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好
银耳世人夸
仙子轻纱出玉骨
青杠树上绽雪花
天地一奇葩
★ 通江,是四川东北部秦巴山区腹心地带,总人口82万,幅员面积4117平方千米。是全国三大富硒带之一,是生产生态绿色有机食品的天然宝地;
★ 通江,是北纬30度上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山川秀美,林海苍茫,到处怒放着大自然的生命之美。森林覆盖率高达63%,排名全省第三位,是大自然赋予的巨大氧仓;
★ 通江,1995年获得“中国银耳之乡”称号,是四川省食用菌产业强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食用菌创新团队科技示范县,也是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基地县、国家地标产品保护示范县和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区,银耳产业是通江特色产业之一。
银耳文化源远流长
银耳是一种极具食用药疗保健价值的珍贵菌类。银耳,多产于高坡丛林地带、寄生于青杠段木之上,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气候影响而生长。对其认识可追溯至汉代。吸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得自然之润育的通江银耳,倍受世人钟爱。据考证,通江是银耳的发祥地。故世界的银耳在中国,中国的银耳在通江。通江银耳,观之如美玉,触之若羊脂,食之似甘露。通江银耳,其民间种植和应用历史已有200多年,早已享誉神州、蜚声海外。历代众多医药家著书立说,都将银耳的药用功效归纳概述为“性味甘淡。有强精补肾滋阴,润肺生津止咳,清热润肠益胃,补气活血强心,壮身补脑提神,嫩肤美容抑癌之神奇效果”。最为有名的是西太后女官德龄《御膳缥缈录.御膳房》将通江银耳的食药功效和珍贵难觅记录得尤为详尽。县上确定每年九月九日为地方传统民俗节日“银耳节”,现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并在城郊周子坪和银耳发祥地的陈河分别建成了银耳博物馆。
栽培工艺传统独特
“天生露,露生雾,雾生耳”,揭示了通江银耳独特优良品质的奥秘。位于通江县陈河乡雾露溪的九湾十八包,常年泉水叮咚,清流潺潺,万树苍翠,百草葱绿,雾露飘渺,湿润温和,是得天独厚的天然银耳生长的理想宝地。这里展示的,就是通江银耳传统独特的“十二道”生产工序。包括砍山剔枝、截口断棒、消毒炕棒、接种发汗、堆码发菌、排堂管理、给水通风(定期打水、定时通风)、适时翻棒、出耳采摘、剪脚清洗、低温干燥、分级包装等全部工艺流程。
朝阳产业前景广阔
通江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以银耳为主导的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品种培育和技术集成研究及配套推广,通江以银耳为品牌的食用菌得到了空前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带三区”的集聚效应。2013年,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3.51亿袋,鲜品产量16.05万吨,产值18.2亿元。同时,成功引进的裕德源、中茂等境外现代农业开发集团与山霸王、光泰等本地企业并驾齐驱,开展了银耳保健食药品等一系列的精深加工研究,并通过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载体,将通江银耳远销到了世界各地。
通江银耳是中国农产品地标保护产品。如今,已经走出国门,香遍五洲。通江银耳产业的发展远景将更加广阔,更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