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感悟温总理从两条标语中品出的“精神”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1:29 |

浙江援青川产业重建 立足"输血""造血"结合
 
  【 2008-11-07 00:48 】 【来源: 四川新闻网 】
 
  四川新闻网青川11月6日电(柳桂华 记者 李京枝 实习记者 万忆)11月6日记者获悉,由浙江省投资2亿元援建的“广元青川——川浙合作产业园”正式在广元袁家坝开发区挂牌开工,这标志着浙江省援建广元青川灾后产业恢复重建又跃上一个新台阶。

  据悉,浙江省援建青川指挥部立足“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把产业恢复重建作为援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制定了《浙江援助青川地震灾后产业恢复重建方案》,提出了“建设一个工业园区、培育两个特色基地、构建三个绿色通道、重建四个市场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积极联系浙江省商贸企业与青川县龙头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为青川农特产品进入浙江市场开辟“绿色通道”,落实川浙工业园区项目,明确了园区选址及规模、园区名称、利益分配、管理体制和规划工作,签订了合作协议, 11月5日,“广元青川-川浙合作产业园”已正式动工。

  此外,浙江援建指挥部还积极配合广元市委、市政府和青川县委、县政府,积极赴浙开展引资活动,在10月15日的浙川投资介绍会上,浙江省企业已与青川县签订了28个项目、约8亿元的投资意向。同时,扎实开展劳务输出等再就业工作。“5.12”以来,在浙江省劳动就业保障局的关心重视下,先后组织50多家浙江企业到青川现场招工,为灾区群众提供就业援助。目前,浙江省已帮助青川解决了5000多人的就业岗位。浙江省援建青川指挥部还积极考虑将援建项目实施,与以工代赈项目结合起来,鼓励当地群众积极投入援建项目建设,在参与援建中解决青川受灾群众就业、增强技能、增加收入,既富脑袋,又富口袋。
 
 
 
编辑: 王敏琳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5 17:32 |

旧闻新读-----

马来西亚媒体:全世界都看到温家宝花白的头发 

2008年05月22日08: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资料图片:5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四川绵阳九洲体育馆地震灾民安置点看望灾民。这是温家宝在安慰受伤儿童。 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5月1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乘军用直升机抵达汶川映秀镇察看灾情。这是温家宝在看望受伤儿童。 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5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辗转赶到位于四川北部的青川县木鱼镇看望受灾群众。这是温家宝在木鱼镇文武村的临时安置点看望灾民。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马来西亚《光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说,一个好政府,不只要看管好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还要以民为本,把人民的苦乐视为首要任务,好政府的领导人也要充满爱心,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次四川地震祸害,中国政府领导层,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第一时间深入灾区指挥救援工作,视民如子的情怀,应该说,没有几个其他国家领袖能够像他们这样奋不顾身身先士卒的。

  文章摘录如下:

  5月12日下午中国四川省发生的8级大地震,到今天(20日)已是8天,快到200小时,远远超出了72小时的黄金救命时间,但是本着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努力的信念,救援部队还在日以继夜进行搜寻生还伤者,多救一人就是一人。

  面对这场特大地震的灾害,中国政府和人民抗震救灾的能力和精神,获得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的赞扬,因此捐款和救援物质包括急需的药品源源送至,雪中送炭,充分表现灾难无国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道义精神,这是属于世界性的善举,十分可贵。

  从浩劫发生到今天(20日)的8天内,全世界人民的眼睛透过各种媒体的传播报导,看到了灾区一幕幕的惊心动魄、一张张的悲情脸孔,以及灾区的抢救过程,悲壮场面,想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很多人禁不住热泪纵横。

  过去了8天,已经证实超过3万人丧失生命,受伤在医治的20多万人,但是也有3万6千多人被救。在这8天内每一时刻,中国的救援部队不分昼夜,不怕 余震以及堰塞湖决堤的危险,仍在寻找奇迹,没有轻言放弃。中国政府领导层和超过10万的救援部队以及人民,在世界其他国家支援下,展现对灾难作战到底的力量,以民为本,救人第一,更获得世界各国的刮目相看,被媒体誉为一个有爱心的好政府。

  一个好政府,不只要看管好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还要以民为本,把人民的苦乐视为首要任务,好政府的领导人也要充满爱心,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次四川地震祸害,中国政府领导层,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第一时间深入灾区指挥救援工作,视民如子的情怀,应该说,没有几个其他国家领袖能够像他们这样奋不顾身身先士卒的,所以即使达赖喇嘛也不得不称赞中国当局作出的迅速应对,在短时间内动员部队,从瓦砾中救出幸存者。

  更是必须一提的是总理温家宝,他在灾难发生后5小时,便已赶到灾区前线指挥救援工作,见到灾情严重心急如焚,下令以人为本为救灾核心,大声向救援部队指示,“我不管你们怎样,我只要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他也告诉救援部队尽力救援幸存者,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

  据媒体报导,温家宝到第5天才离开灾区,但满头头发在5天内已半白,可见忧虑之深。确实,如果不是他这样半白头发的代价,灾情不知又是怎样加深严重?

5月1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乘军用直升机抵达汶川映秀镇察看灾情。这是温家宝在看望受伤儿童。 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5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辗转赶到位于四川北部的青川县木鱼镇看望受灾群众。这是温家宝在木鱼镇文武村的临时安置点看望灾民。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马来西亚《光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说,一个好政府,不只要看管好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还要以民为本,把人民的苦乐视为首要任务,好政府的领导人也要充满爱心,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次四川地震祸害,中国政府领导层,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第一时间深入灾区指挥救援工作,视民如子的情怀,应该说,没有几个其他国家领袖能够像他们这样奋不顾身身先士卒的。

  文章摘录如下:

  5月12日下午中国四川省发生的8级大地震,到今天(20日)已是8天,快到200小时,远远超出了72小时的黄金救命时间,但是本着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努力的信念,救援部队还在日以继夜进行搜寻生还伤者,多救一人就是一人。

  面对这场特大地震的灾害,中国政府和人民抗震救灾的能力和精神,获得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的赞扬,因此捐款和救援物质包括急需的药品源源送至,雪中送炭,充分表现灾难无国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道义精神,这是属于世界性的善举,十分可贵。

  从浩劫发生到今天(20日)的8天内,全世界人民的眼睛透过各种媒体的传播报导,看到了灾区一幕幕的惊心动魄、一张张的悲情脸孔,以及灾区的抢救过程,悲壮场面,想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很多人禁不住热泪纵横。

  过去了8天,已经证实超过3万人丧失生命,受伤在医治的20多万人,但是也有3万6千多人被救。在这8天内每一时刻,中国的救援部队不分昼夜,不怕 余震以及堰塞湖决堤的危险,仍在寻找奇迹,没有轻言放弃。中国政府领导层和超过10万的救援部队以及人民,在世界其他国家支援下,展现对灾难作战到底的力量,以民为本,救人第一,更获得世界各国的刮目相看,被媒体誉为一个有爱心的好政府。

  一个好政府,不只要看管好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还要以民为本,把人民的苦乐视为首要任务,好政府的领导人也要充满爱心,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次四川地震祸害,中国政府领导层,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第一时间深入灾区指挥救援工作,视民如子的情怀,应该说,没有几个其他国家领袖能够像他们这样奋不顾身身先士卒的,所以即使达赖喇嘛也不得不称赞中国当局作出的迅速应对,在短时间内动员部队,从瓦砾中救出幸存者。

  更是必须一提的是总理温家宝,他在灾难发生后5小时,便已赶到灾区前线指挥救援工作,见到灾情严重心急如焚,下令以人为本为救灾核心,大声向救援部队指示,“我不管你们怎样,我只要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他也告诉救援部队尽力救援幸存者,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

  据媒体报导,温家宝到第5天才离开灾区,但满头头发在5天内已半白,可见忧虑之深。确实,如果不是他这样半白头发的代价,灾情不知又是怎样加深严重?



  建好新房

  光棍兄弟外出打工先还债


  距离石光华家不远,一幢砖混结构的平房也快完工。房子主人是王云先、王孝先两兄弟,因为还需要一些建筑材料,哥哥王云先一早就上街联系去了,弟弟王孝先则帮着工匠们打打下手。“听说家里新房子快完工了,我特地赶回来看看。”王孝先这些年一直在重庆打工,地震发生后也没有回过青川,只是在电视上和电话中了解过家乡的灾情。

  25日下午5点,王孝先回到了枣树坝,眼前的情景让他颇为吃惊:这里没有废墟,一座座新修的房屋比原来的都要高。站在重新选址修建的新房前,王孝先一时难以相信,眼前这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房子就是自己的新家。

  “有了这么漂亮的房子,还怕找不到对象?”虽然两兄弟都已年过30,但至今仍打着“光棍”。在王孝先看来,原来那幢低矮破旧的土墙房子完全就是个“恋爱杀手”,“谈过几次朋友,但每次女朋友来过家里之后,就再也不愿来第二回”。站在漂亮的新房子前,几乎淡忘了此事的王孝先突然又有了豪气。按照王孝先的打算,新房建好后他还是会外出打工,挣钱把修房欠下的债务还了,再挣些钱后就回枣树坝找对象,“找两个,我哥一个,我一个”。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09:10 |


  就地取材

  青瓦木架房唱“主角”

  昨日清晨六点多,天微微亮,青川县黄坪乡笼罩在一片氤氲之中。枣树村枣树坝组,石光华一家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张罗着修房子的事。

  石光华今年53岁,一家5口原先住的房子在地震中成了废墟,如今在宅基地旁搭了几间临时过渡房挤着住。宅基地的中间、原先房屋的废墟上,一幢建筑面积约120平方米、大小8个房间的新平房已拔地而起。房子的主体已经完工,室内地砖和外墙墙砖也铺贴完毕。

  石光华家的新房是木架结构,框架间的空隙用砖和木板填上,房顶上盖着小青瓦,附近和沿途许多新建房屋都是这种结构。“木架子房好哇,大家都信得过,政府也鼓励我们建。”石光华解释说,木架结构房是青川农村地区最流行的房屋结构,抗震性好、舒适度高、实用性强、建设成本低。重要的是,建房所需木料能够就地取材,比如房顶上的檩子就是旧房梁改的。木材成为房屋重建的主要原料之一,这也有效抑制了红砖等建筑材料的供需失衡。

  一抹阳光照在脸上,石光华望着新房的眼神充满希冀。房子是8月初开始动工,已经花了5万元,剩余的装修预计还要1万元。新房花费了石光华一家所有的积蓄,从房子打基础开始,他们先后3次领取了共计1.9万元房屋重建补助款,并在政策支持下从当地信用社获得了1.5万余元贷款。贷款的前半年,利息由政府补贴,贴息期过后则执行最低的基准利率。儿子和女婿都能打工挣钱,石光华并不担心这点债务。他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身为泥水匠的女婿一天就能挣80元钱,而且由于灾区重建的持续展开,找女婿干活的人已经排起了队。石光华说,前段时间修新房时,别人也曾来帮过自己,这种邻里之间的互助,在地震后变得越来越平常。
重建漂亮新房 青川光棍兄弟想成家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线  (2008-11-27 06:33:52)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在严格意义上的冬季来临前,青川正在加紧永久性住房建设,储备的棉被、粮食已能保证安然越冬

  初冬的青川,一早一晚的气温已直逼零度。25日傍晚,从绵广高速金子山出口进入青川县境内时,苍茫的暮色中依稀有许多正在建设的房屋,人们正在借着最后的自然光亮加紧施工。截至本月24日,已经完工的房屋才达到今年任务的55.5%,仅占需重建任务的22.6%。虽然棉被和冬衣已经领到,储存的粮食亦可应付到明年开春,安然越冬已具备了基本条件,但人们还是希望早一点建好自己的家园。严格意义上的冬季将在12月20日左右来临,他们在这之前的“黄金修建期”分秒必争。
石光华在新房楼板隔层上翻晒丰收的玉米
床上堆满了发放的棉被
发放的粮食也堆成高高一摞


  心头不慌
 
  粮食棉被摞成“小山”


  中午12点,灿烂的阳光将山间的雾气驱散。石光华麻利地爬上了新房楼板,楼板和房顶之间有一个低矮的隔层,上面晾满了花生和玉米。趁着天气晴好,石光华把玉米挨个翻了个身,以免霉烂。

  虽然遭遇了地震,但当地玉米、土豆、花生等收成普遍好于去年。在当地人的饮食习惯中,玉米和土豆等粗粮占据很大比例。“我们家光玉米就收了五六千斤,一家人吃一年都吃不完。”石光华说,虽然家家户户都有粮食,但不久前政府还发放了足够吃3个月的大米,他们一家5口人共领了525斤。由于自己一直在吃储粮,这些米至今都还没开封。新房后猪圈里养着两头肥猪,石光华准备在农历腊月到来之前宰杀。

  除了粮食,石光华一家还领到了过冬的冬衣和棉被,冬衣每人领了1件,棉被一共领了3床,“听说棉被也是每人1床,最近还要发两床。”这些棉被和冬衣都放在狭窄的临时过渡房内,高高地堆成一摞,还没有拆封。

  一件皮毛里子的冬衣,享受着“贵宾”待遇,用晾衣架挂了起来。“这些东西都是新的,还舍不得用。”石光华说,现在还没到最冷的时候,原来那些被褥还能应付,新棉被和新棉衣都等春节才拿来用。
木架房在当地很流行


  记者专访

  青川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开明:

  即便大雪封山也要至少坚持3个月


  “手中有粮,才能心头不慌。”青川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开明介绍,已向每名群众发放了3个月口粮和冬衣、棉被。

  根据当地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冬季的极端雨雪天气将少于去年,预计在12月20日以前,日平均气温将维持在5℃-6℃,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李开明说,尽管如此,青川还是做了最坏的打算,即便出现大雪封山、交通中断的情形,也要让受灾群众至少坚持3个月。

  李开明认为,与基本就绪的越冬物资发放和储备相比,加快永久性住房建设、加强过渡房的安全保暖措施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主要受限于建材紧张和老百姓经济实力较弱。

  此外,余震不断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住房建设的积极性,“大家担心刚建好、甚至还没建好的房子在余震中受损”。

  据当地地震部门统计,本月15日至25日,震中位于青川、震级在3级以上的余震就达到了9次。昨日中午12时许,记者在枣树坝采访时,当地还出现了一次震感明显的余震,当地的人们丝毫没有紧张,他们都习以为常了。

  青川数字

  青川县目前完工的10556户重建房中,5555户是木架结构,2118户是砖木结构。

  全县储备了应急粮食1420吨、食用油95吨、棉被3297床,另有5万床棉被已从援建省份浙江运抵青川。  特派记者 丁伟 青川摄影报道

  相关链接

  成都地震灾区45万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


  成都市针对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等3个灾区的3岁-15岁儿童、60岁以上老人以及医护人员等三类人群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流感疫苗免费接种工作。

 目前,成都灾区已有45万余人接受了免费接种,目前正在查漏补种。冬季是流行性感冒的高发季节,灾区群众多数聚居于密集而条件简陋的板房中,面临着遭受流感侵袭的威胁。成都市从17日起开展了灾区流感疫苗免费接种工作。  记者 童星燕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09:17 |

储粮备衣建房 受灾群众安全过冬


四川在线  (2008-11-27 04:29:01)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广元市需要解决安全过冬住房问题的受灾群众共计166.85万人,昨日在成都召开的防寒保暖攻坚战新闻发布会上,广元市委常委张兴德,青川县县长陈正永,剑阁县县长田中文分别通报了广元市受灾群众安全过冬以及灾后重建情况。

  张兴德说,广元市按照防震、防风、防寒、防火、防雷和通电、通水、通气的标准,对板房进行了全面整改,还加强了御寒衣被粮油的发放和储备。目前全市已发放粮食5058吨、棉被39.22万床、棉衣裤58.59万套,已储备粮食6752吨、棉被5.4万床、棉衣裤13.43万套等。青川县已全面完成农村6万多户自建过渡房保暖改造,2万多套活动板房已全部完善了设施配套。全县已储备应急粮食1000多吨、食用油95吨。目前,全县已储备棉被3000多床,储备冬衣11万多件,按照人均1床棉被、1套冬装的标准,25日前将过冬衣物及棉被全部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全部乡镇已在11月22号前调运储备到位,力争春节前有3.5万户受灾群众搬进永久性住房和维修加固房过冬。

  广元220多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恢复生产203户,已开工建设600多个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并把旅游业提升为优先发展产业,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作为四川首个地震遗址保护地已建成开园,唐家河风景区已恢复接待能力,旅游农家乐正逐渐恢复。目前青川的交通“生命线”——酒家垭隧道已全面恢复施工,凉前公路抢修保通项目顺利实施,井田坝大桥、剑青公路金子山至乔庄段也将于近日开工。广元全市学校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60%的维修加固工程,2009年底完成所有学校维修加固及60%的灾后重建项目。目前青川全县医疗机构常用药品储备6096件,基本能够满足3至5个月的需求。    记者 姚长寿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09:17 |
166万余地震灾区群众住进过冬暖房


四川在线  (2008-11-27 04:31:13)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昨(26)日,记者从省政府举行的“防寒保暖攻坚战”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广元市积极落实各项措施,保证灾区群众能够安全温暖度过灾后第一个严冬。目前,该市需要解决安全过冬住房问题的47.1万户、166.85万受灾群众都已得到妥善安置。

  为解决住房问题,广元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通过加固、加厚、筑土墙、盖草屋顶等方法,增强自建过渡房的防风、保温、御寒能力;二是加快一般受损房的维修加固;三是加强活动板房的配套设施建设,增添取暖设施和消防设施设备;四是采取控面积、调结构、错高峰、实行建材特供、计划建房等措施,加快永久性住房重建。此外还通过邻里互助、投亲靠友、租借民房等多种方式解决受灾群众的过冬住房问题。

  “到11月25日,过冬衣物及棉被已全部发放到全县受灾群众手中。”青川县县长陈正永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截至11月25日,广元市已发放粮食5058吨、棉被39.22万床、棉衣裤58.59万套;已储备粮食6752吨、棉被5.4万床、棉衣裤13.43万套;各县区乡镇都进行了应急物资储备。

  “灾后恢复重建,广元前三年将投资1890亿元,整个投资规模初步估算为1932.7亿元。”广元市委常委张兴德介绍,广元市的灾后恢复重建将集中在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城镇建设、农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重建、防灾减灾、生态恢复等方面。目前全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已经完成,7个重灾县区实施规划也已编制完成。

  截至11月25日,青川县永久性农房建设已累计开工28047户,占重建总户数的60.1%。全部启动农房维修加固并已完工13097户,占维修户的83.2%。力争春节前有3.5万户受灾群众搬进永久性住房和维修加固房过冬。

    记者宋开文 实习生熊博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8 09:32 |

倒排工期抢时间

早日建成新家园

——青川县争分夺秒推进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的实践探索

 

中共青川县委书记  李浩生

青川县人民政府县长  陈正永

 

 

 

5.12特大地震使青川山河破碎,家园尽毁,20万农民无家可归。作为极重灾区的青川县,在实现家家有临时住所、人人能安全过冬的目标后,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方法,以“安全、经济、实用、节地、特色”为重建标准,以“规律性、特色性、多样性、共享性”为规划导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积极构建政府推动、群众自救、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重建机制,以农房重建促农村发展、建和谐社会,快速推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强化三种意识:夙兴夜寐抓重建

 

强化政治意识,增强使命感。家宝总理在青川视察期间,语重心长地指出:一定要造最安全的房子,争取让老百姓早日搬进新房。奇葆书记在青川调研期间强调:安置群众,首先要让群众有安身之所。市委书记罗强多次要求,农村受灾群众永久性住房建设,既是灾后恢复的重要工作,也是灾后重建的基础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早日建成新家园,是中央、省、市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我们始终牢记宗旨,把农房重建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切实增强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的使命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事不过夜的工作效率、雷厉风行风行的工作作风,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中去。

强化执政意识,增强责任感。为政之要,首在安民,安民之要,首在安居,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占全县人口80%的广大农民居有其屋,才能稳人心、聚力量、促发展,这是地方党委、政府第一责任。我们始终把农房重建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作为检验各级班子队伍执政能力强不强、执政水平高不高的重要标志,自觉接受艰苦条件、复杂环境的考验,全力投入灾后农房重建攻坚战。

强化责任意识,增强紧迫感。灾后农房重建是恢复重建的重中之重,也是恢复重建的根本标志,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上级关注,百姓期盼。经逐户核查登记,我县需重建农房4.6万户、维修加固1.6万户。青川基础差、底子薄,用一年半的时间,全面完成因震倒塌和严重损毁的农房重建任务,保证在200912月底前所有受灾群众住进新房,确保今年完成40%的灾后农房重建任务,力争达到50%,时不我待,形势逼人,只有切实增强紧迫感,挑战极限,迎难而上,只争朝夕,才能真正啃下硬骨头,完成硬任务。

 

坚持四大原则:打造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城乡统筹,三化联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坚持“三化联动”,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推进灾后住房重建,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规划先行,节约用地。坚持科学性、适用性、操作性,用“全域青川”的理念,着眼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充分考虑灾害和潜在灾害的威胁,超前规划、科学规划、创新规划,用规划指导重建。

政府组织,群众主体。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充分尊重群众在农房重建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宏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多渠道筹措重建资金。

产业支撑,注重特色。推进资源转化战略,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增强造血功能。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利用地方材料,建造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经济实惠的川北民居。

 

注重五个结合:统筹推进灾后农房重建

 

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灾后恢复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坚持着眼长远,兼顾当前,把农房重建放在青川未来跨越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考虑,区域布局,合理布点,协调推进,努力实现产业共育、基础共建、文明共享。

建房与致富相结合。围绕“家家有安居房,户户建产业园”目标,创新建筑特色,对高山、半坡和部分平坝,大量推广全木架结构房屋,对公路沿线、沿河两岸重点布局前木质后框架、青瓦白墙建筑,对2个回族乡10个回族村,重点布局清真建筑风格房屋,使建筑风格因境而异、丰富多彩。按照“两线一片”的特色产业布局,联动推进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结合地形地貌,优化空间布局,坚持高山分散、平坝集中,完善路、水、电、沼气等基础配套,大力实施高山移民工程,引导高山群众下山,在平坝河谷地区建设一批集中安置点和集镇。

统建与自建相结合。坚持建筑风格与地形地貌相协调,积极探索原址重建、统规自建、统规统建、异地搬迁、社会资金联建、维修加固等6种方式,政府做好农房重建的科学选址、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资金补助、政策扶持、社会动员等方面的工作,充分调动受灾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自力更生、自主建房的主体作用。

政策扶持和自力更生相结合。针对农村低保户和贫困户地震灾后无力建房的情况,积极探讨研究对策,出台《关于做好受灾贫困户(低保户)永久性住房重建工作的通知》,在资金、物资、劳动力三个方面按部门扶、干部捐、村组集、亲邻帮、社会救五个途径,举全县之力来解决特困群众的住房问题。大力弘扬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精神,引导群众主动建。

 

抓住四大重点:全面掀起灾后农房重建热潮

 

强化宣传发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标语、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受灾农户统筹安排建设时间,先修一层先入住,以后逐步建设,确保安全越冬;引导农户错过建房高峰期,缓解建材供应矛盾;引导受灾群众自力更生,利用农业、林业产权等政策,采取“农户筹、政府补、银行贷、民间借、商家赊”,多方筹措资金,实行“一次设计、分期建设、逐步配套”的办法加快永久性农房建设。

强化建材保障。加快新进建材生产企业的建设步伐,坚持大中小一起上,土洋结合的办法,大力支持以村组或农户合伙的方式自建自产自供。采用从俄罗斯进口的标准方木,推行预制木结构模式,成本低,抗震性好,深受群众欢迎。加大县内现有水泥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 2家企业日产量达150吨左右。新引进27家砖瓦生产企业,年设计能力9.2亿匹,已开工建设的有22家,预计年内将全部建成投产,基本能够满足农房建设的需要。在竹园已规划建设青川物流基地,设建材、农资和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在三锅、木鱼等设立七个建材批发市场,加强对重建建材价格和质量的监管,确保价格稳定、质量过关。对特供产品实行直购直供,按出厂价加运费执行,减少中间环节费用。

强化多元投入。积极探索,创新路子,拓宽渠道,着力构建“个户自筹一点、政府补助一点、政策优惠一点、对口支援一点、信贷支持一点、社会援助一点”的“六个一点”多元化投入机制。及时兑现落实政府资金补助到人头,已兑现补助资金1亿元。积极争取浙江对农房重建工作支持,浙江将投入6亿元用于农房重建。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资捐物献爱心,帮助农村受灾群众特别是特困户重建住房。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加大信贷对农房重建的支持。已对31727户予以授信,授信金额91710万元,发放贷款3000万元。

强化示范带动。按照“加快推进试点,突出公路沿线,试点带动全面”的农房重建规划,确立了以“两线”(金子山至唐家河沿线、乔庄至沙州沿线)、20个村作为农房重建试点村。在农房建设上,狠抓示范镇、村、组永久性住房重建示范点,黄坪乡枣树村、蒿溪乡青光村、乔庄镇石元村等形成了以点带面、多面突击、全面启动农村永久性农房重建的新格局。截至1120,全县累计开工27823户,占总户数的60%,累计完工8401户,占总户数的18%,占2008年任务的44%50%的维修加固农房已搬进安居房,所有维修加固户春节前能够住进维修好的住房。

 

创新四大机制:构建农房重建快速推进工作平台

 

责任落实机制。县委、县政府成立灾后农房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实行一名县级领导包一个乡镇、两个县级部门帮扶一个乡镇的工作机制。建立农房重建工作领导机构和专门的办公室,配备工作人员,乡镇实行干部包村、包社、包户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政策保障机制。在灾后农房重建中,建立灾后农房重建支持“绿色通道”,所有涉及建设、国土、林业等的各项费用一律免收。优先保障农民住房建设用地,对急需开工的农房重建项目,可按规划选址意见先行安排用地,后补办“规划调整、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和建设项目用地供地”等相关手续。加快已开工农村公路项目的建设进度,大力推进规划内农村公路的实施工作。简化农房重建林木采伐审批程序,免收育林基金。积极帮助建材生产企业恢复生产,加快新上项目的建设进度,规范流通环节,打击恶意抬价行为。

资金管理机制。按照“逐级审核、公开公示、分期拨付”的原则,兑现补助资金。对每个重建户建立档案,准确记载重建户的基本情况和照片资料,农户拆除危房动工新建时,预付1万元补助资金,主体工程完工时全部兑现,补助的情况全程公示,做到公开透明。

督查督办机制。对工程进度、建房质量、政策落实和建房资金分配使用等情况实行督查督办,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建立永久性农房重建每日报告制度,乡镇每日向县农房办报告进度。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15:42 |

一名大学生村官的体会

发布时间(2008-12-05 10:36) 信息采编:唐继宗 

 

    地震无情,使山青水秀的青川,在一夜之间,变得满目苍夷。面对灾难,面对可亲、可敬的青川人,我毅然放弃了到城市工作的机会,积极响应国家“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号召,回到自己的家乡,为抗震救灾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10月,我来到了瓦砾乡,开始了我的村官生活。虽然在地震后,我当过志愿者,但是真正接触农村工作还是第一次。我被分配到乌龙村,任村主任助理。
    由于我地震时表现优秀,被组织推举火线入党,我以一名正式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我也在心里默默发誓,一定要成为人民满意的大学生“村官”。
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我就先从接待来访群众、打扫办公室卫生等基础工作做起。这些基础的工作,让我熟悉新的工作环境,也让我认识更多的人。
    现在工作的重点就是受灾群众永久性住房的重建,乡政府实行干部包户,每个干部下乡给百姓做工作,让他们早日搬进永久性住房。我就同乡政府的干部们一起进村,一家接一家的做工作。由于大山阻隔,居住分散,有时为了找到一户人家,往往需要徒步几个小时,很辛苦。但看到村民们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心里感到特别欣慰。
    做农村工作不仅需要足够的热情,更需要耐心、爱心和苦心。耐心地向百姓讲解相关政策;用爱心站在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办事情;用苦心学习老同志们那种认真负责艰苦朴素的精神。
    冬日的寒风吹进了受灾群众的家里,来自四面八方的关爱与捐赠涌进瓦砾乡。近段时间,外界各地捐赠的款物不断涌进瓦砾乡,我们立即了解百姓急需的,把物资送到百姓手中,确保受灾群众安全越冬。
    永久性住房重建中,许多家庭缺少劳动力。乡团委就组织我们“村官”到“三孤”、“五保户”和老党员家去帮忙,我积极参加。11月6日晚上,三辆卡车的御寒物资当天晚上运到瓦砾。我主动跑去搬运物资直到晚上11点。想到能给受灾群众送去震后首个冬天的第一股暖流,我心里的高兴不言而喻,苦一点,累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累与乐,酸与甜都记载着我当村干部的生活。在这短暂的一个月时间里,我经历了很多,学到了许多,也成熟了许多。
    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我要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一些,为受灾群众做更多的事情,为他们撑起美好的明天,重建美好的家园。不问自己在灾区受过多少的苦,而是问自己为受灾群众做了多少贡献,这才是我做“村官”的意义所在。(马鸿燕)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9 11:30 |

新世纪周刊评出2008年度人物:四川人

 2008年12月19日09:55  新世纪周刊
新世纪周刊评出2008年度人物:四川人
四川人

  地震满月时,雅安市委副书记张锦明接到一条短信,短信是这样的:“各位同志,接上级通知,为了纪念地震发生一个月,请大家今天下午两点二十八分自己抖动两分钟,以表达我们的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决心。特此通知!”看完这条短信,她笑了,随即把这个段子转给了更多的人。

  在突如其来的巨灾面前,人类只能被动承受。但同时也可以选择面对灾难的态度。

  这次罕见的地震使得近7万人遇难,近2万人失踪,很多家庭支离破碎,家园俱毁。没有亲历这场灾难的人也会记得那些令人揪心的电视画面。但经历劫难的四川人让外界看到的不只是泪水和伤痛,还有他们的幽默——互联网上不断流传着四川人的地震段子,四川人面对灾难的独有表现被看作是“任何人类自然灾害史都没有记录过的奇异景象”。

  在距离地震7个月之后,灾区正在一点点地恢复生机,他们忙碌着重建家园,恢复了打麻将、唱歌跳舞的娱乐生活,还开始了新的爱情,虽然他们的人生注定会被打上一段无法磨平的烙印,但他们显然不打算在记忆里消沉。以自由和世俗为精神底色的四川人,再次展现出他们的生命力。

  四川人的乐观也许是因为他们历经磨难。

  地震发生两天,“火锅店门口就开始排队了。”四川人袁庭栋对他看到的成都街头景象并不惊奇。这位巴蜀文化的研究者深信他对四川人的了解,这种了解来自于历史。宋末元初,蒙古铁骑踏入四川,战争前后50年,四川人口从1300万减到85万;明末张献忠剿四川,战争持续80年,成都“百里无烟”,城内“豺狼横行”,这些惨烈的人祸并没有让“天府之国”从此消失,承继了3000年历史积淀的四川今天依然以其独一无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令大多数中国人艳羡。

  但坦然面对不意味着灾难的阴影已经一去不复返。唐山大地震后,地震的阴影伴随了一些人的一生。钱刚的《唐山大地震》中描述,10年了,年过七旬的刘英勇(唐山大地震时任国家地震局局长)天天夜里要吞服3颗安定才能成眠。一些死里逃生的人常年累月日复一日做着相同的噩梦。

  生性乐观的四川人不会因此而更幸运,或者更容易忘记痛苦。幽默有时是掩饰痛苦的另一种方式。不堪压力而自杀的北川农办主任董玉飞,生前是一位“幽默领导”,“爱讲笑话,他的笑话和他笑起来的样子很有感染力”,但是他在丧子、沉重的工作以及疾病等多重因素的纠结之下,以结束生命作为了结。共事10多年的同事气愤他是“懦夫”,“是个汉子就不该死”。

  没有谁愿意做懦夫,在董玉飞自杀之后,人们注意到了灾区基层干部这个特殊的群体。后来他们得到了这样一些待遇,包括强制休假,轻、重灾区轮岗调整,派其他干部去灾区分担他们的压力等等。

  自古多难的四川人每一次恢复元气都被形容为“浴火重生”,隔着遥远的历史,浴火重生似乎成了一个瞬间的过程,但重生的前提首先是要经受浴火的煎熬。现在,四川人就处于这种煎熬之中,这种煎熬对经历者将是个缓慢的过程。

  幽默段子对四川人来说,是一副心理疗伤的特殊的药,“调侃了它,你就站得比它还高了,你就压倒了它了”。四川人一直用这种姿态面对着古往今来的天灾人祸,那里面隐含的态度是:无论什么灾难,可以压垮四川人的肉体,但无法击垮他们的精神。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民房上贴着他们自己写的标语。44岁的村民石光武是标语的原创者之一,这位15岁时被脱粒机卷去右臂的庄稼汉子在地震当天就搭建起了抗震棚,1个月后,又建成了临时过渡房。这两条庄稼人原创的标语甚至打动了到枣树村视察的温总理。废墟之上重建家园,人们需要的是士气。

  “谁都不想一辈子戴着‘灾民’的帽子。”安县一位村支书说,灾后两个月,村里1/3的人又出去打工了。在四川这个中国农民工最大的来源地,灾后重建离不开外出打工者对家乡亲人的支援。

  贺德志和妻子成兴凤选择了北京作为打工地,因为儿子贺川曾经的梦想是考上北京的大学——贺川被埋在了北川中学的废墟里,没有找到尸体。有人因为他们是北川人,没吃饭丢下50元钱就走了,后来他们就说自己是重庆人。他们不想因为地震、因为失去儿子而生活在别人的怜悯里。

  无论守住故土还是远离家乡,四川人都在为重建、为未来而努力。

发表于 2008-12-27 23:07 |
QUOTE:
以下是引用wps2008在2008-12-27 22:31:00的发言:

支持青川迁到竹园!

我想我们很多人都是为人父母,大灾之后我们总有一个希望:平安!

乔庄镇正处地震断裂带上,为了子孙后代富址,我们要迁建,竹园是我们县内仅有唯一选择!!

为了青川的明天,我们支持!!!!!!

坚决支持!!!!!

一小撮因县城搬迁而利益受损-------其实,大家的财富都会缩水,只是大多数人为了子孙后代,愿意蒙受这种损失----但那些绑架青川人民的人,却坚决反对专家意见,甚至不惜大骂决策者------决策者是dangzhongyang,guowutyuan,是h,w。

这些杂种是不是太嚣张了?我们的论坛,jingfang,是不是太软弱了?

坚决要求严肃查处破坏灾后重建的不法分子!

这些人,512之后,以领救济,献爱心等等作掩饰,上演了一场“万人大签名”的闹剧,又策划了冲击县委政府大院的丑行。

尘埃落定后,又在青川论坛等作垂死反扑。

我们始终相信专家,相信上级决策的大多数,是不是太麻木了?竟任凭这些小丑在论坛胡来。

不!我们要揭穿这些杂种的丑恶面目!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23:17 |
温总理在青川视察时指出:“在青川这个地方,居民住房、公用设施,都得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11:30 |

有手有脚有条命 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义乌新闻网  2009-01-04 09:24:22   
——青川地震灾区纪行

青川,一个曾经如此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如今却与远隔千里的义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因为一场地震,两地人民心手相连,血脉相牵,共克时艰,情浓似海。

青川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属川、陕、甘三省交界地带,素有“鸡鸣三省”之称。由于地处龙门山断裂带,5·12地震浩劫中,青川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全县25万人全部受灾。

青川,灾难面前很坚强

2008年12月中旬,记者与市委书记吴蔚荣带队的考察慰问团一起,踏上了青川这片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大地,零距离接触了这块让全世界、让所有义乌人魂萦梦牵的地震重灾区。因为青川县板桥乡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由义乌对口支援的乡,这里有义乌的援建干部,有义乌的医疗人员,有义乌的浓浓爱心、无私真情在这里流淌,使我们对青川更多了一份特殊而复杂的感情。

考察慰问团一行从成都出发,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奔波,车子下了绵广高速,从金子山收费站进去后,道路变得狭窄、弯曲、险恶。当地陪同人员告诉我们,到青川县城还有两个小时的山路,大家要做好颠簸、晕车的思想准备。

果不其然,车子一出金子山收费站,马上变得颠簸起来,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一会儿急转弯,而且是连着几个大转弯。狭窄的山路一边是陡峭的高山,一边是湍急的河流,惊心动魄,险象环生。山路两边一块紧挨着一块的黄色警示牌“路面沉陷,注意落石”、“前面急转,注意避让”,在提醒人们已进入地震重灾区。沿途的村庄则到处是地震后尚未清除的残垣断壁和垮塌的废墟,令人心生唏嘘。

但是,沿途一幅幅青川人民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场景,令人振奋,令人心生温暖和感动。在每一个施工场地,一面面鲜艳的红旗在迎风飘扬,展示着灾区人民对重建美好新家园的信心和决心。道路两旁,或者是连片的板房、简易房上面,到处悬挂着激励人心的大红条幅:“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当地陪同的一位副县长说,这两句话已成为青川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写照。2008年8月31日,温家宝总理第二次来到青川考察时,对这两句话大加称赞,温总理对随行同志说:“这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抗震救灾要靠这种精神;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要靠这种精神;使灾区今后发展得更好,也得靠这种精神。”

废墟中,我们要重建家园

在到青川县城以前,我们到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参观考察,使我们对地震造成的山河巨变和严重创伤有了最直观的感受。据介绍,5·12汶川特大地震,首破点起于汶川映秀镇,止点就在青川东河口。东河口地震遗址是本次地震中地质破坏形态最丰富、地震堰塞湖数量最多最集中、伤亡最为惨重的地球应力爆发形成的地震遗址群。在东河口地震前后对比的两幅照片前,我们凝神注视。照片下面一段简短的文字说明使我们极为震撼:“东河口村震前山清水秀、民丰物阜,有10个社324户1263人,是青川县文明示范新村。震后,东河口山崩地裂,东河口小学、东河口村4个社184户共780余人被掩埋于地下百余米。”解说员告诉我们,地震后,那些在外地赶回家乡的东河口人,看到面目全非、荡然无存的村庄和亲人,不禁跪地长嚎,悲痛欲绝,惨状无以形容。

一路参观下来,我们默默无语,心情格外沉重。在向遇难者同胞献上鲜花和深深的三鞠躬,表达对遇难者的哀悼之情后,吴蔚荣书记感叹地说:“这就是山崩地裂啊!”是啊,无情而可怕的地震,使得东河口山河改观,家破人亡,惨不忍睹,天地为之动容!

据悉,除了东河口崩塌现场,在青川境内,还有马坝乡青龙村、马公乡窝前村和苏河乡三凤村等三大地球应力爆发形成的崩塌现场,这些崩塌现场成“Y”型布局,牵连面积近50平方公里。2008年8月份,我省对口援建青川指挥部入川后,与青川县委、政府一起,很快启动了东河口地震遗址保护和建设工作,建起了东河口地震遗址群公园,并于11月中旬开园面对游客正式开放,供人们参观、凭吊、纪念。

同样在地震遗址公园里,我们也见到了一幅“规划美好未来,在废墟中重建家园”的令人振奋的广告标牌,标牌上写到:“5·12特大地震,既给青川带来空前的灾难,也给青川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青川将牢牢抓住浙江对口援建的难得机遇,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实现‘一年基本安置,三年重建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目标。”青川人民这个美好的目标使我们沉重的心情逐渐变得舒缓、振奋。天地无情人有情,青川—义乌,同胞情缘已不可分!

宰猪杀羊,走出阴影迎新年

离开东河口,我们继续朝青川县城进发。颠簸依然,但旅途的劳顿和辛苦已深深地被青川人民灾后重建的热情和信心所替代,变成了由衷的感动和欣慰。

无论是在青川县城,还是在板桥,我们的到来都受到了灾区干部群众的热情欢迎。震后,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由浙江省对口援建青川县。在浙江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援建下,青川人民迅速掀起了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的热潮。浙江人民与青川人民也在援建中结下了深情厚谊。所以,对每一位浙江人的到来,青川人民都会拿出最真挚的热情来接待,在他们心中,“浙江人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赴青川考察慰问的每一位义乌人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动和感慨。

在板桥乡义乌援建指挥部的驻地,一排活动板房安置在一座小山坡上,这里就是义乌7名援建干部将要工作生活三年的地方,条件的艰苦自不必说。然而义乌的援建干部们一直保持着一种昂扬的斗志,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对口援建工作中,入川三个月所做的工作已得到了板桥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在驻地前,栽植着义乌援建干部们亲手从山上找来的各种苗木,呈现着一片绿意,在美化家园的同时,更体现了义乌援建干部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市委书记吴蔚荣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评价。

青川之行,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有这样一幅景象:一路上,我们经常看到山民在家门口宰猪杀羊,准备腌制起来迎接新年。甚至遇到了迎亲的长长车队,也在青川县城的宾馆里目睹了青川新人结婚的喜庆场面。是啊,生活总得继续。在全国人民的真情帮扶和援助下,青川人民正逐渐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对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他们的心中充满期待,更充满信心!

记者 陈红盛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11:11 |

评论:微笑是一种力量
四川在线  (2009-01-15 07:01:28)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 梅松武

  冬日暖阳,红梅报春,全省“两会”传来春天的喜讯。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为浮云遮望眼。共同经历地震灾难的洗礼,共同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两会”代表委员久别重逢。见面握手,心有灵犀,有一种问候叫“想你”,有一种鼓励叫“真棒”,有一种感动叫温暖,有一种力量叫微笑!

  微笑是一种力量!每当想到“我是班长”的汶川小英雄林浩在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微笑,就感到一种“四川人真棒“的自豪。走进“鸟巢”那一刻,林浩头上还留着疤痕;在他的家乡,已搬进过渡安置房的父老乡亲在电视机前看到了林浩那感动世界的瞬间,激动得热泪盈眶。谈到那一瞬间,来自汶川的代表委员记忆犹新,他们说:灾区人民已经勇敢迈出新生活的步伐!到灾区看一看就会发现,林浩那样的微笑代表着一种自强不息的力量。令人高兴的是,目前,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基础设施基本恢复,灾区经济逐步恢复正常。此时此刻,我们忘不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全力支援,我们深受鼓舞,信心倍增。

  微笑是一种力量!每当想到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受灾群众张贴在自建住房上的两条标语,就感到一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力量。“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是老百姓的话,是抗震救灾精神在灾区人民中的展现和升华,实质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提起这两条标语,来自青川的代表委员更是一脸微笑,他们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多难兴邦,多难砺党。抗震救灾这么大的困难都挺过来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微笑是一种力量!从地震灾难中挺立起来的四川,仍然是机遇的四川、开放的四川、日新月异的四川。来自港澳的政协委员说得好:尽管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有着灾后重建巨大发展潜力的四川,正面临特殊的发展机遇,“我们对投资四川充满信心”!

  微笑是一种力量!面对危机和困难,统一思想是前提,坚定信心是关键,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从“两会”代表委员的微笑中,我们看到了迎难而上、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力量。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21:10 |

挥别疼痛 选择坚强——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采访见闻
 
( 2009-01-27 09:47:39) 稿件来源:新华网四川频道
 
    新华网四川频道1月26日电(记者周英峰 杨迪)26日是牛年第一天,来自新疆、陕西以及四川省内的数千名民众,在这一天相继来到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缅怀遇难的同胞。

    “‘5·12’特大地震,东河口崩塌,4个组184户村民、过往行人、东河口小学部分师生等共计780余人被掩埋其中。”无声的数据描述着地震带来的伤害。

    这里曾经山清水秀,富饶美丽,河水缓缓穿过村庄、良田。现在,见到的只是连绵的砂石和土丘,看不到一丝人类曾经生活过的痕迹。去年11月12日,这里开辟为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

    青川县蒿溪乡的高正虎,把一张一张的纸钱放进焚烧池中,深情凝重肃穆。“我们一大家子20多口人,今天都来祭奠这些兄弟姐妹,让他们跟我们一块过春节,在这不孤单。”

    “你们在下面,我们在上面,你们和我们永远在一起。”这幅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悬挂的横幅,代表了千千万万生者的心声。

    “我还得供娃儿上学,既然活着就得看未来。”守护遗址公园祭奠台的何先通是幸存的一位村民,他的妻子和十多位亲人遇难,只剩下他与在成都上学的儿子。

    每天,何先通都会主动清扫祭奠台附近的垃圾,护理祭奠台周围摆放的鲜花,甚至还主动向参观者介绍情况。

    “我希望人们在了解了这么大的灾难后,能够看淡生活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挫折。”何先通说。

    在参观公园后,四川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田垭村的何奎生,与母亲和妻子一起为灾区人民捐了款。“地震灾害大得难以想象。不过,地震只是震垮了山河,却震不垮我们的精神!”何奎生说。

    5月12日,山崩地裂的瞬间,东河口小学的老师拉着学生拼命跑出教学楼,最终100名学生生还,3位老师为保护学生不幸遇难。“老师们的这种精神,让我感动好久。”何奎生的妻子熊晓钰说。

    青川县是极重灾区,地震造成的损害随处可见。但是,一座座房屋正在废墟上拔地而起,仍旧居住在简易房子里的百姓,正在加紧重建自己的家园。

    “党和政府的扶持给了灾区人民很大的信心,我哥哥的房子在地震中也垮塌了,他准备大年初三就开始拆掉旧房子,争取早日把新房建起来。”何奎生说。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条在青川随处可见的标语,用朴实的话语展示着这里人们的勤劳和坚强。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21:20 |
地震灾区春节见闻坚守、思念、坚强、温暖、心愿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9年01月27日   来源:新华社

    1月26日,四川安县桑枣镇村民在联欢活动现场观看文艺表演。 大年初一,在四川安县桑枣镇洛祥板房小区,村民们歌舞联欢过大年。新华社发(张晓理 摄)

特写:青川人民在灿烂阳光中开始牛年新生活

    新华社四川青川1月27日电(新华社记者杨迪、周英峰)新年新气象。牛年第一天,地震极重灾区青川县在一片明媚的阳光中醒来;气温回升,融融的暖意让人感到春的脚步已然临近。

    26日上午,记者乘车路经黄坪乡时看到,一些早起的小朋友已经在道路边嬉戏,或是在河滩地上放着鞭炮。

    临近中午,记者来到黄坪乡枣树村,正好遇见了仍在工作的村委会主任雍明。“今天早上,乡上通知我们,必须要上门到户,再次向老百姓强调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一定要防范火险。”

    在该村的枣树坝社,村民李开娥正坐在自家新房的院子里享受午间温暖的阳光。李开娥告诉记者,全家5口人在腊月二十六那天已经搬进新房居住,但新家的卫生间和猪圈还没有完工。

    “反正春节闲着也没事干,我很想赶快把房子弄好,可是修房子的师傅都去过年了,我急也没办法!”说到这儿,李开娥憨厚地冲记者笑了笑。

    午后,阳光愈发灿烂了。县城乔庄镇里慢慢变得热闹起来,附近几个乡镇的群众纷纷来到这里赶集;在凉水镇、关庄镇,许多老百姓在庭院里摆上小桌子,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和亲友喝茶、打牌、吃水果、拉家常。

    位于红光乡的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大年初一这天一共接待了三千多名游客,其中不少是青川本县的老百姓,他们来到这里为大地震中被掩埋的遇难者献上一束菊花,寄托一份哀思。

    “虽然我和这些死者素昧平生,但是作为灾难的幸存者,我觉得自己有义务来告慰一下他们的在天之灵,希望他们能收到我们的祝福。”乔庄镇农民王映涛说。

    “灾区恢复重建的情况比我想象的好多了。”正在为遇难者烧纸钱的深圳志愿者李玲玲告诉记者,虽然她节前才第一次踏上青川的土地,但灾区人民的坚强、乐观已经让她心生感动和敬佩。

    19点,夜灯初上,县城乔庄镇又重归宁静。经过上坪集中安置区时,记者透过板房的窗户,看到很多家庭都正围坐在一起吃饭、看电视,温情洋溢。

    当明天的太阳升起时,新的一天又将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12:08 |

山乡春早

发布时间(2009-02-03 09:47) 信息采编:姚子龙 

 

  山乡春早,大年初五,记者在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采访时看到:村民石光华一家三口正忙着整地种洋芋。石光华说:“去年‘5.12’地震不仅震垮了我们家的房屋,而且影响了家里的收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们修建了新房,还搬进新居过了一个喜庆祥和的春节。同时,我们还要及早动手,搞好春耕生产,确保今年实现钱粮双丰收。”

 

(柳桂华 摄)

发表于 2009-4-20 11:38 |
QUOTE:
以下是引用青川41载在2009-4-18 11:42:00的发言:

作为版主,老师,政府官员能做到这样很不易了,不要难为他了。

坚决支持。

我们理解你。希望你继续,我们需要你!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22:12 |

农民绘制《总理来到枣树村》昭示什么?

网友:陆志坚
 


2009年04月17日14:4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一幅用24种五谷杂粮作颜料,青川县枣树村15个村民用双手一颗一颗粘贴的特色工艺画《总理来到枣树村》,15日已基本完成。画作宽3.05米,高1.83米,用粮25公斤,真切表达了枣树村村民的浓浓情意。(4月17日 新华网)

  去年,在网上曾流行着一首被网民们称为“史上最感人的歌”,这首歌叫《人民心疼你》。“每当风雨来临,你就会来到我们中间,无论再大的风雨,都被你挡在了一边……你叫孩子们别哭,你自己却泪流满面。你叫我们多保重,你自己却一刻也不得闲……”。歌曲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亿万人民对温总理的深深敬意,真切地体现了人民对总理的爱戴。显然,《总理来到枣树村》再现了灾区群众对总理感激之情、热爱之情,昭示着总理与人民群众永远心连心、心贴心。

  5.12特大地震后,温总理曾两赴极重灾区青川。在该县枣树村,总理看到村民自撰的“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标语后赞不绝口,鼓励村民就是要发扬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重建自己美好的家园。总理的话一直鼓舞着枣树村民战胜困难,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幸福的新生活。

  而青川情仅仅只是总理情系灾区、心忧灾区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在汶川地震后不到三个小时,温总理就乘机飞抵灾区亲自指挥抗震救灾,发出了“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百倍努力”的誓言;在离开灾区不到六天,总理又重返灾区部署安排灾后重建;而当堰塞湖险情没有化解时,总理又心急如焚第三次赶往灾区,指示“绝不能让一个百姓伤亡”。在前后二十多天的时间里,总理三次往返灾区,将“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深刻内涵解读得淋漓尽致。

  当总理踏着瓦砾奔波于重灾区,在废墟中因抢救学生而摔倒擦破手臂,因过度操劳焦虑而“半白的头发”,因连日的夜不能寐而吵哑的声音时,让灾区人民真切地感受到了总理对人民的爱,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人民的关怀,那就是信心、力量、勇气与希望。正因为有了这种信心、力量和勇气,包括枣树村在内的所有灾区重建工作井然有序。“吃水不忘挖井人”,《总理来到枣树村》就是灾区人民自豪与喜悦心情的生动体现。

  从村民绘制《总理来到枣树村》,我们还读出了一种责任和情怀。那就是为官者只有像总理一样时刻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殚精竭虑地为民服务,作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赢得群众的“心碑”。

  “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会让你坐在台上”,村民自发绘制《总理来到枣树村》就是最好的诠释。

(责任编辑:徐连欣)

 楼主| 发表于 2009-4-21 11:40 |

图:黄坪乡灾后第一家新建农家乐正式开业

发布时间(2009-04-21 09:29) 信息采编:尹海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4月18日上午,在阵阵欢庆的爆竹声中、在各方宾朋的祝福声中,黄坪乡枣树村枣树坝社村民李玉明家的农家乐正式开张了,这是黄坪乡灾后首家新建农家乐开张营业,标志着震后黄坪乡灾后产业恢复发展有了更新的起点和亮点。新房子、新桌凳、新碗筷,一切都是新的,无情的地震震垮了房屋,却震不垮群众努力重建家园、发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新的面貌,新的风气,无不展现着枣树村民乐观向上、自力更生、坚韧奋进、感恩图报的新风尚。

  黄坪乡枣树村村民发扬“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自强自立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采取“小活自己干、大活帮着干、技术活请人干”的方式积极重建家园,率先在全乡完成灾后农房重建。截至目前,全村206户已全部竣工,186户已安全入住,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在宁波援建黄坪分指挥部的全力帮助下,全村基础设施及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到位,工作重心已全面转入产业恢复发展阶段。经过充分调研,该村以农家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正式启动。目前,第一批两户农家乐已开业,第二批10户农家乐将在7月1日前开张营业,第三批14户农家乐将于10月1日前开张营业,全年预计打造26户,将带动该村蔬菜种植业、养殖业的全面发展,逐步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县对口办  王正一  何仁军)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09:37 |

铭记(组图)

2009年04月30日 08:07   来源:新华网   
 

    四川省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一位村民在村里的大事记纪念碑上记录地震后村里发生的大事(4月25日摄)。

    在四川省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地震后新建的村子里,有英雄路、铭记园、纪念碑等,记录着汶川地震后人民子弟兵抗震救灾的英雄壮举,表达村民对全国人民和解放军官兵的感激之情。新华社记者何俊昌摄

    四川省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一位村民在擦拭新建房墙壁上镶嵌的歌颂人民子弟兵的标语(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何俊昌摄

(责任编辑:王键)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10:21 |

四川青川枣树村石光武:自立自强建家园

2009年04月29日16:02   四川卫视
  记者 梁云华 陈金龙 杨 柳 韩顶清 罗正勤

  【导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流自己的汗、出自己的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干。512大地震后,这两条充分展现青川人民自立自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标语传遍了全国,让全国上下看到了四川人的乐观坚强;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两条标语的背后,是一个残疾人自强不息、努力生活的故事。

  在广元市青川县,石光武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村民:石光武是枣树村的一个残疾人,512地震过后,十月份就自己把自己的房子建起了,他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石光武是广元市青川县枣树村的一位普通农民。早年的一场事故导致他右手残疾,妻子是先天性聋哑人。夫妻俩生有一儿一女,现在与儿子、媳妇同住。地震前,一家人靠着种地、开小卖部的收入,石光武家盖起了一幢两层楼的砖瓦房。然而,2008年5月12号下午,突如其来的一场大地震,震跨了一家人辛苦建立的家园。

  望着眼前的一片残垣断壁,石光武意识到,家,已经没了。惊慌痛心之余,他庆幸一家人还平平安安在一起,而在接下来的那段日子里,他想的最多的是:将来怎么办?一家人要住哪里?怎么生活?这时,村党支部号召村民修建永久性住房,石光武第一个站出来响应。

  石光武:我当时就拆(房子),拆了又码砖,码了两米多高,再码一两尺就可以打现浇了。但我一想以前这种(砖混)房子都摇成现在这样了,(难道)还要修这种房子?左想右想还是看到木架房抗震能力强,我就和我们儿子去买木架,买木架回来就把原来修的拆了,拆了又联系了木匠修木架房。

  时值7月,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的青川余震不断,谁也说不清将来会不会有更大的地震,村民们对石光武急着盖房的行为无法理解。

  石光武:就这么捱下去也不行,你不动、你不修,摆着光等光靠,靠政府,全县这么大的面积,又不是说哪一个县的一个生产队,(全省)普遍这么大的灾难,国家就像个家庭样有一定的困难。

  不顾大家的劝说,石光武下定决心要马上动手建房,他怀念地震前一家人的普通生活,他想让妻子和孩子们早日住进安全舒适的新房,找回全家人同心同力的干劲。


下一页 »
12345下一页
返回列表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