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累计通报了719件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件。《经济参考报》记者梳理发现,在这些案件中,违规“三公”消费问题最为突出,占到三成以上的比例,包括公车私用、公款吃喝以及公款旅游等方面。(《经济参考报》5月8日) 自中央“八项规定”和反“四风”活动开展以来,三公经费一直广泛被人们关注和讨论,而许多地方也出台了缩减三公经费的措施。然而根据4月份中纪委监察部网站统计719件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件中,公车私用以及违规使用公车共 计1 3 3件 ,占 比18 .5%;公款旅游案件54件,占比7.5%;公款吃喝及招待送礼案件占比为6.7%,共计48件;公款报销个人费用及超标配置办公房和用具共有7件,占比为1%;总的算来,违规“三公”消费案件共占33.7%,在所有违规案件中的比例超过三成以上。如此重的比例数字,如何让民众不去质疑三公经费的控制是不是真的缩水了还是表面的缩水实际还是如从前。 党中央号召破四风主义,包括将三公经费降下来,就是让三公经费管理更科学化,号召政府部门办公勤俭节约,可是4月的统计数据显示着三公经费的缩水只是部分地方缩水,还是有很多地方运用各种造假手段掩盖三公经费的去向,顶着各种明目挥霍。然这些当地政府部门又是如何控制三公经费的?是不是都应将真实的“三公经费”置于民众眼下,让群众知道怎么花怎么用的? 笔者认为三公经费不仅仅要加大三公经费的公开透明化,让人民群众知道钱去哪儿了,更应该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监管力度,财政取之于民更应当用之于民,就要求我们的审核部门要按照规定和实际情况认真审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