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人到纽约》到《中国合伙人》,20年间中国人写美国的作品可以看到人们对美国梦想象的种种变化。
《北京人在纽约》在90年代初期特别被中国人喜欢,当时《北京晚报》还专门连载,一下子引起了特别大的轰动,很快就被拍成了电视剧。那个时期的文学也好,影视也好,所表现的美国,往往立足于一个基准点,就是“告诉你一个真美国”。80年代的时候,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一个美国,但是我们不知道美国是什么样,《北京人在纽约》就很明确地告诉你美国是什么样。
最近这些年,海外中国作家写中国跟美国的关系有一些变化。首先,现在写中国人去美国,不再强调一定要融入美国社会,会强调中国文化的一面,强调中国人在美国创业,改变美国的规则。其次,在写到中西文化对比的时候,会更加重视中国文化,比如说讲中国人的亲情,讲中国人与人之间温暖的关系——这在80年代会作为一个负面因素来看待,比如“酱缸文化”、“黄色文明”,等等,但现在是用一种正面的眼光去看。如果说80年代看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是“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把美国看作文明,把中国文化看作愚昧,但是现在,至少是“文明之间的冲突”,是我们跟西方不一样的另一套价值观、人生观。1996年出现了一本书叫《中国可以说不》,中国可以向谁说不呢?主要是向美国说不。《中国合伙人》也有这样的情节——他们把到美国华尔街上市转喻为中国人争夺面子和尊严,这是另一种方式讲述的爱国情,也是中国人对美国梦认识的新变化。
|