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在川北的深山老林里,随处可见吊脚楼.这样的吊脚楼和栖水而居的其作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解放前,这些地方地广人稀,野兽经常出没威胁人畜安全,有首山歌这样唱到:"高高山上莫搞头,又出野猪又出猴,要想夫妻同床睡,除非包谷搬上楼"......
山区的吊脚楼上面人居住,下面堆放农具柴草杂物;也有家景困难的在下面养猪养牛羊;家中有客人来或路人借宿的.由于没有多余的被盖,夏季还好应付,遇到冬天气候寒冷,只好在喂牛羊的吊脚楼上偎进包谷壳内取暖应付,人们戏谑为"冲壳子".实在想不出和人们现在比喻说大话的"冲壳子"有什么牵连......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举报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哈哈!原来“冲壳子”是这样的啊?
去过贵民多次,怎么没发现?
整得很
吊脚楼应该作为光雾山景区的一个看点加以保护和利用。“幺店子”是川陕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驿站,大都是吊脚楼形式,也是川北民居的典型代表,可以在旅游观光线路上重点打造这样几个,就发挥它原来的功能,接待南来北往的客人(游客),同时展示我们地方独特的民俗文化,达到保护与利用并举,在利用中保护的目的。
老新怎么没有叫我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