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偿新闻的危害与对策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 MBu9cIERrUZH1H2gIju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迅速发展,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和等多种形式的媒 介类型,在宣传贯彻党的政策方针、表达民情、教育群众和舆论监督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极大的促进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在推进改革开放、依法治国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我国新闻界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虚假新闻”、“不良广告”、“低俗之风”和“有偿新闻”盛行,这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新闻界自身地广泛关注。其中“有偿新闻”的蔓延最为广泛,影响也最为恶劣。
一、“有偿新闻”的集中表现 按照《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有偿新闻”指新闻机构向要求刊播新闻者收取一定费用的新闻。一些新闻机构为解决经费不足或赚钱以及其他目的,按占用版面大小(报纸)、播出时间长短和录制费用(广播、电视),向要求刊播新闻者收取费用。
实际上,“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主体不仅有新闻机构还包括新闻记者和其他新闻从业人员,不但依照版面、播出时间和录制费用收费,还有其他表现和手法。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接受和索要钱物。这也就是常说的“红包新闻”,你给红包我发新闻,不给红包不发新闻;红包多报道多,红包少报道少。新闻报道不是依据事件本身的“新闻点”,而取决了是否出钱和出钱多少。
2、利用兼职名义获取报酬。记者兼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顾问、策划顾问等,帮助企事业“制造新闻事件”并负责报道宣传,从中领取“工资”。
3、利用新闻拉赞助、广告,增发行量。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不分。以新闻开路、打基础,以赞助、广告和发行量为目的,新闻报道沦为经营获利的工具。
4、广告和新闻不分。这是“有偿新闻”最普遍、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即新闻广告或广告新闻,也就是常说的“软闻”。看似一篇新闻,其实是宣传广告。
二、“有偿新闻”的危害 “有偿新闻”违反新闻事业基本规律和新闻职业道德,降低大众对传媒的公信度,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危害极大。关于“有偿新闻”的危害,可以概括以下几点:
1、“有偿新闻”违背马列主义新闻原则。
马克思认为,新闻应该自觉反映“人民真正的呼声”,“深刻地理解人民的愿望”。大众传媒是社会公器,理应真实反映社会的真实状况和人民意见。然而“有偿新闻”则是根据出钱多少来决定新闻报道,而不是依据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报道。金钱成为决定是否报道的决定性因素。公众的某些意见和愿望,因为没有“红包”就不予报道;公众应当知道的事件或真相,可能因为金钱而不报道。前几年新华社两名记者收取山西吕梁小煤窑矿主的钱财,对于涉及几十名矿工生命的重大矿难事故不予报道,这是对公众知情权和表达权地侵犯。
“有偿新闻”是“新闻勒索”的最主要的祸根。由于受金钱利益地驱动,某些媒介机构不顾法律道德约束,以舆论监督的名义为要挟,向被批评单位或个人收取金钱,获取不益之财。
2、“有偿新闻”容易滋生“虚假新闻、不良广告”和助长“低俗之风”
俗话说“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新闻媒介收取了他人钱物,在新闻报道方面当然要按照出钱者的意图来处理。对于表扬稿件,新闻媒介往往采取“趋利避害”的方式,把报道对象好的一面加以夸大和过分赞扬,不好的一面则采取“冷处理”,少报或者干脆不报,“虚美又隐恶”,按照金钱多少肆意“过滤性新闻”。有些甚至直接“炮制新闻”,实质上是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践踏,是一种虚假新闻。
新闻媒介还往往通过“宣传策划”的方式进行“有偿新闻”报道。新闻记者指导或者参与策划企事业单位举办某些活动,人为“制造”新闻事件,然后进行报道,从中收取“好处费”。这实质上也是虚假新闻。
“有偿新闻”常常是以新闻广告的形式出现。报道时按照出钱者的要求,对产品的某些性能和功效故意放大,甚至凭空捏造,助长不良广告的蔓延。在一些妇科医院和美容保健的新闻报道中,由于收取了财物,往往通过夸张、渲染和低俗描写的手法进行大肆报道,极尽媚俗低劣之能事。
3、“有偿新闻”削弱公众对传媒的信任,更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 由于“有偿新闻”根据根据出钱的多少决定新闻的报与不报,甚至不惜以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为代价获取金钱利益,不能真正正确表达人民的意见和疾苦,媒体报道和公众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严重脱节,导致公众对大众传媒失去信任。
另一方面,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领导的事业,新闻媒介是党和群众沟通的“桥梁”。“有偿新闻”的盛行,破坏了这一“桥梁”的作用,使公众对于新闻报道的有些事件产生怀疑和不满,影响了党群关系,损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三、“有偿新闻”盛行的原因
“有偿新闻”有上述种种弊端,为何现在如此盛行?“有偿新闻”产生和盛行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将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剖析,以探求“有偿新闻”产生和蔓延的主要原因。
外因:
1、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地深入,拜金主义对我国新闻媒介产生巨大冲击。自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国家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在此过程中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却略显不足。整个社会在价值标准上存在“以赚钱论英雄”的错误认识。对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产生巨大影响。
2、在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促使“有偿新闻”盛行。比如在改革中出现的利益分配不均,教育、医疗和住房等领域的消费压力沉重,以及社会保障不很健全,迫使新闻工作者想法设法增加自己收入,利用新闻资源收取钱财就成为首选。
3、舆论环境不健全,舆论监督体制不完善。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逐渐放开,但速度过于缓慢和力度不够。再由于一些新闻主管部门对党和国家政策的不当理解,对于舆论监督设置种种限制,新闻媒介在履行舆论监督职责时存在一定风险。因此,新闻媒介把注意力集中在正面报道中,既不受主管部门批评又利于自身经济效益,但却发生过火现象,导致“有偿新闻”。
4、新闻法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新闻法,对于记者在新闻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履行的义务只是散存在《宪法》、《民法》等法律中,针对性不强。这使得一些记者即使从事“有偿新闻”活动,也难以受到法律的制裁。
内因:
1、传媒市场竞争激烈,媒介机构在社会责任和行业利益的权衡上不够稳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迅速发展,各类晚报、都市报和专业报纸以及电视台、电台等大量涌现,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发达,其对传统媒介产生强烈冲击。再由于我国现在对媒介机构实行“事业性单位,企业化管理”,把媒介机构推向市场自负盈亏,特别是都市报,生存发展完全依靠自己。迫于生存和发展压力,一些媒介机构就在社会责任和行业利益上出现权衡错误,导致“有偿新闻”的蔓延。
2、新闻记者收入不高且地域差别较大。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新闻从业者,东部发达地区如广州为7000元左右,中部地区为4000元左右,而西部落后地区则为1000—2000左右。这些收入面对增长较快的物价,特别是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压力显得力不从心,再由于记者受本身职业决定,交际和应酬活动较多。自身的生存压力也迫于他们从事“有偿新闻”。
3、记者自身素质不高,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不强,新闻专业化不够。 新闻职业不同于一般职业,它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较好的业务素质,更重要要有社会责任和较高的思想素质。目前我国各级新闻单位中,真正接受新闻学系统教育的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并不高。
有些人文字能力很强但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并不过硬。同时,在现代新闻从业人员中,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不够,一些记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新闻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定没有真正被新闻从业者内化,在金钱的诱惑下,职业道德的约束往往显得乏力,这也是“有偿新闻”蔓延的一个原因。
四、解决“有偿新闻”问题的对策
“有偿新闻”危害极大,破坏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必须予以坚决地制止和纠正。找到了“有偿新闻”产生和盛行的原因,那么就需要对症下药,即治标又治本,从根本上铲除“有偿新闻”滋生的土壤。
1、加快经济发展,规范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和谐经济发展体系是解决“有偿新闻”问题的基础。
新闻事业从根本上说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偿新闻”的产生,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规范,利益分配不够合理以及经济程度不高有直接关系。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才能切断“有偿新闻”的根;同时,进一步优化利益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如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消费能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减轻人们在这些方面对未来不确定风险的担心,构建和谐经济发展体系。
2、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发展。
这能够使新闻媒介真正肩负起舆论监督和表达民意的职责,使其更加重视应履行的社会责任。社会民主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使新闻媒介从只注重宣传说教转变到重视舆论监督功能上来,另一方面使得公民可以对不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败坏新闻职业道德的新闻媒介自由的发表批评意见,促进新闻媒介的健康发展。
3、健全新闻法制,把新闻活动约束在法律范围内。
以法律形式制裁“有偿新闻”行为,使其“不敢为”;可以引进红黄牌制度,对于进行“有偿新闻”的记者或媒介机构采取黄牌警告,若其屡犯,则红牌罚出。
4、加强新闻理想教育和新闻职业教育,内化新闻道德教育,广泛推行新闻专业主义。
杜绝“有偿新闻”,说根到底必须从新闻工作者入手,解决人的问题。只有不断加强新闻理想教育和新闻职业教育,把新闻职业道德使其内化,使其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人格,自觉抵制金钱的利诱。同时,广泛推行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从业者必须接受系统的新闻学教育,对新闻职业必须有深刻的理解和正确的认识,这是杜绝“有偿新闻”的重要保障。
“有偿新闻”在我国自80年代开始产生并日渐盛行,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和广泛的。要想彻底铲除“有偿新闻”,必须从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等几方面大力着手,坚决执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中国新闻界的净化需要有理想、有较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能力的新闻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需要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新闻队伍的壮大,需要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新闻界的未来是美好的,但奋斗和努力则需要从现在就自觉开始。
参考文献: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 其中"有偿新闻"的集中表现1、2、3、4点参考徐新平教授《新闻伦理学新论》,205—206页,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二次印刷。 徐新平教授《新闻伦理学新论》,1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