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之9、向重庆当局及重庆主城人民给出如下直诚的建议,为山散洞的重庆经济体指出一条真正具有建设性的生路。
(1)重庆天生是“山”,后养(人造)是“散、洞”。因地制宜,十分简单地立即就可以得到如下对应关系:散——重庆需要修桥;洞——重庆需要地下交通(如地铁)。
第一,重庆主城是一个羊拉屎似的组团结构,由川江渝水两川鬼斧神工地切割成了江北、半岛、南岸,以及半岛根部的沙坪坝、九龙坡等板块。因此,为了给人居、企业留下一个可以高效、倍数利用的市政基础设施,重庆当局仅仅是将地卖出去,由房地产商去盖点楼绝对是一个瞎子摸象式的根本性误区,绝对是对重庆长远发展的无所作为、不负责任。重庆盖楼炒房、“打造”好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楼堂管所,是重庆直辖以来遭遇到的来自有识之士最为一针见血、最为点睛点穴的批评。
重庆当局究竟应该为重庆奠定一个什么样的市政基础?答:重庆最需要的是规避“山、散、洞”的致命缺陷。山,导致重庆发展空间狭小;散,导致重庆城没有聚集优势;洞,已经说明重庆城的祖先只好在地下寻求战备、乘凉、交通空间甚至居住空间。因此,修建桥梁、修建地铁,将两江三地整合为一个整体,是重庆的当务之急。浦东、浦西不就黄浦一江所隔么?地上、地下,已经、将要建设的正是桥梁与隧道。因此可以认为,黄浦江的航运之利在丝毫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浦东、浦西已经整合为一个整体。但是,我们看不出重庆规划当局有哪怕一点象样的大智慧,愚昧的样子如故。重庆的嘉陵江段及长江段均缺少桥梁。连沙坪坝的人居及企业去渝中CBD办事购物也要说成是“进城”,这反映出重庆的人流、物流极不顺畅。资金流没有问题(如果有有资金流的话),因为资金从帐上划来划去现在只须点点鼠标即可。
(2)重庆的产业工人整体上是低素质的,也缺乏浙商帮那种自已创业、自己当老板的工商精神。而改革开放二十年间,重庆劳密型的轻纺业已经近于彻底灭绝。所以,重庆眼下应该大力发展劳密型产业,少搞些“研发基地、高科基地、会展经济、金融中心”等等与重庆产业工人并没有直接关系的吹牛工程、假打工程、高调子大嗓门儿卫星工程。重庆直辖的成功与否,关键得看重庆新老企业、企业群、产业群的成功与否。
企业、企业群、产业群,是城市经济的细胞及载体,是GDP的最直接制造者和就业工人的拿钱养命的地方。生物学家告诉我们:一定要善待细胞!
衣食住行是怎么排成严格偏序的?答:先要就业找钱,有了钱解决“食”“衣”;其次才是住与行。河南安徽民工在大城市的生存之道是一个精典案例:哪怕是捡垃圾拾荒,也得先找到钱,然后找个大学里的食堂吃饱肚子。至于“住”,在美丽的大学校园里随便找一个凉棚即可甜蜜地呼呼入睡。“行”呢,上天赐予人类两条腿,谁说一定要坐私家豪华车?因此,这就严格地例证了“衣食住行”的严格偏序,这既是民间智慧,也是一条经济学原理。够通俗吧?
老企业的生命终止了,淘汰了,如果新产业、新企业、新产业群起来了,下岗也就成了转岗。昨天在A厂(夕阳产业)拿工资,最多明天去B厂(朝阳产业)拿工资。上海走的就是这条路子。老的国企改革起来盘根错节实在太难了,于是,“存量不动做增量”。即:不要花精力去搞什么劳命伤财、成本巨大的改革,而应当全心全意地谋求发展,做出经济增量!中国人念“改革开放”念顺口了之后,以为改革是“十分重要”的。告诉你:改革,不过是对存量做出调整,只有邓公的“发展(增量)才是硬道理”!再加一条“创新也是硬道理”。新产业、新工厂、新产业被创新出来了,何愁下岗职工无业可就?结果,外地资金大量涌入上海,面临磨擦性失业的上海工人从浦西泸湾区的国企下岗了,没关系,去浦东的台资厂、日资厂、美资厂也就可以了。而重庆除了多出几家房地产公司外,你失业的庞大产业工人如何消化?
事实是:“老重庆”企业群由于其计划经济“特质”,竞争不过沿海产品、外资企业,已经纷纷发生多米诺骨排式的倒闭!
所以,重庆还是要打造各种劳密型新工厂及产业群。重庆女性极其爱美,但重庆连一个象样的服装品牌都做不出来。
这样说吧,就重庆的市情,重庆的新型工业化,就是要象东莞、苏州一样地吸引劳密型产业,再适当地搞一点高科技。重庆搞高科技,搞不过成都,搞不过西安。解决就业问题,也就是为那么多极度困难的重庆市民造饭碗,在重庆是多么的重要!重庆必须投资建厂,而不是投资开发房地产,这才是重庆的根本出路。房地产公司容纳的是大量民工和少量长相乖巧的卖楼小姐,消化不了重庆那上百万等待转业的产业工人。
“地无三尺平(山城)、天无三日晴(雾都)、人无三分银(穷庆)”简洁地描述了重庆城的地理条件及经济状态,将重庆市情压缩成一个字:穷。顺便指出,重庆自直辖以来,重庆城的老百姓寄望于虚妄的直辖题材往往无法直面自己的贫穷。
看一些案例。
视点之一。重庆九龙坡区一位朋友告诉笔者,他们九龙坡一家企业要跨不跨,厂长换了一茬又一茬。很反讽的是:每位新来的厂长对于企业解困都使不出什么招数,但每位新来的厂长都无一例外地热衷于“职工集资建房”。原因很简单,通过集职工之资,不仅“解决了职工的住房困难”,而且通过基建,厂长可以轻而易举地寻租,可以为官一任,来一把穷庙富方丈。职工虽然安了居,却乐不了业,企业将跨,失业无疑。顺便指出,这么穷的一个企业一波波地集资,职工手上哪来的钱哪?据说,该厂的青年女职工则跑到沿海出卖皮肉或者傍大款!结论:如果企业解困了,做强做大了,职工有了钱,什么漂亮的商品房买不到!要每一位草包厂长上来“关心职工住房问题”做甚?
视点之二:据重庆市建设委员会有关人士介绍,重庆市主城区现有六十三个久建未完工程,也就是人们所称的“烂尾楼”。总投资四十五亿元,积压银行资金达三十五亿元之多!宝贵的银行信贷资金不拿来将新产业、新企业做强做大,拿来盖“烂尾楼”,造成多大的资源浪费!笔者不禁想指出:重庆,你根本就不是搞经济的料!
眼下,海口只好将在昏炒房地产时期留下的停缓建“半拉子工程” 收购来改建成解困房。而重庆,你对“烂尾楼”是如何处置的呢,真正以民为本的解困房建设得怎么样了呢?
重庆傻不溜秋地炒房地产,智商肯定低于100。
视点之三:我们再来看看重庆人的“穷酸”。我们知道,由于重庆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狭窄地势与气候特点,导致重庆人对山外世界、天外世界充满着幻想与渴望。重庆人至今仍然处在很把港台当回事的阶段。有人说,重庆城是中国离婚率最高的城市,而且离婚的重庆妇女一般都赌咒发誓地说:“死也不嫁重庆男人”。重庆人,尤其是年轻的重庆女人渴望着与外界交流。但是,由于“人无三分银”的窘境,导致重庆人付不起对外交流的成本,重庆人连对外交流的电话费都付不起。确实尴尬!
有朋友告诉笔者,他的重庆女朋友,每一次都是拨通他的电话便立即挂机,得等他复机过去才能通话。因为他的重庆女朋友付不起长途话费。朋友还对我说,他要与重庆女朋友见一面,从来都是先将机票钱给她寄过去,然后再给她买好返回重庆的机票。朋友的重庆女朋友在重庆的上市公司“重百”上班,据说月收入在600-800元人民币间“浮动”。因为爱美,朋友的女朋友发了薪水的第一件事便是买花衣服及化妆品,从而,导致该女子每天中午都是买一个面包裹腹或者一碗小面下肚,晚餐及早餐再“挤兑”同样不宽裕的老爹老娘。慈爱的爹娘只好盼着她早早嫁出去,以减轻“包袱”。
选取上市公司的员工作为观察重庆人收入水平的样本,还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虽然谁都知道,重庆照样有人买得起汽车,住得起豪宅。
同样在西部,做做横比。以2003年为例,重庆GDP总量只有2300亿,而新四川的成都市就有1900亿。更不同的在于分母,重庆有3000万人口,而成都只有1000万人口。就拿重庆刻意“打造”的主城区来看,也干不过成都的主城区,且差距还在日益扩大。除了重庆渝中区与成都金牛区难分伯仲之外,重庆江北、南岸、沙坪坝要想拼过成都锦江、成华、青羊等区是根本不可能的,别说现在不行,十年以后也不是对手,因为成都、四川正在跨越式的发展,因为新四川是西部大开发的领跑者与排头兵(中央交给四川的任务)。
再将视角转向重庆那贫苦的县域,看看国家八七扶贫计划中重庆的贫困县名单:
551222,忠县;551224,云阳县;551227,巫溪县;551228,城口县;552326,武隆县;553521,石柱自治县;553522,秀山自治县;553523,黔江自治县;553524,酉阳自治县;553525,彭水自治县;551203,万县市天城区;551204,万县市五桥区。
重庆市共有12个国家级贫困区县。重庆一些山区贫困人口还过着标准的“山顶洞人”式的生活,穷得简直触目惊心!城口县扶贫不是“一把手工程”么,除了重庆电视台送了几台电视机及几架锅盖(卫星信号接受设备)外,城口人民现在怎么样了呢?
视点之四:乌蒙蒙的重庆重庆山散洞,独有的冷落气氛。
重庆直辖已经7年了。如果重庆直辖是成功的,那么就一定可以归结出几条可以示人的什么“重庆经验”,那么兄弟省市便会络绎不绝地前来重庆取“经”,或者主动找上门来谋求与重庆方的经济合作。就如同当年(80年代后期)大上海也得放下架子去广东取经一样,就如同时下那么多兄弟省市代表团去浙江学习温州发展民营经济的成功经验一样。但直辖7年的重庆,就一个字:冷。可能笔者掌握的情况并不完全,但仅就笔者了解的情况,7年以来,除了2003年四川省副省长黄晓祥去重庆谈过川渝烟草市场整合之外,然后就是这2004年浙江省代表团在访问完四川之后去重庆进行了一次“扶贫之旅”。就连重庆周边兄弟省区,如贵州、云南、西藏、广西,也没有任何一个去重庆听听重庆的什么“成功经验”。相反,2004年,重庆却不得不组以最高规格代表团出访四川及贵州谋求与别人的合作。但迄到目前为止,笔者也没有看到人家以同样规格前往重庆回访。令笔者极为不解地是,重庆本地媒体却傻乎乎地渲染:直辖市出门走亲戚了!
中国区域经济竞争的大势,乃是百舸争流。如果一个省区一旦摸索出成功经验,兄弟省市必会趋之若鹜的。比如浙江省,谁都会主动上门去找它,香港也是如此。而重庆,有谁理睬过你?“9+2”框架,重庆能进得了人家的视野么?别说到重庆取什么“经验”,就是正眼瞧你一下的兴趣都没有。
看看重庆“人气”的冷落:
重庆市假日办称:04年国庆黄金周第一天,我市接待外地游客超过4万人次,同比增长仅10%。
重庆的这种人气,与同期同区域的西部城市如成都、昆明相比,重庆称得上是无人以顾!
视点五:看看重庆灰头土脸的GDP增速。
最新数据,中国经济“列强”2004年上半年经济表现
省市 | 浙江 | 山东 | 广东 | 江苏 | 上海 | 新四川 | 北京 | 重庆 |
GDP增速(%) | 15.5 | 15.2 | 15.1 | 15.1 | 14.8 | 13.5 | 13.5 | 12.4 |
又,2003年GDP增速,新四川12.4%,重庆11.2%。
读者朋友,怎么样,渝中半岛为核心的重庆主城区搞房地产修了几栋楼盘,你就觉得重庆经济增长很“快”么?只有非专业人士才会这样认为。
前面已经指出,重庆的经济基数比新四川小很多,而它的速度却比新四川慢。正常情况下,经济基数越小,搞点增长,应该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纯粹比GDP速度,2003年最快的是内蒙,达15.5%,2004年前三季度,内蒙古自治区的GDP成长率更高达18.7%。为什么呢,内蒙的GDP基数小,东方希望的刘永行(刘氏老二)在包头投资搞个100万吨(后来压缩为50万吨)的铝项目,就可以使内蒙的GDP增速不少,如果蒙牛牛奶、伊利牛奶再多搞几条生产线,又可以使内蒙的GDP增速不少。
然而,无论与经济大盘省市相比,还是与经济小盘省市相比,重庆的GDP增速都比不过。怎么能证明重庆直辖是成功的呢?但证明了一点:重庆盖楼搞形象工程、楼堂馆所,确实是因为重庆的直辖。
2004年上半年,重庆各项经济指标哪怕在西部,全面性地比不过别人。但只有一项,财政收入,重庆称增长40%。而事实上,在这个增速中,有30%是靠出卖土地的收入。重庆的工商税收增速仍然落后于人。
重庆GDP增速为什么如此之慢?
第一,看消费C。重庆主城区的人均财富就一个穷字,哪有能力进行高消费,哪能象成都人大面积地买汽车;重庆“三农地区”穷况连片,温饱都没有解决,哪有能力进行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及其他后续的升级消费?
第二,看投资I。
没错,重庆现在GDP的增长主要就是靠投资拉动。其中,尤其是房地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是拉动当年重庆GDP增长最显眼的一股力量。指出: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在当年是以投资一项计入GDP的。房子一旦盖好,你觉得房子会象企业一样可以年复一年的制造“最终产品”么?因此,重庆那帮GDP外行根本就不知道GDP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苏州会有GDP神话,就是外商前来投资办厂,一旦投产,几亿、甚至几十亿的GDP就年复一年地做出来了。如果简化地将重庆的房地产投资看成对GDP的拉动只在当年,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如果重庆没有强大和可持续发展的GDP制造者——企业群,等重庆这一波大规模投资热潮一过,重庆的GDP增速将更不敢拿出来比。珠海就是这样。
第三,政府支出G。令重庆当局最高兴的可能就在这个G了。这,也是重庆直辖后得到的马上就能看得见的好处,不仅中央给重庆以返还及转移支付,的确,再也用不着向四川省切块了。
但G这一块有几个钱?满打满算撑死也就两百多个亿,而且其中至少40%是卖地来的钱。这个G,大体只够吃饭发工资,也就是说重庆财政仍然是个“吃饭财政”,它根本没有能力搞多少建设。建设投资,仍然只能靠银行贷款、发股票、发债券、吸引外地资金。
第四,净出口NX。重庆经济基本上是一个内向型经济。其产品根本不具备出口国际市场的能力。所以,重庆的进出口不仅规模小(大体只有几十亿美元的数量级),而且重庆的净出口竟然多年是逆差,也就是进口大于出口。
视点六:我们再来看看支撑重庆财政收入增长,却不得不找娘吃奶的重庆国企,对于中央政府及重庆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个多大的包袱!
一项最新完成的调查显示,重庆市国有绝对控股企业集团长期亏损问题比较突出。表现在:
亏损企业数较多。从2000年到2003年这4年间,重庆市亏损企业集团数分别是25、23、25和25户,其中国有绝对控股企业集团分别是18、17、17和15户,其亏损额分别占全市亏损企业集团的94.2%、92.4%、97.2%和54.4%。
持续亏损问题突出。在最近4年中,有12户国有绝对控股企业集团持续亏损。其中,制造业有8户,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各有2户。
大额亏损现象集中。2003年,在亏损的15户国有绝对控股集团中,亏损额超过千万元的达到10户,而同期全市亏损额超千万元的企业集团才13户。
调查显示,持续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历史债务多,不良资产、无法注销的呆坏账问题突出,离退休人员补贴费用支出较大等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办学校、医院、派出所、居委会等企业办社会问题的拖累。
所以,如果重庆人将中央对重庆国有经济的扶贫与慈父般的关怀一味地当成是一种可以沾沾自喜的题材,笔者只能说:重庆,你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成都这个精通商道、天生适合干个体的个体户在计划经济年代虽然效益显著,但所受限制之多可想而知,稍想做大做强,立即就成了被割的“尾巴”。直到中央允许,全国各兄弟省区市可以玩玩自食其力的市场经济,成都终于有了机会施展拳脚,把生意做大做强。所以,成都这个个体户特征明显的城市,其国有企业的员工只有重庆国有企业的1/3不到,但是其工业增加值已经达到重庆国有企业的92%,GDP已经达到重庆的92%。
为了鼓励和引导企业牢固树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高经济经济增长质量,并对全体企业直到重要导向的示范作用,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中国信息报社、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最近共同举办了一个“全国工业重点行业效益十佳企业”信息发布活动。而“效益十佳企业”出来之后,由于重庆企业的低效,重庆官方及媒体基本不敢予以报道。限于篇幅,这里不必给出具体的数据。
读者可能对川渝足球之间的对抗一定十分熟悉,因为这种对抗赛事中演绎着已经彻底成为历史的所谓“情结”。仿此,我们构造一个新的“对抗赛”:如果将成都的民营老板对决重庆那若干家要跨不跨的国有企业,结果会怎样?比赛规则是:“中央及重庆抓大放小,任由重庆中小国企的命运路数由市场说了算”。笔者不得不不无遗憾地对火辣辣的西蜀球迷们说,这是一场根本没有“看头”的赛事。还用看么,你只须去九寨沟度你的假,因为结果不具悬念:重庆的中小国企必是不堪一击。顺便指出:成都民企、四川民企在谋求低成本扩张、在谋求做大做强时,必须时刻关注着重庆国有资产的市场动向。一旦重庆方面拍卖其国有资产,蜀商一定要以志在必得的战略眼光,利用地缘优势低成本地取而得之。就如同中资象水银般地渗透香港一样,四川民企必须无孔不入地瞄准重庆的国资市场,占而得之。古书曰:经之营之,是为经济之道也。笔者再大胆地给出一个建议:四川民企德胜集团应该设法入股或者收购重庆特钢;第二步,四川国企攀钢集团应该大手笔地设法收购重钢。这样,可以低成本地实现四川成为西部钢铁业航母的战略性目标,并占有“大炼钢铁热”中四川钢铁业的应有一席,象广东一样做大做强四川的重化工业。笔者不相信,只要去做,攀钢吞不下重钢。重钢的全部资产也就58个亿,而攀钢集团的资产则是280亿。
最新案例1:
04年9月21日,重庆渝港钛白粉有限公司(000515)发布公告称,已将其名更改为攀钢集团重庆钛业有限公司。攀钢集团因共持有5580万股成为渝钛白第一大股东。
就四川攀钢集团而言,在其成功收购锦州钛业、渝钛白后,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钛原料和钛白粉生产企业。目前,攀钢集团已经成功构建起以冷轧板、钒产品和钛产品三大产业为支柱的产业布局。
目前,攀钢集团已经拥有川投长钢(000569)、新钢钒(000629)和攀钢集团重庆钛业有限公司(000515)三家上市企业,“攀钢系”雏形初现。
最新案例2:
重庆市国资委发布消息,重庆机场以10亿元的价格整体投奔到首都机场集团麾下。重庆机场成为继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沈阳桃仙机场、武汉天河机场之后,首都机场重组的第四家机场。
这,就是不堪一击重庆国企!重庆重汽要急着送外人,前几年是让德隆廉价控股,现在又无偿划拨给上汽!重钢得无偿送给武钢。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排定的2003年全国大型工业企业名单,被确认为大型工业企业的共有1948家。
以销售收入排序,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以年销售额1204亿元名列榜首,其次为一汽、上汽、东风汽车公司和海尔集团。
就地区分布而言,山东最多,达263家,其次是江苏、广东、浙江和四川。四川67家入围企业中,排位靠前的有四川省电力公司(40位)、长虹集团公司(65位)、攀钢集团公司(69位)、五粮液集团公司(78位)和西南油气田分公司(154位)。
川渝企业对抗赛(2003)
新四川 | 重庆 |
全国排名 | 企业名称 | 销售额(万元) | 在 本省排名 | 全国排名 | 企业名称 | 销售额(万元) | 在 本市排名 |
40 | 四川省电力公司 | 1784276 | 1 | | | | |
65 | 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 | 1420073 | 2 | | | | |
69 | 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 | 1328786 | 3 | | | | |
78 | 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 | 1211882 | 4 | | | | |
| | | | 112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918896 | 1 |
154 | 西南油气田公司 | 739749 | 5 | | | | |
| | | | 183 | 重庆市电力公司 | 665642 | 2 |
200 | 四川石油管理局 | 616939 | 6 | | | | |
| | | | 226 | 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560931 | 3 |
274 | 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 455000 | 7 | | | | |
280 | 四川省川威集团有限公司 | 440756 | 8 | | | | |
| | | | 288 | 重庆力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 432496 | 4 |
421 | 四川宏达集团有限公司 | 292476 | 9 | | | | |
448 |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272073 | 10 | 463 | 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258788 | 5 |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2004年7月21日《经济日报》宏观资讯版资料排序整理。
这,就是重庆人把牛皮吹破的所谓“重庆工业”。
如果一比一单挑,四川五粮液“一只酒”,就强过包括“长安”在内的重庆“五朵金花”中的任何一家。四川的一个只有70万人口的县域经济体,却可以培育出“川威集团”,足可以将重庆傻儿自吹不已的重庆最大民企力帆集团置于不屑。
最后,笔者庄严地“骂”一下:重庆人搞经济,根本不得其门而入,搞的是一种昏庸经济、愚昧经济。
重庆的愚昧经济、昏庸经济,你何时可以昭昭?
理由之10、展望中国经济版图中的重庆省
全球经济之大势,在乎竞合二字——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以竞合为主旋律,导致一方面经济在全球化,一方面经济也在地方化,甚至个人化。
中国经济格局也不例外。一方面,加入WTO后的中国需要一个整合13亿庞大消费人群的统一大市场;一方面,中国需要激活地域经济体之间的竞争,从而激活脱胎于计划经济后的中国各地域经济体:不仅要在80年代激活四个经济特区,也要在90年代激活中国最大的老工业城市上海,也要激活经济欠发达的辽阔西部,也要激活一五计划期间着力打造的共和国工业长子——东北,也要激活中部诸省从而使之能够崛起。
时光之轮流转至21世纪,中国经济格局如何?
笔者也试着排一个必会引起争议的“排名”:
(1)中国打造市场经济的顶级样板是浙江省,理由是浙江有中国原生态的第一大商帮及创业群体,浙江商帮发财致富的过程简直感天动地!(不作展开)。
(2)中国一流的省域经济体是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
(3)中国二流的省域经济体是辽宁省、湖北省、四川省、福建省、河北省、河南省、湖南省、陕西省。
问:重庆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省级经济体,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属几流省份?答:三流或者四流。重庆省,就是另一个贵州省。
于是,笔者立即提出一个质疑:一个三流省份却被“钦定”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这种拍脑门式的决策难道不应该进行反思么?
重庆,一个三流的省级经济体,凭什么被臆断地定位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
中国,春秋美般地认定自己是“中心之国”、“中央之国”。看看中国大陆东边那列花彩列岛——我们“中心之国”的东方近邻:日本、韩国、台港澳、东南亚,哪个的经济发达、富庶程度及“三个文明”不在“中心”之上?北部邻邦俄罗斯、南方邻邦印度,都是“中心之国”的强劲竞争者。所以,日本以“创新主义”破灭了中国的“中心主义”梦呓;韩国以“第一主义”超越了中国的“中心主义”。一切试图以“中心”自居者,均是愚不可及。
当下的世界及中国经济格局,唯有“创新主义”、“第一主义”、“项目主义”、“重商主义”、“造城主义”、“细节主义”才是决胜之道,它可以摧毁一切自封从而固步的“中心主义”!重庆,你休要提什么“中心”,尤其是休要在四川经济体面前提什么“中心”。这是笔者对重庆城一个响鼓重捶式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