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82|评论: 13

坐花轿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08-7-4 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坐花轿

                                文/邓四平(QQ:814115633)

    

      骑大马,挂红花,坐花轿,跨火盆……如此古香古色的民俗婚礼,在农村早已成为历史,对久居闹市的人们而言,更是一种尘封的记忆。

   坐花轿,这是旧时川北农村婚嫁礼仪中人们视为明媒正娶的重要标志之一。女人们也只有出嫁到婆家这天最为光彩,那坐花轿自然也就成为了女人们一生中最为荣耀的事情了。

披红挂绿的大花轿,轿顶上插有喜鹊、凤凰或者八仙过海等等吉祥如意的花鸟人物,轿门的门柱、抬扛都用大红的油漆漆得光彩夺目,鲜艳漂亮。花轿有4人抬的,也有8人抬的,轿围多用红绸或红缎制成,织锦刺绣,很是讲究。坐轿的新娘,上轿之前全身上下也都要穿戴一新,大多都是大红的颜色,喜庆吉祥,鲜艳夺目,上穿红袍,下穿红裙,腰系两面铜镜,前小后大,名曰“驱邪镜”,又叫“照妖镜”,据说凭此可让花轿抬在路上倘遇妖魔鬼怪,或遇其他人家死人出殡等等晦气之事时,那“驱邪镜”便可逢凶化吉、驱邪保佑平安等等。

那抬轿子的轿夫、锣鼓手身穿长及膝头的绿色或青色彩衣,头戴斜插鸟翎的大帽,与喜轿相映成辉。敲锣打鼓的吹鼓手的数量也要成双成对,好事成双,以取吉利。

那轿夫是凭借力气和技术吃饭的活计,不仅要健壮有力,而且也要训练有素,协调配合,团结一致。几名轿夫统一行动,快慢一致,步伐协调,配合默契,即使快速行进,也能不颠不晃,保持平稳。轿后的轿夫,视线为轿身遮挡,看不见路面,为防发生滑跌等事,轿前的轿夫时而呼喊,时而示意。他们之间有一套术语,前面喊一句,后面复述一句,以示“知道了”。如前面喊:“左门照”,意即左前方有障碍物;“右蹬空”,意即右前方地方有坑;“左脚滑”,意即左前方地面有水。又如,前面喊:“右边一朵花”,后面应:“看它莫踩它。”实际上呢,那是花轿右边地面上有一堆牛粪,提醒抬轿之人不要踏在上面。

新娘坐在花轿里,从上轿到路上,有泪无泪,一路上都要轻轻地哼着,这叫“哭嫁”,表示用泪水去旧迎新,倘若不哭,那就不吉利的,直到婆家下了花轿就可以不哭了。

新娘上轿以前,娘家的父母往往都要用红纸包上一些钱,这叫“封红包”,轿行路上,轿夫说要爬坡、上坎、下沟、过河等时,新娘便要将红包里的硬币“叮当”“叮当”地丢在轿里,轿夫听到响声就知道给了赏钱,便抬得更加稳当,更加起劲。如果没听到响声,轿夫就会故意作弄轿里的新娘,时而把轿子抬起歪斜起伏,时而把轿子抬起颠簸摇晃,坐在轿内的新娘就像坐在大海行船一般,上下起伏不定,难受极了。于是聪明的新娘便连忙丢“红包”,硬币落地,“叮当”之声,不绝于耳,轿夫则高高兴兴地又改变抬轿方式,有节奏地缓慢而行。

由于嫁娶者经济条件各有不同,花轿的规模也有小有大。小规模者,一乘4人抬小轿,中规模者,一乘8台大轿,大规模者,新娘坐一乘8人抬的大红喜轿,送亲客、迎亲女宾各坐一乘绿喜轿。花轿前,吹鼓手鼓乐喧天,花轿后,抬着嫁奁的相帮兄弟晃悠晃悠,得意洋洋。富裕人家打发出嫁女儿,动辄就是几十台嫁奁,箱柜桌椅,被子蚊帐,锅碗盆瓢一应俱全,甚至连便桶都有,也油漆得红彤彤的。热热闹闹,排场极了。即使小户人家也少不了十台八台的,一生仅仅就此一次,儿女都是父母心头肉,谁肯在男方面前丢了面子呢。

     出嫁的新娘坐在那晃悠晃悠的大花轿里,前边还专门安排有娘家的人负责“挡轿门”,并跟随一大队送亲的娘家人,叫”送亲客“,这都是向男方表示新娘子的娘家人是有头有脸有势力的,这样新娘子今后在男方才不会受到欺负。那”挡轿门“的人往往是新娘家中最小的弟弟,俗称”小舅老倌“。所以家乡人常常在取笑别人时就会说道”你当没当官哦?”被问的人往往会自我解嘲地回答道:“当了的哦,我家上面有好几个姐姐哟,我一生下来就当倌了哦!”说者听者往往都会忍俊不禁。

时代前进,人们对婚嫁礼仪的认识和爱好也渐渐变化。解放以来,坐花轿的习俗逐渐改变,80年代以来,即使农村出嫁的姑娘也改坐汽车客车了,现在城市里则改坐轿车或者车队游行了,看上去简直气派得很,这是过去的新娘子做梦也没想到的事情啊。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如今,家乡人民正在全力创建国家4A级风景名胜旅游区,在“千里嘉陵第一桑梓”相如古县蓬安下河街,那久违多年的大花轿又重新出现了,披红挂绿,光彩夺目。节假之日,茶余饭后,散步休闲的人们,旅游观光的游人,只要愿意花上两元钱,便可喜气洋洋地坐上那鲜艳漂亮的大花轿绕下河街上上下下游行一圈,坐在那晃悠晃悠漂亮的花轿之中,沉浸在浓浓的古风古韵之中,人们的心灵仿佛又梦回遥远的过去美好旧时光了。

 

                                                                                                    ————————1825字记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7-4 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又将我带回了儿时,我记得小时侯不管别人理会不理会,我们会邀上几个小伙伴跟在花轿后面,好象能走在后面就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

发表于 2008-7-4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em02][em02][em02][em02]

2015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08-7-4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族传统的东西现在渐渐的离我们远去。文章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发表于 2008-7-4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了[em03]

发表于 2008-7-4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再也看不到了哦,

发表于 2008-7-4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好的回忆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蓬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638200)四川省蓬安县文化馆:邓四平/文

蓬安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东与营山、渠县接壤,南与岳池、广安相依,西与高坪、南部相邻,北与仪陇相连,东西宽约22.1公里,南北长约61公里,幅员面积1332平方公里,辖46个乡镇、598个村,总人口68万人地貌以丘陵低山为主,浅丘带坝为辅。地形呈南北两端高、中间低,一般海拔在500—800米之间,东有海拔达827米的山峰——白云山。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五千年的蓬安,蓬安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千里嘉陵第一桑梓,蓬安是汉朝政治家、文学家司马相如的诞生地和第一故乡,颜真卿、元稹、吴道子、周敦颐、苏东坡等文人墨客都曾对这一方神奇而秀美的山川流连往返,诗颂赋赞,并曾留下政绩。近代名人魏时珍、伍非百、张逸荪、肖毅肃、王白与等更是为蓬安增添了新的活力与无穷魅力。

天府山水在嘉陵,嘉陵形胜看蓬州。蓬安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着独具特色的相如文化、农耕文化、红军文化、古镇文化、社区文化、党建文化等,尤其是蓬安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更是得天独厚。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蓬安人民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同时也创造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且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深藏于民族民间、植根于民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蓬安人民世代相传的深层文化基因、强盛文化创造力、优秀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蕴涵并体现了蓬安人民特有的智慧和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及文化意识,是承载蓬安人民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蓬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有利条件和传播纽带。

     在蓬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县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均高度重视,切实做好了蓬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搜集、整理、保护和利用工作。在蓬安县府办发(2006)54号文件中,全县有火龙、水龙、板凳龙、百叶龙、蚌舞、莲宵、高跷、狮舞、车车灯、彩莲船、抬社火、薅秧歌(南燕版)、薅秧歌(海田版)、薅草锣鼓、嘉陵江船工号子、四川金钱板:黄桷树下、哭嫁歌等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南充市公布的第一批1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蓬安的嘉陵江船工号子、坐歌堂、哭嫁歌均榜上有名。在四川省2007年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蓬安文化馆搜集整理的的哭嫁歌名列其中。

     在蓬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尤其是蓬安的“龙”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市乃至全国都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力。蓬安的水龙舞,在中央电视台中坝村“全国十大魅力乡村”节目录制中,作为具有浓郁蓬安地方特色的节目,进行了表演和节目录制,并在全国十大魅力乡村评选的节目展播中,向全国观众进行了播放。2007年10月20日,在蓬安建县1500周年相如故里大巡演活动中,作为已经绝迹了蓬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板凳龙”“火龙”“草龙”又在县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文化部门相关人员全力发掘、搜集、整理,并进行了再创造,“板凳龙”“火龙”“草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重新得以了恢复和再现,在蓬安建县1500周年相如故里大巡演活动表演中,以其独到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誉。同时,流行于蓬安兴旺、罗家一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蚌舞”也先后被南充电视台综合频道,四川电视台公共频道“锦绣天府”栏目等予以重点报道和详细介绍,节目播出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一致的好评。

    一城人文经典,千载诗画蓬安。为将蓬安打造成为充满实力的丘区经济强县,充满魅力的文化旅游名城,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蓬安县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了政府保护和民间保护相结合的先进经验,切实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极大地弘扬了民族文化传统,发展了先进文化,增强了蓬安社会的团结进步,全面贯彻落实了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蓬安的战略部署,为蓬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发表于 2008-7-10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老婆有没有坐花轿呀?[em01]

发表于 2008-7-10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蓬安的大深南海很美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