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
和珅的“‘不用心’伺候”是对立于“良苦用心伺候”而言的【参看本帖附录一,《<乾隆王朝>第十六集君臣对话摘录》】。
一般语境中,“不用心”语意是不动心思,或者不花心思,没做到尽心尽力,有的干脆是指不动脑筋;这不是正面词汇。
可和珅的“不用心”不是这层意思。和珅用狗做比喻,狗虽然没有人具备的认知和思维的高等生理构件及其能力,但牠忠诚。可以看作狗不考虑有没有回报、是不是有利可图、会不会得不偿失等等计较,这样语境的“不用心“就成了正面的语意了。
或许有人曰:主人给了狗关爱(诸如食品、爱抚、情感交流----),狗知恩图报。这是个可接受的解说,但不完全。有报道称狗会主动关爱小生命,并分析狗重情感是本能。【参看本帖附录二,本能驱使还是为了获得食物?研究解析狗的忠诚】
或许又有人发问:狗的忠诚,不用心,恰恰是因为牠不具备人可以进行“计较”的那样高等器官及其能力,牠没有那个“心”可用。但具有了“计较”的高等生理构件及其能力的人,犹如“母爱”“求生“等本能一样,“计较”也是本能之一了,怎么能不用心?此问也有一定道理。
那好,试问:篮球运动中定点投篮与比赛中跑动转身投篮有没有区别?鄙人以为可以说就是用心和不用心的区别。跑动,还要防止对方拦抢,根本没有时间“用心”算计,而且每一次上篮的攻防态势不一样,无重复性,用熟能生巧也难于解释投中的奥秘。类似的,射击比赛打定靶和打飞碟,也可以说有用心和不用心的区别。后者往往就是靠运动员的即时“感觉”。
和珅的不用心就可以用这种“感觉”来解释,看到皇上,他立即就“感觉”到要如何去做,而他做的恰恰就是皇上需要的,犹如美国著名运动员乔丹尽管身体发烧,尽管有两人来阻截,尽管还在三分线外,他依然“感觉”到如何控制“手感(姿势,力度)”把球命中蓝环。
这种感觉是什么?鄙人说不清,但确实存在。这里介绍《中国文化与心理分析介绍》【按:见自百度空间未央莲心】中谈“咸卦”的一段文字:“感”中有心,咸取其无心而感之深意,包含着意识与无意识之心理分析的根本。 “无心而感”四个字很要害哦!
我们应该承认这种“感觉”的客观性!人的情感交流,也存在这种“感觉”吧,一个人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立即感觉到如此去动作来关爱对方。这就是不用心地凭感觉地“关爱”,不用心地“证”了亲密。
“不用心”在佛学中用“身心脱落”来表征【按:可参看附录三圣严的解释】。
“身心脱落”现在似乎已经不是生僻语汇了。胡茵梦女士翻译英文心理学书《
恩宠与勇气》第六章的标题就是“身心脱落”(BodymindDropped)。当然“身心脱落”是更高层次的“不用心”,在佛学中是高到禅悟菩提的层面而言的。但理解身心脱落对于理解“不用心”有指导作用,特别是著名的道元【按:留学中华(南宋)日本和尚、
日本曹洞宗大本山】通过自己的修炼达到其师如净和尚所身教的“身心脱落”境界,并以禅学文字表述了身心脱落的修炼次第,即“有-无-中道”。傅伟勋先生的《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04月第1版】对道元的身心脱落有深刻地诠释。“如果我们有心修行,以便寻求有所得的‘证悟’,同时又以己意瞎猜万事万物的如实之相,这就是迷妄,如果我们无我无执,无心成佛而只管打坐,乃至身心脱落,且让万法实相自然呈现,这便是证悟。”傅先生翻译了道元的一段公案文字,十分精彩,其中一节如下:
举自己身心见取形色,举自己身心听取音声,虽亲自会取,却非影留镜面可喻,亦非月印水上之比,证一方时,另一方立即转暗,学佛道者,学自己也【按:窃以为此乃《寄生草》中“从他不解伊”的本意】,学自己者,忘自己也,忘自己者,万法所证也,万法所证者,乃使自己身心以及他人身心脱落之也。
“证一方时,另一方立即转暗”,简直就是量子力学的表述!
饶了这么一个大弯,就是想说明正面意义的不用心行为不容忽视。在此认知基础上来试论“无有证”。
《大集經賢護分觀察品》【[隋]阇那崛多译】中有这样的表述:
雖無色無形無相無漏無可覩見無有證知,亦非無證。
所以“无有证”不能笼统解释为“无证”。“有”字在佛经及其佛学著作中是很重要的词语,有特定的意义,不可忽视,不能把“无有”简单理解为“没有”,要看语境。《大集經賢護分觀察品》中另一句论断:
諸法無有以色證色心證心。
似乎在告诉读者,在《七证偈》语境中“无有证”就是此论的简言,其“证”是对应着“心证意证”。这是从佛理层面对“心证意证”的否定。进一步考究一下,此论是不是包容“诸法无心证”呢?基于《大集經賢護分觀察品》中论断:
“云何当得如形影,于一切生法自无心取舍故。”
【按:台湾已往生的
智谕法师圆寂前论著《大集經賢護分觀察品
通义》中解释为:影随形有,法本无生。无生则无此法,故无心取舍。若有心取舍,便成虚妄。】可认定佛理不排斥“诸法无心证”之言。据此,“是无有证”句首先从否定角度看,其意是:只有认识到“无有心证”,可以说真正是证了,从肯定角度看,就是说“无心证”才是“证”。
综述之,我们认知和珅的“不用心”伺候并非不好好伺候。他是伺候,而且是皇上感动的伺候,类似地认知,无心证,不用心证,是无有证,才是证。这是《七证偈》真正成为禅悟之偈的核心。
周汝昌先生妄议、梁归智教授谀承“无有证”应是“无不证”,“‘不’字草写形讹为‘有’字”。其实,“无不证”是列藏本抄手妄改的语句,应该摈弃。“无不证”的含义是非常确定的,无所不证。你我“心证意证”再怎么证从禅学层面上都“虚幻”。认识不到此点,根本谈不上“禅悟”。再,《寄生草》说到“无所不证”的意思吗?贾宝玉再聪慧也不可能无所不证。我们把互联网上提供的13种草体“有”和“不”字形并列出示【参看本帖附录四草书“有”“不”对比】,读者可思量,存在“有”“不”相互混淆的可能吗?否!即使是周先生最推崇的《甲戌本》其正文的书写也不是草书,扯草书形讹,完全是不着边际的瞎掰,是取悦列藏本收藏者的非学术伎俩。
附录一:《乾隆王朝》第十六集中一段君臣对话:
乾隆:“和珅你这个人可恶可恶。”
和珅:“奴才不明白皇上的意思。”
乾隆:“这十格格一派纯真,你把她搅到政务上来,你不可恶?”
和珅:“奴才并未撺掇十格格,是她听奴才论及形势,兄妹情深自己去找十五爷的。”
乾隆:“那么十五阿哥请缨征缅,你承认是你撺掇的喽。”
和珅:“是奴才。”
乾隆:“那你为什么不跟朕奏明你的缘由呢?”
和珅:“这,征缅这一仗并不是非打不可,可奴才一心想让十五爷得到历练,建立军功,一心想成就皇上的十全武功,可奴才这番心思,又不好拿到桌面上来,所以……”
乾隆:“所以朕一时又怎么解得你的心思呢?”
和珅:“奴才廷争折辨冲撞皇上了。”
乾隆:“朕也是纳闷儿,你这个人平时处处谨慎。什么一会儿抓知了,一会嘛抬轿子,怎么变成另一个人了呢?今天朕算知道了什么叫做用心良苦。”
和珅:“奴才当不得这四个字。奴才侍奉皇上只有三个字,不用心。”
乾隆:“不用心?”
和珅:“皇上天纵英明,圣虑深远,做奴才的再怎么用心也不及万一,反倒落得个曲解逢迎,事君不诚的结果,还不如干脆废掉心机,执拗了也好,喜欢了也罢,只凭一片忠心侍奉主子,就像一条狗对待它的主人。几曾见过狗对主人用过心,又几曾见过狗对主人不忠心?”
乾隆:“朕那天踢狠了点儿踢狠了点儿,是狠了点。”
和珅:“雷霆雨露,莫非天恩。皇上如此自责就是不让奴才活了。”
乾隆:“和珅哪和珅,和珅,今天一番话,朕更知道了你的忠心。你用不用心来侍奉朕,朕又焉能用心机来待你呢?你我永不相负,做一个群臣千古知遇的榜样。”
和珅:“皇上,皇上。”
乾隆:“好了,好了。”
附录二《本能驱使还是为了获得食物?研究解析狗的忠诚》之摘录
最近,肯尼亚发生了一件奇事:一个被遗弃在森林中的新生女婴被一条母狗发现,它叼着女婴离开森林,走过一条繁忙的马路,穿过一面铁丝网,来到它位于首都内罗毕贫民区的窝中。然后,母狗把女婴和自己的小狗放在一起照顾。后来,当地两个小孩在听到这个女婴的哭声后在狗窝中找到了她。人们向附近的警察局报告了此事,并把女婴送进了当地一家医院。
义犬救人的故事再次将一个争论已久的科学话题摆到了人们面前:你的狗是否真的爱你?
(来源:北京科技报;作者:任秋凌)
附录三:《圣严说禅》中“身心脱落”一节全文
道元禅师是日本曹洞宗第一代祖师,由中国天童寺如净禅师传的法。他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在修行过程中常有苦恼和负担,心理也有障碍。但他精进不懈,在身心都不调适的情况下,道心依然不变,对弘法利生的悲愿也百折不挠。在中国求法之后,回日本建道场。「身心脱落」是他的体验和悟境。
「身」是肉体、身体。对一个有病或孱弱的人来说,身体本身就是负担;对身强力壮、精力旺盛的人而言,身体则是祸源,因为这种人对「食」和「性」的欲求特别强烈。
「心」指的是思想、观念、企图心、追求心、贪求心、瞋恨心等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可以使人堕落,使人升华;也可以使人潦倒,使人腾达。
因此,人以心为主,如果心理健康,身体差一点还无所谓;如果心理不健康,身体再怎么好也会有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修行人的心理应该是健康的,但是修行人自我检点,知道自己的心理还是有问题,烦恼还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他对粗的、重的、强的烦恼还浑然不觉;待这些烦恼淡化之后,他会看到内心种种细微的活动。接着细微的烦恼不见了,但是「我想开悟、我想成佛、我要追求」这类心的力量或方向还存在的话,他的心还是烦恼心,还是生死心,不是解脱心。
当道元禅师开悟时,他发现身体虽然仍在,但已不是负担和烦恼的根源。心也仍在,但是很明朗,是一种智慧,而不是烦恼和欲望。
一个人如果无所执着,把自我中心、自我身心全部放下,什么也不剩,就叫作「身心脱落」。我们如果好好修行,也可以做得到的。
你在修炼,但心不记挂这是修炼
附录四:草书“有”“无”二字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