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志辨误之二 彭遵泗误收魏了翁《题外舅提刑杨大夫墓》诗入县志 南山种豆翁 彭遵泗(乾隆版)《丹棱县志》卷十一下《艺文志》收南宋蒲江人魏了翁(1178——1237)《题杨素墓》诗一首。诗云: 追思初摄大夫事,得助堂前拜舅姑。 三十三年归梦枕,一生一死隔黄垆。 时危剩着人间我,境换遥怜向者吾。 伯兮叔兮今已矣,逝偕众季勉终图。 对此,邱荣国先生认为县志是误将南宋蒲江人魏了翁《题外舅提刑杨大夫墓》改为《题杨素墓》收入县志, 是失察误收。并专题撰《魏了翁<题外舅提刑杨大夫墓>诗误入县志考辨》文一篇。笔者认为邱荣国先生在该文中的所论所析甚为的当,令人信服。 据《蒲江县志·人物·魏了翁》载,魏了翁嘉泰二年(1202)24岁时,与资州提刑杨熹之女成婚。端平元年(1234)十月,魏了翁57岁时奉诏进京离开泸州准备赴京。路过资州时,为其岳父杨熹扫墓,作《过资州展外舅提刑杨大夫墓祝文》和《题外舅提刑杨大夫墓》诗。县志中的有关记载和诗中涉及的时间、人物、事件都铁证无疑地证明此诗是写给他岳父杨熹,而不是写给丹棱人杨素的。因为邱荣国先生在其文章中,对彭遵泗(乾隆版)《丹棱县志》之误也厘析得非常清楚了。笔者不想再多言赘述,只想再略补论如下: 县志中辑收的南宋蒲江人魏了翁(1178——1237)《题杨素墓》,可以说跟北宋丹棱人杨素毫无丝毫关系。史志中关于的杨素生卒年代虽然不详,但对其孙杨炜(1093——1148)、南宋蒲江人魏了翁(1178—1237)两人的生卒年代却都有明确的记载。魏了翁出生时,杨素的孙子杨炜都作古三十年了。据此推断魏了翁至少与杨素相距一百多年了。再说诗中前四句“追思初摄大夫事,得助堂前拜舅姑。三十三年归梦枕,一生一死隔黄垆。” 时间、事件写得何等清楚!可以说没有哪一件与杨素会发生丝毫关联? 因此, 笔者认为彭遵泗先生确实是误将魏了翁《题外舅提刑杨大夫墓》诗,改为《题杨素墓》收入县志了,建议若今后丹棱县要重修县志,对此,一定要予以改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