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地震给中国人带来巨大悲痛,但抗震救灾的快捷、有序、开放和深沉的人道精神,却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北京奥运会所期待的展示现代中国形象的目标,已经在抗震救灾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 中国政府决定在地震发生一周后向地震遇难者默哀三分钟、将5月19日至21日定为全国哀悼日,不仅符合文化传统,更是文明的体现:给生命予以最高敬重,把普通百姓的命运作为第一优先。而把奥运火炬停传三天,更显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在扎实推进。 从地震发生十分钟后迅速展开的救援行动,军队的全力以赴,媒体原汁原味的报道,国家领导人通达人情的灾区言行,全国人民不分阶层、不分老少、不分贫富的赈灾捐款义举,欢迎世界各国帮助救灾的开放心态,都展示着中国的理性和进步,显现着一个大国的组织能力和面对突发事件应有的镇定自若、临危不乱。 中国人充满人道情怀 值得关注的是,西方媒体在过去几天没有对中国说三道四,反而以较大篇幅报道救灾中涌现的感人故事。这同样说明,西方人对中国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产生了新的思索。 实际上,西方媒体的报道中已经隐含着对中国的新认识,“反应迅速”、“组织良好”、“浓郁的人道情怀”是有关地震报道中常见的词汇。更有专栏作家认为,西方国家的财长对中国巨大的灾难不吭声,说明“人道主义干预”的虚伪。 几周前,面对中国网民的反击时,西方一些人把中国人标签为“民族主义者”。民族主义在西方基本上是一个贬义词,与狭隘、狂热、极端、自私、非理性相关联,与人道主义普世价值观相背离。但在抗震救灾中,更多的网民,更多的公职人员、富人和普通百姓都心甘情愿地救人、捐款、充当志愿者,这种深沉的人道情怀,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很难再把“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和“好斗的爱国者”的帽子扣到中国人身上。 中国领导人在灾区的言行,也让世人感到中国变了。温家宝、胡锦涛轮流赴震区安抚灾民,指挥救灾行动。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央领导人说话的方式大变,没有政治说教,全是极富人情味的贴心话。他们对地震孤儿的关切,引发出全国认领孤儿、承担抚养和教育责任的热潮。 无论在电视画面还是报纸图片报道中,出镜率最高、人数最多的解放军、武警官兵和警察,他们是抗震救灾的主力。从另一个容易为人忽略的现象中,也可看出人民对军队的信赖和尊敬:志愿者、记者和所有站在救援一线的人,绝大多数都穿着迷彩服。迷彩服在灾区,已成救生和希望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