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惊获约两米长“象鼻鱼”
2010年2月8日
- 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现柳林公园下面,当时龙坎将状元溪水全部拦在里面,也就在现在的位子。但状元溪里边的水,很清又大,还有小鱼小虾、常有人垂钓。 (有-年夏天,我一同学的弟弟,在现新世纪广场的地方游泳,溺水遇难。笔者在振兴桥下面(称:"白房子"水磨房 处)的大石头下捉到碗大的盘蟹,和两斤重的鱼。)
龙坎全是大石乱堆而成,石头下面全是白色浪花。因常有鱼嵌在石缝中游不出去。一年四季常有大人、小孩在乱石缝中徒手捉鱼。(笔者也常来,并还捉过一条两斤多的鲤鱼)。
龙坎内用来停船,和航运公司造船厂用来造船、做船坞。
一九八0年六月的一天,当时天气很炎热。
上午全城大街小巷到处都在说:“公园河坝龙坎,打了条大怪鱼,长着“象鼻子”,有人那么长”。
附近乡村也来不少社员,我当时住半边街,随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挤到了龙坎。
原来是两只打渔船,头天晚上在老鸦崖打到了一条“象鼻子”大鱼,约两米长。有很长鼻子,向上翘起,无鳞甲,大家都叫它“象鼻鱼”。
打渔人说:他们是两只三叶小舟一起打鱼,午后下网,天黑后收网起鱼。
但当晚很怪、一直没起一条鱼。临下半夜时分,拉网发现非常沉,感觉认为碰着了大鱼。忽然、网直拖着渔舟飞快的在江面上飞驰。
两人顿时吓得直叫,另一渔船、马上挨拢、死死拉住前船,前船死死拖住渔网,一前一后,东拐西歪,飞奔“嗖嗖”而前。
两人都是富有经验的打渔人,常年在嘉陵江打鱼。任其在老鸦江上和县城水域来回奔驰。只听“哗哗”直响的磨嚓声。也不知多少回合,足有一个多小时,速度才逐渐慢了下来。
二人不敢怠慢。继续与之搏斗,几个回合、在红岩子渡口附近,才将其制服。
一看这条又大又怪,还长着“象鼻子”的大鱼。打渔几十年、从未听说过。吓得话都说不出。
两人马上将网全部收起,将鱼挡在网内,系干船边。不敢作声,心里七上八下,睁大眼睛,生怕有什么事发生。
静等天近晨晓,不见任何动静,才将渔船悄悄划于龙坎内,
并用酒癸拜“河神”,磕头作揖,喝酒压惊。
准备天亮了,卖掉"这不祥之物"的“象鼻子”鱼,以免招来灾祸。
第二天上午,全城疯闻而观。有人说这是海中的鱼跑到嘉陵江来了,又说是龙王的什么虾兵虾将,更有人说:南部现此“象鼻子怪鱼”,定要发生什么大事。
看热闹的人多、议论七嘴八舌,挤的水泻不通,就是无人敢买。
当时有单位用电话联系省市有关部门。都未明确答复。
有胆大的人,与渔人相熟,下水将鱼抱出水面、轮番拍照。
笫二天凌晨,此鱼不堪折磨就死去了。
随着社会进步、信息快速传播。保护动植物,爱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笔者翻阅旧稿,与不少当年观看过现场的人士一起谈论。认为此鱼应为一条成年“中华鲟"或"长江鲟"。
因三十年前,嘉陵江水质好、水量充足、江宽而水深,少有机动船轰鸣。更无梯级电站相隔,
这条“象鼻鱼”顺江逆水而上,也可能同行应是一对。来到了南部水域。
笔者一九九八年参加编写《历代名人咏南充》南部卷,涉及内容上至唐代、近纳明、清南部之典故。清初年代,南部县灵云山都有猴群、野猪生活的文字,但末发现“渔”类记载。
笔者二零一二年应邀为撰写《南部档案赋》,基本查阅了、《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也无此类“渔”事记载。
这将是南部有史以来第一条“中华鲟”,或"长江鲟" 现身南部县境水域。
当年原诗:(注:包括标题时间均一字未动)。
渔舟捕获一怪鱼
八0年六月
渔舟捕获一怪鱼,剑头象鼻鳞甲无。
老者皆言从未见,找遍书籍无画图。
奇事电告县地省,震动全城奔看鱼。
往来观看又摄影,跳入水中怀抱出。
惟惜渔人不善养,凌晨噩耗命呜呼。
( 此文己发表过,在此略有删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