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926|评论: 5

[散文随笔] 《红楼梦》中一则禅悟公案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4-1-23 10:02 | |阅读模式
《红楼梦》中一则禅悟公案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贾宝玉写了一章解悟之偈: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接着又写了注释性的一曲《寄生草》: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这就引出了题目所谓禅悟公案。禅一般理解为“静思”,而我们说他“禅悟”是因为《红楼梦》文本介绍了他书写偈章之前的状况是“躺在床上,只是瞪瞪的”,“细想”“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句戏文的“意味”。此所谓“禅思”。之后“不觉泪下”又“不禁大哭起来”此所谓“悟”之境界。
怎样看待宝玉的偈章?钗黛湘三美女皆不支持他禅思,而对他写的偈则以为并未彻底解悟。
黛玉补充道“无立足境,方是干净。”宝钗以为这才算“彻悟”。
黛玉曾问宝玉:“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钗黛湘)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禅呢!”认为宝玉在禅语对答中输了机锋。
《红楼梦》的现代读者、研究者几乎全站在三美女一边。
宝玉真输掉了吗?
《红楼梦》作者却让宝玉做出这样的心理判断:“原来她们比我的知觉(按:指禅宗教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
三女儿认为宝玉未彻悟,宝玉则认为她们尚未解悟。究竟孰是孰非?这不是一则值得研究的公案吗?
鄙人站在宝玉一边,先只说一个简单的判据,黛玉说的“方是干净”一句不是标准的禅宗用语,佛学中有“清净”一说,而无“干净”这个词语。这是不是值得我们也去静思,以求禅悟出三女儿“尚未解悟”的禅理呢?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4-1-26 13:27 |
昨天大家聚会,期间聊到减肥http://华声论坛bbs.voc.com.cn.oneifeng.com/bbs/ifeng.com/cde/fh/a.gif 我大哥是这么评价我大嫂http://华声论坛bbs.voc.com.cn.oneifeng.com/bbs/ifeng.com/cde/fh/b.gif “天天下楼遛狗,遛了二个月,没见瘦,狗瘦了一圈,现在小狗见了嫂子下班回家直接浑身发抖……”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07:32 |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明确提示贾宝玉的这番禅悟是由戏文触发的,而非“六祖”教训。他不是为“禅”而“禅”,其偈似乎告诉我们贾宝玉是为了“立足”而悟出此偈的!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18:12 |
贾宝玉的这章偈,有七个“证”字,不妨称之为《七证偈》!那么,究竟“证”什么就要弄清楚,这是前提。
当代中国大陆用纳税人的钱研究《红楼梦》的研究员和教授所公开出版的解释七证偈的文字,可以说犯了一个方向性的错误,
说他们方向错误,是因为他们完全不顾曹雪芹明确叙述的贾宝玉解释其偈的《寄生草》,而从佛经典籍的教条来解释。鄙人以为应该尊重七证偈作者自己怕别人看不明白而写出的《寄生草》,这才是注释文字。据此才能正确解读该偈“证”字内涵。
《红楼梦大辞典》引《俱舍论 卷二五》:“如实觉知四圣谛理,故名为证”,引《传灯录》:“无得无证,然后谓之解脱”。
蔡义江先生则引《五灯会元》:“依吾行者,定证妙果(佛家称其所谓真理叫果)。”并认为:偈中“斯可云证”的“证”即作“悟”解。
从佛教,这样说“证”没错。可贾宝玉《七证偈》有此意吗?自注性的《寄生草》是这样解释的吗?因为《七证偈》不仅涉及到“我”,还有“非我”,还言明“你证”二字,那根本就不是“我”一个人的修行问题了,必须细看《寄生草》。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把这首曲与《七证偈》联系思考,则应该认为“悲愁喜”,“亲疏密”,“‘碌’‘因何’”是“证”的内容,结果呢?“真无趣”! 例如,我证明我对你不疏远,你却证明我对你不亲密,这真是没完没了的纠结。真无趣三字就是“证无果”的艺术代词。正因为如此,贾宝玉感悟到要摆脱“无趣”,即摆脱自找没趣,实现“自足”。怎么办呢?就要“无可云证”,不可以再谈证论证,断绝“证”吧!因为这些内容是证不得的!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20:35 |
读者可以验证此后宝玉是不是真正实践“无可云证”了。鄙人以为从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多情女情重愈斟情》相关情节的叙述中“总结”了这层改变,也就表现了这个“自足境”。请看如下摘录:
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事【按,这是作者对“此前”情态的“总结”!也可看做《七证偈》头两句的注释。】。即如此刻,宝玉的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解烦恼,反来拿这个话堵噎我,可见我心里时时刻刻白有你,你心里竟没我了。”宝玉是这个意思,只口里说不出来。【按:请评味“此刻”有无“云证”!】
注意他“口里说不出来”,只是“心内想”了!
其实“无可云证”这句在《七证偈》中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是无有证”这句。正确理解“无有证”是把握《七证偈》的关键,也是理解“禅悟”的门槛。很遗憾,当代那些解释《七证偈》的文字,特别是把《红楼梦》与佛教的“禅”联系研讨的文字,皆未能給予恰当的解读,甚至把“无有证”与“无可云证”往同义上解。
红楼梦大辞典》认为“无有证即无证”,说“大彻大悟------又是无所谓彻悟、印证的”。而对“无可云证”同样解释为“达到参禅的最高境界,就再无所谓彻悟、印证之类。”既然肯定“是无有证斯可云证”,那么“可云证”与“无可云证”就是同样的了,对于如此囫囵吞枣是不是应该质疑呢?
同样囫囵吞枣的还有如台湾的圆悟所著《红楼梦与禅》,他说:
宝玉的‘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及黛玉所续的:‘无立足境,方是干净。’都是从妄想生,非亲见亲证境界。
园悟先生他并未看清宝玉说的“证”究竟是什么内涵,就批之“未亲见亲证”。他犯了薛宝钗在此情节中同样的错误,以后再细说。
还有蔡义江先生的注释,在注释“是无”二句时说的是“万境皆空,本无证验可言”;而注释“无可”二句,还是说“万境归空无证验可言”,不仅说不出差别,更注释不了“可云证”。以己之混混,不能使他人昭昭。
至于梁归智教授的专著则是绝对的“无可云解”,他完全离开红楼梦文本,宣称“需要从红学探佚学的角度作一些理解上的铺垫和疏通,才可能进一步弄明白这个宝玉悟禅故事里的寓意。”这是纯粹的主观臆想了。从他臆造的结局中的“情榜证情”四个字就知道他离“禅悟”十万八千里。既然是证情,就不是证“真性”,不是证“空”,作者已经通过贾宝玉强调“无有证”,立足于“无可云证”境界,还需要大书文字、张榜招摇来证情吗?十分可笑矣。
鄙人在有限的阅读范围内,看到似乎要区别对待“无可云证”与“斯可为证”二者区别的学者是刘再复先生,他说:
    人的情感不可分析,即“不可云证”,但情感又是人的最后实在,它是人活着的一种证明,因此,又只有情感才“斯可为证”。【按: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03月第1版《独语天涯:一千零一夜不连贯的思索》中“人性论”标题下第606条思虑。】
尽管鄙人并不完全认同他的这条思索,但他毕竟在尝试细致解读《七证偈》了,这一点应该肯定。在鄙人看来无论是在文学、哲学或佛学专业上读研者把刘再复先生的这条感悟再更精细更准确的论述,一定是超越硕士毕业论文水平的成果。
我们现在要关注的是应该怎样理解“无有证”呢?“无有证”是对立于“心证意证”而存在的。为便于理解以后的阐释,建议有兴趣者查阅一下电视剧《乾隆王朝》中和珅对乾隆帝的表白,他说他是不用心伺候皇上,他的这个“不用心”究竟是什么意境呢?鄙人很佩服这个情节的编剧,他对心理学的认知确实非同凡响。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16:53 |
bly20120628 发表于 2014-2-12 20: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读者可以验证此后宝玉是不是真正实践“无可云证”了。鄙人以为从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多情女情重愈 ...

续上:
和珅的“‘不用心’伺候”是对立于“良苦用心伺候”而言的【参看本帖附录一,《<乾隆王朝>第十六集君臣对话摘录》】。
一般语境中,“不用心”语意是不动心思,或者不花心思,没做到尽心尽力,有的干脆是指不动脑筋;这不是正面词汇。
可和珅的“不用心”不是这层意思。和珅用狗做比喻,狗虽然没有人具备的认知和思维的高等生理构件及其能力,但牠忠诚。可以看作狗不考虑有没有回报、是不是有利可图、会不会得不偿失等等计较,这样语境的“不用心“就成了正面的语意了。
或许有人曰:主人给了狗关爱(诸如食品、爱抚、情感交流----),狗知恩图报。这是个可接受的解说,但不完全。有报道称狗会主动关爱小生命,并分析狗重情感是本能。【参看本帖附录二,本能驱使还是为了获得食物?研究解析狗的忠诚】
或许又有人发问:狗的忠诚,不用心,恰恰是因为牠不具备人可以进行“计较”的那样高等器官及其能力,牠没有那个“心”可用。但具有了“计较”的高等生理构件及其能力的人,犹如“母爱”“求生“等本能一样,“计较”也是本能之一了,怎么能不用心?此问也有一定道理。

那好,试问:篮球运动中定点投篮与比赛中跑动转身投篮有没有区别?鄙人以为可以说就是用心和不用心的区别。跑动,还要防止对方拦抢,根本没有时间“用心”算计,而且每一次上篮的攻防态势不一样,无重复性,用熟能生巧也难于解释投中的奥秘。类似的,射击比赛打定靶和打飞碟,也可以说有用心和不用心的区别。后者往往就是靠运动员的即时“感觉”。
和珅的不用心就可以用这种“感觉”来解释,看到皇上,他立即就“感觉”到要如何去做,而他做的恰恰就是皇上需要的,犹如美国著名运动员乔丹尽管身体发烧,尽管有两人来阻截,尽管还在三分线外,他依然“感觉”到如何控制“手感(姿势,力度)”把球命中蓝环。

这种感觉是什么?鄙人说不清,但确实存在。这里介绍《中国文化与心理分析介绍》【按:见自百度空间未央莲心】中谈“咸卦”的一段文字:“感”中有心,咸取其无心而感之深意,包含着意识与无意识之心理分析的根本。 “无心而感”四个字很要害哦!
我们应该承认这种“感觉”的客观性!人的情感交流,也存在这种“感觉”吧,一个人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立即感觉到如此去动作来关爱对方。这就是不用心地凭感觉地“关爱”,不用心地“证”了亲密。

“不用心”在佛学中用“身心脱落”来表征【按:可参看附录三圣严的解释】。
“身心脱落”现在似乎已经不是生僻语汇了。胡茵梦女士翻译英文心理学书《恩宠与勇气》第六章的标题就是“身心脱落”(BodymindDropped)。当然“身心脱落”是更高层次的“不用心”,在佛学中是高到禅悟菩提的层面而言的。但理解身心脱落对于理解“不用心”有指导作用,特别是著名的道元【按:留学中华(南宋)日本和尚、日本曹洞宗大本山】通过自己的修炼达到其师如净和尚所身教的“身心脱落”境界,并以禅学文字表述了身心脱落的修炼次第,即“有-无-中道”。傅伟勋先生的《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04月第1版】对道元的身心脱落有深刻地诠释。“如果我们有心修行,以便寻求有所得的‘证悟’,同时又以己意瞎猜万事万物的如实之相,这就是迷妄,如果我们无我无执,无心成佛而只管打坐,乃至身心脱落,且让万法实相自然呈现,这便是证悟。”傅先生翻译了道元的一段公案文字,十分精彩,其中一节如下:
举自己身心见取形色,举自己身心听取音声,虽亲自会取,却非影留镜面可喻,亦非月印水上之比,证一方时,另一方立即转暗,学佛道者,学自己也【按:窃以为此乃《寄生草》中“从他不解伊”的本意】,学自己者,忘自己也,忘自己者,万法所证也,万法所证者,乃使自己身心以及他人身心脱落之也。

“证一方时,另一方立即转暗”,简直就是量子力学的表述!
饶了这么一个大弯,就是想说明正面意义的不用心行为不容忽视。在此认知基础上来试论“无有证”。
《大集經賢護分觀察品》【[隋]阇那崛多译】中有这样的表述:
雖無色無形無相無漏無可覩見無有證知,亦非無證。
所以“无有证”不能笼统解释为“无证”。“有”字在佛经及其佛学著作中是很重要的词语,有特定的意义,不可忽视,不能把“无有”简单理解为“没有”,要看语境。《大集經賢護分觀察品》中另一句论断:
諸法無有以色證色心證心。
似乎在告诉读者,在《七证偈》语境中“无有证”就是此论的简言,其“证”是对应着“心证意证”。这是从佛理层面对“心证意证”的否定。进一步考究一下,此论是不是包容“诸法无心证”呢?基于《大集經賢護分觀察品》中论断:
“云何当得如形影,于一切生法自无心取舍故。”
【按:台湾已往生的智谕法师圆寂前论著《大集經賢護分觀察品通义》中解释为:影随形有,法本无生。无生则无此法,故无心取舍。若有心取舍,便成虚妄。】可认定佛理不排斥“诸法无心证”之言。据此,“是无有证”句首先从否定角度看,其意是:只有认识到“无有心证”,可以说真正是证了,从肯定角度看,就是说“无心证”才是“证”。
综述之,我们认知和珅的“不用心”伺候并非不好好伺候。他是伺候,而且是皇上感动的伺候,类似地认知,无心证,不用心证,是无有证,才是证。这是《七证偈》真正成为禅悟之偈的核心。
周汝昌先生妄议、梁归智教授谀承“无有证”应是“无不证”,“‘不’字草写形讹为‘有’字”。其实,“无不证”是列藏本抄手妄改的语句,应该摈弃。“无不证”的含义是非常确定的,无所不证。你我“心证意证”再怎么证从禅学层面上都“虚幻”。认识不到此点,根本谈不上“禅悟”。再,《寄生草》说到“无所不证”的意思吗?贾宝玉再聪慧也不可能无所不证。我们把互联网上提供的13种草体“有”和“不”字形并列出示【参看本帖附录四草书“有”“不”对比】,读者可思量,存在“有”“不”相互混淆的可能吗?否!即使是周先生最推崇的《甲戌本》其正文的书写也不是草书,扯草书形讹,完全是不着边际的瞎掰,是取悦列藏本收藏者的非学术伎俩。
附录一:《乾隆王朝》第十六集中一段君臣对话:
乾隆:“和珅你这个人可恶可恶。”
和珅:“奴才不明白皇上的意思。”
乾隆:“这十格格一派纯真,你把她搅到政务上来,你不可恶?”
和珅:“奴才并未撺掇十格格,是她听奴才论及形势,兄妹情深自己去找十五爷的。”
乾隆:“那么十五阿哥请缨征缅,你承认是你撺掇的喽。”
和珅:“是奴才。”
乾隆:“那你为什么不跟朕奏明你的缘由呢?”
和珅:“这,征缅这一仗并不是非打不可,可奴才一心想让十五爷得到历练,建立军功,一心想成就皇上的十全武功,可奴才这番心思,又不好拿到桌面上来,所以……”
乾隆:“所以朕一时又怎么解得你的心思呢?”
和珅:“奴才廷争折辨冲撞皇上了。”
乾隆:“朕也是纳闷儿,你这个人平时处处谨慎。什么一会儿抓知了,一会嘛抬轿子,怎么变成另一个人了呢?今天朕算知道了什么叫做用心良苦。”
和珅:“奴才当不得这四个字。奴才侍奉皇上只有三个字,不用心。”
乾隆:“不用心?”
和珅:“皇上天纵英明,圣虑深远,做奴才的再怎么用心也不及万一,反倒落得个曲解逢迎,事君不诚的结果,还不如干脆废掉心机,执拗了也好,喜欢了也罢,只凭一片忠心侍奉主子,就像一条狗对待它的主人。几曾见过狗对主人用过心,又几曾见过狗对主人不忠心?”
乾隆:“朕那天踢狠了点儿踢狠了点儿,是狠了点。”
和珅:“雷霆雨露,莫非天恩。皇上如此自责就是不让奴才活了。”
乾隆:“和珅哪和珅,和珅,今天一番话,朕更知道了你的忠心。你用不用心来侍奉朕,朕又焉能用心机来待你呢?你我永不相负,做一个群臣千古知遇的榜样。”
和珅:“皇上,皇上。”
乾隆:“好了,好了。”

附录二《本能驱使还是为了获得食物?研究解析狗的忠诚》之摘录
最近,肯尼亚发生了一件奇事:一个被遗弃在森林中的新生女婴被一条母狗发现,它叼着女婴离开森林,走过一条繁忙的马路,穿过一面铁丝网,来到它位于首都内罗毕贫民区的窝中。然后,母狗把女婴和自己的小狗放在一起照顾。后来,当地两个小孩在听到这个女婴的哭声后在狗窝中找到了她。人们向附近的警察局报告了此事,并把女婴送进了当地一家医院。
义犬救人的故事再次将一个争论已久的科学话题摆到了人们面前:你的狗是否真的爱你?
(来源:北京科技报;作者:任秋凌)

附录三:《圣严说禅》中“身心脱落”一节全文
道元禅师是日本曹洞宗第一代祖师,由中国天童寺如净禅师传的法。他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在修行过程中常有苦恼和负担,心理也有障碍。但他精进不懈,在身心都不调适的情况下,道心依然不变,对弘法利生的悲愿也百折不挠。在中国求法之后,回日本建道场。「身心脱落」是他的体验和悟境。
  
  「身」是肉体、身体。对一个有病或孱弱的人来说,身体本身就是负担;对身强力壮、精力旺盛的人而言,身体则是祸源,因为这种人对「食」和「性」的欲求特别强烈。
  
  「心」指的是思想、观念、企图心、追求心、贪求心、瞋恨心等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可以使人堕落,使人升华;也可以使人潦倒,使人腾达。
  
  因此,人以心为主,如果心理健康,身体差一点还无所谓;如果心理不健康,身体再怎么好也会有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修行人的心理应该是健康的,但是修行人自我检点,知道自己的心理还是有问题,烦恼还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他对粗的、重的、强的烦恼还浑然不觉;待这些烦恼淡化之后,他会看到内心种种细微的活动。接着细微的烦恼不见了,但是「我想开悟、我想成佛、我要追求」这类心的力量或方向还存在的话,他的心还是烦恼心,还是生死心,不是解脱心。
  
  当道元禅师开悟时,他发现身体虽然仍在,但已不是负担和烦恼的根源。心也仍在,但是很明朗,是一种智慧,而不是烦恼和欲望。
  
  一个人如果无所执着,把自我中心、自我身心全部放下,什么也不剩,就叫作「身心脱落」。我们如果好好修行,也可以做得到的。
你在修炼,但心不记挂这是修炼
附录四:草书“有”“无”二字比对

比对1

比对1

不对之二

不对之二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