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597|评论: 1

《杨素世系考》及另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1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素世系考》及另考                      瓦屋山人
近日,为探寻北宋丹稜乡贤杨皓明叔遗佚,查了不少古籍资料。常书正史肯定不载,旁门左道也恐难寻。经多番折腾,虽见微曙,亦无结果。郁闷之际,偶有所得。不说踏破铁鞋无觅处,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就是理出了另一乡贤杨素的部分世系,填补了本地方志的一点空白。〈丹稜县志〉(乾隆)中“杨素”见于“大雅堂.南三里邑人杨素翁请黄庭坚书杜甫蜀中诗刻石作堂荫之并恳为记”,及宋·魏了翁(1178——1237)《題楊素墓》詩“追思初摄大夫事,得助堂前拜舅姑。三十三年归梦枕,一生一死隔黄垆。时危剩着人间我,境换遥怜向者吾。伯兮叔兮今已矣,逝偕众季勉终图。”
说来也巧,偶然看见邱荣国先生的“魏了翁《题外舅提刑杨大夫墓》诗误入县志考辨”。其文曰“光绪版《丹稜县志》(下称《绪志》),把魏了翁的《题外舅提刑杨大夫墓》一诗,改作《题杨素墓》,收入“艺文”卷中,大概觉得此诗乃为邑人杨素所作。其实,并非如此。经笔者考证,让魏诗入志,确系失察误收”,责罪于《绪志》编纂者知县顾汝萼、监修袁桂芳,邑人朱文瀚等。对此我大有不同看法,不得不在此多说两句,也算是吾文《杨素世系考》中之另考吧。
首先,从邱先生文中可知他是读过乾隆版《丹稜县志》(常称《彭志》)的。此志主要由清代诗人、学者彭遵泗及其兄文学家、教育家“清代蜀中三才子”的彭端淑,和知县李光泗于乾隆26年(1762)编修而成。其中就有“杨素墓 北十五里宋魏了翁舅题墓诗见艺文”,及上面的《題楊素墓》诗。要怪也要怪这三人,与修《绪志》者何干?其实也怪不到彭李三人,因为他们也是据旧志和史料而来,要追恐怕就追到明代去了。
此事也不会仅有民国三十五年(1946)任县文献委员会总干事、主持续编《丹稜县志》的谢仁甫生疑,我查阅了《四库全书》、《宋集珍本丛刊》、《四部丛刊初编》等多种版本的“鹤山集”和“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全部都是《题外舅提刑杨大夫墓》诗,唯一没有重印过而在民國被影印入《四部叢刊初編》中的宋開慶安氏刊本《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也是如此。
通过《宋集珍本丛刊》书目提要得知:了翁歿後十餘年,其二子魏近思、魏克愚萃其遺稿,刻梓於姑蘇,有吳淵序。時在淳祐辛亥,後不久,又有溫陽本,兩本後皆失傳。今存宋開慶刊本,題《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乃開慶元年刻於成都,詳見佚名《鶴山集跋》。是集至明代有兩種刻本:一爲明嘉靖二年錫山安氏活字排印本,一爲嘉靖三十年邛州吳鳳刊本。吳氏本收入《四庫全書》中;唯安氏本未嘗重印(民國影印),此本傳世稀少,仍多訛奪,中間卷次亦複淩亂。
所以“鹤山集”经多次刻编,难免有误改之嫌,两诗之异如从嘉靖二年(1508)算起,至今亦有五百多年,不知引起过多少人的疑惑啊。此事彭端淑他们不可不知、不可不晓,仍集《題楊素墓》诗于志,必然有一番道理。有人说了翁老家蒲江古属邛州,《四庫全書》所收吳氏本较真,可是大家千万别忘了《四庫全書》所毁、所删、所改的东西还少吗?一定真吗?未必。丹稜〈彭志〉早于《四庫全書》,且彭端淑治学严谨,人所共知,其〈为学〉一文曾选为我们中学教材。〈彭志〉开卷即示对旧志:订误九则、补亡七则、存考五则、辩诬二则,但丝毫不涉《題楊素墓》诗,为此后人编志亦循其而不变也。随之,查阅了由两任知县纪曾荫编纂的《蒲江县志》(乾隆49年)、据康熙33年旧志所编的〈邛州直隶州志〉(嘉庆)都只有《題楊素墓》诗,与〈彭志〉一致。相反,并查阅了魏了翁岳父提刑杨熹的老家方志。《资州直隶州志》(光绪)中仅见杨熹祖父杨扑(资阳人),魏了翁的《黄侍郎……诗》和两铭一跋一序;《资阳县志》(咸丰)也只有“杨扑墓”。不见杨熹半点身影,更不用说《题外舅提刑杨大夫墓》诗,这就让人奇了怪了。只能说明连家乡父老均不认可的诗,又从何而来的提刑大夫?事只能是仅凭一知半解从诗表面而来的好事者为之。
《题外舅提刑杨大夫墓》诗是这样的:“追思初摄大夫车,得助堂前见舅姑。三十三年归梦枕,一生一死隔黄垆。时危剩着人间我,境换遥怜向者吾。伯兮叔兮今已矣,誓偕仲季勉终图”。且不说提刑够不够大夫品,我认为关键问题是对舅姑的理解。"舅姑"本称"母之兄弟"为、"父之姐妹"为姑,但古代又用来称公婆,起因于古代中国舅姑子女可以近亲通婚,所以岳父岳母也是“舅姑”。不过,据《尔雅释亲》载: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所以准确的称岳父岳母“舅姑”应该加外字。也有人说“妻之父”的“父”不是生父,因为生父古语写作“考”,生父谢世写作“先考”,所以“妻之父”的“父”是伯父、叔父,自然这另成一说了。
魏了翁是南宋人,生于公元1178年,其时北宋杨素可能已过世四十余年,肯定不是了翁的岳父。虽说蒲江与丹稜相距不过二十几公里,两县如一地,民众交往频繁,亲友关系联绵,也许了翁与杨氏一门沾亲带故,却苦于无据可查。后来求教了川大学者、邑人国威教授,在其提示下豁然大悟。舅姑不一定实指,可为尊称。我们现代人不是也尊称年龄大的人为叔叔、伯伯、甚至爷爷吗?了翁前妻姓杨,尊称过世的杨素翁为舅姑有何不可呢?杨氏病逝后,葬于蒲江故里何村癸山,了翁从靖州复官返乡又将杨氏改葬于茅林先墓之侧干山,正好三十年后,会不会是此时的魏了翁在拜碣杨素墓后想到自己的前妻杨氏呢。也可能是三十多年前,了翁与杨氏完婚必定在(或送回)老家蒲江,而丹稜就有他们两人中某位的舅姑(非岳父)。“得助堂前拜舅姑”就一定是得到“杨大夫”帮助吗?也可释为得到内助(杨氏)后到堂前拜舅姑,堂不一定是大雅堂,舅姑也不一定是杨素。杨素及其墓均与邛州蒲江无关,他们的地方志收《題楊素墓》诗,是否也说明有这层关联。至于前诗为众季,后诗为仲季,孰是孰非?古人用伯、仲、叔、季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诗中“伯兮叔兮今已矣”,“伯、叔”都不在了,那里还有“仲”?因此众季可也,余不多谈,对于全诗,彭端淑他们都认可,我们只学了点皮毛的人还能说些什么。综上所述,邱先生言“让魏诗入志,确系失察误收”不妥,亦不是《绪志》编纂者所为。此诗是彭氏改还是好事者为之?谁改谁还说不一定,地方志还是保持《題楊素墓》诗原貌为好。对这个已存在好几百年的悬案,不能轻易下结论,千万别干傻事。
楊素:宋朝丹稜人,生卒年不祥,只知被封贈朝散大夫,是南宋著名史学家李焘的岳祖父,在丹稜建大雅堂为其壮举。黄庭坚在绍圣年间(1094-1097)贬谪黔州期间便久存欲尽书杜子美两川夔峡诸诗,刻石藏蜀中好文喜事之家”之心,后因其表兄张向提举夔州路常平,为避亲嫌,被诏安置戎州(今四川宜宾),元符元年(1098)三月离黔,六月达戎。丹棱到宜宾很方便,素翁听说后,马上赶去戎州拜访黄庭坚,力请承担此任并获准。前面提过《彭志》所载:大雅堂,城南三里,邑人杨素翁请黄庭坚书杜甫蜀中诗,刻石,作堂荫之,并恳为记”,应该是得部分“诗作”后,先刻石,再建堂,后恳记。黄庭坚曾于元符三年七月至十一月前往青神县(离丹很近)省其姑,估计《大雅堂记》便是写于他省亲眉州青神期间。《彭志》又载“黄山谷书子美夔州两川诗贻楊素翁又作大雅堂记世谓山谷曾游丹观青神借景亭之诗眉州观莲亭之赞所传或不虚也”,并言大雅堂建于宋哲宗时,所以按三年建成应该是公元1101年。
馮時行(1100~1163)字當可,號縉雲,壁山(今四川璧山)人。徽宗宣和六年(1124)
進士,調江原縣丞,知眉州丹稜縣(1135——1136)。有文“杨隐父墓表”,中有:“隐父名炜系本关西唐僖宗幸蜀有为行营招讨使者讳光居唐安其后为眉州别驾者讳光远徙居丹稜由招讨盖三世至别驾由别驾又四世至齐即隐父曾祖”“祖素赠朝散大夫”“父时登崇宁二年第累迁朝请郎知合州”,隐父“以父任授将士郎迁修职郎力监雅州名山茶场汉州普润镇邛州蒲江县酒税”“隐父娶朝请大夫刘金道女生男女七人男曰恕愨懋女适張孝廣史極史籍皆名家一未及笄年五十六以绍兴十八年五月壬申卒二十七年十月乙卯葬于县之至孝乡西之平原”。
余一直认为丹稜杨氏面广人多,史上名士不少,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可久思不得其解。今突破口现矣!由上可知:
楊煒(1093——1148):眉州丹稜人,恩蔭,將仕郎、修職郎。楊光的十世孙,楊光遠的七世孙。曾祖父楊齊,祖父楊素,父楊時.,岳父劉金道。長子楊恕、次子楊愨、三子楊懋,女婿:張孝廣、史極、史籍.。
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彭志》及部分史料定楊煒为杨明子(《绪志》误为“杨子明”),志中亦无楊時。馮時行时人时事,其言可信,当为楊時。600多年后的《彭志》所载就恐有误了,其言“杨明读书东郭外龟山,有记存武烈王祠,后人因龟山名号,误以楊時为丹棱人”,同时“杨明传略”有“自号龟山,登崇宁进士略,官朝请郎,知合州”。合州地方志“职官”表宋一代记录较详,均不见楊時和杨明。宋合州为刺吏,所以知不是府而是令,名宦中有眉山进士杨庭傑为元佑年间合州石照(县)令,杨庭傑是元丰八年(1085)进士。宋丹棱乡贤彭百川(叔融)撰《太平治迹统类》中,崇宁二年进士有楊時而无杨明(非全部名单),杨明之说大概均是清朝以后了,故取宋人所言。
楊時:眉州丹稜人,崇宁二年(1103)進士,官朝请郎,知合州。父,楊素。 子,楊煒。
很明显《彭志》与旧志不合,才有“杨明传略”“登崇宁进士略”。这两“略”含意颇深,一说明旧志既有杨明也有楊時,二楊煒与明、時关系密切,应该是一家人。为什么《彭志》要这样处理呢?突然想到,同朝同代还有一位大大有名的楊時。那就是熙宁九年(1076)进士杨时(1053年~1135年),字行可、中立,南剑将乐(现明溪龙湖)人。自号龟山,是一位驰名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大师,尊号龟山先生。南剑将乐杨时龟山先生一生著书颇多,成就非凡,此杨时非丹杨时,此龟山非丹龟山也。丹稜杨时占其名,杨明占其号,才造成《彭志》所言“后人因龟山名号,误以楊時为丹稜人”,更早的康熙《眉州属志》就有“杨明累官朝请郎知合州以清厉著称旧谓杨时非是”,让我的推测得到了验证。杨明应该是杨炜的叔叔,宋宣和六年(1124)又一杨时登进士第,眉州人,我认为他才是杨明,并且比杨炜小。清以后的史料将丹稜杨时与杨明换位后,丹稜杨时与南剑将乐杨时的隔代时间变长。
    楊明:眉州丹稜人,宋宣和六年(1124)進士,父,楊素,兄,杨时。
《宋元学案补遗》“杨先生明叔”后有“梓材谨案”释“楊韡盖即先生之名”,这里指楊韡为杨明叔是完全错误的(《四库》等书错印成鞾)。事指黄庭坚青神省亲期间,有《游中岩行记》“黄某、杨韡、祝林宗、了贤、慈元,步自思蒙江唤鱼潭,长老圆亮来迎,酌玉泉,乃上岩寺。元符三年八月戊午,韡可能既炜。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当时杨炜只有七、八岁,也许是家人(或仆人)带他去的,因为这正是他祖父杨素给黄庭坚送紫竹书橱的时间。
由以上分析及其他史料可得:
楊齊:眉州丹稜人,嘉祐八年(1063)進士,文官。高祖(四世祖)楊光遠, 族兄弟楊湜,子,楊素。
楊素:眉州丹稜人,赠朝散大夫,父,楊齊, 子,楊時、楊明,孙,楊煒,孫女婿,李燾,曾孙,恕、愨、懋。
楊湜:眉州丹稜人,族兄弟,楊齊, 子,楊仲賢,孙,楊郁,曾孙,楊靖
楊郁:眉州丹稜人,崇宁五年(1106)進士,文官,父,楊仲賢. 子,楊靖
楊靖(1101——):眉州丹稜县至孝乡忠信里人,绍兴十八年進士(1148),文官,父,楊郁。
楊素的八世祖楊光是因黄巢之乱(881)唐僖宗幸蜀时的行营招讨使,郡望弘農,京兆人,后迁蜀州晉原(今四川崇州、大邑)。
郡望最著名的杨姓有弘农和天水。弘农杨氏,标明自己是秦上卿杨款和汉太尉杨震的后裔。影响最大的也是弘农杨氏,所谓“天下杨氏数弘农,弘农杨氏遍天下”是也。弘农郡初置于西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位于今灵宝市东北的故函谷关,关西郡则是弘农郡的别称,或者说是弘农郡的“文学称谓”,它更直接了当地说明了本支房派是东汉太尉杨震之后裔。楊素一支既是。
楊素的五世祖楊光远为眉州别驾(武官),后徙居丹稜。眉州眉山、青神、彭山杨氏乡贤也很多,但好象都不是弘农杨。
目前所获楊素世系图表如下:
宋朝丹稜杨氏中还有杨美球、楊恂、杨皓、楊慶崇、楊仲良等不少乡贤,目前还没有发现他们与杨素一族的联系,对他们的研究,以后我将另文再述。
                                                                                                                                  康斌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3-10-11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复杂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