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800|评论: 70

[群众呼声] 唱响蓬安正能量——最美蓬安人【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19 16:05 | |阅读模式
                                             杨嘉清:蚕桑产业的“活字典”



在蚕业部门,他工作了30多年,长期坚持在生产第一线,为生产服务,为蚕农服务,他参加了数不清的蚕桑产业建设和科技培训推广活动,亲身经历了蚕桑产业的兴盛和衰退,堪称蓬安蚕桑产业的“活字典”,他就是县蚕业局技术干部---杨嘉清。
1980年,他从四川省蚕丝校蚕桑专业毕业,分配到了县蚕桑局做技术员。当时,农村中普遍使用传统方法管桑养蚕,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也不高。为了改变现状,他将多年的实践经验参与编写成了《农村家庭栽桑养蚕技术》、《栽桑养蚕实用新技术要点》等简略实用、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免费发给蚕农。
为了推广蚕业新技术,1982年,他还在全县选拨了116名农民芽接技术员集中到兴旺蚕种场进行培训,经过训练和考试合格后,分派到各乡镇,组织良桑嫁接专业队伍示范、指导冬芽接,很快把这一技术推广到全县,形成了良桑嫁接的热潮。当年冬春嫁接良桑3000多万株,加快了良桑化进程,当年全县发种、产茧得到大幅度增加。
作为一个面向农村、面对农民的科技工作者,他深知对专业技术仅懂得理论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实践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1983年4月上旬,兴旺片区几个乡镇桑树新梢出现大面积烂头、芷心,导致桑叶大减产,蚕茧减产,后来局里安排他在兴旺驻下来研究,经过较长时间的连续观察、记录,他发现了桑树病因,并通过试验,防治这种病虫害必须先治虫再治病才有效,他的这一科研成果获得了四川省蚕业技术进步二等奖,并在全省得到推广。
杨嘉清在蚕桑行业工作了30多年,不仅受到广大蚕农尊重和爱戴,还得到了各级组织的认可。他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写成文章先后在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多次获得省、市、县科技成果奖,同时获得四川省茧丝绸公司、原南充地区行署以及县委、县人民政府的表彰奖励。
在杨嘉清工作的30多年,他亲身经历了蚕桑产业的兴盛和衰退,他是蓬安蚕桑产业的一本“活字典”。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09:12 |
刘开兵:乡亲们心中的“120”


无论严寒酷暑,在崎岖的乡间小路上,总能看见刘开兵的身影。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喝口井水。多年来,他和他那辆红色摩托车成了宽敞沟村一道特殊的风景。《最美蓬安人》为你讲述新园乡宽敞沟村卫生站医生刘开兵的故事。
清晨6点,刘开兵像往常一样带上早饭从家里出门,骑上他那辆有些破旧的红色摩托车,穿过一条杂草丛生的乡间小路,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来到他所在的宽敞沟村卫生站,已有两位病人等着。忙完这两个老病号的复诊,他又开始查看上午预约出诊病人的资料。
从卫生站出发,大约几分钟后,刘开兵来到72岁老人唐登远的家。唐登远患有高血压、脑血管等疾病,以前是他三天两头到卫生院候诊,现在不能走了,就成了刘开兵时常往他家跑。唐登远的妻子吕忠群告诉记者。今年春天,在地里忙活的唐登元突然感觉身体不适,还没走回家,便晕倒在路边,不省人事。当家人给老人准备后事时,不省人事的唐登远老人经过刘开兵的医治,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今年46岁的刘开兵15岁开始学医,18岁成了村里的“赤脚医生”。1996年,刘开兵有了自己的第一辆摩托,从此,他开始每天骑着摩托车为宽敞沟村等3个村2800多名乡亲送药、治病。刘开兵的手机如同“120”求助电话,被乡亲熟记于心。
两尺宽的田埂上,摩托车只能缓缓前行,行至一段碎石陡坡路,车子突然出了状况。刘开兵从车座下的箱子里拿出工具修理,记者问他一共跑了多少公里,刘开兵笑着说,从来没有算过,但是已跑坏了4辆摩托车、摔破了8个头盔。记者注意到,他去年买的这辆新车满是泥土和划痕,里程表上的数字超过了1万公里。
行医中仅收药品成本价的刘开兵,没能为家里带来丰厚收入,有时还需要从家里拿钱倒贴。有的病人四五年前的账都还欠着,周围邻里都在建新房,他却住在上世纪90年代修的老房子里。乡亲们过意不去,逢年过节经常把家中的鸡蛋送给他,但他从来不让妻子收。
2005年,刘开兵接受朋友的邀请,南下广西行医。虽然人在外地,但他每天仍会接到10多个家乡的电话,咨询病了该买什么药。接连不断的电话和电话传递过来的殷切期盼,让刘开兵感到不安。一个多月后,他果断放弃了月薪8000元的工作,继续回到家乡行医。
虽然天天奔波劳累,但刘开兵说他很满足。采访中,记者总能看到刘开兵和宽敞沟村村民们打成一片、推心置腹的场景。有村民告诉记者,刘开兵医生的电话号码,他记得比孩子的电话还要熟悉。大伙儿平常吃药、打针都指望他,骑摩托车出诊的刘医生,就是他们心中的‘120’。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13:33 |
余继元:垃圾堆中奉献青春

没有声名显赫的地位,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垃圾上车工,每天与垃圾打交道,又脏又臭,但他却十年如一日,辛勤劳动、默默付出,他就是县环卫所环卫工人余继元。
从2002年起,余继元开始从事垃圾上车工工作,至今已有11个年头了,11年来,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炎炎烈日,他都跟随垃圾运输车一道进行垃圾清理与运输,每一堆垃圾他都要用工具一铲一铲的传上清洁车,这份工作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繁重,与垃圾打交道,又脏又臭不说,还每天凌晨3点就得出门,晚上6点才能回家,遇到节假日因为任务重、时间紧,还经常顾不上吃饭。
舍得一人脏,换来万人洁。余继元就是这样,每天与果皮箱、垃圾堆打交道,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 2012年我县省级卫生城市迎接复审检查进入攻坚克难阶段,恰逢他儿子身患重病,但为了他所热爱的环卫工作,他仍然坚持每天坚持在自己负责的区域来回清理垃圾。
参加工作近10年,几千个日日夜夜,余继元已经记不清自己用坏了多少扫帚、铁铲,清运了多少垃圾,余继元是平凡的,他的不平凡只在于他默默无闻的在自己工作岗位的付出,持之以恒的对待自己的工作,始终如一的热爱着自己的工作,用一个普通环卫工人的微薄力量,为蓬安城市美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楼主| 发表于 2014-2-25 08:56 |
祝世华:把麦秆画传承光大的老艺人


20年坚守清贫,忍受寂寞,潜心钻研,将一根根毫不起眼的麦秆,化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优美图画,最美蓬安人为你讲述麦秆画老艺人祝世华的故事。
近日,记者穿过一条幽深的小巷,来到一座沙砖青瓦房前,这里便是我县麦秆画老艺人祝世华的家,身着中山装的他正在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工作间内,专心致志地拼贴图案,拼贴中,祝老还不时地向记者讲起麦秆画的技巧。
不到半小时,一幅栩栩如生的《黄雀与玉兰》就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不得不为祝世华的精湛技艺所折服。
记者在与祝世华老人的闲聊中得知,一次偶然机会他在电视上看到麦秆画,从此便与麦秆画结缘。他想,农村不缺麦秆,作画不愁原料,于是便潜下心来开始研究麦秆画。他平时就注意观察动物的特点,有时还把小鸟拿来解剖,多次到县图书馆去查阅资料,掌握麦秆画的创作要领。据了解,完成一幅作品通常需要割、漂、刮、碾、烫、熏等40多道工序。为了创新技艺,做出更加立体、生动的麦秆画,还需要制作大量的磨具和其他工具,因此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起初家人对他的做法并不支持。
祝世华老人不顾家人的反对,一有空就在自己的工作室捣鼓,经过近20年来的研究和创作,他成功的创作出《求》、《黄雀与玉兰》、《觅》、《歆》等作品。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09:48 |
胡启月:“癌魔”摧不垮的硬汉教师


从高中毕业到现在,他坚持在银汉镇新龙村教书,一教就是37年,他因为身患癌症,曾大口大口地吐血,并瘫倒在讲台上,但是,十八年过去了,他却毅然坚守在他喜爱的三尺讲台上。他就是被人们称为“癌魔”催不垮的硬汉教师——银汉镇新龙村村小代课老师胡启月。
10月11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银汉镇新龙村村小,琅琅的读书声从教室传出,一个瘦削的身影在讲台上耐心地教孩子们念着生字,他就是胡启月,1976年高中毕业,胡启月就走上了山村讲台。一站,就是37年。当年的年轻小伙而今已满头白发,他说,一辈子最宝贵的青春,留在了山村,他再也不愿离开这三尺讲台了。1984年是胡启月值得骄傲的一年,当时蓬安“小升初”的第一名就是他班里的学生,班里大部分学生也考上了本地最好的中学,学生们优异的成绩,也更加坚定了胡启月继续教书的念头。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95年,身体本来就比较瘦弱的胡启月去医院检查发现,自己患上了鼻咽癌。在医院做了手术,胡启月仅休息了半个月又回学校上课。三天后的一个晚自习,他突然咳嗽不止,接着就大口吐血,瘫倒在讲台上。
胡启月知道跟城里的学校比起来,自己需要付出更多,才能让山区孩子接受到好的教育,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天空。在他看来,教书育人,不仅仅是讲台上的眉飞色舞,也不仅仅是修改作业的小心谨慎,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细致入微。
不以成绩的好坏决定对学生的态度,学好本事之前要学会做人。这是胡启月多年来坚持的育人理念,正是如此,胡启月桃李满天下,许多从山村里走出的学生都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岁月送走了他的青春,粉末染白了他的鬓发,病魔夺去了他的健康,而他却把整个青春年华和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教育事业上。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09:37 |
军嫂蒲丽君:用柔弱肩膀扛起一个家


从与丈夫结婚那天起,她的选择就意味着艰辛和孤独,生活中更多是与艰苦相携,寂寞为伴。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妻子;一个自立自强的女人;一个爱家爱夫的军嫂。《最美蓬安人》为你讲诉军嫂蒲丽君的故事。
蒲丽君29岁,家住县城紫苑小区,记者见到她时,她正领着孩子回老家。
一回到家中,蒲丽君就开始帮父母做家务、准备中午饭。
由于丈夫唐强一直在部队当兵,从2009年结婚到现在,只有去年小孩出生时回家呆了70天,家里所有事都靠蒲丽君一人。话虽如此,但生活中的困难让蒲丽君不知所措。特别是自己有什么委屈,好想找一个人诉说一下,有他在身边,不管什么时候,他至少帮你扛一半,心里就觉得好踏实,至少有个肩膀让你靠一下。
因为分居两地,小两口就只有打电话、发短信、上网聊视频进行沟通,其中教育小孩就是他们通常最重要的话题。现在女儿还小、不懂事,但一看见打电话,或是爸爸的的照片,口中就一直叫着爸爸两个字,这我们看到了孩子对爸爸的思念、对父爱的渴求。
现在对于这个家,我是把生命融入在里面,我很爱我这个家,不管再大的困难,只要是看到我儿子、看到他,我觉得我都能扛过去,我不知道幸福在哪里,我反正现在感觉自己很幸福。你作为一个军嫂就要坚强,你要做他坚强的后盾,选择了这条路,我必须坚强的走下去。
蒲丽君只是全县众多军嫂中的一人,他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重担,甘做军人的坚强后盾,正是有了她们的无悔付出,才有了祖国大家庭的和平与稳定。

 楼主| 发表于 2014-3-6 09:52 |
蔡超:坚守职业操守的“最美的哥”

他叫蔡超,收入不高,却两次拾得巨款原物奉还;他从事出租车运输仅仅两年,却赢得了很多乘客青睐,几乎每天都有人打电话请他接送。作为的哥,他感觉自己跟别人没什么两样,但人们却用“最美的哥”称号为他加冕。
蔡超是一名普通的的士司机,他现在有很多熟客,经常打电话预订坐他的车,下午4点钟,正在老花园等侯乘客的他又一次接到客人的电话。
放下电话,蔡师傅立即赶到乘客等候的地点,将他搭乘上车。一路上,蔡师傅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天都有电话订车的乘客,这样一位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司机,为什么有那么多乘客喜欢乘坐他的车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熟悉他的人。
据了解,两年多来,蔡师傅拾金不昧的事迹还很多,再加之他特别乐意帮助人,使很多受过蔡师傅帮助的乘客都乐意再一次乘坐他的车。在他那台出租车上,记者发现了不少的文明细节:车辆座椅舒适整洁,仪表台上一层不染,蔡师傅告诉记者,车辆不能弄的太脏,因为他们影响的不是一个人的形象,而是直接影响整个行业和城市的形象,作为出租车驾驶员,首先要保证客人和自己的安全,更好地为乘客服务,让每一位客人都能感受到:坐在出租汽车安全、快捷、舒适、放心,特别是落在车上的物品,都能及时地送还。
给乘客安全就是给自己安全。从他当的士司机的第一天起,就时刻紧绷“安全第一”这根弦。每天一早开车出门之前,检查车辆成了他每天必做的一件事,记者在他的车上见到,细心的蔡师傅还在车上为乘客准备了两把雨伞。的哥蔡超从小事做起,做好身边每一件事。他勤于养护车辆,绝不开问题车;热情周到服务,让乘客坐得愉快;储备常用物品,让乘客乘坐方便。两年多来,从未发生一起有责投诉事件,两年来,他拾到后归还的物品价值在1万元以上;两年来,只要是有益于社会和谐的公益活动,他都一定参加;就是这样一件一件的小事,让蔡超用真诚和爱心感动他的乘客和所有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3-13 14:43 |
原汁原味的船工号子他在嘉陵江上喊了一辈子


     2013年9月25日,四川省首届民歌大赛落幕。由南充市文化馆选送的“嘉陵江船工号子”表演团队以出色的表演让评委和观众眼前一亮,一举获得原生态唱法铜奖。领唱者是南充一位八旬老船工蒋定学。
  “嘉陵江上啊,身背纤索哦走广元,要问路程哟有多远呐,祖祖辈辈走不完……”近日,来自蓬安的蒋定学老人再次唱起船工号子,歌声洪亮高亢,令人回味无穷。他说,纤夫拉船的生活虽已成了历史,但每当他唱起号子,过去生活的一幕幕便浮现在眼前。
  蒋定学是目前南充健在的为数不多的“老船工”之一,同时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嘉陵江船工号子”的传人。
  5岁江上漂 跟着父亲吃住船上
  蒋定学1928年出生于跑船世家,他的父亲是一名船工。蒋定学五六岁时,父亲便靠着自己的一艘木船在嘉陵江上载货讨生活。当时他跟父亲从广安武胜老家来到蓬安县跑船,经常在江上漂泊,吃住都在船上,他还帮父亲煮饭看仓。
  “当时陆地交通不方便,蓬安的水路比较发达,我们的木船经常四处载货,上水最远到广元下水最远到重庆,在跟父亲跑船的过程中,我经常看到不少纤夫在江边拉船,船工号子此起彼伏,久而久之,我便跟着学会了拉船和唱船歌,15岁时还考起了前驾长(前面撑船的)。”让蒋定学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遇到急流时,父亲就会跟其他船工一起拉船,他们脱下衣服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边拉着重达四五吨的木船,一边大声吼唱船工号子。一趟船拉下来,父亲被绳索勒得一身是伤。
  跑船拉船:一干就是10多年
  由于从小跟父亲跑船,父亲去世后,蒋定学继承了木船载货的生计,一干就是10多年。他说,跑船是一个艰难的活计,沿江的明礁暗堡、流速都必须牢记于心。
  当时的船工基本上是见啥唱啥,其中有俗有雅,有唱沿途风景的,有唱河边洗衣妇女的,有唱生计艰难的,但也有唱“戏剧号子”的,不过逆流拉船,船夫们唱法各不相同,他会的就有10多种。
  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蒋定学结束“单干”进入蓬安县航运公司工作,虽然依旧经常在江上漂泊,但情况有很大改变,他从前驾长,后驾长一直干到了船长。20世纪七十年代初,嘉陵江上的木船被机动船替代,他一下子告别了江上喊号子跑船拉船的生活。
  纤夫远去:担心船工号子失传
  “现在不少老船工都已去世,真正在嘉陵江上当过船工的人已所剩无几”,蒋定学说,虽然现在也有不少人在唱船工号子,可演唱者没有船工生活经历,已失去了当年船工号子拉纤时竭尽全力释放出来的激情和质朴。
  据蓬安县文化馆有关负责人说,从2006年开始,文化馆工作人员按照包括蒋定学等健在的两三个老船工的口述或演唱,记录保存下20多种“嘉陵江船工号子”的唱法,并成立了表演团队。在此次四川省首届民歌大赛中,“嘉陵江船工号子”一举获得原生态唱法的铜奖。
  如今,让蒋定学老人担心的是,一旦他们这些老船工全部离世,原汁原味的“嘉陵江船工号子”将从此消失,尽管多种唱法被保存了下来,可现在写船工号子的人与船上生活的距离太远,写出的号子也不如以往那样原生态。确切地说,该叫歌而不是号子了。


本帖最后由 蓬安美景 于 2014-3-13 14:43 编辑

1.jpg
2.jpg
发表于 2014-2-19 16:13 |
小时候 露水刚刚干 就去摘桑叶 那时候认为这是一件苦差事 不能睡懒觉 现在好久都没有看见有人养蚕了 唉 怀念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16:34 |
大家都来了解下蓬安的“美人”

发表于 2014-2-19 16:37 |
其实,很多时候,最美的人都在身边!我们要有善于发现美得眼光!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16:58 |
对头,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

发表于 2014-2-19 17:30 |
就是要善于发现美,而不是无限地去放大瑕疵!

发表于 2014-2-19 17:57 |
生活中很多看似平凡的人其实有着一颗美的心

发表于 2014-2-19 18:09 |
支持一下,希望出现更多更美蓬安人

2015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4-2-19 19:23 |
每次用硫磺熏房子的时候,太难受了

发表于 2014-2-19 21:02 |
养蚕,我深有体会,很辛苦。

发表于 2014-2-19 21:04 |
值得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09:15 |
让大家多了解身边的好人 本帖最后由 蓬安美景 于 2014-2-20 09:19 编辑

发表于 2014-2-20 11:03 |
好好学习下!:D:D

发表于 2014-2-20 11:48 |

发表于 2014-2-20 14:53 |
向他们致敬!
发表于 2014-2-20 15:18 |
好好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09:31 |
卫红蓉:用心教书 用爱育人


卫红蓉是金甲乡金马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她虽然不是蓬安人,但她用火热的心,无尽的爱,认真履行着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她的学生当中,投入到了蓬安的教育事业。
这节课,卫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温习功课,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凭着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凭着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前进中不断摸索着,凭着满腔热血,她用情、用心、用爱来教育她的学生。在课堂时,她严谨认真,为了让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不那么沉闷,每天下课后,卫老师还会带着孩子们一起玩耍。
卫红蓉是四川雅安芦山人,在4.20家里遭受地震灾害后,卫老师并没有请假回到家中,仍然一如既往的坚持上课,正是因为这份执着,她所教班级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卫老师不仅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感动着身边的同事。
作为一名老师,卫红蓉爱她的事业,爱她的学生,在学习上,她是指引方向的路标;生活上,她又是遮风挡雨的行道树,学生的成长无声的记录着她辛勤的汗水。

发表于 2014-2-21 09:39 |
蓬安正能量,顶起!

发表于 2014-2-21 14:52 |
支持最美蓬安人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