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79|评论: 2

[短篇小说] [民间传说]卢公生女名莫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6 07:42 | |阅读模式
莫愁女一.jpg


    隔山容易隔水难,这话真不假。在湖北省钟祥市古石城的北边,有一个水面宽阔,一望无边的湖泊,古时候叫沧浪湖。那时,居住在沧浪湖西岸的居民百姓,要想进湖东的县城游玩、走亲访友或者买卖点东西,就像推磨碾米面,绕着湖岸转圈圈,一天走个来回,还要在公鸡报晓时赶早起床,到日头落山时才能回家。官府的县太爷就像屋檐下的走马灯,换了一个又一个;架桥修路的捐好像大河涨水,一浪高过一浪,不晓得好多年了,湖还是湖,水还是水,路还是围着湖岸转圈子……所以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沧浪湖啊水无边,
     进城要走一整天。
     官老爷们心真狠,
     路桥不修只收捐。
     湖是湖,水是水,
     进城还是转圈圈,
     猴年走到马月去,
     苦头该吃到何年?
    不晓得是老天爷睡醒了还是菩萨发了善心,相传到了春秋战国末年,这里属于楚国的陪都郊郢管辖。这一年初春的一天,雨过天晴,沧浪湖西几位急欲进城的百姓,正在望着那“晴天一把刀,雨天一窝糟”的湖岸小道吹胡子瞪眼睛,咒骂老天爷。忽然,发现从沧浪湖边的芦苇丛中,燕子一样飞快驶出一只大木筏子,撑筏子的是一个年方二十岁左右的汉子,生得圆头大脸,虎背熊腰。他头戴芦苇编的斗笠,肩披棕皮织的衰衣,身穿土布缝的衣裤,脚套稻草打的草鞋,双脚站在筏尾,前如弓,后如箭;两手握着木桨,左如风,右如电,还不等众人回过神来,转眼间,那筏子就来到了湖畔,停在了岸边。开始,那汉子向岸上的人连连招手,嘴里咿咿呀呀,不晓得说的是些恁子,大伙一个字也听不懂,一个个象木头人一样,傻捕那鸡式地站在那里望着他,茫然不知所措。后来,那汉子急了,扔下手中的木桨,从筏子上跳上岸,一手一个,挽着为首的两个老人,半扶半拖地硬拽到筏上,强行将他们按下坐在筏子两边象凳子一样的木板上,随即又向岸上剩余的人一边招手,一边咿咿呀呀地叫唤。岸上剩余的人虽然还是不晓得他想搞恁子,但是一个个却如同鬼使神差一般,自己迈步离岸登上了大木筏,分别在两旁坐下。刚刚坐稳,只见那汉子已跃身筏尾,双手操起木桨,然后仰天一声长啸,大木筏子忽然原地一个大转弯,掉过头,箭一般向前驶去,约莫半个时辰左右,筏子便在一处湖滩停了下来。筏子上的人抬头仔细观看,不由得拍掌喝彩:嗬,这不是县城的北门吗?只见撑筏子的大汉跳上岸,在一棵岸柳根部拴好缆绳。然后,笑呵呵地向大家作了个请上岸的手势,人们这时方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汉子是专门用筏子来渡他们过湖进城的。同时也明白了:这汉子竟是个不会说话的哑巴。更让人们感到惊奇不已的是,当他们从城里返程的时候,这哑巴汉子仍在原地等候,并送他们原路返回,而且分文不取,不要任何报酬。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城里城外,方圆百里。从此,南来北往的行人,天天都可以坐着大木筏往返进城回家了。一日三,三日四,天长日久,这里便形成了一个渡口。
    由于哑巴不能说话,因此没得人晓得他姓甚名谁,来自何方。但是,人们看他每天都是从沧浪湖畔芦花洲的芦苇丛中出来,又从芦花洲的芦苇中消失,所以有人就称他为“芦哑巴”,后来又觉得这样称呼一个积德行善的人不合适,就按通常对驾船人称为“艄公”的惯例,改称为“芦艄公”;没过多久,又有人说艄公的“艄”和风骚的“骚”字读音一样,容易令人产生不雅的联想,所以又把这“艄”字给去掉了,变成了“芦公”。一位教书先生说,《百家姓》里没有“芦”姓,就称他为“卢公”吧。这样,“卢公”就成了摆渡汉子的姓名。
    卢公住在沧浪湖芦花洲用芦柴杆搭棚安居,白天在湖上摇船摆渡,晚上下湖里打鱼摸虾,春天挖芦剜笋,秋天采莲挖藕,生活过得倒也衣食无忧。只是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眼见得卢公额头上渐渐添了皱纹,鬓角上有了白发,依旧是芦苇杆一根,虽说也有不少热心人牵线搭桥,充当红娘为他说亲,但总是被卢公摇头拒绝。虽然他不能说话,但人们从他的表情和手势中可以看出,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残疾人,穷得只有两个肩膀抬着一张嘴,怕娶了老婆生了伢子会跟着他受罪。所以不愿意结婚。有道是强扭的瓜不甜,人们见他坚持如此,也只有摇头叹气,深感惋惜。
    谁知,天无绝人之路。没想到,好人终有好报,卢公的桃花运来了。
    这一年,襄河发大水,沿河两岸被洪水淹没了许多村庄。卢公驾着大木筏在洪水中救了不少人和牲畜,其中就有一个昏迷不醒的姑娘被他背回芦花洲的窝棚里,请来郎中,及时将她救醒。可是这姑娘的所有亲人都死于洪水之中,她的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加上在洪水中挣扎时间太久,人虽然清醒了,但身体十分虚弱,连坐都坐不起来。她无家可归,卢公也无处可送,只得将姑娘留在窝棚内进行调养。为了她,卢公打鱼摸虾逮野鸭,精心地对她进行调养照料,一个多月后,姑娘终于完全恢复了健康。为了报答卢公的救命大恩,姑娘决意以身相许,要嫁给卢公为妻。卢公再三推辞,姑娘一气之下,竟然在身上绑了块石头去投湖,以寻死相威胁。在这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卢公只得答应了这门亲事。于是,他们以芦苇为媒,请天地作证,在一个月亮圆圆的夜晚,二人亲密地相拥着,走进了洞房。
    方圆数十里的人们,听到卢公有了新娘子的好消息,立刻不约而同地蜂拥而来,一是表示祝贺,二是想一瞻新娘子的芳容。待人们一见到新娘子的面时,无不发出惊奇的赞叹:“嗨!柳眉杏眼,高鼻圆脸,特别是双颊绯红,真像一朵盛开的桃花哟!”再一问新娘子叫什么名字,嘿,她的回答更是令人惊讶不已:“我的名字叫‘桃花’……”
    为了表示祝贺,前来贺喜的宾客当场凑钱,特意派人进城请能工巧匠制作了一支桃花金雀玉簪,送给新娘子桃花,插在她那高高挽起的漂亮发髻上。
    说起这个桃花,真是神奇,她不仅面如桃花,名叫桃花,而且特别喜爱桃花。这不,嫁给卢公之后,她就在芦花洲铲除芦苇,广种桃树。几年之后,硬是把一个芦花洲变成了桃花园,每到桃花盛开的季节,常常使得钟祥县城出现万人空巷的景象,人们争相来这里观看桃花奇观。久而久之,人们不再将这里称为芦花洲,而称之为“桃花村”。湖水荡漾,碧波竞澄,桃花送暖,流芳喷香。多少年来,也一直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来此挥毫泼墨,吟诗作画,为祖国的文学艺术宝库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词画作。这是后话,就此一句带过。
    哎嘿,俗话说,人的运气来了,城墙都挡不住。此话果然当真!时隔不久,桃花就身怀六甲,卢公就要当父亲了。小两口真是睡着了,笑醒了,喜癫了,乐疯了。
    那是楚顷襄王初年一个浓云密布、风雨交加的日子,桃花挺着个大肚子,正在家中给丈夫做饭,忽然感到腹部一阵剧烈的疼痛,她顿时明白自己是要临产了,卢公在湖上摆渡还没有回家,怎么办呢?外面下着雨,她不敢出门,只好自己硬撑着走进内室,躺在用芦花铺的芦苇床上,听天由命,等待着婴儿临盆。谢谢老天爷保佑,婴儿顺利地降生了,是个非常漂亮的女儿。但是,这伢子一下地便扯起嗓子啼叫一声,这声啼叫极端特别,她不像一般婴儿啼叫的声音是一个“哇”字开头,而是以两个“大”字开的头,“大大……”那声音不但特别高特别尖特别动听,而且传得特别远。眨眼之间,云消了,风止了,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道道彩虹挂起来了,一片片红霞飘来了,一群群鸟儿飞来了,一条条鱼儿游来了,鸟儿欢歌,鱼儿竞舞,如同百凤朝阳。更神奇的是,这声“大大……”像一股电流传进了正在摆渡的卢公耳里,卢公浑身剧烈一震,突然大笑连声:“哈哈……我的伢子出生了,我的伢子在叫我了……”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卢公神力自天而降,几桨就将渡筏划靠了码头,跃身上岸,快步如飞,闪电一般回到了家中。
    这时,桃花怀里的婴儿正在“大、大、大大……”啼哭不止,卢公急忙上前一把抱过女儿,一边顺手从桃花发髻上拔下那只桃花金雀玉簪子,轻轻地在婴儿头上梳着,同时逗着她说:“大大回来了,莫愁、莫愁!”说来也真奇怪,听到“莫愁”二字,婴儿马上停止了啼哭,于是卢公夫妻就把女儿取名为“莫愁”。明张宁有诗句“金雀玉搔头,生来唤莫愁”,说的就是这件事。而钟祥境内居民许多子女,至今仍将父亲称为“大大”,据说也是由此而来的。

   讲述人:王惊蛰,女,1919年农历二月初五日出生于钟祥县丰乐镇王家台,小学文化,解放前夕嫁城关张姓为妻,进入城关生活,后丈夫不幸逝世,遂以帮人洗衣谋生,生有一儿一女,晚年生活幸福,2004年病逝,享年86岁。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4-5-6 09:03 |
一段传为佳话的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整个故事叙述的流畅、生动而传神。写得不错。欣赏!
参与人数 1 小米椒 +10 收起 理由
东方明炬1 + 10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09:14 |
山岚念邛池 发表于 2014-5-6 09: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段传为佳话的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整个故事叙述的流畅、生动而传神。写得不错。欣赏!

先生嘉评,鼓舞人心。赠分表示感谢!问好春祺!:handshake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