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人主要分布在甜城周边,相传唐代以前就有 ,早期流传于中原及西北广大地区,至清代始传入内江。曾一度失传,是明代刘基刘伯温修复该技艺。据说朱元璋做皇帝后,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心,欲诛杀众功臣。为避祸,刘伯温逃离京都,为一老人所救,随老人一道挑糖儿担卖糖,卖糖时发现麦芽糖糖稀加热后变软,可以捏制出有趣可爱的物品,并将技艺传授给有心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吹糖人以糖稀(饴糖)或白糖为主要原料。先将糖稀块或白糖用温火熔制成温软的糖块,后以口吹手捏为主,辅以模印,将尚有余温的糖块吹制成各种人物、动物、植物果实、生活用品及少年儿童喜爱的各种玩具模型等。主要工具有:炭炉(加热)、木炭(燃料)、糖锅(熬制糖稀)、分格锅(软化糖)、糖胶(组合糖人)、豆粉(防粘)、插架(作品展示)、色瓶(调色)、糖棒(吹糖人用)、糖棍(手把)、糖勺、剪子(造型)。 黄氏吹糖人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吹糖人的主要技艺在于“快、巧”字,将“糖稠” 缠绕在小竹棍上,快速、巧妙吹捏成形。非很长时间的勤学苦练是不能随心所欲的。 吹糖人制品不仅有动植物形象(鸡、鸭、猴、苹果、梨、龙、蛇、老鼠、狗等),还有各种民间传说和故事蕴含其中(二龙戏珠、老鼠爬灯台、猴子捞月等),具有很强的民俗色彩和文化内涵,有极强的艺术观赏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