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份和老婆(当时还是女朋友)到她老家玩,正抱怨乡下不好玩时,突然抬头发现远处山顶隐约有一碉堡。在怀着兴奋的心情登上山顶从碉堡枪孔中鸟瞰嘉陵江后,我很快便下了这篇稿子...... 记者 乐校臣/图 四川虽然享有“天府之国”之美誉,但自古以来也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的恶评。究其原因主要是四川在历史上匪患丛生,使得这个人口众多、物产富饶的省份常常动荡不安。 川人习惯称土匪为“棒老二”或者“棒客”。追述这一称法的起源,当是清末民初时的川匪多无枪支子弹,有的甚至连刀剑之类的武器也很缺乏。因此土匪们常常以大棒袭击或恐吓过往旅客劫取钱财或打家劫舍。后到民国军阀混战时期,各方势力均招抚土匪,扩编成军,以壮实力。电视剧《傻儿师长》中樊傻儿的原型范绍增就是其中一例。但土匪出身的兵们往往匪气十足,脱下军装复亦为匪,溃兵裁兵又加入其中,匪势之势愈演愈烈。而不少土匪的武器自然愈加精良,不仅刀、棒之类早已弃置不用,便是老式毛瑟枪也往往不屑一顾,不少土匪都人手一把新式来复枪或手枪等。但民间对土匪仍称其为“棒老二”。二匪相遇,伸出食、中二指,即彼此会意为同道中人。 碉堡屹立山顶 为何而建?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南充的公路运输极为不便,交通运输主要依靠水运。而从地处嘉陵江畔的高坪区江陵镇乘木船顺水路而下,不到两个小时便可到达南充市区,交通十分便捷。而江陵镇山高林深,地势险恶,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加之江陵镇盛产广柑,人均富饶,因此在历史上也经常受到“棒老二”们的“垂青”。 在江陵镇1村8组附近的“碉堡山”山顶上,至今屹然矗立着一座早已废弃的碉堡和几处已是残亘断壁的城墙,而“碉堡山”的称法是否就由此碉堡而来?山上的碉堡和城墙是何人所筑?筑于何时?筑此碉堡、城墙又有何用?碉堡、城墙又荒废于何时?带着这一系列疑问记者采访了江陵镇现年73岁的村民谢光碧老人和现年78岁的村民陈启凤老人以及其他的一些村民。从村民处记者得知当初修筑碉堡和城墙主要是抵御“棒老二”所用。同时,从村民们陆续的回忆中,也解开了其它的疑问。 从谢光碧老人处记者了解到,“碉堡山”早年被称之为乌龟山,盖因山上的一块大石外形如同一只乌龟。5月*日,当记者爬“碉堡山”上半山腰,从侧面遥望远处的这块大石时,但觉得该石更像只狮头。老人告诉记者,因近年来村民多次对该处的石料进行开采,乌龟石便成为今日的模样。而现如今由于有座碉堡保留在山上,人们都称其为“碉堡山”,乌龟山的说法已鲜有人称。 山寨、寺庙互为一体 气势磅礴 陈启凤老人告诉记者,早年在碉堡山和紧邻的4座山上都建有寺庙。寺庙里的香火非常旺盛,而逢年过节时前来上香拜佛的香客们更是络绎不绝,人们纷纷烧香许愿以求一家人能在乱世中平平安安。“寺庙里面有观音菩萨、药王菩萨、土地公、18罗汉等等,”陈启凤老人至今还能回忆起这些寺庙当年情景,“凤凰寺里还有一座历史非常悠久的塔,只可惜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对于这些寺庙修建于何时,陈启凤老人以及其他的村民都无人知晓。后来,寺庙被相继拆除,只剩下了太平寺得以保存。直到今天,太平寺的香火兴旺依然。 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而修建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周代,当时周宣王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袭曾修建了列城和烽火台。而如果把历朝历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而“碉堡山”上也曾有过类似的建筑物。 在“碉堡山”和附近的山头上早年曾修筑有一个非常大的山寨。和寺庙一样,对于该山寨修筑于何时现在已无人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山寨修建的时间要比寺庙要晚一些。据了解,“碉堡山”和附近的几座山上都盛产石料。而该山寨的出现是随着“棒老二”之害愈演愈烈,早年的村民们为了抵御匪患便就地取材用一块块巨大的石料在几座山上修筑高约5米连绵数十里的城墙,城墙将几座寺庙圈入其中互为一体,连同其它的一些设施共同形成山寨。整个山寨气势磅礴,最多可容纳万余人,远远望去,犹如一道镶嵌在果州大地上的“万里长城”。 从陈启凤老人的回忆中记者得知,山寨共建有5道大门,分别为“大南门”、“小南门”、“奎安门”“拱基(音)门”、“北门”,每道大门上都装有一门碗口粗的大炮,5门大炮均可移动射击。大约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随着“棒老二” 们的装备愈加精良,为了更为有效的抵御匪寇,村民们又开始在5座山上各修建了多座碉堡。时至今日,许多村民们还念念不忘的是:在当时,寺庙是他们精神上的寄托,而城墙、大炮、碉堡、则为他们抵御“棒老二”的侵扰提供了“避风港”。 抵御“棒老二” 庇佑村民 记者在江陵镇采访时,不少年纪较长的村民都能回忆起当年“棒老二”们罄竹难书的罪行。谢光碧老人告诉记者,“棒老二”们杀戮、抢劫、勒索无恶不做,且行动十分严密、周全。“棒老二”一般都豢养着一批地痞流氓,叫作“钩钩”。这些人大多住在码头、集镇,或在客栈当差。主要是搜取谁家有钱、有粮,客商携带、托运什么货物,何时出发等情报。待打探清楚后便肆机下手。或是将一张帖子贴在事主门上,名曰“巴帖子”。帖子上写明向事主“借钱”、“借粮”,如果在限期内不交,将会烧掉事主的房屋。而如此伎俩其实还有很多,但“棒老二”们最为惯用的手段还是“拉肥猪”(绑票)。男票称“肥猪”,女票称“母猪”,绑架小孩则称“抱童子”。 “棒老二”对被绑架者看管得很严,当“棒老二”把村民绑票后,往往将被绑架者蒙上眼睛、塞住耳朵,藏于山洞里,然后通知其家人带上现金或是其它财物前来赎人。家人们在赎金的交纳上有所迟延,“棒老二”们就会点燃一大把香,用其烫被绑人的背部,使得被绑人痛不欲生,苦不堪言,因此被绑人放出来时往往都已残废。而一但家人交不出赎金,“棒老二”们便将被绑架的人“毛了”(处死),一般都是将人绑在大石头上推下山去。 因此,村民们在白天忙于农活时始终都处于警戒状态。在附近村子各处都修有简易的哨所,一旦发现有“棒老二”前来袭扰,负责放哨的人就会大力打锣发出警报,而村民们闻讯后就便纷纷进入山寨。当时乡公所的芙蓉壮丁(类似于现在的民兵)也会一同进入山寨,和村民们一起共同抵御“棒老二”。夜晚来临时,村民们就纷纷随身携带上较贵重的物品躲入深山之中。而“棒老二”们出行时常打有火把,村民们在夜色中只要看见火光,都会远远的就加以避让。 陈启凤老人年幼时曾多次进入山寨以避“棒老二”,“棒老二”们虽然凶残,但对山寨确是无计可施。而陈启凤老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从嘉陵江江陵段上游处来了3船“棒老二”,在江陵镇进行烧杀抢掠,烧毁房屋、掠夺财物无数。幸得村民们发现得早,及时进入山寨,并未有太大的人员伤亡。在集镇里掳掠一番后,“棒老二”们又开始围攻山寨。在“大南门”前的一棵要几人才能围抱的黄葛树下,“棒老二”们停下来歇脚。大门上的村民们看准时机点燃了门上大炮的引线,只听得一声巨响,黄葛树上的一根巨大的树枝便轰然落地。而“棒老二”们见此情景,便纷纷作鸟兽散。 “棒老二”末日来临 山寨“寿终正寝”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在同年农历10月23日抵达了江陵镇,并于当晚在附近的蔡家渡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整晚的激战,并最终将其击溃。而国民党军的一些残兵败将则逃入附近的深山之中,做起了“棒老二”,乘人民政权刚刚建立之际,与旧有的“棒老二”和其它一些反革命力量遥相互应,进行疯狂反扑和各种破坏活动,企图将新生的人民政权扼杀在摇篮中,气焰十分嚣张。 为了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1950年在以邓小平为首的西南局和西南军区的领导下,在西南各级地方政府和各阶层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清匪反霸”运动。人民解放军神勇进军,开始对盘踞在江陵镇一带的“棒老二”们进行了清剿。很快就将“棒老二”彻底剿灭,危害江陵镇多年的匪患从此绝迹。至此,山寨及其碉堡也完成了历史交于它的使命。到了1958年,附近的村民们便开始将城墙、碉堡、寺庙拆除,并将石、木料滚至山下用于修建房屋和作其它所用,山寨亦不复存在,现只保留下一座碉堡和几处残亘断壁。 当记者结束了对村民们的采访登上碉堡山山顶时,山脚下的村庄里已是炊烟缭绕,山上成片的广柑树则纷纷结出了胡豆般大小的果实。站在碉堡旁居高而望,沐浴在夕阳之中的嘉陵江美景一览无余。在一片金黄色的麦田附近记者看到,唯一一座保留下来的碉堡上还保留有当年的用于射击的枪眼,而碉堡内却已是长满着野草,开遍了野花。许多村民途经此处时也只是在路边小憩片刻便又匆匆赶路,似乎将碉堡和城墙遗忘,只是偶有一些村里的少年会到此玩耍。但孤零零的碉堡和几处残亘断壁却依然屹立在山上守望着村民们,向人们述说着那一段段峥嵘往事,见证着江陵镇的历史,记录下时代的发 展和社会的变迁,同时提醒着人们:幸福、安宁的生活来之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