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被联合国列入最穷的国家之一——农业国,8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如果用上世纪80年代末不丹国王提出的“国民幸福总值”的概念去衡量,南亚小国 尼泊尔、不丹一直被认为是“ 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初到尼泊尔,迎面扑来的是其浓烈的宗教氛围和独特的人文魅力。数不清的神庙与寺院、虔诚的普通信徒与苦行僧、空气中永远弥漫的香火气息与铜铃法器发出的叮咚声,这一切都在时刻提醒着我们:这个国家处处存在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仿佛尼泊尔的那只无处不在的佛眼,洞察着苍生。
幸福生活——广场 当黎明的晨曦刚照进尼泊尔的千家万户时,人们就开始了对不同神灵的敬拜。男女老少携带着奉献给众神的贡品,走到屋前房后就近的神塔或祭台,或走进街上古老的寺庙,在神像前敲钟、点油灯、掷谷物、钱币或者花瓣,往神像身上涂抹各色颜料,将吉祥痣点在前额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把早晨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神灵,悠然而安静,沐浴在清晨暖暖的阳光中。
除了人,动物的幸福指数也很高。无论是杜巴广场的鸽子,还是博卡拉的乌鸦,无论是庙里的猴子,还是满街的牛和狗,它们都享受着神仙的待遇,有供奉的食物,还有各自专属的节日。
“静止的艺术”——木雕 尼泊尔的建筑极具特色,被誉为“静止的艺术”。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保存完好、具有浓厚尼泊尔民族风格的建筑。比如帕坦的千佛塔,用9000块巨型陶砖砌成,每块都刻有释迦牟尼佛像,既恢宏又美丽。
木雕被视为尼泊尔的骄傲。2010年上海世博会尼泊尔国家馆共有门窗约200件,所有的门窗完全是用传统手工雕刻完成,沿承了尼泊尔13、14世纪时期的传统技艺。如果四五个人共同制作一件门窗的话,差不多需要20到25天左右。
“流动的艺术”——音乐 音乐是尼泊尔艺术和生活的主动脉,是人生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伴奏。尼泊尔是一个乐器的王国,好像人人都是乐器特长班出生的。男女老幼,各个阶层的群众,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无论城市还是乡间,从凌晨到深夜,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音乐。
据说,尼泊尔主要从事民间音乐活动的艺人被称为达曼依和盖雷。达曼依平时以裁缝为职业,组织成队,各自穿着统一服装走村串户。每逢宗教节日和民间喜庆活动,他们便被雇去奏乐助兴。卖乐器的小贩遍布尼泊尔,他们边走、边拉、边唱,技巧纯熟,常常令人驻足聆听。
惊世骇俗的汽车文化 响彻尼泊尔大街小巷和城乡马路的汽车喇叭声, 高亢而充满旋律,嘈杂但不单调,不但不会令人感到烦躁,反而大多数时候还成了一种享受。尼泊尔车辆发出的这些喇叭声,有点类似我国早期三轮车的气喇叭,最简单的音符就是“咕呱、咕呱”。
你根本想象不出司机们居然可以在车流中,按出各种美妙动听的音乐般的旋律,最神奇的是,每段旋律的力度和音调都不同,此起彼伏。时而是圆舞曲、协奏曲、奏鸣曲,时而是进行曲、幻想曲、小夜曲,更有变奏曲和小步舞曲……
2500年前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的圣地,拥有最纯粹美丽的漫天众神,拥有8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拥有可骑大象找犀牛的原始森林,曾经是“嬉皮之路”的终点站——尼泊尔,一个无法不敬畏的国家。在这座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国度,穿梭印度教与佛教融合的寺庙中,每天都有人微笑着对你说Namas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