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内地男童香港街头便溺引发两地网民升级骂战尚未降温,一条“香港寻厕攻略”的长微博被悄悄转发过万。攻略以事件发生的旺角街头为例,介绍了七类场所的公厕状况,并配以地图,还标出了易找度、清洁度的星级。这条微博的发布者“中流青年”,是一名有内地生活背景的香港公务员。他希望以一个香港人理性平和的角度,用内地同胞可以接受的方式,来缓解不断升级的矛盾。(新京报2014/05/08)
内地男童香港街头便溺风波暂归平静;印度男子地铁上殴打香港青年无人制止的视频非但没有炒出热度,还被人翻出是数年前的旧闻;抵制杜汶泽倒是引得各路人等各显神通,过气明星的一条微博,居然也能博得满堂喝彩——此证明,别怕高声语,本无天上人。大家都是出来混的,谁的调子高,谁的言辞利,谁占据了道德或伪道德的至高点,谁就能得到更多拥趸并被视为英雄。
火上浇油的时刻,清醒的人,便显得十分难得——更为难得的是,不是清醒地游离于旋涡之外,作壁上观;而是站出来,做一些自己认为有益的,能缓解冲突的事。
中流青年,便是这样一个冷静且进取的人。
他做的其实也很简单。冲突起自如厕难,那就做个香港寻厕攻略呗。请个半天假,跑跑商场照照相,后期编辑编辑,一条长微博出炉——新京报如此写到——“被悄悄转发过万”。
悄悄二字用得真是不好。能被转发过万——实际上已超过两万——怎么能说得上是悄悄呢?这简直就是热贴嘛。且经新京报这么一报导,转发二十万二百万也不是没可能——若真能如此,若真能使一些大陆游客因此轻松找到厕所,不是善莫大焉吗?
只是,当记者问,“如果有更多人像你一样去做,你对这种矛盾消弭会持乐观态度吗?”,中流青年的答案是,“我不知道。说实话我对这个问题持悲观态度,但这件事总要有人去做,我去做只是希望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不错,他也是悲观的。他的所为,或能润物无声,但见效实在太慢。什么奶粉什么厕所,什么蝗虫什么港灿,种种冲突种种轻蔑,背后,是价值观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而是几十年上百年累积下来的。它不断寻找着社会的薄弱点,不断地爆发——他一个人没有可能弥合这些——于是,但求无愧于心,希望良心上过得去。
无奈,又神伤。
然而最可怕的是,之所以会有这种心态,在于他是一个有着十几年大陆生活经历的香港人,对两边都有感情。这或许才是他良心的真正出发点。若他是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可能他也会冷静,但更多的,会是旁观。
这当是他悲观的根源。(屏山石2014/05/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