藏书颇丰,又不吝啬借给学生,也喜欢写字画画,高兴起来还会把自己的墨宝任由大家相互传阅。有调皮的学生把借的书损坏,他虽很是心痛却又不忍发火,只是很严肃地讲读书之人“爱书如命”的故事。从此,大家对书本又有了新的认识。 “温而厉”很好地概括了李德奎老师为人为学的态度。他在课堂上激情洋溢的状态与课下的平静淡然迥然不同,讲至兴奋时常常情不自禁手舞足蹈,他就像一个强磁场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附在他身上,教室内鸦雀无声,即使那些平常爱开小差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聚精会神地听他讲课。 后来,老师调到盐中任教,我也因父工作调动转到盐中上学。很幸运,李老师又是我的老师。 那些年的柏梓中学真算得上是人才济济,很多老师都是文化大革命前全国各地的名牌大学出来的。教物理的杨秀龙老师是成都人,上海某大学,记得有一次上物理课半导体时,将自己心爱的收音机拆下给大家讲。历史教师李万新,上课不用课本,在黑板上用粉笔两三下就画出一幅“齐楚燕韩赵魏秦”的中国古代地图来,讲起课来就像在讲昨天发生的事,那中国古代的事就全部装在脑子里。体育老师贺洪安,他的体育理论知识也是很了得的,应当在更高层的体育管理机构工作,可惜分到了中学任教而埋没了人才,后来调到竹子垭师校退休。还有很多老师。。。。。。 多年后(上世纪80年代),我在一次去成都的车上见到了杨秀龙老师。他说他回成都了,调动上面不批,是辞职走的,自己在成都开了间电器小门市门,销售加维修,总算用上了他的专业。后来,他算是第一批进入成都电脑商城的人,生意很火,现在退休在家,生意由女儿在打理。 春风化雨育桃李,十年点滴念师恩。虽我们出生社会几十年没有什么成就,却始终难忘校园读书的美好时光,更难忘恩师的谆谆教诲,如沐三春。 在此教师节之际,我真诚地祝福老师们身体健康,幸福如意!祝所有老师,节日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